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旁的狗打了一个长长的呵欠,
我也学它的样,
因为羡慕的缘故。
——石川啄木
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地铁通勤,总得有些事情干。而我干的事情视心情不定,有的时候选择看视频;有的时候选择听播客;而最近,选择了阅读电子书。
在Kindle书库里一千五百多本书里,也许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我选择了一位之前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的日本诗人石川啄木,他的诗歌集《事物的味道,我尝得太早了》。
阅读的速度挺快,一个多小时很快就读完了,初步感觉挺喜欢,尤其是前半部分。秉持着不懂不来不读书的态度,凑出来下面的文字,就算一篇读书笔记了吧。
石川啄木生于1886年,卒于1912年,可以说他完全是明治时代的人。(明治年号使用时间:1868-1912)
日本明治时代究竟是怎样一种时代,在不同时代人的眼中,有不同的感受吧。
就像我之前理解中的明治时代,相当程度受司马辽太郎《坂上之云》的影响。在他眼中,明治时代是日本人“奋进,努力挺进世界强国的时代”,就像日剧《坂上之云》片头的那句话:“登高,坡上自有青云。”
日剧《坂上之云》剧照
仔细想想,有一番道理。日本“黑船开国”前的日本,几乎一无所有,被西方嘲笑为猴子。但仅仅半个多世纪之后,日本就由险些沦为殖民地的国家,一跃而成为世界强国。这段历史,无疑在日本人眼中是值得赞颂的。
然而身处那个时代的个人,尤其是有一定思想的人,却不一定是这么想。
比如被誉为日本“国民大作家”的夏目漱石,他对明治时代,没有太多好感。“明治时代就是一个盲目赶潮流的时代,失去个性的时代。自己只是被裹挟著向前走去”,“充满了不信任和不安。”
夏目漱石
在明治时代,像他这样受到西方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显然有点不待见日本的那个时代,虽然有“文明开化”的皮,但是内在并没有建立真正的开化。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次年教育敕语颁布,“把忠君爱国、举国一致尊奉为国民道德的主旨”。
像夏目漱石这样的人,精神总与“孤独的悲哀”和“怀疑的地狱”联系在一起的。
夏目漱石是东京大学毕业的,按照现在算起来,其地位相当于北大+清华+中央党校,社会地位再低也低不到哪里去。那明治时代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个怎样的时代呢?我也不知道,但是在一篇论文中,看到这样的数据:
由此看来,生于这个时代的人,幸福指数应该不会太高。
石川啄木出生日本岩手县,属于日本的东北地区,在古代称之为“陆奥”,属于边疆化外之地。因为日本东北地区山地多,交通不便,形成了孤岛型的文化地域。
因为这里孤岛型文化,因此对明治政府不是那么服从,1868年,明治政府为了达成统一全国之目的,派遣征伐军到日本东北地区。为了反对这种举动,东北的会津藩和庄内藩举起反政府的旗帜,促成奥羽越列藩同盟,但是不久就被明治政府军平定,岩手县的精神堡垒盛冈城被政府军烧毁,这种举动更让盛冈城的人对明治政府反感,久久没有消失。
盛冈城迹公园
而石川啄木所在的盛冈中学,就是以“雪耻”为宗旨,于明治13年创建的,从一开始,学生就被注入“反骨”与立志精神。
与二战后被誉为“国民诗人”的荣耀相比,石川啄木短暂的一生,可以用“流浪”二字概括,一会儿到这儿,一会儿到哪里,他一生在家乡与东京,“蛮荒”与“文明”之中往来漂泊。
石川啄木并不是诗人的本名,他原名叫石川一,1886年生于岩手县一个普通的农村,父亲是寺庙的住持。石川啄木从小就很聪明,是当时远近闻名的神童。
12岁时他考上了当地最有名的盛冈中学。在中学里他的文艺细胞逐渐活跃了起来,他在学校里,和朋友一起创办短歌会(短歌是日本诗歌的一种形式),还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这段时间是石川啄木短暂人生中最为快乐的一段时光。
不过因为恋爱加上沉溺于文学创作,诗人的学业彻底荒废,因为在考试中作弊被发现,他受到处分,自动退了学,当时他16岁。
之后石川怀揣著文学之梦来到东京,先是在一家英语学校学英语。但他空有文学之心,“京城大居不易”,石川没有找到好工作,又患上了肺病,第一次到东京,半年之后宣告结束,他回到了故乡岩手县。
故乡给了他力量,在家乡的这段日子里,他的身体状况逐渐好转,创作热情日渐高涨,开始以“啄木”的笔名在杂志上发表短歌和长诗。
一颗躁动的文学之心永不停止,为了给自己正名,石川啄木于1904年又一次上京(从地方来到东京),此时不幸消息传来,父亲被罢免了住持一职,因为父亲为了给啄木筹措学费,盗用寺庙里的杉木,石川一家因此失去了经济支柱。而支撑石川实现文学梦的经济来源断了,身为长子的他只好回去,担负起养家的重任。
回到家乡的石川,先是在一家小学担任代课老师,但收入很是微薄,连糊口都不够,为了节省饭钱,全家人睡觉都很早。
身上长有“反骨”的石川,因为煽动学生反对校长,这份工作也丢掉了,为了生计,1907年他到北海道,此后的一年多里,他辗转函馆、札幌、小樽等地,当过老师,做过校对,当过记者,可是贫穷始终像影子一样跟着他,艰辛的生活让他对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了浓厚兴趣。
1908年,石川又一次上京,在朋友的帮助下安顿了下来,而且把分散在各地的家人接到了东京,但是因为他对金钱没有什么观念,领到薪水没多久就全花光了,之后之得四处借钱,人称“借钱大王”,而且借钱之后又没法还,因此很多朋友都远离了他。
1910年一件大事的发生震惊了石川啄木,就是著名的大逆事件。当年五月,日本长野县的一名工人携带炸弹到工厂被查出。随后当局以此为借口镇压日本的社会主义运动,随之对全日本的社会主义者进行大范围搜捕,并查封了所有公会,而且对数百名社会主义者进行秘密审判,并宣判以幸德秋水等24人为死刑。
这使得石川啄木更加倾心于社会主义,他作品中的政治色彩也日渐浓郁。
1910年,他的代表作《一握之砂》终于出版,但是在贫病交加中,石川啄木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去世。更惨的是,不仅啄木,还有他的母亲和妻子,先后染上了肺结核,可是他们没有钱买药。
此时的石川啄木就像杜鹃啼血一样,不断写作,仿佛写作就是他生存的唯一目的。
1912年3月,石川啄木的母亲病逝,一个月后,26岁的石川也离开人世。
这本书收集了石川啄木的四部作品,分别是《一握之砂》、《可悲的玩具》、《叫子和口哨》以及《可以吃的诗》。前三个是诗歌集,最后一篇是诗人的文章,主要介绍自己的创作道路,着重剖析自己的心灵。
厌倦了宏大叙事的我,很自然喜欢前两部短歌集,尤其是《一握之砂》。至于原因嘛,一则是喜欢私人化的东西;二则是最近的我,内心有点厌世,自己的文笔很有限,遇到这种能表现出此时我内心所想的文字,自然很是喜欢。
下面就是我摘抄的诗人的文字,分享出来。
参考资料:
【1】 李光贞. 试析夏目漱石小说中的"明治精神"[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 30(5):105-110.
【2】 张蕾. 生如夏花的天才诗人——“石川啄木”[J]. 东北亚外语研究,2009(2):31-32.
【3】 崔琦. 感伤抒情与社会批判的变奏[D]. 清华大学, 2006.
【4】 《事物的味道,我尝得太早了》.石川啄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