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彝族的习俗我不太懂,但是他们真的太美了

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全国彝族有700多万多人,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省份。广西彝族人口2007年仅为7500多人,主要分布在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德峨、克长、者浪、岩茶等4个乡的10多个村和那坡县城厢、百都、下华3个乡的9个村寨,余者居住在西林、田林县内。广西彝族是在不同时期从滇黔等地迁来的,何时迁入,说法不一,但至迟在明代初年已陆续迁入隆林等地,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广西的彝族,按当地习惯说法,可分为黑彝、白彝、红彝三种(这里主要是按衣饰分而不是等级意义上的黑彝、白彝之分)。居住在隆林、西林县(自治县)的彝族基本上是黑彝,他们一部分来自滇西,一部分来自云南的东川、会泽、曲靖一带,经黔西南迁入隆林、西林,其语言、衣饰、习俗与四川凉山、黔西北、云南楚雄和大理等地的彝族相近,如尚黑色,男子头扎“英雄结”,身披“擦瓦尔”,女子著右衽滚边、上衣、长裙,过火把节等。但现在隆林这部份彝族原来的服饰、节日习俗有的已变化,与当地壮、汉族相同语言仍与川、滇、黔的彝族相同,居住在那坡县的大部分彝族(如达腊、念华、者祥、坡报等村屯),是白彝由滇南一带迁入。他们的语言、衣饰、习俗与滇南富宁一带彝族相同,尚白色主要衣式为白衣(虽绣有各色丝线图案,但不掩白底色),黑裤加黑头帕、花头格巾和绑腿,妇女腰佩大黑腰环,最隆重的节日为跳公节不过火把节,该地彝族与隆林彝族语言衣饰、习俗都差别很大。

居住在那坡县的坡伍、坡康、达汪等,村屯的人数不多的部分彝族是红彝(又叫花彝),之所以叫红彝。据说是因为衣着花红且喜欢“吃红”,如过年节用猪血、鸡血染红糯饭喝生血等,这部分彝族操另一种口语方言,与黑彝、白彝言语不相通。彝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广西彝族使用彝语,多数兼通汉语,也懂附近的民族语言,如苗语、壮语等。彝文只有个别摩公识得少许,基本不使用。广西彝族多居山区从事农业,主要农作物为玉米、稻谷、红稗、豆类等,经济林是油茶、油桐、八角、杉木以及养牛、马、猪等。人民生活简朴,住房为石砌房基,泥墙屋或木板干栏房。原来交通极不方便,运输全靠肩背马驮,新中国建立后修了公路和不少简易机耕路,情况已大有改善。如那坡县者样彝族与外面交通一直靠步行爬山,1989年元月正式修通公路,汽车通到彝寨山脚。

彝族多为一夫一妻制家庭重舅权,重女方亲戚,过去习惯实行姑舅表婚,部分地区流行入赘婚婚丧习俗颇有特点。如舅舅对外甥的婚约有较大支配权,死了人先要向舅家报丧,女婿在有红白事时和各种节庆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等。彝族人珍爱铜鼓,铜鼓在他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凡遇年节都在公坪中敲铜鼓,跳铜鼓舞,建新房和白事时也使用铜鼓,敲铜鼓跳新房,遇丧事则敲铜鼓送葬。结婚等喜事一般少用铜鼓但若远来客人多,也可以使用彝族人一听见铜鼓敲击声,就会情不自禁地起舞。

节日活动较多,除与汉壮族相同的外,还有三月三护林节六月六爱鸟节,八月二十三日修路节十月的丰收节等。有“抹黑脸”“打磨秋”、“跳房”等活动,流行的舞蹈有铜鼓舞、芦笙舞、二胡舞,民歌有酒歌、情歌、起源歌、送葬歌等。重祭祀,诸事多请摩公喃吆占卜。

广西彝族的传统文化

彝族铜鼓舞

彝族凡年节、建新房、白事等都要敲铜鼓,一般是一面击鼓,一面跳铜鼓舞。据说彝族铜鼓舞是根据流行,在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富宁麻栗坡、广南、西畴等县彝族,聚居区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跳“妻丽”的素材整理加工创作而成的,流传于广西那坡的彝区。当地老人说,铜鼓的打法有12种,铜鼓舞步也有12种。据实地调查,现常跳的有如下几种打法与舞步:

①“拉故作”(音译)式,即手拉手跳,在跳公节、起新房及白事时均可用此种打法。

②“齐隆”式,意为众人自由跳。

③“齐说”式,根据不同的鼓点,人们的跳法也不同。“齐说”式的步法,向前踢一步,走二步。

④“齐拉”式,跳时脚各向两边摆踩。

⑤“齐杂”式,意为防备,跳时前进一步,后退二步。

铜鼓舞是彝族最普遍最流行的舞蹈,男女老少都会跳人们只要一听到铜鼓声,就会不约而同地随着鼓点起舞。

彝族葫芦笙

那坡一带彝族地区主要乐器之一,因它由五根竹管组成,当地彝族叫它“五声”或“五笙”。葫芦笙的使用较为普遍,无论是节日,起新房或红白喜事,都吹奏葫芦笙。葫芦笙的吹奏多与跳舞连在一起,边吹边跳,吹葫芦笙的人称为“央巴”。据介绍,葫芦笙共有十二个调式,作者实地调查到十个,它们分别是:

①“卡吴代七”(音译)调,意思为带领众人跳。

②“导呐”调,意思是拿着梭标大刀的卫士保卫家乡。

③“旗罗七”调,意思是众人拉开步子跳。

④“萨埃”调,意思是亲友来庆贺新房。

⑤“其良”调,意思是摆脚跳,避开射来的弓箭,其动作是由一种灵拳转化而来。

⑥“呢布嗒”调,即两步踏。

⑦“角门”调,意思是吹响胜利号角。

⑧“得达”调,意即准备粮草武器,搞好防备。

⑨“嘎苏”调,意思是准备先攻敌人,乘胜前进。

⑩“牙崖七”调,意即哀歌,悼念死难者。

这十个调,在四月的跳公节中全部都跳,在其它日子,如起房、送葬时,则根据当时的情况,吹奏适宜的调式。

彝胡

那坡县彝族乐器近似二胡,但胡筒较大,内径约25厘米,多用凿成空心的枹木制作琴筒,用羊皮或牛皮作面,牛筋作弦,琴杆高约60厘米,常用于单独演奏,也配合葫芦笙为舞蹈伴奏。

广西彝族的传统体育

彝族打磨秋

磨秋由两根木头制成,先用一根长约2至2.5米,直径约为15厘米的硬木竖埋在平坦的地面下,露土部分约1.2至1.5米,顶端用铁或原木做成磨心。另用一根长约6至8米的木头为横杆,中间凿一个孔套在磨心上,为防横木折断,孔的上下挟上两块铁板,距杆头1米处缠着红、黄、绿,各色纸并绑上几朵大红花,使磨秋运转起来光彩夺目。打磨秋时,横木可以升降转动,如推磨圆转,似秋千升降,故名磨秋。

打磨秋时,横杆两头的人数必须相等,可以两人打或四人打。活动开始,首先将横杆摆平,双方在横杆的两端推转磨秋,而后先由一方跃爬上横杆,落地一方用脚蹬弹地面,横杆便腾地上升,飞转不停。此时表演者在杆上做出许多惊险的技巧动作,青年小伙了在磨秋上打回环、翻滚,姑娘们爱在磨秋下落时捡花或两手不扶杆向前伸,两腿抬起,腹部贴在横杆上,随磨秋起落。他们能在磨秋上做出“飞燕凌空”、“白鹤展翅”、“蝴蝶采花”、“燕子翻梁”、“仙女散花”等动作。

广西彝族的风俗习惯

服装

隆林与那坡两地的彝族服饰各不相同,隆林彝族的服饰原与四川凉山等地相近,衣色尚黑,布质厚重,男子穿对襟衣,唐装裤,头包布,扎英雄结,披擦瓦尔。女子穿黑或兰色右衽滚边宽长上衣,挂围裙,下著唐装长裤或长裙,黑巾包头,穿花鞋,现多已改装,与当地壮、汉族那坡彝族的服饰仍有比较明显特点。其主要服饰,男服有三种:一种为“全黑式”(深蓝靛色),从头至脚“上下一身黑”;一种为“杂花式”,上衣黑白相间;一种为“白衣式”。这三种式样下身均是黑色齐膝的宽脚裤(裤脚宽尺余),绑腿赤足,现在不劳动时已穿鞋,全黑式主要是老年人穿,头缠黑布帕呈圆形,著右侧直开襟上衣。中青年穿杂花式,以黑白格布包头,再用黑布缠额数圈,上身穿白色长袖右衽直襟衣,外再罩一件黑色短袖衫,扎白腰带。白衣式是少年、中青年均可穿,头饰同上或不包头,衣为右衽直襟白衣,襟边绣花,女服上衣多种式样。但下身穿着与男子无大区别,都是穿长至膝的宽脚黑裤,黑绑腿,上衣基本式样是白色或浅蓝无领短衣,贴身绣花胸围,两襟窄而无扣,襟边袖边绣满锦绣,并钉上许多银饰,颈下挂一方形银牌及各种项练银饰。腰间佩一黑而宽的大腰环,年青的以黑白格布包顶,额围黑帕并有长珠彩线坠于脑后,年纪大一些的则全以黑帕包头。

现在那坡彝族男人多改著与当地壮,汉族相同的服装,妇女多数仍保持民族服饰服饰相同。

广西彝族腰环

那坡县彝族妇女装束,相传古代彝族女子常与男子一道御敌于沙场,为预防刀箭伤害其身,以铁皮护腰。后改用树皮,并誉为护身符,至今,妇女腰环不离身。榆树皮加工制成,椭圆环状,前后贴身,左右可以各插入一个手掌,树皮宽三五寸,蓝靛染黑,彝锦套面,色彩艳丽斑斓。

广西彝族筒裙

隆林、西林县彝族女子下装,上窄下宽,自腰部长至脚面,膝盖以上为青、蓝、黑色

分节筒状,膝盖以下为红白或红黄色分节褶裙,边缘绣花。

广西彝族十六袋衣

广西那坡县和云南富宁县芒佐支系彝族男子上衣,无袖短身,白底绣边,前后左右16只口袋(今多见12只),以小布带结扣。多穿在长衣外面,相传为三国战乱时期彝族首领孟获,遗留下来的用于装多种宝物的上装,逢年过节彝族男子喜穿这种衣服。

广西彝族搭肩

那坡县彝族节日礼服的配件,形似宽大的长条巾,白布作底,绣满彩色图案,间贴锡片,两端连着彩须,料价昂贵,制作精细,逢年过节或祭祀时搭于肩膀,以祈祥和吉利。

广西彝族擦尔瓦

隆林、西林县彝族服饰,似汉族披风,羊毛织成,可遮雨挡风。整件自颈椎位置长至大腿

下连30公分长的丝穗,有染色,也有保留羊毛原色的,男女通用,今已失传。

广西彝族英雄结

彝族男子装束又称“朝天刺”,曾流传于隆林各族自治县、西林县彝族地区,竖于头顶,高约30厘米原用棉布包结一撮称为“天菩萨”的头发。大如脚拇趾,表示男子顶天立地不受邪恶袭击。后只作一种装束,以布结代替。

广西彝族饮食文化

那坡县彝族传统食品,一些小鱼除内脏,装入青嫩竹筒,火上烧烤至熟,用于订婚、娶媳嫁女等有关婚事筵席,表示这门婚事祥和如意,源自彝族民间关于一小伙子带此物,向龙女求婚的古老传说。

广西彝族节庆

广西彝族护林节

农历三月三为彝家护林节,节日早上,全寨杀猪,各户领取一份,中午由一位“轮值”老人作代表,带领一位平日讲究礼节的青年提着礼品(肉、鸡、酒、鞭炮等)登山。在一块上书“山林之位”的石头前祭祀,燃放鞭炮,林子里各户听到炮声,也陆续燃放鞭炮,老人将酒泼在地上,叫做“洗山”,表示“土地干净草木茂盛”。然后下山,各家欢饮,庆祝林木青葱,节后各家互相检查护林情况,乱砍滥伐林木者受罚,护林有功者受奖,年年如此,形成制度,所以彝寨地区林木保护较好。隆林、那坡县跳公节(跳弓节),部分彝族地区把护林节称作忌欢节,分别于农历三月初三和五月十六日举行。古代彝族靠山吃山,形成花卉树木有灵的观念,每年春夏草木和农作物萌发时,择日敬祭草木和作物幽魂,以示保护它们茁壮生长。那坡县彝族还于节日期间组织象征性的“打猎”活动,数名小伙子分别扮猎人,猎犬和猎兽,在林中嬉戏狩猎。从节日当天起,将铜鼓,葫芦笙和彝胡等乐器封存起来,宣告一年一度的禁忌期开始,直至十月初十才开禁。

跳公节(跳弓节)

跳公节是广西那坡,云南富宁一带彝族最隆重的节日。据说源于古代战争,古时一位彝族将领带领子弟兵作战在外,赶不上回来过春节,等到打仗获胜还乡时已是农历四月初,为了欢庆子弟兵凯旋归来和纪念胜利,就把四月初定为跳公节。现在彝族各屯过跳公节的日子是各不相同的,早的在四月初三开始过迟的要到四月十二日,据说这是由于勇士们返回家乡的日子,有先后不同而形成的。跳公节流传至今至少已有上千年,跳公节的活动时间一般是三天。主要活动在头两天,内容有祭天地、祭祖先、祭山神,讲本民族历史,劝酒唱歌,跳舞娱乐,加菜团聚等,祭天地、祭祖先是节日头一天在摩公家进行的。祭山神则在节日的第三天,到一个指定的山头去祭,但祭祀、祈祷、祝福等内容,又贯串于几天节日里的所有活动之中。活动的大致过程,一般是从第一天中午开始,全村的彝族男女老少,个个穿上节日盛装,来到村子的舞坪集中。舞坪的中央种上两丛金竹,旁边支挂著一对铜鼓,金竹丛的四周,摆着肉、虾米、五色糯米饭、酒、金刺莓(野果)等食品,作为祭祀和欢度节日用。这时以成年男子为主的群众队伍走向摩公家,摩公带领众人祭天地和祖先,饮酒唱歌,然后众人边吹芦笙,边跳芦笙舞,簇拥著民族头领人物来到舞坪,开展赛马、跳舞、绕舞坪游行、表演等各种活动。男女老少载歌载舞,交替地跳着铜鼓舞、芦笙舞各种舞步,舞坪边沿摆满节日食品,大家边饮边歌边舞,还不时穿插有摩公的“喃吆”,祭祀、祈祷、祝福等仪式。摩公还向人们讲述祖先的光荣业绩,青年男子表演围猎、杀敌的“跳闸门”、“跨断桥”等活动,以表示缅怀先祖的英勇尚武精神。一个寨子过跳公节,附近寨子的人都来参加,热闹非凡。天黑以后,以青年男女们为主的“跳公”队伍,就到各家各户去轮流跳舞祝福,甚至彻夜欢腾,第二天的节日活动与第一天大体相同,第三天是上山祭拜山神。这主要是寨子里“嘈帕制”的头领人物的事。

在那坡县彝族农村,彝语把跳弓称作“卡契”、“孔稿”或“嘈契”,每年农历四月中旬举行具体时间因村屯而别。相传古时候,彝族祖先出寨抵御敌人,于四月上旬至中旬陆续获胜还乡,族人设宴及歌舞庆贺,沿袭成俗,北宋始有该项活动。分大跳和小跳,9年举行1次大跳,每次6~9天。每年举行1次小跳,每次3天半,人们围绕金竹丛开展歌舞活动,邻近村民来观赏和道贺,场外有临时集市贸易。

广西彝族火把节

隆林、西林县彝族传统节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节日来历,一说唐代南诏王斩杀另一小国国王,国王夫人燃松招魂,相传成俗。一说彝王孟获为武侯擒纵而归举火除灾,一说天、地大力士比武,天上大力士败亡,天菩萨震怒而撒下蝗虫,践害人间庄稼,百姓点火烧虫,衍袭成俗。一说彝族撒尼支系不甘忍受土司压榨,深夜绑火把于上万只羊角上。连夜驱羊围城,土司不知是计,慌忙弃城逃命,始有该节日后世人欢度节日时持火把漫游村寨松林和田地,占岁祈年,隆林各族自治县彝族还于节日当天屠牛做烤串肉祭祖。男女青年于节日期间到特定山头聚会,给布谷鸟“送饭”,以求吉祥,并开展各种歌舞娱乐活动。

发表回复

相关推荐

《晨溪心事》by Facile

年上/ 1V1/ 现代 /校园 晨溪有个小小的心事,她和她的数学老师在爱y的冲动下发生了不可回转的事情,然而,这一切只不过是 ...

· 9秒前

【“面罩唱法”怎么练?4个方法让声音统一、明亮、强穿透!】

面罩唱法怎么练? “面罩唱法”是目前国际声乐界最流行最科学的一种歌唱发声方法,也是意大利美声唱法的灵魂和精髓,盛行于 20 ...

· 1分钟前

【价格曝光】留学行业服务费汇总-每年更新一次

入行13年,在境内和境外都做过留学相关的工作。本文尽可能客观的汇总了,我个人作为留学从业人员所掌握的价格信息(欢迎补充)。

· 1分钟前

聽一次哭一次的歌

還有些歌受傷後聽會哭,或者有感觸後聽會哭,但傷疤結痂或者時間久瞭,會麻木,就不再感動瞭。可是有那麼一首歌,我真的聽一...

· 2分钟前

拷機軟件哪個好?10款好用的拷機軟件下載推薦

  新買瞭一部電腦,想測試一下電腦的硬件兼容性和性能穩定,網友可以選擇下載拷機軟件來測試,想知道:調整電腦的bios設置...

· 2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