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海權時代3:海權強國(世界霸主)

海權論

“海權論”的發展

兩千多年前,古羅馬哲學傢西塞羅(公元前106年~前43年)說:“誰控制瞭海洋,誰就控制瞭世界。”

“海權論”產生於19世紀末,首次提出的是美國海軍理論傢與海軍歷史學傢馬漢(1840~1914年)和英國海軍理論學傢與海軍歷史學傢科洛姆(1833~1899年)。海權論亦稱“海軍制勝論”或“海上實力論”,是一種宣揚制海權是戰爭勝利之本的理論。

馬漢有關“海權論”的觀點集中體現在《海軍對歷史的影響》、《海軍對法國革命和帝國的影響》等著作中。其中心思想是:要擁有並運用優勢的海軍和其他海上力量去控制海洋,以實現己方的戰略目的。科洛姆,在1891年出版的《海戰及其基本原則和經驗》一書中,得出瞭和馬漢一致的戰略結論,即“制海權”是海軍的基礎。他進一步闡明瞭海戰的實質及爭奪制海權的方法。

美國人馬漢提出瞭“海權論”:誰控制瞭海洋,誰就能控制世界,為此必須大力發展海上力量。誰控制瞭海洋,誰就擁有瞭控制海上交通的能力;誰擁有瞭控制海上交通的能力,誰就控制瞭世界貿易;誰控制瞭世界貿易,誰就控制瞭世界財富,從而也就控制瞭世界本身。

美國的海外擴張(紅色箭頭為其海外擴張方向),主要特點是控制太平洋、墨西哥灣與加勒比海的關鍵島嶼或美洲地峽巴拿馬;其中大多數海外擴張時期為19世紀末期及以後(主要年份為1898年)

海權論是美國海外擴張的理論基礎。

幾百年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乃至今天的美國在世界上的優勢力量都是以海權為基礎的。從戰史來看,“海權”是一個國傢取得現代戰爭勝利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是把“海權”看做是勝利的決定性因素,則是片面和錯誤的。

-->科洛姆

英國海軍理論傢:科洛姆

菲利普·霍華德·科洛姆(1831~1899年 ),英國海軍中將,海軍理論傢和歷史學傢。

早年曾發明蒸汽艦船的夜間通信聯絡系統,編制海軍信號手冊,並提出艦隊機動戰術原則,均被英國海軍當局所采納。曾在格林尼治皇傢海軍學院任海軍戰略和海軍戰術講師,並致力於海軍理論、海軍歷史的研究與著述。幾乎與馬漢出版《海上力量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的同時,科洛姆也於1891年推出瞭他的《海戰及其基本原則和經驗》一 書。總結帆船艦隊的作戰經驗,竭力宣揚海權論。科洛姆同樣認為,制海權是海軍戰略的基礎。他認為,如果說從前把海洋看作是進行軍事遠征的公共大道,而把海上交戰看作是將敵人從自己的前進道路上趕走的手段的話,那麼,隨著蒸汽艦隊的出現,為瞭取得戰場的勝利就必須經常占領海洋,也就是說,必須奪取制海權。他認為在海戰中制勝的唯一方法是在海上掌握絕對優勢兵力,通過一兩次總決戰消滅敵方艦隊或完全封鎖敵方港口。他忽視新技術裝備對海上作戰原則的影響,認為這些原則是永恒不變的。盡管他的這些理論有的已被歷史實踐所否定,但對19世紀末英、美等西方國傢的防務政策產生過重大影響。

-->馬漢

美國海軍理論傢:馬漢

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1840年9月27日~1914年12月1日),美國軍事理論傢。馬漢在1890年~1905年間相繼完成瞭被後人稱為馬漢“海權論”三部曲的《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海權對法國革命和法帝國的影響:1793—1812》和《海權與1812年戰爭的聯系》,其有關“爭奪海上主導權對於主宰國傢乃至世界命運都會起到決定性作用”的觀點,更是盛行世界百餘年而長久不衰,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乃至當今的美國在世界上的優勢力量都是以海權為基礎的。

作為一名海軍史學傢與戰略思想傢,馬漢的聲望主要建立在1890年至1905年先後出版的“海權的影響”四部曲,這四部著作分別是:1.《海權對歷史的影響》,2.《海權對法國大革命和法蘭西帝國的影響》,3.《納爾遜的生平:英國海權的象征》,4.《海權與1812年戰爭的關系》。通過這四部著作,馬漢首次揭示瞭海權作為一種國傢大戰略工具的價值和有效性。

馬漢個人的“先知”般聲望,也正是由這一系列著作奠定的:英國海軍部在競相傳閱他的作品,德皇是他的推崇者,就連遠在東方的日本也有一批馬漢的追隨者;自馬漢的著作出版以來,但凡對海權提出看法者,從東到西,自古而今,無論是科隆佈、索倫·奧貝·克爾凱郭爾還是魏格納、卡斯特,都公推馬漢為海權思想之集大成者。

作為一名戰略思想傢,馬漢最突出的貢獻就在於通過對歷史的詳盡敘述,從而將此前有關海權的分散理念綜合成為一套邏輯嚴密的哲學,並進而在此基礎上系統地闡述有關海權的若幹具有根本性質的戰略思考和戰略原則。在現代戰略思想史上,馬漢海權思想的核心價值,在於他從大戰略角度對海權進行瞭詳細考察,即他首次展示瞭海權作為一種國傢政策工具的價值和有效性,同時也直接促成瞭英國戰略思想傢利德爾·哈特所言的“英國式戰爭方式”的興起,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位畢生未曾統帥過巨艦的海軍上校,卻是後世萬千海軍的上將之師。

領海

領路、領海與領空,領海則體現在國傢海權上領海示意及國傢與海洋的關系(剖面圖)領海示意及國傢與海洋的關系(俯視圖)

以下內容分別介紹瞭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公海及大陸架的概念

領海:沿海國主權管轄下與其海岸或內水相鄰的一定寬度的海域,是國傢領土的組成部分。領海的上空、海床和底土,均屬沿海國主權管轄。

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領海是從領海基線量起最大寬度不超過12海裡的一帶水域。中國政府於1958年9月4日宣佈中國的領海寬度為12海裡。

中國政府的領海聲明和1992年《領海及毗連區法》都指出,一切外國飛機和軍用船舶,未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許可,不得進入中國的領海和領海上空。

毗連區(鄰近海域):是指沿海國領海以外毗鄰領海,由沿海國對其海關、財政、衛生和移民等類事項行使管轄權的一定寬度的海洋區域。毗連區從領海基線量起不超過24海裡。毗連區又稱“鄰接區”、“海上特別區”,是指沿海國根據其國內法,在領海之外鄰接領海的一定范圍內,為瞭對某些事項行使必要的管制權,而設立的特殊海域。

專屬經濟區(排他性經濟海域):又稱經濟海域,是指國際公法中為解決國傢或地區之間的因領海爭端而提出的一個區域概念。專屬經濟區是指領海以外並鄰接領海的一個區域,專屬經濟區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不應超過200海裡(370.4公裡),除去離另一個國傢更近的點。

關於專屬經濟區,聯合國1982年第三次海洋法會議做出海洋法公約決議,有詳細規定。該公約簽署批準國已達160國。僅有美國、朝鮮、伊朗、泰國、利比亞等尚未批準。

公海(國際水域):在國際法上指各國內水、領海、群島水域和專屬經濟區以外不受任何國傢主權管轄和支配的海洋部分。註意:領海(一般是12海裡)與公海之間的次級地位者是專屬經濟區(可達200海裡)。例如,宮古海峽的中部是專屬經濟區(國際航道,它國有自由航行權,可以無害通過),到西太平洋就很快到瞭公海。

公海供所有國傢平等地共同使用。它不是任何國傢領土的組成部分,因而不處於任何國傢的主權之下;任何國傢不得將公海的任何部分據為己有,不得對公海本身行使管轄權。

大陸架:是大陸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通常被認為是陸地的一部分。又叫“陸棚”或“大陸淺灘”。它是指環繞大陸的淺海地帶。大陸架含義在國際法上,指鄰接一國海岸但在領海以外的一定區域的海床和底土。沿岸國有權為勘探和開發自然資源的目的對其大陸架行使主權權利。

大陸架有豐富的礦藏和海洋資源,已發現的有石油、煤、天然氣、銅、鐵等20多種礦產;其中已探明的石油儲量是整個地球石油儲量的三分之一。

因為大陸架資源豐富,對大陸架的劃分和主權的擁有,就成為國際上十分重視和爭議激烈的問題。為此,《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規定,沿海國的大陸架包括陸地領土的全部自然延伸,其范圍擴展到大陸邊緣的海底區域,如果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領海基線)起,自然的大陸架寬度不足200海裡,通常可擴展到200海裡,或擴展至2500米水深處(二者取小);如果自然的大陸架寬度超過200海裡而不足350海裡,則自然的大陸架與法律上的大陸架重合;自然的大陸架超過350海裡,則法律的大陸架最多擴展到350海裡。大陸架上的自然資源主權,歸屬沿海國所有,但在相鄰和相對沿海國間,存有具體劃界問題。

【註】中國標準:1海裡=1.852公裡,即1 NM = 1.852 km;

【註】海裡(符號:n mile)是一種國際度量單位。1 n mile ≈ 1852 m。它等於地球橢圓子午線上緯度1分(一度等於六十分,一圓周為360度)所對應的弧長。由於地球子午圈是一個橢圓,它在不同緯度的曲率是不同的,因此,緯度1分所對應的弧長也是不相等的。

海上霸主與世界霸主

海上霸主

15世紀~17世紀,葡萄牙率先開啟瞭大航海時代,其鄰國西班牙隨後也參與瞭地理大發現;由於葡萄牙與西班牙的殖民收益,法國、荷蘭、英國也開始瞭新航路的探索。

16世紀早期,葡萄牙和西班牙成為瞭強大的海上霸主;

17世紀,荷蘭逐漸崛起,成為瞭海上霸主;

18世紀,英國擊敗瞭荷蘭和法國,成為瞭海上霸主,歷時3個世紀;在 20 世紀初,大英帝國達到其巔峰時期,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20世紀,英國逐漸衰落,美國擊敗瞭日本,取代瞭英國,成為瞭海上霸主。

“海上霸主”國傢的分佈:位於北大西洋沿岸,主要在歐洲西部邊沿(大航海時代對外擴張和殖民的海洋國傢),加上北美洲的美國(美國的本土主要來自於英國、法國、西班牙殖民地,原西班牙殖民地的墨西哥,海外的阿拉斯加州則來自俄羅斯帝國的殖民地或唯一的海外領地以及占領並吞並夏威夷州)“海上霸主”諸國主要分佈在歐洲北大西洋沿岸(東海岸),造船業歷史悠久,航海技術發達,港口優良,依賴海上貿易,依海靠海用海,重視海洋利益,崇尚海權“海上霸主”美國(美利堅合眾國),本土分佈在北大西洋西海岸(與天平洋東海岸之間);其國土主要來自於原歐洲列強的殖民地,從而建立的一個全新的西方先進國傢,且沒有歷史負擔,至今(截止到2023年)已經有244年的建國史

世界霸主

有歷史學傢認為,近五百年來,真正意義上擁有過世界霸權的隻有三個國傢:荷蘭、英國和美國。這三個國傢對市場經濟進行瞭接力棒式的創新和發展。

-->荷蘭:第一任世界霸主(17世紀,被稱為“海上馬車夫”)

荷蘭國旗荷蘭及其主要城市荷蘭本土在歐洲的地緣位置(荷蘭、比利時與盧森堡,這三個國傢一直被稱“低地國傢”)荷蘭的海外領地

荷蘭王國是由尼德蘭(本土)、阿魯巴、庫拉索和荷屬聖馬丁4個構成國等地區組成的君主立憲制的復合國,是以尼德蘭本土為核心的主權國傢。荷蘭地跨歐洲和北美洲。

荷蘭王國,簡稱荷蘭,荷蘭的正式國名叫尼德蘭王國,首都阿姆斯特丹;位於歐洲西北部,東鄰德國,南接比利時,西、北瀕北海;本土面積41528平方千米,海岸線長1075千米;24%的面積低於海平面,1/3的面積僅高出海平面1米;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由本土12個省和6個海外領地組成;截至2023年7月,荷蘭總人口為1787萬人,76.8%為荷蘭族;官方語言為荷蘭語,海外領地通用荷蘭語、英語、西班牙語、帕皮阿門托語。

荷蘭位於歐洲西北部,和英國隔海相望,它的面積隻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半北京,而在17世紀之前,荷蘭卻是西班牙屬地尼德蘭的一個省。“尼德蘭”意為低地,是萊茵河入海處一大片低地的總稱,它包括今天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東北部的一部分。

尼德蘭是個富饒的地區,當年西班牙帝國的一半稅收來自這裡。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把它看作是自己“王冠上的一顆珍珠。”

16世紀末,尼德蘭普遍興起瞭反對西班牙統治的政治運動和武裝起義。1581年尼德蘭北方七省成立“聯省共和國”,其中以荷蘭省最大,所以又稱荷蘭共和國。

荷蘭獨立後,大力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商業、海洋運輸業,金融業非常發達,很快成為西歐強國。

在十五、十六世紀,曾憑借著世界上最發達的造船業和航海技術而稱霸於世,被譽為“海上馬車夫”,也是世界上第一個資產階級掌權即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傢,同時還是當今世界上11個最主要的發達國傢之一。

1463年,荷蘭正式成為國傢;

16世紀前,荷蘭長期處於封建割據狀態;

1543年,西班牙通過政治聯姻取得荷蘭統治權;

1568年,荷蘭爆發反抗西班牙統治的戰爭;

1581年,北部7省成立荷蘭共和國,荷蘭正式宣佈獨立;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署後,西班牙正式承認荷蘭獨立;

17世紀,荷蘭成為瞭海上殖民強國,經濟、文化、藝術、科技等各方面均非常發達,被譽為荷蘭的“黃金時代”;

18世紀後,荷蘭殖民體系逐漸瓦解,國勢漸衰;

1795年,法國軍隊入侵;1814年,脫離法國;

1815年,成立荷蘭王國;

1848年,憲法正式確立君主立憲制。

荷蘭是發達國傢,號稱“歐洲貿易門戶”,屬外向型經濟,其電子、化工、水利、造船以及食品加工等領域技術先進,金融服務和保險業發達;陸、海、空交通運輸便利,是歐洲大陸重要的交通樞紐;農業高度集約化,農產品出口額居世界前列。荷蘭還是歐盟、經合組織、北約的創始國和重要成員國之一。

荷蘭的殖民擴張;紅色箭頭為其擴張方向,以沿岸通商據點和島嶼為主,主要向美洲與非洲的大西洋沿岸地區、非洲好望角地區、亞洲印度洋沿岸的南亞地區(印度)、太平洋沿岸的東南亞以及東亞地區進行殖民擴張荷蘭本土與曾經的殖民地及貿易站點“黃金時代”的荷屬殖民地分佈,深綠色為西印度公司管轄,亮綠色為東印度公司管轄

荷蘭殖民帝國,包括從17世紀到20世紀,荷蘭在海外建立的殖民地。

從西班牙獨立出來之後,荷蘭憑借著航海技術和對外貿易,通過荷蘭西印度公司和荷蘭東印度公司進入海上,開始建立其殖民帝國;

荷蘭船隊

從16世紀後期到17世紀下半葉,隨著荷蘭海軍力量的迅速崛起,荷蘭建立起全球貿易市場,並伴隨著文化輸出。這段時間被稱為“荷蘭黃金時代”;

“海上馬車夫”意指17世紀的荷蘭,因荷蘭在17世紀海洋貿易中扮演主要角色,故被稱為“海上馬車夫”。在17世紀,歐洲的資本主義經濟得到較大發展,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日益增多。當時的世界貿易通道主要在海上,船在當時就像陸路運輸的馬車一樣,船就是海上的馬車,哪個國傢掌握瞭海上的馬車,它就是海上的馬車夫。

1602年,荷蘭設立東印度公司,壟斷馬來群島至好望角一帶的貿易,進行殖民掠奪;

三角貿易;16世紀~到19世紀,西歐資本主義各國在北大西洋進行“黑三角貿易”,由加那利寒流、幾內亞暖流、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暖流、北大西洋暖流所組成的三角形形狀的環流,為“黑三角貿易”提供瞭極為有利的航運條件,使得奴隸販子在出程、中程、歸程中一直順風順水,奴隸貿易的速度因此加快

1621年,荷蘭設立西印度公司,壟斷美洲和西非地區的貿易,販賣奴隸並進行殖民掠奪;

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把侵略的魔爪伸入中國臺灣、澎湖和閩粵沿海地區(1624年占領臺灣到1662年,共38年,最後被鄭成功驅逐),甚至延伸至日本長崎等地。

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紅色方框內

但是在對英戰爭和對法戰爭失敗之後,荷蘭海外殖民地開始萎縮,主要剩下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等殖民領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45年)之後,荷蘭允許其殖民地獨立。

-->荷蘭對資本主義經濟的貢獻

荷蘭建立瞭一系列現代金融和商業制度。

荷蘭東印度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發展及標志

1602年,荷蘭成立的東印度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傢公開發行股票的公司;

3f80317d0040e68d7a24c103742d3512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

1609年,荷蘭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成立,是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

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荷蘭東印度公司,向社會融資,籌集資金成立大型遠洋貿易公司。一個月內就籌集瞭多達640 萬荷蘭盾的資金,成立瞭世界上第一個股份制公司;

東印度公司讓這些出資者享有一部分公司的所有權和永久性地擁有利潤分享權,這就是股票的原型。荷蘭東印度公司創立之後,股票在募集資本和分散風險的需要中誕生,促成瞭世界上第一個證券交易所——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的誕生。阿姆斯特丹銀行也是在這一年誕生,大約比英國銀行早一百年。

1609年成立的阿姆斯特丹銀行

在近200 年時間內荷蘭東印度公司持續派發高達18%的年度紅利,最高市值曾達7萬億美元,幾乎相當於10個現在的蘋果公司。

第一次世界霸權更替

17世紀是“荷蘭的世紀”。荷蘭是世界海上貿易的壟斷者,荷蘭人的足跡遍佈世界的五個大洲。荷蘭通過成立東印度公司,壟斷瞭馬來群島至好望角一帶的貿易,進行殖民掠奪;通過西印度公司,壟斷瞭美洲和西非地區的貿易,販賣奴隸並進行殖民掠奪;;1670年時,荷蘭全國的船舶總噸位,相當於英、法、西班牙、葡萄牙四大國的總和;股份公司、股票交易所、股票經紀人、由商業銀行發行信用貨幣、現代信貸制度……都是首創於荷蘭;荷蘭的軍事和殖民基地遍及全球,幾乎控制著全世界的制海權;荷蘭阿姆斯特丹就是整個世界的貿易中心、金融中心、航運中心。

恩格斯說,荷蘭是“17世紀標準的資本主義國傢”。馬克思說,荷蘭“也許比歐洲所有其他國傢的資本總和還要多。”

英荷戰爭,是發生於17世紀至18世紀英國與荷蘭之間的四次戰爭,總體而言主要目的是為瞭爭奪海上貿易主導權。

17世紀英國為瞭打敗日益發展的商業競爭對手荷蘭,並力求保住開始建立的海上優勢和爭奪殖民地,曾三次挑起對荷蘭的戰爭,互有勝負,雙方實力均受到不同程度傷害。而第二、三次英荷戰爭的結果,使法國在其中漁翁得利,獲得瞭大片土地與商貿利益;國力直線上升而超越荷蘭,成為歐洲最強的霸權。

荷蘭在18世紀的衰敗,歸根於愛國心與進取心的喪失。荷蘭人寧願把兩百多年來累積的資本,借貸給英、法等國的政府與企業,享受穩定豐厚的利息收入,也不願重拾“海上馬車夫”的進取精神,對外冒險犯難。結果因為六十多年的軍備廢弛,在1780-1784年的第四次英荷戰爭中,被英國徹底打垮,連帶促成1795年法國消滅荷蘭共和國的結局,正式結束瞭荷蘭的金融霸權,以及它最輝煌的殖民年代。

而在18世紀的第四次英荷戰爭,英國擊敗荷蘭開始獲取世界金融霸權。

至今,第一次世界霸權實現更替,荷蘭退出,而英國成為瞭繼任的世界霸主。

-->英國:持續三個世紀的世界霸主(18世紀~20世紀上半葉,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英國國旗“英倫三島”,英國本土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北愛爾蘭及馬恩島及其各區旗幟;愛爾蘭為獨立國傢英國主要城市分佈英國本土在歐洲的地緣位置,紅色箭頭處英國及其海外領地,遍佈七大洲三大洋

英倫三島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俗稱,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以及北愛爾蘭等。“英倫三島”一詞是國人對“英國”或“大不列顛”的別稱,一般出現於非正式場合或文學藝術作品中。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the UK),簡稱“英國”。英國本土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的不列顛群島,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國土面積24.41萬平方公裡(包括內陸水域)。英國分為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四部分,首都為倫敦。英格蘭地區13.04萬平方公裡,蘇格蘭7.88萬平方公裡,威爾士2.08萬平方公裡,北愛爾蘭1.41萬平方公裡。2021年,英國人口6702.6萬。

13世紀,誕生《大憲章》和英國議會。1688年,光榮革命確立瞭君主立憲制,後來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傢,國力迅速壯大。18世紀至20世紀初期,英國統治的領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傢和第一大殖民帝國,其殖民地面積等於本土的111倍,號稱“日不落帝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取得瞭勝利,但國力嚴重受損。到20世紀下半葉,大英帝國解體,資本主義超級大國的地位被美國取代。英國是英聯邦元首國、七國集團成員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創始會員國,五大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之一。

英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傢,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國民擁有極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社會保障體系。英國是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務凈出口國,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短時間內仍難撼動。

大英(殖民)帝國,即“日不落帝國”的版圖大英帝國的海外擴張方向

大英殖民帝國,即大英帝國,由英國的領土、自治領、殖民地、托管地及其他由受英國管理統治的地區組成,被國際社會及歷史學界視為世界歷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國,其統治面積達到約3400萬平方公裡。大英帝國是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認定為歷史上面積最大的帝國。

一般認為英國1688年光榮革命推翻瞭封建統治,並在1689年頒佈的《權利法案》中以法律形式對王權進行明確制約,確立瞭君主立憲制,為英國提供瞭前所未有的生產力,使其經濟、軍力、科技、文化迅猛發展。

1763年,七年戰爭結束後,從法國手裡奪取整個加拿大,標志著英國成為無可爭議的海洋霸主。

1815年,英國擊敗拿破侖·波拿巴領導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後,主導國際事務達一個世紀之久,這一時期,被人們稱為“不列顛治世”。

1914年,英國參與瞭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其勝利後的1921年,根據巴黎和會奪取德國的前殖民地,領土面積達到3400萬平方公裡,覆蓋瞭世界陸地的四分之一,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龐大的國傢,領土遍佈包括南極洲在內的七大洲、四大洋,在大英帝國的領土上永遠有太陽照射之地,所以有“日不落帝國”之稱。

大英帝國在20世紀初達到鼎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領土擴張到極限。

“英聯邦”成員國的分佈

而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在戰爭中國力的巨大損耗顯現副作用,而另外兩個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迅速崛起,瓜分瞭英國既有利益,加上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等一系列因素的綜合作用,使得大英帝國逐漸解體,並最後轉型為當今的英聯邦。

-->英國對資本主義經濟的貢獻

英國推行自由貿易,並逐步確立起自由市場經濟模式。

亞當·斯密,英國經濟學傢、哲學傢、作傢,經濟學的主要創立者;亞當·斯密強調自由市場、自由貿易以及勞動分工,被譽為“古典經濟學之父”與“現代經濟學之父”;代表作《道德情操論》與《國富論》

自由市場經濟模式是以亞當·斯密的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和18世紀中期英國工業革命的實踐為理論依據,主張國傢對私人企業盡可能少幹預,實行自由經濟、自由貿易;企業高風險、高利潤;強調個人自由,反對國傢制定經濟發展規劃。

自由市場經濟模式的特點是:

①私人經濟占絕對主導,國有經濟比重小;

②私人資本集中程度高,壟斷性強;

③市場自發調節作用很大,國傢幹預少;

④勞動力市場的自由開放程度高、流動性大,就業競爭壓力大。

自由競爭的市場模式有利於投資和生產力的發展,起源於英國,在美國達到巔峰。這種模式中積累的決策權主要在私人公司,它們可以自由地、最大限度地追求短期利潤目標,通過金融市場獲得資本;勞動者享有有限的和法律明文規定的勞動所得和社會權利;信奉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

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英國撒切爾夫人上臺,美國裡根入主白宮,兩人共同演繹瞭一段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下的“新盎格魯—撒克遜模式”奇跡。他們在所有制領域實行私有化、在金融市場上去除管制、在國際貿易上主張自由化,分別帶領英美兩國走出或緩解瞭當時的經濟困境。這也是英美自由模式的最近例證。

第二次世界霸權更替

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從而建立瞭海上霸權;

三角貿易圖示;三角航程1次航行6個月,做三次買賣,獲利100%~300%;三角貿易的本質是一本萬利的罪惡販奴和殖民掠奪過程

英國通過一些列戰爭、海上貿易與殖民掠奪,逐步確立瞭世界殖民霸權;

①17世紀以後,英國走上殖民爭奪的道路,相繼打敗荷蘭、法國;

②英國從事瞭罪惡的“三角貿易”,並成為主要經營者;

③在亞洲,東印度公司進行海外殖民和掠奪,印度成為英國最大的殖民地;

④英國竭力壓制北美殖民地經濟發展,鎮壓北美人民的反抗,導致爆發美國獨立戰爭(1783年,英國承認瞭美國獨立)。

19世紀後期,英國海外貿易路線

英國率先進行瞭工業革命,形成瞭世界工業壟斷地位,被稱為“世界工廠”;

英國進行工業革命的先前條件:

世界主要工業國傢或地區與世界貿易路線

1.政治前提: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

2.資本:資產階級發展海外貿易,進行殖民掠奪,積聚瞭豐厚的資本,拓展瞭海外市場和原料產地;

3.勞動力:進一步推行圈地運動,獲得瞭大量雇傭勞動力;

4.技術:工場手工業積累瞭豐富的生產技術;

5.市場:直接原因為市場需求的擴大(18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傢)與手工工場的生產供不應求。

英國工業革命及工業革命的擴展,由英國向法國、德國、奧地利(奧匈帝國)、俄國、美國及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傢擴展

英國工業革命進程:

①1765年,哈格裡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揭開工業革命的序幕(首先在棉紡織業中引發瞭發明機器,今進行技術革新的連鎖反應);

②1840年前後,英國大機器生產基本上取代瞭工場手工業,工業革命基本完成(機器生產取代手工操作,工廠取代手工工場);

③18世紀末,工業革命逐漸從英國向歐洲大陸和北美傳播。

英國工業革命的重大發明:

1-紡織:珍妮紡紗機;

2-動力:1785年,瓦特制成改良型蒸汽機;

3-交通運輸:1825年,史蒂芬孫發明火車(陸地運輸或鐵路運輸興起)。

工業革命對英國的影響:

1.英國率先進行並完成工業革命,在19世紀中期,英國號稱“世界工廠”,很快成為世界霸主;

2.使人類進入瞭“蒸汽時代”;

3.創造瞭巨大生產力,使社會面貌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

4.1836~1848年,英國發生憲章運動,工人為爭取普選權而展開大規模的鬥爭,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群眾性的、政治性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

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由德國和美國主導

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工業產量被美、德相繼趕上和超過,退居第三位;英國喪失瞭19 世紀中期以來在世界工業中的壟斷地位;

最大的殖民帝國地位引起瞭新興的德國的強烈不滿,由於帝國主義國傢之間的爭霸發展與競爭矛盾,列強之間最終爆發瞭世界第一次大戰;英國成為一戰的戰勝國,是巴黎和會的主宰國之一,雖嚴重削弱、但綜合國力仍世界第一位,希望繼續保持海上絕對優勢,維護龐大的殖民帝國;美國一戰後代替歐洲,掌握世界經濟霸權,企圖攫取戰後世界領導權;圍繞爭奪世界霸權,英美之間的矛盾成為一戰後世界的主要矛盾;結果,國聯由英法控制,說明美國的綜合國力還不足掌握世界霸權;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逐步衰落,大英帝國土崩瓦解,英國海外殖民地相繼獨立;在美蘇的幹涉下,進一步瓜分瞭英國的既有利益;美國崛起,成為瞭與蘇聯爭霸的超級大國,逐步取代瞭英國的海上霸主及世界霸主的地位;英國初期唯美國馬首是瞻,接受美國經濟援助,加入美國主導的北約組織;隨著經濟恢復和發展及歐洲共同體的成立,英國於70年代加入歐洲共同體(1993年11月1日,歐盟成立,取代瞭歐洲共同體組織),英國應在2019年3月29日正式“脫歐”。

-->美國:當今世界霸主(美蘇冷戰結束後,自1991年蘇聯解體以來)

美國(美利堅合眾國)國旗美國行政區劃,美國50州(48個本土州與2個海外州——阿拉斯加州與夏威夷州)美國領土及其海外領地美國本土及海外領地的類別

美利堅合眾國(The USA),簡稱美國,首都華盛頓;位於北美洲中部,北與加拿大接壤,南靠墨西哥灣,西臨太平洋,東瀕大西洋;大部分地區屬大陸性氣候,南部屬亞熱帶氣候,地形總體西高東低,自然資源豐富,礦產資源總探明儲量居世界首位;總面積937萬平方千米,海岸線長22680千米,美國共分為50個州和1個特區(哥倫比亞特區),有3143個縣;截至2023年2月,美國總人口約3.33億,非拉美裔白人占57.8%,居民大多信奉基督教及天主教,通用英語。

美國原為印第安人聚居地;

15世紀末,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等開始向北美移民;

到1773年,英已建立13個殖民地;

1775年,爆發獨立戰爭;

1776年7月4日,通過《獨立宣言》,正式宣佈建立美利堅合眾國;

1787年,制定聯邦憲法,南方為蓄奴州,北方為自由州;

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美國開始全面實行資本主義;

建國後的領土幾乎擴張瞭10倍。

美國是高度發達的現代化國傢,其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首位,具有世界規模最大和最發達的現代化市場經濟。工業生產保持穩定,信息、生物等高科技產業發展迅速。美國法律制度健全,市場體系完善,營商環境良好,基礎設施發達,在市場容量、科技實力、教育創新、勞動生產率等方面穩居全球領先地位。美國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也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世界貿易組織、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等國際組織成員國,其政治、外交、經濟、文化等領域對世界均有較強影響力。

美國的擴張1,西進擴張,由獨立後的北美十三州向西進行擴張,黑色箭頭為其擴張方向美國的擴張2,海外擴張,由美國本土向海外(太平洋與大西洋等)領地進行擴張

美國殖民帝國

事實上,美國已經建立瞭一個龐大的殖民帝國——美利堅殖民帝國。與大多數歐洲殖民帝國不同,美國成功地保留瞭幾乎所有的殖民領土,各殖民地構成瞭如今的美國。在北美大陸,由48個相鄰州組成瞭美國的主體部分,阿拉斯加(1867年從俄羅斯購買)和夏威夷(1898年吞並)也是美國的兩個海外州,以上共計50各州為美國的主要領土部分。波多黎各是美國在美國以外人口最多的領土;除瞭波多黎各,美國的海外領土還有美屬維爾京群島(1917年購自丹麥,耗費2500萬美金)、美屬薩摩亞和北馬裡亞納群島;美國還曾擁有過古巴和菲律賓,但這兩個國傢現在都是獨立狀態。

1898年,美西戰爭後,被美國占領古巴。1902年,美扶植成立“古巴共和國”,成為美國的保護國。次年美國強租兩處海軍基地。古巴人民從1953年7月武裝起義開始,經過5年多的武裝鬥爭,於1959年1月取得勝利,在拉丁美洲建立瞭第一個擺脫帝國主義統治的社會主義國傢——古巴共和國。

1898年6月12日,菲律賓宣告獨立。同年美西戰爭後,成為美國屬地。1942年到1945年被日本侵占。二戰結束後,菲律賓再次淪為美國殖民地。1946年7月4日,菲律賓獲得獨立。

從美國的發展歷史來看,美國是一個民主的“殖民帝國”。

美國的三個殖民階段

1-在早期全球化階段,歐洲軍事、財政與國傢陷入擴張危機,引發英屬北美殖民地的革命,美國是帝國殖民的產物。

2-在現代全球化階段,美國和歐洲諸帝國一樣,困擾於國族建構、民主化和資本主義發展過程的動蕩紛爭。為瞭轉移矛盾,美國逐步侵吞加勒比和太平洋的諸多島嶼,走上殖民擴張的道路,成為帝國列強之一,在經濟、政治、文化上重現瞭歐洲的帝國主義。

1853年,美國派出軍艦駛入日本海域,強迫日本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打開日本國門;又與內憂外患的清政府簽訂瞭諸多不平等條約,原本被殖民的美國也開啟瞭屬於自己的殖民歷史;

19世紀60年代以後,美國乘著工業革命的快車,讓國內經濟得到迅速發展。為瞭開拓海外市場,美國加快瞭海外殖民地的侵占。短短三十年間,日本、古巴、南美北部、東南亞諸島紛紛納入美國殖民體系。1898年,美國又擊敗瞭老牌殖民國傢西班牙,繼承其大片殖民地。

二戰結束,美國又舊戲重演,建立瞭以美國為首的世界資本主義陣營,在政治、經濟、外交、文化等方面對社會主義國傢、殖民地國傢展開攻勢,不惜動用武力出兵朝鮮、古巴、越南等地來維系自己的“新殖民秩序”。

3-二戰後的後殖民全球化時代,民族獨立浪潮沖擊全球,終結瞭歐美帝國罪惡的殖民時代。

-->美國對資本主義經濟的貢獻

美國推行“新政”,使用瞭“政府大力幹預經濟”的手段。

美國沒有全國的經濟計劃,甚至在經濟界和學術界還對世界許多國傢普遍接受的產業政策持有不同意見。但是有的州及縣鎮卻在編制計劃。國傢往往通過政府訂貨和采購影響經濟。政府也對某些部門施加管理,例如對能源、尖端技術、農業和環保等部門。但大公司卻有自己的計劃管理制度,一般都要編制長期發展計劃與銷售計劃。

美國政府對經濟實施宏觀管理的演變和發展,大致經歷瞭三個階段:

1-自1776年美國建國開始到1860年南北戰爭爆發前為第一階段。最初形成瞭以州為主的經濟管理體制。在這一階段,初步建立瞭以關稅為主的財稅制度。1782年,美國成立瞭第一傢銀行——北美銀行。1791年,國會通過瞭關於設立國傢銀行的法令,成立瞭美國第一個國傢銀行。

2-1861年南北戰爭到1933年羅斯福新政府上臺前,是美國政府對經濟實施宏觀管理的第二階段。在這個階段中,美國建立瞭以公司和個人所得稅為主的財稅制度,對貨幣與銀行制度進行瞭改革。1863年,國會通過瞭國民銀行條例,規定開辦銀行必須具有的最低資本額,並對銀行資金的使用與鈔票發行作瞭規定。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簡稱為FDR,華人稱為“小羅斯福”,美國第32任總統(1933~1945年),美國歷史上首位連任四屆(病逝於第四屆任期)的總統,推行羅斯福“新政”克服經濟大蕭條;戰勝美國國內孤立主義,成功對法西斯宣戰;帶領美國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奠定瞭日後美國世界霸主的地位

3-1933年羅斯福推行新政後,美國的消費者導向型市場經濟模式進人瞭逐步完善階段。政府在相當程度上放棄瞭傳統自由派不幹預經濟的做法。1933年3月,開始的100天內,羅斯福以立法與行政手段進行瞭若幹重要改革。

美國自由市場經濟模式,即所謂消費者導向型市場經濟模式。它十分強調市場力量對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認為政府對經濟發展隻能起次要作用。推崇企業傢精神,崇尚市場效率而批評政府幹預,這種市場模式的特點是生產要素有較高的流動性。這一模式中還存在著無限制的法律訴訟特色。政府進行調控與否往往以是否有利於消費者利益為目標,而較少從生產者角度出發。社會習慣與政府政策更多地著重促進私人消費而忽視儲蓄。這種傾向不僅反映在個人與企業的行為方面,而且也反映在政府公共財政的大量赤字方面。

美蘇“冷戰”與世界霸主

美蘇“冷戰”美蘇爭霸與古巴導彈危機(1962年10月16日~1962年10月28日)美蘇爭霸(資本主義陣營與社會主義陣營全方位地對峙或對抗)

冷戰,是指1947年~1991年之間,美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為主的資本主義陣營與蘇聯、華沙條約組織為主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政治、經濟、軍事鬥爭。

1946年3月5日,英國前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在美國富爾頓發表“鐵幕演說”,正式拉開瞭冷戰序幕;

1947年3月12日,美國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冷戰開始;

1949年4月4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成立;

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華約)成立,標志著兩極格局的形成;

蘇聯解體,蘇聯消失,形成瞭俄羅斯、烏克蘭等15個國傢

1991年,華約解散,之後蘇聯解體,表明瞭蘇聯模式的失敗,標志著冷戰結束,同時也標志兩極格局結束,前後共44年。

蘇聯解體後,美國成為瞭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世界格局變為世界多極化進程中的“一超多強”。

當時的美國和蘇聯同為世界上的“超級大國”,為瞭爭奪世界霸權,兩國及其盟國展開瞭數十年的鬥爭。在這段時期,雖然分歧和沖突嚴重,但雙方都盡力避免世界范圍的大規模戰爭(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其對抗通常通過局部代理戰爭、科技和軍備競賽、太空競賽、外交競爭等“冷”方式進行,即“相互遏制,不動武力”,因此稱之為“冷戰”。

冷戰主要表現為以美國與蘇聯為首的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對峙。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爭奪,是世界長期不得安寧的主要根源。兩大軍事集團實力相當,誰都不敢輕易動用武力來結束對方與其的世界霸權爭奪。兩國都儲存瞭大量核彈頭,彼此相互保證毀滅。冷戰結束後再加上經歷瞭之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磨難,世界各國人民都渴望和平、反對戰爭。

“一超多強”是現今世界政治經濟的一種格局,“一超”是指美國,“多強”是指中國、俄羅斯、歐盟、日本等國傢或聯盟。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兩極格局也隨之瓦解。

蘇聯解體後,美國成為瞭唯一的超級大國;最終,美國戰勝瞭蘇聯(另外,二戰中美國等盟國戰勝瞭德國與日本;此外,英法等國因戰爭和殖民地獨立運動等原因而衰落),成為瞭世界霸主,直至今日。

制海權

世界主要海上交通或海洋資源

世界主要海港和航線世界石油天然氣分佈及石油主要輸出方向,紅色箭頭處為油氣在主要海域的分佈中東石油海上輸出路線(油輪路線)世界主要漁場與洋流分佈中國海洋資源:鹽場、油田與天然氣與漁場世界主要海峽與運河分佈

“海權論”:誰控制瞭海洋,誰就能控制世界,為此必須大力發展海上力量。誰控制瞭海洋,誰就擁有瞭控制海上交通的能力;誰擁有瞭控制海上交通的能力,誰就控制瞭世界貿易;誰控制瞭世界貿易,誰就控制瞭世界財富,從而也就控制瞭世界本身。

此外,世界海洋也蘊藏著豐富的資源,這也是世界各國存在海域爭端的原因所在。日本在東海非法占據中國釣魚島等島嶼,東南亞國傢非法占據中國南海島嶼或島礁等領海爭議,無非是為瞭爭奪海洋資源(油氣、漁業、鹽場、航線、領海等資源)。

美國海上軍事力量

美國全球六大艦隊分佈,紅色箭頭處為規劃中的第1艦隊

美國擁有六大全球艦隊,時刻保持著對世界大洋的巡遊與監控,隨時準備進入戰爭狀態,且可以相互調配及支援。第2艦隊負責北美北大西洋西岸(美國東海岸)區域,第3艦隊負責東太平洋(美國西海岸、阿拉斯加與夏威夷等海域)區域,第4艦隊負責墨西哥以南的拉美地區及附近海域,第5艦隊負責阿拉伯海、紅海與波斯灣地區(中東地區)海域,第6艦隊負責東大西洋(包括地中海地區,歐洲與非洲附近的海域),第7艦隊負責亞太地區海域(西太平洋、澳洲主體部分、東印度洋等海域,當然涉及中國南海及臺灣海峽,甚至東海和黃海海域)。此外,美國計劃在新加坡或馬六甲海峽附近的印度洋和太平洋區域組建第1艦隊,尚在計劃或組建進程中。

美國擁有11艘航空母艦,數量世界第一,圖中“企業”號應替換為“福特”號

美國航空母艦,是美國以艦載機為主要戰鬥裝備,並為其提供海上活動基地的大型水面戰鬥艦艇。

目前,美軍現時服役11艘航空母艦,其中10艘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和1艘福特級核動力航空母艦。現役航母的名字和舷號如下:尼米茲號 CVN-68 ,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號 CVN-69 ,卡爾文森號 CVN-70 ,西奧多·羅斯福號 CVN-71 ,亞伯拉罕·林肯號 CVN-72 ,喬治·華盛頓號 CVN-73,約翰·C·斯坦尼斯號 CVN-74 ,哈瑞·S·杜魯門號 CVN-75 ,羅納德·裡根號 CVN-76 ,喬治·H·W·佈什號航空母艦 CVN-77 ,福特號 CVN-78。

美國經過多年航空母艦的發展,是現時全球擁有最多、排水量和體積最大、艦載機搭載數量最多、作戰效率最強大、而且全部使用核動力航空母艦的國傢。美國正打造兩艘排水量十萬噸的次世代航空母艦。

8b549030ddbcff567fd69962470dff5d美國全球軍事基地分佈美國海外軍事基地分佈詳情參考ea3dc0dcf79e95a1a83af4ac1d9848e2美國夏威夷軍事基地,位於太平洋中心,可以影響美洲、大洋洲與亞太地區及海域關島軍事基地,可以影響中國近海地區(東北亞、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甚至大洋洲地區)美國圍困中俄等各國的“三條島鏈”。位於太平洋地區美國在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亞基地,可以影響印度洋沿岸的中東、東非與南非、南亞與東南亞以及澳洲等海域或地區

美國還有全球軍事基地分佈,可以控制與影響相關海域。比如,關島軍事基地、迪戈加西亞軍事基地等

總結

美國(歐美)控制著世界的主要航線或海上咽喉煙道,牢牢地把握著世界制海權

海權論是美國海外擴張的理論基礎。因此,美國註重海上軍事力量的發展(美國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軍事實力排名第一,海上力量無可撼動),歐美等西方國傢依舊控制著世界的海洋(要道),從而保留著海上霸權。

把握世界制海權或保持海上軍事力量的絕對優勢,是美國成為海上霸主和世界霸主的主要原因之一。

----------------------------------------------------

結束

发表回复

相关推荐

香港公司必备知识 | 3分钟了解商业登记证

根据香港《商业登记条例》(第310章)的规定,任何在香港经营业务的人士,都需要在公司开业之后的一个月内,以书面通知向税局 ...

· 6分钟前

被聯合抵制!四川大學走到今天這一步,純屬自找的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差距,思想政治工作不夠到位,師德師風建設不夠紮實,加強學科建設不夠有力。”“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兩個...

· 14分钟前

小户型福利,7款迷你衣帽间设计方案,超实用!

其实在心底, 每个女生都希望有一间属于自己的衣帽间(包括丽酱在内)。 我们在很多影视剧里都看过这样梦幻敞亮的衣帽间,简 ...

· 15分钟前

直流電機和交流電機有什麼不同

1、首要兩者的外部供電不同,直流電機運用直流電做為電源;而交流電機則是運用交流電做為電源。2、從結構上說,前者的原理相...

· 16分钟前

转帖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袁崇焕十二宗罪辨析

这是《袁崇焕之孤城》第二部《孤忠》后记之二(已在起点首发),看到凤凰网“袁崇焕是怎样走上神坛的?”等几组专稿以及起点中 ...

· 17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