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以民為本,而民則以食為天!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美食的研究就從未停止過!陜西美食正是用歷史的醇厚味道影響瞭一代又一代的人!
泡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下千年,饃代表著西北,也指代著陜西。
讓我們一同打開歷史畫冊,與這些已過百歲的美食老字號親密接觸,聆聽那一碗湯裡的千年故事!
泡饃的起源
牛羊肉泡饃最初多用於祭祀及宮廷禦筵。西周時曾將牛羊肉羹列為國王、諸侯的禮饌。歷史悠久,史稱羊羹,是一種榮譽的象征。
據史料記載,牛羊肉泡饃是在古代牛羊羹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古代許多文獻,如《禮記》以及先秦諸子,都曾提及牛羊肉羹。
泡饃引發的亡國命案
《戰國策》中記載中山國君,由於一杯羊羹而激怒瞭司馬子期,怒而走楚,說楚王伐中山,招致亡國的命運。
大概在公元前三百年左右的戰國時代,有一回,中山國君宴請國都裡的士人,大夫司馬子期也在其中。
羊羹分羹不均,並沒有分給子期,於是司馬子期一生氣跑到敵國楚國去瞭,並勸楚王攻打中山君,宣稱“打打打!非neng死不可”。
泡饃的雛形
據文獻記載,唐代宮廷禦膳和市肆都擅長制羹湯。“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羊羹者,羊肉烹制的羹湯,即當今牛羊肉泡饃的雛形。
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朝軍隊與借來的“大食”軍隊從涼鄯而收兩京,一道平息瞭“安史之亂”。在唐王朝天子的恩準下,部分“大食”士兵被獲準駐兵長安。
12927c1204270c474b543baea5e9f25b
“大食”兵行軍打仗時常攜帶一種叫“飥爾木”的類似“馕”的食品,行軍打仗曠日持久,士兵攜帶的“飥爾木”常變幹變硬難以下咽,他們就拌以羊肉和羊肉湯食用,這就是“泡饃”的雛形。
隨著“大食”兵和當地人的交往日甚,“飥爾木”的制作方法也從軍營傳播到市井,久之就形成瞭今天西安穆斯林群眾的主食之一“飥飥饃”。
泡饃的建國大功
相傳宋太祖趙匡胤未得志時,生活貧困,浪落長安街頭。一天,身上隻剩下兩塊幹饃,因丈幹硬無法下咽。恰好,路邊有一羊肉鋪正在煮羊肉,他便去懇求給一碗羊肉湯,以便把饃泡軟再吃。一碗“湯泡饃”吃得趙匡胤渾身發熱,饑寒全無,精神大振。
十年後,趙匡胤當瞭北宋的開國皇帝,一次出巡長安,路經當年那傢羊肉鋪香氣四溢,不禁想起十年前吃羊肉湯泡饃的情景,便令停車,命店主做一碗羊肉湯泡饃。
宋太祖趙匡胤
店主忙叫妻子馬上烙幾個餅。待餅烙好,店主一看是死(未發酵)面的,又不太熟,害怕皇帝吃瞭生病,便隻好把饃掰得碎碎的,澆上羊肉湯又煮瞭煮,放上幾大片羊肉,精心配好調料,然後端給皇上。趙匡胤吃後大加贊賞,隨即命隨從賜銀百兩。
這事不脛而走,傳遍長安,於是來店吃羊肉湯泡饃的人越來越多,形成長安的獨特風味食品。北宋大文學傢蘇東坡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惟羊羹”的贊美詩句。
泡饃的發展
至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陜西西安專營牛羊肉泡饃的“天賜樓”在橋梓口開業。回族名廚馬建行掌勺,食客盈門,生意興隆,譽滿古城。
清末庚子之役,慈禧太後攜光緒皇帝逃居西安,曾慕名來此品嘗,倍加贊揚。當時在華協助郵政工作的英籍僑民也常來進餐。
300多年來,繼“天賜樓”之後,又先後湧現出“老孫傢”、“同盛祥”、“義祥樓”、“一間樓”、“老童傢”、“鼎興春”和“老劉傢”等10餘傢泡饃餐館,竟相鉆研,各具特色,使泡饃技術日臻完善。
泡饃的近代參政
1936年,國民黨西北軍將領楊虎城將軍在西安用牛羊肉泡饃宴請蔣介石。
1947年,國民黨競選國大代表時,曾用牛羊肉泡饃拉選票。當時報紙標題有:“君欲競選國大代,請客先吃羊肉泡”,以一碗牛羊肉泡饃換取一張選票。
1949年,毛澤東率領著那支來自延河之濱、寶塔山下的正義之師進駐瞭北平城。據說,某晚他悄悄帶著警衛員溜出住處,於街上閑逛,可能是受瞭‘擋不住的誘惑’?也不知怎的,就進瞭王府井附近一傢陜西人開的小飯館,美美地吃瞭一大碗羊肉泡饃,並連聲稱贊“不錯!”,這才意猶未盡地匆匆離去。
50年代,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和李達將軍,曾分別在西安以牛羊肉泡饃宴請過尼泊爾前國王馬亨德拉、越南胡志明主席等。
西安市副市長張鋒伯曾用牛羊肉泡饃宴請賀龍元帥。後來,西安牛羊肉泡饃在首都北京落戶。現在,北京的民族文化宮和新街口西安飯館,均經營牛羊肉泡饃。西安飯館的牛羊肉泡饃,還受到毛澤東主席、彭德懷元帥的青睞,多次慕名前往品嘗。
fc0f7a5a744a18657887ef1982f9a8b6
一本改變1986年,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邀請西安技師傳授泡饃技藝,使牛羊肉泡饃這一地方風味食品躋入國宴行列,身價倍增。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近年來用以招待國際友人,也深受好評,牛羊肉泡饃已成為陜西名食的“總代表”。
一千多年來,經過陜西人的不斷發展和創新,“泡饃”已在色、香、味、形等各方面有瞭很大改進和提高。成為一道上至達官顯貴,下至黎民百姓都喜食不厭的絕佳美食。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