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奈特《叙事话语》
旨在建立一套叙事分析的方法论,意义自然是深广的。既然小说又尤其强调其“时间的处理“艺术,那么这一方法更尤其独特意义。于是乎,这不只是对《追忆》的时间分析,更是对所有叙事艺术的分析,因为方法论已经建立,只剩应用的问题。
叙事学术语的来源。叙事学给人的感觉是,学了如同没学,有些东西就在那儿,我们只是将它说出来而已,可说出来又如何呢?老师说“叙事学不做价值判断”,确实如此。此书令人最感兴趣的地方,在于叙述者、叙述、叙事、故事的区分,时间倒错,聚焦方式,与元故事叙事。最大的特点在于“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合为一体”,此书几乎是从《追忆似水年华》上生长出来的,简直蔚为奇观,也从侧面说明了《追忆》作为二十世纪文学杰作的地位。
补标。这个还是文学院学生必读的。上一篇论文涉及到叙事层级的问题,又回顾了一下《叙事话语》。真正的理论大家一定是对文本非常熟悉的,他们的依据就是文本,而不是对空言说的语言,或者概念的自我缠绕。
热奈特的叙述话语无疑为文学作品的叙事学分析提供了一个模型,这是开创性的,书中常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提法、新划分。然而依然无法避免地有其个人局限性,比如逻辑矛盾,划分标准的前后不一致(根据叙述时间划分的四种叙述类型:事后叙述、事前叙述、同时叙述、插入叙述),比如某些定义还是比较模糊(前面指出语态是言语行为与主语的关系,后面又加入与作者、读者间的关系分析),再比如大量引入语法概念,难以与文学分析贴合,增加了阅读的难度。
全书对叙事作品的分析从时间、语式和语态这三个范畴入手。
这也是与1966年托多罗夫发表在《文学叙事的范畴》将叙事问题分为时间、语体和语式三个范畴的方法一脉相传的。
在基本概念的区分上,热奈特选择了故事、叙事与叙述的三分法,而有别于此前受到俄国形式主义者故事/情节理论启发而诞生的故事/话语的二分法。热奈特本书中的故事是指真实或虚构的事件。叙事指讲述的这些事件的话语或文本,叙述指产生话语或文本的叙述行为。热奈特特意将叙述行为单独分出来自有其深意,强调了叙述行为的存在,才可以明确文本中的叙述者的存在,将叙事学的理论从单单对故事这个深层结构的分析中解放出来,也是后文分析语式与语态问题的前提。
《叙事话语》共有五章,前三章是分析故事时间与叙事(伪)时间之间的关系。第一章是事件在故事中接续的时间顺序与这些事件在叙事中排列的叙事顺序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时距探讨的是事件或故事段的可变时距与在叙事中叙述它们的伪时距关系。即速度关系。
第三章“频率”是论及故事的反复能力与叙事的反复能力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语式”是对叙述信息的调节。包括“距离”与“投影”两种手段。
第五章 探讨语态,转移到叙述者主体和叙述层上。
在引论部分,作者重新明晰了一些重要概念。
首先是关于“叙事”的三层含义作出了三个层次的划分:
第一层含义是承担叙述一个或一系列事件的叙述陈述,口头或书面的话语;
第二层含义是真实或虚构的、作为话语对象的接连发生的事件,以及事件之间连贯、反衬、重复等等不同的关系;
第三层含义仍然是一个事件,但不是人们讲述的事件,而是某人讲述某事的事件。
本书涉及的是最通常意义上的叙事,即叙述话语,也就是叙事的第一层含义。
其次,热奈特还选取了三个单义词来表示叙述现实的三个侧面:将“所指”或叙述内容称作故事;将“能指”、陈述、话语或叙述文本称作本义的叙事;将生产性叙述行为,以及推而广之,把该行为所处的或真或假的总情境称作叙述。
一、顺序
顺序是事件在故事中接续的时间顺序与这些事件在叙事中排列的叙事顺序之间的关系。
热奈特在书中引用了《伊里亚特》中的一段经典文本,指出在文本当中有五个叙述对象,按叙述中的顺序分为ABCDE,而故事中则是45321的时间位置,得到A4B5C3D2的反向规则运动。这种反向规则运动也是史诗当中的经典手法之一。
1在这段文本中,如果A段为叙述出发点,则B段为回顾。相对的一种现象是提前。热奈特用更中性的词语——预叙与倒叙——代替了这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都可称为时间倒错。
时间倒错:指两个时间顺序之间一切不协调的形式;
预叙:指事先讲述或提及以后事件的一切叙事活动;
倒叙:指对故事发展到现阶段之前的事件的一切事后追述。
热奈特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普鲁斯特的小说,(在这里还引入了一个宏观叙述层和微观叙述层的问题),发现追忆似水年华是以一个大规模往返运动为开端的。
跨度:时间倒错可以在过去或未来与“现在”的时刻(即故事的时刻)隔开一段距离,我们把这段事件间隔称为时间倒错的跨度。
幅度:时间倒错本身也可以涵盖一段或长或短的故事时距,这一故事时距就称之为幅度。
之后热奈特详细探讨了《追忆》中的倒叙与预叙问题。
外倒叙:整个幅度在第一叙事的幅度之外,由于在外部,因此无论何时都不可能干扰第一叙事
内倒叙:它的时间场包括在第一叙事时间场内,因此有可能造成累赘与冲突
异故事内倒叙:涉及一条故事线索,与第一叙事故事内容不同,因而不会引起真正的叙事干扰。
同故事内倒叙:与第一叙事有同一个情节线索因而会造成明显的干扰。同故事内倒叙又分为补充与省略。
内预述/外预述
补充预述:事先填补后来的空白
重复预述:先重复未来叙述段的预述
最后提到了追忆中复杂的时间结构,二度预叙、三度预叙、预叙性倒叙及倒叙性预述导致了《追忆》中的无时性结构。
二,时距
此章探讨的是事件或故事段的可变时距与在叙事中叙述它们的伪时距关系。即速度关系。
非等时:叙事可以没有时间倒错,但不能没有非等时,或毋宁说没有节奏效果。以《追忆》为例,一方面可看到叙事逐渐放慢,故事延续时间很短而经历时间长的场面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可看到省略越来越大,以某种方式来补偿速度的放慢。这两个方面不难概括为叙事越来越大的间断性。
根据故事时间TH与叙事的伪时间TR之间的比例关系,热奈特确立了四种不同的叙事运动的基本形式。
第一种是停顿。TR=n,TH=0 故TR∞>TH。
第二种是场景 TR=TH
第三种是概要。TR<TH
第四种是省略。TR=,TH=n 故TR<∞TH。
三 频率
频率”是论及故事的反复能力与叙事的反复能力之间的关系。
四种基本频率关系:
讲述一次发生过一次的事。(1R/1H)
讲述 n 次发生过 n 次的事。(nR/nH)
讲述n次发生过一次的事。(nR/1H)
讲述一次发生过几次的事。(1R/nH)
前两种实际上仍是单一的,次数上相等。
第三种讲述n次发生过一次的事。(nR/1H)被称为重复叙述,陈述的复现不予任何时间的复现相对。
第四种讲述一次发生过几次的事。(1R/nH)被称为反复叙述,一次叙述从整体上承受同一事件的好几次出现。
推广重复或外重复:反复段覆蓋的时间场大大超过它插入其中的场景的时间场
综合重复或内重复:其反复段不涉及更大的外时距,而是包括在此场景的时间场中,即场景本身的时距。
限定:以历时性界限限定反复叙述中的事件序列。包括确定的内限定和非确定的内限定。
说明:以副词的方式标明。包括非确定的方式,如有时。以及绝对方式确定,如每天。或是以补个则然而表现出严格相伴法则的相反方式确定,如天气晴朗的日子。
延伸度
内限定:将一个反复系列分成单一的段,也有确定与不确定之分。
内说明:一种纯反复性的多样化手段,因为它不过把复现再分成两个有交替关系(必然是反复关系)的变种。
内历时性或称综合单位的历时性,外历时性也称实际系列的历时性。普鲁斯特认为反复叙事也应该靠内限定的作用考虑实际的历时性,并把它纳入自身的时间进展中。
四 语式
叙述语式范畴涉及的方面:讲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讲多讲少,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或那个角度来讲。
“距离”和“投影”是叙述信息调节的两种形式。
距离
第一个讨论距离问题的是柏拉图,他提出里“纯叙述”与“模仿”的对立,热奈特根据这种观点提出了事件叙事和话语叙事。
无论何种语式,事件叙事永远是叙事,是用语言记录(假设的)非言语。
信息+信息提供者=C 在这个公式里,信息和信息提供者成反比。
话语叙事。转述语的分类:
叙述化话语或讲述语话,最能拉开距离
间接叙述体的转换话语
戏剧式转述话语,也是最有“模仿力”的和被柏拉图所摒弃的形式。
投影
投影是通过选择(或不选择)一个限制性“视点”调节信息的方式。
热奈特提出了聚焦这一术语,用来取代过去的视角、视野、视点。在其理论体系中,明确了过去没有明晰的语式和语态的问题,也就是区别了谁看和谁说。
热奈特对聚焦进行了分类
第一类是无聚焦或零聚焦叙事, 第二类是内聚焦叙事,此类又包括三种形式,即固定式,不定式,多重式,第三类是外聚焦叙事。
无聚集型或零度聚焦叙事又被称为全知视角,是一种传统的、无所不知道的视角类型。内聚焦叙事指的是一种将小说中的每件事物都按一个或几个人的感觉和意识来呈现的方式。而外聚焦叙事是一种叙述者只严格的从外部提供信息的叙述视角,主要提供的是关于人物的行动、外表及客观环境的状况,而完全不涉及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目的与动机。
五、语态
此章探讨语态,转移到了叙述主体和叙述层上。
语态问题也是和热奈特特意强调叙述行为的存在,将二分法改为三分法息息相关的。
只有强调叙述行为的存在,才能明确叙述主体的存在和其带来的问题。
叙述时间
此节分析叙述主体讲述故事的时间,即叙述行为发生的时间,与故事实际发生的时间之间的关系。根据关系的不同可以分出四种叙述类型:
事前叙述:预言性叙事,一般用将来时,但也可用现在时。
事后叙事:过去时叙事
同时叙述:与情节同时的现在时叙事
插入叙述:插入到情节的各个时刻之间
叙述层
叙述讲述的任何时间都处于一个故事层,下面紧接着产生该叙事的叙述行为所处的故事层。
故事外层叙事:即第一叙事
故事内层叙事:即第一叙事的内容,二度叙事
转喻
从一个叙述层到另一个叙述层的过渡原则上只能由叙述来承担。叙述正是通过话语在一个情景中了解另一个情景。
人称
叙述者在叙事中实际上只能以“第一人称”存在。
根据叙述者的叙述层(故事外或故事内)及他与故事的关系(异故事或同故事)来确定叙述者在一切叙事中的地位。
四种类型:
故事外-异故事
故事外-同故事
故事内-异故事
故事内-同故事
叙述者的职能
第一是与故事有关的“叙述职能”;
第二是与叙述文本有关的“管理职能”;
第三是与叙述情境有关的“交际职能”;
第四个是面向自己产生的职能,可为“证明或证实职能”或“思想职能”。
最后提出了与叙述者相对应的受叙者在文本中的存在。
《新叙事话语》
该书是热奈特在叙述学取得一定进展的启发后,于自己创作《辞格三集》的十年后所写的一本书。在该书中,他回答了其他学者对他的一些批评,同时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和修正。提出了叙述情境的分类,叙述者与作者的关系、受述者与读者的关系、暗含作者和潜在读者概念的问题。
一般与先决问题(1到3)
时间问题(4到6)
语式问题(7到12)
语态问题(13到16)
补充(17到19)
一般与先决问题(1到3)
“叙事话语”是个有意模棱两可的标题。叙事与其说包含一个话语,不如说包含两个或多个话语。叙事从完整的角度讲包含两个文本:叙述者文本和人物文本
存在两种叙述学:第一种是广义上的主题叙述学,对故事或叙述内容进行分析。
第二种是形式或方式叙述学,是把叙事作为与非叙述形式相对立的故事“表现”形式来分析。
时间问题(4到6)
回答了范·雷斯对自己的伪时间和伪反复概念的质疑。
重新探讨了时距问题。
提到了平均时距这一概念,这里也可以看到热奈特理论的瑕疵所在,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平均时距,场景公式中的TR=TH实际上也是不成立的。
把时距一词修正为了速度。
重新回顾了频率概念。
语式问题(7到12)
回顾了之前的相关理论。
回应了朵丽·高安对热奈特的三点批评:第一是对他所谓“即时话语”的研究不够充分,建议将它命名为自主独白;第二是《叙事话语》中对“自由间接叙述体”阐述不够。第三是从叙述处理的角度,热奈特把话语和思想看作相似的东西, 把一切“心理活动”看成内心话语。
语态问题(13到16)
重新分析了叙述层理论受到的批评和缺陷之处。
用巴思的理论修正了自己的叙述者功能类型分类.
补充(17到19)
探讨了叙述者与作者的关系、受述者与读者的关系、暗含作者和潜在读者概念的问题。
上一篇
质量管理小组简称QC小组,它是指;在生产、服务及管理等工作岗位的员工自愿结合,围绕组织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