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二戰時德軍進攻波蘭的始末,以及從中運用到的閃電戰思想
淺談,波蘭戰役始末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軍閃擊波蘭,揭開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本文將先簡述德軍攻克波蘭的全過程,然後再分析其中運用到的閃電戰思想。
1939年開始時,德國與波蘭之間的局勢就已劍拔弩張。德國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博克大將統領第3、第4集團軍和第一航空共5個步兵軍、一個裝甲軍,其中包括16個步兵師、3個裝甲師、2個摩托化師,總共21個師駐紮在德國北方邊境。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龍德施泰特大將統領第8、第10、第14個集團軍和第4航空隊共8個步兵軍和4個裝甲軍,其中包括15個步兵師、3個山地師、8個新編師、4個裝甲師、4個輕型師和2個摩托化師,總共36個師駐紮在德國南方邊境。德國南北兩線總兵力88萬7000人,坦克2800輛,另外第1和第4航空隊擁有1939架飛機。
反觀波蘭,波蘭部署瞭7個集團軍,4個戰役集群,870輛輕型坦克和裝甲車,4300門火炮和迫擊炮,900餘架飛機,一共30個步兵師,11個騎兵旅,2個摩托化旅,總兵力約100萬人。
1939年8月23日,蘇聯和德國簽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一個星期後,1939年9月1日凌晨4點40分,德國向波蘭發動戰爭。
波蘭戰役態勢圖
德國邊境的所有火炮齊發,凌晨4點45分,第1、第2航空隊1000多架飛機飛向波蘭後方,波蘭的500架飛機沒來得及起飛就被炸毀,無數火炮、汽車及其他輜重來不及撤退就被摧毀。道路、橋梁、工業中心和指揮中心遭到嚴重破壞,波蘭後方幾乎癱瘓。德國北方和南方集團軍群趁勢集體出動,博克大將的北方集團軍群以克盧格上將的第4集團軍為主力,率領2個裝甲師、2個摩托化師和6個步兵師,向東奔向波蘭走廊。另外,屈希勒上將率領第3集團軍的1個裝甲師和6個步兵師,從東普魯士向南直撲華沙後方的佈格河。同時,龍德施泰特大將的南方集團軍群以賴歇瑙上將的第10集團軍為主力,率領2個裝甲師、3個輕型師、2個摩托化師、6個步兵師向維斯瓦河中遊方向突擊。佈拉斯科維茨上將率領的第8集團軍,其中包括6個步兵師,作為主力左翼。李斯特大將率領的第14集團軍,其中包括2個裝甲師、1個輕型師、2山地師、3個步兵師作為主力的右翼。
德軍裝甲軍以每天50-60公裡的速度向波蘭腹地突進。第4集團軍的第19軍軍長古德裡安上將率領的1個裝甲師和2個摩托化師、一個步兵師成為集團軍的攻擊前鋒。波蘭軍隊在撤退過程中被德軍前鋒坦克追上,波蘭的步兵炮兵死傷慘重。9月3日,古德裡安推進到維斯瓦河一線,完成瞭對“波莫瑞”集團軍的合圍,波莫瑞集團軍被包圍在維斯瓦河以西的森林裡。僅1日之後,波莫瑞集團軍就在森林裡被德軍全殲。之後,第4集團軍沿著波蘭走廊繼續向華沙方向前進。德軍全線部隊在高速度、大縱深的推進下,波蘭邊境的6個集團軍約80萬人的防線瞬間就被撕成幾段,被德軍分割包圍,德軍裝甲部隊馬不停蹄地向前突進。邊境的波蘭軍隊瞬間成為留在德軍後方的孤軍,瞬時土崩瓦解。
9月6日,波軍總司令斯密戈萊利元帥下令所有部隊向維斯瓦河東岸撤退,試圖構建維斯瓦河——桑河防線,波蘭政府也被迫撤離華沙,遷往盧佈林。1939年9月7日,德軍南路集團軍群重創波蘭的羅茲、克拉科夫集團軍,占領瞭波蘭工業中心羅茲和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其中,第10集團軍的前鋒霍普納上將率領的第16裝甲軍的2個裝甲師和2個步兵師,於1939年9月8日進抵華沙南郊,從南面切斷瞭波茲南集團軍的退路。1939年9月7日,德軍第14集團軍圍殲瞭波蘭的克爾巴仟集團軍,之後德軍向桑河進發。德軍第4集團軍在波蘭走廊重創波蘭的莫得林集團軍,從而德軍占領瞭整個波蘭走廊。1939年9月8日,第3集團軍和第4集團軍同時向華沙方向實施突擊。9月9日,德軍主力圍攻華沙的12萬守軍,華沙危在旦夕。9月11日,古德裡安的第19裝甲軍度過納雷夫河,開始迅速向華沙後方的佈格河推進。9月14日,第10和第8集團軍在維斯瓦河以西,一舉合圍瞭波茲南和羅茲地區的撤退波軍,並占領瞭波蘭整個中部地區。9月15日,古德裡安上將的第19集團軍包圍瞭佈列斯特,並派遣瞭第3裝甲師和第2摩托化師繼續向南推進。與此同時,第14集團軍主力開始渡過桑河。其前鋒部隊,克萊斯特將軍率領第22裝甲軍的2個裝甲師,攻克利沃夫,之後繼續北進。9月16日,與古德裡安的前鋒會師,此時波蘭的所有軍隊被包圍在以盧佈林為中心的兩河之間,波蘭敗局已定。
9月下旬,盧佈林地區的波蘭軍隊陸續投降。9月27日,華沙守軍投降。10月6日,整個波蘭停止抵抗。至此,波蘭全境淪陷。
關於德軍在波蘭戰役中運用到的閃電戰思想的淺析。
閃擊戰理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軍事戰略的基礎。此理論要求在敵未能有效組織防禦和戰爭動員的情況下,在短時間內快速奪取戰爭的勝利。
一、德軍在撕碎波軍邊境防線的行動中所體現出的閃電戰思想。
1.閃電戰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機械化陸空立體作戰,對於戰機的應用,是決定戰役走向的關鍵因素。而在德軍閃電戰的思想中,其空軍部隊將承擔對敵人的第一波打擊任務,首輪轟炸與戰術支援效果如何,直接影響後續部隊的突擊效果。而德軍在波蘭戰役伊始,取得的重大戰果就離不開德軍首創的“空軍近距離戰術支援”思想和精密的空陸協同戰術。(德軍此戰術其實借鑒瞭意大利軍事理論傢G.杜黑的軍事思想:“使用空軍力量對敵方的戰役戰術目標、指揮中樞、交通樞紐等進行空中打擊,以及和地面部隊進行協同作戰”。當然,也離不開德軍在西班牙戰場的試驗。)
在戰役一開始,德國空軍憑借著出其不意的攻擊和較大的數量優勢,拿下瞭閃電戰理論中幾乎是最重要的一步——奪取制空權。隻有拿下瞭制空權,德軍的裝甲部隊才能毫無顧忌的向敵縱深推進,德軍的空地協同打擊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可以說,若是德軍沒有取得絕對的制空權,波蘭戰役的閃電戰成果絕對會大打折扣(後果參考“突出部戰役”)。在消滅瞭波蘭邊境的空軍力量之後,德軍的戰鬥機和轟炸機開始飛往波軍後方,以最快的速度,最大限度的毀壞波蘭軍隊的火力點、機動車輛、輜重,以及破壞道路、橋梁、工業中心和指揮中心,使得波蘭軍隊的反擊力量遭到大幅削弱,而波蘭各交通要道的毀壞也標志著波蘭軍隊的互相支援和後撤組織防守都將變得非常困難,使得波蘭軍隊出現瞭被德軍分割包圍的極大隱患。而隨著德軍繼續向波蘭腹地推進,空軍的任務又有瞭新變化。在德軍部隊推進過程中,德國空軍的主要作用是保護德軍的兩翼,不讓波軍掐斷德軍在進攻中形成的各個突出部,以及遲滯甚至消滅反擊的或者撤退的波軍,進一步幫助陸軍快速的消滅波軍的有生力量,不給波軍重新組織部隊的機會。甚至在戰爭過程中,德軍的戰術轟炸機編隊運用對波軍的轟炸,將波軍逼入德軍的圈套之中。
5ec98ea6c4c2002fa6c94a0651c53050
德國空軍在此次戰役中,精確地執行瞭閃電戰思想,以最少的時間、較少的犧牲,最大限度的給予波蘭軍事力量沉重的打擊。而不是將此任務全部交給陸軍,保證瞭德軍在一開始對波軍防線的快速突破,使得德軍的地面閃電戰計劃才得已實行。若是將德軍攻克波蘭比作建一幢大廈,空軍的閃擊戰勝利就像是給這座大廈打撈一個堅實的地基。
2.空襲過後,德軍裝甲部隊的高效率突進,也是瓦解波軍邊境防禦的關鍵因素。閃電戰的基礎是機械化,在波蘭戰役中,德軍並沒有遵循英美的“坦克輔助步兵”的戰術思想,也沒有采用傳統的大規模兵線突擊的手段,而是集中裝甲力量,編程若幹個裝甲師或摩托化師進行單點的集中突擊,以最快的速度直插敵軍後方,這也正是閃電戰思想不同於傳統軍事理論的重要特征之一。(有趣的是,英國軍傢J.F.C.富勒其實早就提出瞭相關理論:“組建以坦克為核心的,由職業人員組成的小型精幹的機械化裝甲部隊,集中靈活機動、防護力強、火力猛烈的特點;強調發揮裝甲快速機動能力,像火災初起時就撲滅火災一樣,在敵人尚未準備好的時候就通過迅速堅決的行動,攻占戰略要地或切割敵人的防禦;以瓦解敵人的士氣,迫使敵人屈從於己方的意志為目的,而不是像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那樣強調從肉體上消滅敵人”,可惜英國軍方並未重視。而富勒的理論也被認為是閃電戰的理論雛形。)
8e3c729d04d542ccfca4c68195687902
若是德軍采用大規模的步兵突擊戰法,將坦克、裝甲車分散到各連隊。充當移動炮塔使用的話,可以設想,德軍的攻擊一定會比歷史上困難得多。首先,在德國空軍造成波軍的混亂之後,以低速的大規模步兵攻擊進攻波軍,正中波軍下懷,不僅分散瞭德軍的進攻力量,也給波蘭軍隊有瞭喘息和組織防禦的時間。況且,德軍在兵力上並不占優勢,這種傳統進攻很容易在波軍防禦工事前損失大量兵力,使戰局形成膠著,更有可能再次出現一戰時西線戰場的局面,這是德軍決不允許看到的。因此,德軍的閃電戰理論中,運用裝甲部隊的突擊優勢,徹底的破壞波軍的防禦系統,並在邊境線上快速的迂回波軍後方,包圍波軍,使得本方步兵能以盡可能快的速度和小的代價,消滅波軍部隊。使得德軍揚己之長(裝甲力量對波軍有著極大優勢),攻敵之短(波蘭的坦克不足,反裝甲力量薄弱,以及邊境波軍在混亂中,很難對高速突進的德軍裝甲部隊做出有效反應)。德軍裝甲部隊對邊境波軍的各個集團軍進行的迂回繞後包圍,也徹底的讓邊境波軍部隊陷入瞭孤立無援的境地,使得徹底摧毀邊境波軍的抵抗,波蘭國境線上的防禦也隨之土崩瓦解,德軍完美的取得瞭第一階段的戰役目標,除瞭進行突擊的裝甲部隊,德軍源源不斷的步兵也得到瞭向波蘭腹地進軍的機會。
二、德軍在深入波蘭後的作戰中所體現出的閃電戰思想。
1.德軍的裝甲部隊並未因邊境的勝利而分散。對德國陸軍而言,若是在取得邊境的勝利之後,以大規模的大兵團進攻,從而將坦克分散使用的進攻戰術是不現實的。德軍的坦克數量不足以支撐戰線上每個交戰點的戰鬥要求。其中,《坦克戰》一書中寫到:正是因為德國坦克少,處於劣勢,所以才要集中使用坦克,大編制使用坦克,以使德國的化戰略上的劣勢為戰術上的優勢,彌補坦克數量的不足,並把坦克作為一種主戰的,決定性的作戰兵器,主導戰爭勝負。而古德裡安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剛好就是:隻許集中,不許分散!
德軍依舊貫徹瞭裝甲部隊的突擊打法,使德軍保持瞭對波蘭地區的推進速度和對波軍的威懾力,避免瞭使波軍在後方組織新防線。事實證明,德軍對此戰術的堅持運用是正確的。波軍在邊境戰鬥失利後,指揮官立即下令將邊境波軍撤往維斯瓦河東岸,組織新防線。維斯瓦河是南北走向,幾乎貫穿波蘭全境,若是波軍大部成功退入維斯瓦河——桑河防線,則德軍隻能被迫停下突擊的腳步,轉而跨河攻擊波軍的戰壕陣地。那麼德軍的坦克力量將大為削弱,甚至隻能充當固定炮臺。屆時,且不說德軍正面強攻能否攻下波軍防線,傷亡肯定是慘重的。而德軍的各裝甲部隊的突擊,使得波蘭“波茲南”、“波莫瑞”、“普魯士”集團軍在撤退途中,到達新防線之前,再次遭遇德軍裝甲部隊分割包圍,從而徹底失去瞭退防的機會。可以說德軍裝甲部隊堅持集中力量突擊,而並未分散去支援步兵進攻,成功阻止瞭一次德軍遭受更大傷亡的機會。
93f79ff19d9cca566afa63682e260306
2.另外,德軍裝甲部隊有著明確的行動目標。在德軍裝甲師追擊波軍時,經常會遇到波軍步兵的襲擾與攻擊。而德軍並沒有停下來與波軍步兵進行正面的決戰,而是繞開敵步兵軍團,修改路線繼續向敵縱深行軍。這就體現瞭,閃電戰思想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就是關於“靈活性”。在閃電戰理論中,德國裝甲指揮官不必去死搬命令,按照特定的路線行軍。德軍裝甲部隊高度的機動能力和空軍反應快速的空中支援賦予他們足夠的戰術自由,這使得他們能夠從容的選擇抵抗力量最薄弱的路線推進。這同樣能夠使他們遭受盡量少的傷亡,從而保持他們高速的穿插並向縱深推進,盡可能快的達到分割包圍以及追擊消滅敵方裝甲部隊、炮兵部隊和指揮中心,而不是把寶貴的時間都浪費在與敵步兵軍團的糾纏之上。
3.德軍裝甲部隊的分割包圍戰術是多層次的,是一環扣一環的。簡單來說,德軍裝甲部隊的分割包圍戰術就如同鉗形攻勢一樣,將己方軍隊分成兩路,於兩個方向向敵方進攻,最終將目標部隊夾在“鉗子”之中。隻不過將鉗子頭換成瞭裝甲兵,而不是靠步兵突擊。而德軍的閃電戰理論中,對於鉗形攻勢的要求,進行瞭更高的闡述。其實此戰術很早就出現瞭,德軍一戰時實施的“施裡芬計劃”(施裡芬計劃也是閃電戰的前身之一,施裡芬的“戰略迂回和包圍, 實施速決殲敵”思想,與閃電戰理論不謀而合),就是一次分割包圍戰術。在一戰時,德軍計劃取道比利時,由比法邊界進入法國,在穿越比利時平原、橫掃法國沿海後從北、西、南三個方向包圍巴黎,繼而向東,從法軍背後包抄其主力。但是,其缺點在於,計劃太過於宏大,在德軍各進攻部隊中,仍然采用的是正面步兵強攻的戰術。到瞭二戰時期,隨著裝甲力量的發展,以及內燃機廣泛運用於戰爭,導致軍隊的運輸能力,行軍速度,防護能力,突擊能力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部隊的機動速度成倍增長。所以軍事指揮、戰略戰術也必然將隨之發生變化。因此,在閃電戰理論中將分割包圍戰術精確再精確。在波蘭戰役中,被德軍分割包圍的,既是波蘭的各個集團軍,甚至是數個集團軍,但也是波蘭的各支小股步兵集團。德軍的裝甲部隊的穿插如同樹枝一般,達到一個戰術目標後,再次分兵進行更小范圍的分割包圍,從而確保最大限度的破壞波軍組織度,使得波軍看似兵力損失不大,其實每個師團都處於德軍的包圍之中。德軍正是用這種快速且精致的分割包圍戰術,一次又一次的破壞波軍的組織度,從而使波軍陷入瞭風聲鶴唳的境地,才有瞭波軍大規模投降的結果。
4.無線電的廣泛運用也為德軍的閃電戰成功提供瞭不可磨滅的貢獻。波蘭戰役前,德國就在每輛坦克,每架飛機上都配備瞭無線電。這使得德國的指揮官們能夠高效率地掌控他們的部隊,並使得他們的空中力量更具效率。無線電使得德國的指揮官們能夠與他們的部隊一起快速推進,充分掌握戰場形勢的瞬息萬變,而不是站在地圖前坐失良機。
古德裡安
以上,就是本人的一些拙見,第一次發文章,寫的不好,歡迎大傢在評論區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