一、
本書作者吳其昌(1904-1944),字子馨,號正廠,浙江嘉興海寧人。1925年考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師從王國維、梁啟超。其博極群書、治學誠懇、鉆研不輟,一生踐行梁啟超“國難當頭,戰士死於沙場,學者死於講壇”之誓言,年四十而病逝,這部《梁啟超傳》僅完成半部。(《富蘭克林自傳》也是未完成而作者病逝,本書也是未完成而作者病逝。中、美兩國的歷史沒有可比性,但如要對比,孫中山先生類似美國的華盛頓,梁啟超先生就類似美國的富蘭克林)
論者認為這部未完成的《梁啟超傳》是“‘半部梁啟超傳’,一部別樣的中國近代史”。
1873年,梁啟超生於廣東省新會縣崖山(南宋末年陸秀夫背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的地方)附近之熊子鄉,字卓如,後來改字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
梁啟超9歲能做千言的文章,12歲中秀才,17歲中舉人,19歲結婚,同年拜入康有為門下(康有為在近代史爭議比較大,大部分論者都對其“前褒後貶”,意為前期領導“戊戌變法”是進步的,後期冥頑不化、反對革命、保持清政府的君主制是落後的。康有為綽號“聖人為”或“康聖人”,廣東南海縣人。作者吳其昌雖然輩份上是他的徒孫,內心對這位“師公”前期的“狂大”、後期的“頑固”卻是極不以為然的)。
1897年,參辦時務學堂(現今湖南大學的前身),並創《時務報》(報——本來是中國流行最早的,歷代的“邸抄”就是政府公報。現代新式中文報紙,是鴉片戰爭以後香港、上海租界等地的外國人先辦的。《時務報》是以梁啟超為主筆,宣傳維新變法思想的輿論喉舌)。
1898年,與康有為一起領導的百日維新變法失敗(“戊戌六君子”被殺),康有為在英國人保護下逃往香港,梁啟超由日本駐華公使幫助乘日本兵艦逃亡日本。(寫到這段歷史後,吳其昌因病離世,後面部分不在本傳記的敘述中)
1905年,同盟會在東京成立,孫中山為總理,梁啟超著《開明專制論》,堅持君主立憲,與革命黨對峙。
1911年,武昌起義成功,革命黨推翻清朝統治。梁啟超仍在日本。
1912年,清帝宣佈退位,“中華民國”成立,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梁啟超從日本回國,結束十四年的流亡生活,次年1913年出任袁世凱統治下的北京政府司法總長,從此才變為實際政治傢。
1915年12月,袁世凱稱帝,梁啟超發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反對袁世凱稱帝並與其決裂。同年底蔡鍔在雲南組護國軍,出兵討袁(蔡鍔是梁啟超的在長沙辦時務學堂時年紀最小的學生),1916年3月,袁世凱撤銷帝制,6月死。“民國功勛”蔡鍔、黃興二將軍同年病死。
1917年,張勛復辟清帝,康有為出力最多。梁啟超反對復辟,與康有為徹底分傢,並參加段祺瑞領導的討伐張勛之役,事後出任段祺瑞的內閣財政總長。
1918年後沉心學術研究,淡出政治領域。
1929年1月19日卒於北京,時年57歲。
二、
梁啟超先生的個人簡介大體如上。那為什麼說這“半部梁傳”是一部別樣的“中國近代史”?
本書是吳其昌先生於1944年動筆,那一年往前推一百年多點剛好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時候,鴉片戰爭後直到作者離世,中國一直是處於水生火熱的危亡期,國人深受中外各種壓迫,物質和精神都是備受摧殘的時代。梁啟超剛好生活於那一百年的中間段,要介紹梁啟超的生平、思想、行為、學術、政治觀念就離不開那個時代的大背景、大環境的影響(評價任何歷史人物都不能脫離其時代背景、成長環境)。
本書僅寫瞭三章,這三章將梁啟超的生平置於波瀾壯闊的歷史背景中來寫,深刻展現瞭從鴉片戰爭後到戊戌變法失敗這半個世紀間中國人的覺醒與奮鬥、抗爭與失敗,字裡行間飽含著深深的傢國之痛,有字字讀來皆是血之感,於情於理又入木三分,發人深省。因此,本書對讀者瞭解那半個世紀的中國歷史深有幫助,堪稱一部別樣的“中國近代史”。
三、
摘錄書中晚清那段荒誕又真實的世像。
總理衙門(清政府設立的“外交部”),老翁十數人,日坐堂皇。外國之名不知,國際國內條約、公法不知……素有“混蛋加三級”之雅號(北京飯館裡,“水墩蛋”加上雞丁、鴉片、雞絲——三雞——這碗菜就叫“總理衙門”)。
清政府的軍隊,不能防國,但能累民。
教育方面,八股文格式的取士是對“雖胸有萬卷,學貫三才者,亦必俯就格式,不許以一語入文。其未嘗學問者,亦能揣摩聲調,敷衍講章,弋獲巍科,坐致高位。”即使後期迫於時局成立的新學,如京師大學堂(現在的北京大學),也是一座老翁高坐的衙門,捐監入學的尾間,與“學問”二字,如風馬牛。一直要等到蔡元培先生來做校長,才算整頓而上軌道。
再看下清末官員的思想,當年郭嵩燾(清政府最早派遣出國的大使)從英國回來後深知中國不能盲目自大,對國外要學習好的思想,隻是說瞭一句“現在的夷狄也有數千年文明”的話,京師的士大夫聽到後如何?“憤怒得發瞭狂”,紛紛彈劾郭嵩燾長夷狄志氣藐視祖宗威風,像是郭嵩燾這一句話端瞭他們傢的祖墳似的。
清末地方官吏呢?書中說“被中樞逼誘而養成‘不負責’與‘蒙蔽’的惡風。”
民間呢?書中說“由於官場而影響及民間社會,於是清末中國社會做人的金科玉律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事化小事,小事化無事’,‘吹皺一池春水,幹卿底事’,‘飯吃三碗,閑事不管’。而‘好事之徒’‘生事之輩’成為詛罵危險分子的代名詞。”
承如作者所總結:“中國自雍正、乾隆以後,壓抑民氣、愚蒙民智之政策,無所不用其極;百年之後,甚至整個民族的‘人生觀’,亦為之改變!”
四、
不聊悲愴嚴肅的事瞭,聊點文人的親戚關系和八卦。
本書作者吳其昌,是“輕輕跑去瞭康橋,又輕輕別瞭康橋”的白話文大詩人、大才子徐志摩徐才子的表弟。《再別康橋》是我們當年中學語文課本必學的白話現代詩,在白話詩裡確實是寫得極有水平的。(不知現在還學不學?)
16a2388ef50310cae961993423b66f6a
“武俠小說”大宗師金庸先生(原名查良鏞),也是徐志摩先生的表弟。
那吳其昌是不是金庸的表哥?不是。吳其昌的奶奶和徐志摩的奶奶是親姐妹。金庸的母親是徐志摩的堂姑。隻都是徐志摩的表弟。(有一本書就是記述徐志摩的表弟們聊關於表哥徐志摩的印象。書名忘記瞭,除瞭有這兩位表弟,還有好幾個也是當年都很有名氣的表弟也聊瞭對表哥徐志摩的印象。)
徐志摩才氣很高,隻不過感情方面“風評”不佳。(據說,據說的啊!《天龍八部》的“表哥”慕容復,是金庸先生影射表哥徐志摩對女性感情不專一而譏諷的人物形象。)
然後,八卦來瞭。徐志摩已經有瞭傢室,然後見到瞭也已經成傢的大才女林徽因,大詩人對林才女“一見鐘情”,經常利用自己的“職業”優勢寫情詩對林才女死纏爛打,非要和林才女一起海枯石爛的,林才女和丈夫還沒說什麼呢,公公憤怒瞭,寫瞭一封信把徐志摩狠狠的訓瞭一頓,徐志摩一看這老先生的文筆,得,乖乖的找其她才女海枯石爛去瞭。
老先生是誰?本書主角梁任公(梁啟超)是也。(林徽因是老先生的兒子中國近代著名的大建築傢梁思成的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