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些人活得非常通透,豁然开朗,不计前嫌,不念过往,直奔未来。而有的人,为一些小事,忧心忡忡,悲伤气愤,焦虑抑郁,十分不堪。
通透,就是一种人生哲学,一种看待问题和为人处世的方式。通透的人仿佛能洞察人世间所有已知和未知的东西,跳出自我的局限,以积极豁然的视角,以自信坦然的姿态,去迎接生命中各种各样的遭遇,去化解一个又一个难题。
那么,为什么有的人活得特别通透而有的人活得拧巴呢?
有性格的因素。有些人天生就是乐天派,他们不太忧愁和烦恼,情绪阈值相对较高。对于同一件事情,可能采取与悲天派完全不一样的态度和视角。
有认知的因素。有些人是超级理智,认知的视角非常独特而精准,其理智超过并且控制住了感性。他们知道有些事物的客观规律,因此可以做到淡定从容,积极接纳发生的事情。
有经历的因素。为什么说四十知天命五十不惑?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历的增加,看问题的角度自然会发生变化,我们的思想开始逐渐成熟,并向真理靠近。
有环境的因素。有时候,可能人并没有多么通透,只是外界良好的环境,让他没有什么压力和苦恼,或者是经过他人的开导,使得他表面上或者暂时显得通透。
那么,对于你我,怎样尽可能活得通透一点呢?
其实,这一点都不难。“通透”的底层逻辑,其实是我们以上帝的视角,洞悉了一件事情的本质,然后去采取相应的行为。
当我们仰望浩瀚的星空,看着苍茫的宇宙,回望整个地球文明,就知道自己作为一个人,渺小至极。那么,我们面临的生离死别、各种不幸,那还叫事儿吗?
当我们知道,职场就是出售自己的时间和智慧并获得对应回报的过程,公司是一支随时会变化的团队,而不是固定的家,那么,我们遇到许多不公正待遇时,还会困惑吗?
当我们知道,领导也是凡人,某天离开公司时完全不需要再看TA脸色甚至搭理TA时,那么,我们在面对领导PUA时,还需要自我折磨和玻璃心吗?
当我们知道,夫妻之间本身是恩爱且忠诚的,但是偶尔因为一些观念、意见、习惯不同或者情绪不佳而出现争执时,我们还会斤斤计较、自掘坟墓吗?
当我们知道,如果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就很可能会像急诊科的重症监护室病人一样,随时等待命运的审判,那么,还有什么事情会比自己的健康更加重要吗?
……
再拔高一点,从方法论的角度,如何提高自己的通透性?
一是构建宏观的视角。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以太阳为中心,或者以宇宙和时间为中心,再去审视自己的经历和遭遇。
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就好像地上的一只小蚂蚁一样。一方面被看不见的命运之手左右著,一方面静静地在某个僻静角落爬著,根本没有人会care。
哪怕出现网暴、纷争,统统与我无关,在时间的长河里,它只是沧海一粟,没有什么可以扰动自己的心弦。
二是基于发展与变化的视角。在考教师资格证的时候,我记得需要背“学生观”的内容,它包括三个方面: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育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
所以,在教育小孩的过程中,明明知道每个小孩都会不断发展和变化,那为什么我们还要焦虑?
小孩没有进到理想的小学,或者某次重要考试没有考好,就开始陷入焦虑,这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万事万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次两次偏离了预期,天是塌不下来的。
三是考虑对立的视角。有点像批判性思维,在任何常规想法产生的同时,我们就直接站在它的对立面,开始思考问题。大家觉得这个事该怎么样,我偏不怎么样,然后找出一些理论来支撑这个观点。有时候,经过这么一论证,发现很多事情原来真的不止一个选项。
四是想尽一切办法提高自己的认知。这离不开大量地阅读、经事、观人、思考。我们每读到的一本书、交往过的人、做过的事,都是我们的实践经验。但凡用心,都能给我们原来的思维注入新鲜的刺激,通过借鉴他人之长,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知,从而把握许多事物的本质规律。
前言 随着消费水平提高,冰箱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家电之一,厨房装修首先考虑的就是冰箱、油烟机、热水器、洗碗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