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受鄉黨委書記委托,我帶領五道嶺子村“兩委”幹部到寧夏秦漢渠管理處,向五道嶺子村駐村工作隊派駐單位寧夏秦漢渠管理處贈送瞭“駐村幫扶辦實事 實幹惠民為百姓”錦旗,表達瞭秦漢渠對駐村工作的貢獻。到達目的地後我們參觀瞭秦漢渠機關黨支部的陣地、黨委會議室的陣地,秦漢渠灌溉區域的調度室。
在參觀過程中,瞭解到秦漢二古渠和都江堰、靈渠並稱為我國最早的重點水利工程,秦漢渠灌區也叫河東灌區,因渠道眾多,歷史悠久,具有“渠道博物館”的身份。系隸屬於自治區水利廳管理的正處級事業單位(半自收自支),主要擔負著靈武市、利通區、青銅峽市17個鄉(鎮)和8個國營農林場的農業灌溉和防洪防汛任務,同時為鹽環定揚水、太陽山工業園區、金積工業園區和吳忠城市水系提供水源。管理處現有辦公室、組織人事科、計劃財務科、灌溉管理科、水政科、防汛工程科、監察審計室7個科室和10個基層管理所,共有17個科級機構。聽取瞭秦漢渠管理處負責人關於青銅峽河東灌區基本情況、灌區渠系分佈、水資源管理情況、水指標分配和灌溉安排及水量調度情況的匯報。
參觀秦漢渠灌溉面積參觀秦漢渠調度室
此行,使我這個來自寧夏中南部半幹旱地區(西部揚黃灌區、中部幹旱山區、東部旱作塬區)的基層幹部對古人“天下黃河富寧夏”“塞北江南”有瞭更真實感受和具體認知,真正感受到勤勞的寧夏人民引黃灌溉智慧。也認識到抓好水利設施(渠道)有效管理,對發展農業生產,確保糧食增產豐收的重要意義。
秦渠簡介:秦渠又名秦傢渠,與七級渠有因成沿革關系。原開口於青銅峽出口東岸,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七級渠之名最早見於唐大歷八年(公元773年),秦傢渠之名始見於元大德七年(1303年)。明嘉靖《寧夏新志》記載:“秦傢渠,古渠名也”。
秦渠的維修整治始見於明代。萬歷十八年(1590年)周弘“依河西漢唐壩築以石”,天啟三年(1623)張九德於渠口下築長拜,修豬嘴碼頭(挑水壩)。清康熙時李山將進水閘砌以石底。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改漢渠廢口為上口,原口為下口。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陳必淮修復豬嘴碼頭。民國24年(1935年)河水沖決秦渠細腰子拜,省建設廳督飭,兩月工竣未誤冬灌。
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1959年翻建節制閘、退水閘,對渠道裁彎取直,新開第一農場渠。1958年青銅峽水利樞紐開工,由導流明渠臨時分水閘引水。l960年青銅峽樞紐截流後,從電站8號機組尾水渠引水。1969年建河東總幹渠自餘橋分水閘引水。之後歷經除險加固、灌區續建配套等項目實施,對渠道及配套建築進行多次擴整和改造,現幹渠全長60公裡,灌溉面積16.1萬畝。
漢渠簡介:又名漢伯渠,與漢光祿渠有因成沿革關系。《舊唐書·李晟傳》記載,元和十五年(820年)李聽曾疏浚過光祿渠。《讀史方輿紀要》記載,光祿渠在所(靈州守禦千戶所)東,“渠在靈州,本漢時導河溉田處也”。
明洪武時經過疏浚,灌田七百三十餘頃。明天啟年間,張九德創開蘆洞(今清水溝洞),解決瞭漢渠積水問題。清康熙時祖良貞浚深閘底,增長迎水拜(堤)。乾隆時黎珠將漢渠原口讓於秦渠,於野馬墩另設引水口,下做八工閘(退水閘),而後又上延引水拜至楊柳泉。光緒十五年(1890年)張占奎、趙倫元開新閘借水拉沙。
解放前,漢渠自峽口渠口北流至靈武縣胡傢堡,尾水入澇河(即今清水溝)。
新中國成立後,1956年至1963年整修廖橋以上段,拓延張傢小閘以下渠線,實施中段改道。1958年青銅峽水利樞紐開工,由導流明渠臨時分水閘引水,l960年青銅峽樞紐截流後,從電站8號機組尾水渠引水。1969年建河東總幹渠自餘橋分水閘引水。之後歷經除險加固、灌區續建配套等項目實施,對渠道及配套建築進行多次擴整和改造。現渠道全長44.3公裡,設計流量33.5立方米/秒,灌溉面積15.2萬畝。
6月10日,是我國香港樂壇傑出的音樂人黃傢駒的生日,為瞭紀念這位天才,我在這裡將我的油畫連環畫代表作《光輝歲月—beyond樂...
PDU(Power Distribution Unit),是將來自UPS的輸出電流分配到各個IT設備的末端配電設備,是連接供電等基礎設施與IT系統、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