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评价
(本文从第六节开始,这不是一个错误。我自有安排。若是读过本书,想必能会心一笑。)
对于我来说,这是一部实至名归的作品。
一、奖项
本书被贴上雨果、星云、轨迹三奖标签,在科幻界可谓无上荣誉。但一想出自阿翁笔下,就只觉理所应当。然而出乎不少科幻迷意外,本作却是他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大奖作品。阿西莫夫少年成名,40岁以前就已经完成了他的三大系列(机器人、基地、银河帝国)中最著名的十余部作品,此时雨果奖尚在草创时期,星云奖、轨迹奖还未设立。1957年发表《裸阳》后重心转向科普写作,此后十五年间除了将电影《奇妙的航程》剧本改写为小说外,再未有科幻长篇问世。眼看黄金一代的泰山北斗将成无冕之王,科幻评论界再坐不住:1963年雨果奖给阿西莫夫的一个随笔专栏颁了特别贡献奖,1964年美国科幻作家协会将他的《日幕》评为“史上最佳科幻短篇”,1966年雨果奖将基地系列选入“史上最佳系列作品”(和托尔金的魔戒、海因莱因的未来史并列)。尽管如此,大家多少还是会觉得差了点儿什么。
——就这样直到1972年,《神们自己》发表,阿西莫夫在50多岁的年龄,带着全新的风格回来了。等待太久的科幻迷们惊叹于阿翁不减当年的创造力,接下来的故事就顺理成章了:先是星云奖、然后是隔年的雨果奖和轨迹奖,一口气补偿了个够。阿西莫夫也借此重返科幻长篇创作,晚年持续高产,补完了他三大系列中的后半部分,顺手又拿下三座雨果奖。
六、评价(续)
虽然获得了各大奖项的一致认可,但它是不是代表了最好的阿西莫夫,在科幻迷中其实也有争议。如前文所述,考虑到阿西莫夫的地位,也许当年的评委们的确混杂了一定的补偿心理。但是有两点可以肯定:
1、这是阿西莫夫本人最喜欢的长篇。
2、这是阿西莫夫风格最独特的长篇。
阿西莫夫晚年最后发表的作品之一,获得1992年雨果奖最佳短中篇的《Gold》,就是对本书第二章的重新演绎,可以看作阿翁本人对自己的致敬,由此可见他对本书的偏爱。
二、结构
这部作品可以看作由三个较为独立的中篇组成,这种拼装式长篇对于黄金时代的科幻作家们其实很常见。早年科幻长篇出版的市场还未形成,作家们的主要创作阵地还是形形色色的杂志,很多长篇作品最初也是以连载形式发表,这也影响了这批作家的创作习惯。有趣的是,本作不仅三个章节分三次刊载,而且第二章(《If》1972年4月)和另外两章(《银河》1972年3、5月)还分别刊载在不同的科幻杂志上,那么第二章风格差异如此之大也就不难理解了。
阿西莫夫在本篇中对于风格拼贴、非线性叙事、多视角POV的运用,已经逐渐摆脱了黄金时代继承自古典文学的叙事传统,引入了更多现代文学的技法。
三、“面对愚昧……”
典型的黄金时代遗风,更接近我们熟悉的那个阿西莫夫:科学家、实验室、新发现、悬疑味道、机智轻松的笔调。为了增加故事的悬念,作者有意打乱了叙述的时间线。在他的另外两部独立于三大系列之外的长篇《永恒的终结》和《复仇女神》中也使用了类似技巧,可以认为在这些脱离了固有框架束缚的作品中,他对于文体有着更独特的追求。
这一章的标题定义了全书的主题。
科幻小说的根本母题之一就是科技对于人类的影响。近代启蒙运动以来,人类整体对于世界和自身的认知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受过教育和科学训练的知识分子也大大增加。但对知识的探求是否能保证让人类借此远离愚昧?答案也许并没有这么简单。6、70年代间后现代思潮、对科学的反思、环保主义的兴起影响了一代人的思想,与此相应,新浪潮的崛起也为科幻小说带来了全新的范式。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阿西莫夫以传统科幻的结构写出了一个某种意义上反传统科幻价值的故事。
阿西莫夫本人曾在大学任职,比起很多科幻故事中的象牙塔,本篇中所描写的也许是一个更真实的学界职场故事。科学家们一个个都是争名斗气之辈,科研的日常充斥着无聊的重复劳动,最重要的发现来自偶然天降的礼物,大部分人比起真相更愿意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事物。而想要挑战权威证明自己的主角,也是一个性格自私恶劣的家伙,他的努力与其说说为了拯救人类,不如说更多的是为出一口气。至于政治家们?普罗大众们?就如序章“真正的政治”中所说,他们所期待的更不过是自己的权位和舒适的生活。
科幻作家也许是最愿意脱离当下眺望未来的一群人,也是对于未来的焦虑思考最多的一群人。他们比谁都更清楚,人类战胜自身愚昧的道路还有多么漫长。
四、“……神们自己……”
全书最闪耀的章节,也是阿西莫夫创作生涯中的华彩段落。我相信,在很多人心中这本书仅凭这一章就足以锁定三奖了。
曾有人评论说阿西莫夫不擅长外星人题材和性爱描写,于是作为回应,这次他贡献了科幻史上最佳的外星种族设定之一——以及最佳的科幻性爱描写之一。作为一个典型的黄金时代作家,这章有很浓厚的新浪潮风格,关于性别、家庭模式的探讨也能看出厄修拉·勒吉恩或者他的好友罗伯特·西尔弗博格的影子。当时女权运动才兴起不久,同性话题还少有公开讨论,这些在思想界都属前沿研究领域,而科幻作家则以他们的想象力一次次走在了前面。
本篇中外星人理者、情者和抚育者三个性别的设定合情合理而又栩栩如生,堪称神来之笔。我们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角度解读:
– 比起男女差异,更完整的归类了婚姻与家庭中社会角色的差异性
– 三者分别代表了本我、自我和超我
– 三者分别代表了身体、意识和灵魂
– 如果将理性看作情者的对面,则抚育者和理者分别进一步代表了工具理性和目的理性
– 如果将抚育者看作实在世界,理者和情者代表了精神世界的两面
– 如果将理者看作人类独有的智慧和灵性,情者和抚育者则代表了人来自于动物的两种本能:应激和繁衍
– 情者关注当下(“我是谁”),抚育者关注传承(“我从哪里来”),理者关注意义(“我往何处去”)
还可以列举出很多。在阿西莫夫笔下,会让人不由觉得,这样三位一体的世界才更浑然天成。而最厉害的地方在于,本篇不仅写出了不同性别的社会功能,更写出了它们不同的情感和思维模式。对于POV手法的运用,不仅写出了视点的切换,更是视角的切换。
如果我们将这三者分别看作人类成长过程的三个方面,那么长老的设定就成了一个绝佳的隐喻。阿西莫夫成功的将这条最终的隐藏设定作为最大的悬念埋到最后,相信大部分读者在谜底揭晓时都会再次收到冲击。全书在杜阿、崔特和奥登的视角中并没有直接描写过长老们的外貌,但相比起以精神形式存在的三种性别的Soft Ones,具有真正实体的长老们(the Hard Ones),也许是更接近我们人类形态的存在。
在三个主要角色之中,杜阿的描写无疑是最为精彩的,不仅是阿西莫夫笔下,也是科幻史上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女性角色之一。
虽然本篇只相当于一个中篇的长度,但阿西莫夫在个体的生命形态之外,对于这个世界的社会形态和生态环境的描写也同样完整而可信,堪称一篇世界观构造的模范文本。
五、“……也缄口不言?”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偏弱的一章。在全书最重要的主题和最精彩的设定都已经被交代过后,读者们的期待已经被提得太高,而这一篇偏偏是节奏最慢、“闲笔”最多的章节,就像月球上六分之一的重力一样。故事看似重新回到了我们熟知的宇宙,但又不知不觉的转到了月球这个全新的舞台。
70年代在太空竞赛、阿波罗登月的大背景下,公众对于宇航的热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人类在月球上定居已经只是一个时间问题,NASA也开始制定了严肃的建立月球基地的计划。这个时期的阿西莫夫撰写了大量关于月球生活的科普文章,这一篇中他对于月面生活种种细节不遗余力的描写,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其延续。
除了因为重力不同带来的物理影响之外,对于月球这个小社会独有的组织形式及其与地球的关系,阿西莫夫也投入了相当的笔墨。和海因莱因隐喻美国近代史的“未来史”系列相似,殖民地分离主义、性解放、平权运动、移民问题、茶党雏形等种种细节都可以看作对于美国当代社会的隐喻。
可以说,全书有一个贯穿始终的隐含主题,就是视角的切换。电子通道是救星还是灾星?政客、民众、不同的科学家甚至两个世界的人都有不同的看法;电子通道之父哈兰姆是伟人还是个庸才,拉蒙特显然有着不同的看法;外星人的社会带给我们全新的视野,情者、理者、抚育者和长老又代表了不同的视角。强作用力的差别带来了平行宇宙间的差异,而重力的差别也带来了地月社会的种种不同观念。最终狄尼森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跳出了两个平行宇宙的局限,从更广阔的时空中找到的。那么回到最初的那个命题,在与愚昧的漫长战斗中,阿西莫夫给出的答案是,我们只有不断前进,不仅积累新的知识,更要开拓新的视野,这样才能最终战胜自己。从立意上说,这不仅回归了科幻的创新本质,比一个新发明改编世界的点子文学又更拔高了一层,代表了从黄金时代开始一代代严肃科幻作家们对于这一文体毕生的追求。
六、评价(续)
这部作品特色极为鲜明,虽然也有相对平淡的部分,但闪耀的光芒无法掩盖。不仅在写作技法上代表了阿西莫夫成熟期的最高水平,思想性和独创性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提供了丰富的解读可能。在阿西莫夫的作品中,在科幻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七、三位一体
纵览全篇,这也是一部关于万物皆三的作品,可以看作另一个隐含主题。
在全书的三个章节中,每一章都有对应于情者、抚育者和理者的主要角色。第一章中情绪化的拉蒙特主导了故事,冷静的助手布罗诺斯基扮演了理者,而电子通道之“父”、代表保护与守旧的哈兰姆则可以看作是抚育者。第二章中最终三位一体的伊斯特伍德还是选择了抚育者的立场。第三章中赛琳娜、狄尼森和内维尔则分别代表了情者、理者和抚育者(赛琳娜更接近杜阿这样的左情者),这回则是理者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在平行宇宙中,三位一体是最终的归宿。而最后的大结局也是在两个平行世界之外引入了第三个世界,才重新达到了物质与能量的平衡。
八、刘慈欣与阿西莫夫
虽然刘慈欣一直自承受阿瑟·克拉克影响最大,但他和阿西莫夫之间的共同点也相当多,比如刘慈欣在很多作品对于终极问题的思考方式,和阿西莫夫的短篇名作《最后的问题》如出一辙。在本篇中,月球人的脱离计划与《流浪地球》,杜阿的警告与《三体》中1937号观察员的警告,都有很明显的相似之处。就如本篇故事中所表现的,阿西莫夫对于反智主义曾经忧虑的说过:“在美国有一种对无知的崇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著。反智主义的压力已经像坚韧的针线一般缠绕在我们的政治与文化生活中,而给予它支持的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即民主便意味着我的无知与你的博学是一样优秀的。”这与大刘在三体中表达的观念无疑也是暗合的。
九、花絮
阿西莫夫在第二章描写平行宇宙生命性爱时使用了melt一词,而Modern English乐队在他们的名曲“I’ll Melt With You”中唱到:
I’ll stop the world and melt with you
You’ve seen the difference and
It’s getting better all the time
There’s nothing you and I won’t do
I’ll stop the world and melt with you
似乎正是在影射故事的情节。
另一只乐队更是赤裸裸的将自己命名为The Gods Themselves——并且出了一张同名专辑。
部分参考资料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Isaac_Asimov
[2]
Isaac Asimov’s The Gods Themselves: In which scientists are jerks and aliens masturbate
[3]
Unity in the Composite Novel: Triadic Patterning in Asimov's The Gods Themselves
[4]
Isaac Asimov’s 'The Gods Themselves': Reflections of Post World War 2 American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