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述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终端安全的重点是采取事前措施来预防(protect)安全威胁和攻击。在采取措施前,需要清晰了解组织内有哪些终端,不同终端遇到什么威胁和攻击,采取什么预防措施,网络安全事件发生时、处置后等措施(应急预案,业务连续性预案,事件处置流程,事后复盘,继续加强预防措施等)。
本文不讨论网络安全事件发生后的处置措施,只讨论终端类型、威胁和攻击类型、采取的预防措施。
(一)终端类型
个人电脑(桌面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服务器、物联网设备、工业控制设备、自助服务终端、打印机、扫描仪、POS机、视频会议终端、摄像头、门禁等。
(二)终端威胁
恶意软件:包括病毒、蠕虫、木马等,他们可以感染终端设备,窃取数据,损坏系统或监控用户行为。
勒索软件: 加密受害者的文件,然后勒索赎金以提供解密秘钥。
钓鱼(Phishing):通过邮件、信息、网站来欺骗用户,以获取个人信息、登录凭证或敏感数据。
未及时更新补丁:未及时安装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安全补丁可能使终端设备容易受到漏洞的攻击。
未经授权的访问:获取未经授权的访问权限。
设备丢失或被盗:数据泄露和安全风险可能会增加。
恶意广告: 通过恶意广告或点击不劝劝的广告链接,恶意软件可以被引导到终端设备。
无意间下载(drive-by download):未经用户同意下,自动下载。
(三)终端安全的防护策略
从组织层面
1. 安全策略和流程:制定终端安全管理流程,明确组织内管理和运维职责。 细化终端安全防护策略,定期更新防护策略,保证策略有效。
2. 访问控制。严格实施访问控制策略,只有授权终端才可以接入组织内部网络,不能违规接入互联网等。这里可以再细化不同终端如何接入?比如说,通过LAN、WIFI、VPN、远程桌面等。
3. 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管理。 配置安全基线,建立漏洞管理流程,定期扫描漏洞及时更新安全补丁等。
4. 设备管理。制定设备管理策略,包括设备注册、监控、报废等。实施远程擦除功能,以应对设备丢失或者被盗的情况。
5. 数据加密。可以采用全磁盘加密,保护终端设备上的数据,防止数据泄露。
6. 安全防护软件。配置和使用防火墙、安装防病毒软件等。
7. 运维和审计。审查终端设备的安全配置,监视终端设备日志等。
从用户层面
1. 安全意识培训。 培训员工如何识别威胁、避免上述攻击,使用最佳安全实践等。
2. 强密码策略。使用强密码,并定期更新。
3. 网络使用策略。不访问不安全网站,不下载不安全的应用程序、文件等。
4. 报告安全事件。发现安全事件时,第一时间报告给IT部门。
5. 定期更新。 定义更新应用程序等,减少已知漏洞的威胁。
终端安全关联甚广,在这里只是简要介绍了终端、终端威胁、终端防护。其实,每个部分都可以是一个大课题。比如说 访问控制、加密、数据治理、漏洞扫描、密码管理、设备管理、操作系统管理、版本管理、网络接入管理、远程访问管理、基线管理、事件管理、应急预案管理、应急演练、业务连续性管理等。
终端用户的行为和意识对终端安全至关重要,他们是终端设备的主要操作者。终端安全不仅仅依赖于组织采取的技术和政策措施,还取决于终端用户的行为和意识。
linux系統中掛在後臺的進程,如何能夠被運維人員知道呢?以及掛在後臺的進程當前狀態是怎樣的?是否可以繼續執行?如何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