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瓜式導聽——李斯特b小調鋼琴奏鳴曲

寫在前面

本人非音樂分析專業,所有分析僅代表個人觀點,對於一些復雜的音樂作品會參照一些論文或者博客的觀點。主要目的是針對一些稍微復雜一點的作品進行結構上的剖析,幫助他人(尤其是對曲式結構不甚瞭解,聽稍復雜作品就容易一頭霧水的人)對作品進行進一步的理解。

總而言之,至少能讓你知道這個作品每個小節到底是在幹嘛,哪怕你一點音樂知識不懂。

整體介紹

李斯特這個人,其實很多人都批評他的作品缺乏深度、過於膚淺、總愛炫技等等。我也不算很喜歡他。但是對於他的《b小調鋼琴奏鳴曲》,我卻是相當的喜愛。

《b小調鋼琴奏鳴曲》是李斯特唯一一部鋼琴奏鳴曲。這麼說起來其實也挺有意思的,李斯特被稱為“鋼琴之王”,但是在公認最嚴肅最正式的鋼琴獨奏作品體裁——鋼琴奏鳴曲上,他卻隻有一部作品,是不是有點名不副實的感覺?還有一點值得註意的是,李斯特是標題音樂的極力推崇者,其大量的作品都附上瞭標題。但是在其唯一一部鋼琴奏鳴曲上,他卻沒有給標題,給瞭聽眾無限的遐想空間。對此我的理解是,李斯特對於鋼琴奏鳴曲這一體裁是極為重視的,所以還是按照傳統,沒有給標題,這也體現出,雖然李斯特看似是一個大膽創新、不拘一格的音樂傢,但在這一重要的體裁——鋼琴奏鳴曲上,他仍然是一絲不茍,甚至誠惶誠恐的。

《b小調鋼琴奏鳴曲》也被很多人推為李斯特一生的最重要作品或是最高成就,我聽李斯特的作品聽得很少,但就我瞭解到的范圍內,我還是很支持這一說法的。這一作品,在大膽采用單樂章結構的同時,連續演奏的長達30餘分鐘的音樂看似內容混亂,實際上結構完整,樂思巧妙,變化無窮,引入入勝,是在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之後又一部裡程碑性質的鋼琴獨奏作品。

我以Ivo Pogorelich在年輕時候的版本為例子介紹這部作品。

兩個好像都要會員...不過現在一般人基本上QQ音樂和網易雲都會至少選一個開會員瞭吧...

結構

雖然這部作品是沒有樂章這一概念,整個奏鳴曲連續演奏,所以給瞭聽眾一定欣賞的難度,畢竟連續聽30+分鐘還是有些累人的,據說勃拉姆斯直接聽睡著瞭。

雖然作曲傢沒有分樂章,但是其內部還是比較明顯地分成瞭內在的四個樂章。基本上還是按傳統四樂章結構:快板——慢板——快板(諧謔曲)——快板。加上尾聲,我把它分成瞭五個樂章,這隻是我自己的分法,這個作品理應是沒有樂章之分的。

整部作品可以視為比較自由的奏鳴曲式:

第一樂章先是呈現瞭四個主題,是為呈示部;

第二樂章是慢樂章,集中對其較慢較溫柔的第二三四主題進行瞭展開;

第三樂章則是對第一主題進行瞭較幽默的展開,有一種諧謔曲的感覺,隨後則將音樂引入再現部;

第四樂章則是再現部,再現瞭第一、二、三主題;

第五樂章則是尾聲,先再現瞭第四主題,然後讓音樂結束於神秘與朦朧之中。

第一樂章

作品在安靜的引子中開始。這個引子非常有趣,首先是從橫跨三個八度的G音開始,G音在B小調其實是不是個傳統意義上的穩定的音。G音重復幾遍後,雙手演奏瞭一個半音階下行動機,這裡我稱之為“下行動機”。之後再重復瞭一遍這個過程。

如果隻是聽引子,可能還不知道這個作品到底是什麼調的,這個引子非常神秘、晦澀,跳音演奏的G又有一種自嘲的幽默感。

(0:48)引子結束,第一主題徑直呼嘯而來。這個主題基於減七和弦,減七和弦以蘊含神秘感與危機感的音響效果著稱,最開始以雙手橫跨四個八度演奏,織體上非常單薄但又氣勢洶洶。主題最開始是一個附點節奏,然後是下行的分解減七和弦,之後又是一個附點節奏,然後又是下行的分解減七。我們將其拆分為“附點動機”和“琶音下行動機”。

(1:01)引入新動機,這個動機以相同音的輪指為主要特征,因此我稱之為“輪指動機”。而且可以註意到之後樂句仍然是結束在減七和弦上的。(1:21)附點動機進行瞭發展,(1:34)第一主題再次以完整的形態展現,隻是“琶音下行動機”下行得更加充分。

(1:43)“輪指動機”再現,(1:50)開始第一主題進行瞭變形,變得更加迅猛快速。其組成由原先的本來形態——“附點動機”+“琶音下行動機”變成瞭“附點動機”+“輪指動機”+“琶音下行動機”。這也是主題的一次進化。

(2:02)附點動機繼續發展,到(2:24)第一主題來到大調上,此時主題已經從第一次呈示時單調的雙手八度變成瞭由左右手的類似輪唱的效果,這次主題的變形主要是將最後的“琶音下行動機”變得更加豐滿,不再是單調的下行,而是有所起伏。

(2:53)開始雙手八度進行過度,沿用的素材是上面的變形的“琶音下行動機”。(3:07)低音區是振聾發聵的震音,這是“輪指動機”的復刻,同時,(3:11)開始,引子中出現的“下行動機”再現瞭。在這一“下行動機”的指引下,進入瞭第二主題,其實我更願意稱之為連接部主題,因為其重要性算不上真正的第二主題,但是因為其出現次數的確是第二個,所以我還是稱之為第二主題。

(3:45)第二主題開始,在左手和弦震音的基礎上,右手演奏出類似聖詠的有宗教風格的旋律。這部分的音響效果也相當震撼。(4:16)後展示的動機是這個主題的核心動機,由兩個相鄰的全音與附點節奏組成。

(4:53)第一主題突然再現瞭一下,但很弱很單薄。(5:05)奏出的是一個優美的段落,有肖邦的夜曲的感覺,其中可以聽到第一主題的影子,但考慮到其多次出現,我將這段旋律視為一個新的主題——第四主題。

(6:04)“輪指動機”再現,音樂變得緊張起來。但隨後緊張的情緒又馬上消失。

(6:32)非常溫柔優美的第三主題終於浮出水面。可以明顯感受到這個主題是脫胎於“輪指”動機的。這個主題經歷瞭多次如水一般溫柔的變奏,但在(7:57)音樂突然急促起來,進入瞭一個極速的過渡段。

(8:10)第三主題再現,但因為在小調上,所以沒有之前那麼明亮溫柔瞭。

(8:23)在高音顫音背景下,第一主題以非常溫柔的變形的形式呈現。

緊隨其後,(8:55)第一主題在大調上以非常輝煌燦爛的形式呈現,對“琶音下行動機”進行瞭擴充,從原先主題的隻在一個八度內下行變成瞭流水般的下行。重復後,(9:17)在低音區集中發展瞭“附點動機”。

(9:41)以一種極速但又不失優美的形式再次呈現瞭第一主題,(10:02)“輪指動機”再現,音樂快速發展。(10:32)引子中的“下行動機”再現。

(10:47)再次以雙手八度呈現瞭移調的第一主題,經過變形的“琶音下行動機”後,在(11:05)再現瞭莊重的第二主題。第二主題再現瞭兩次,以溫柔的類似第四主題的插部作為過渡。這裡的第二主題與第一次呈現也不太一樣,更加嚴肅正式,讓人敬而遠之。

(12:42)變形的第四主題動機出現,但被(12:46)再現的“輪指動機”打斷。第四主題動機再次出現,然後音樂急促起來。(13:10)低音區重復“輪指動機”,高音區重復第一主題,音樂歸於寂靜之中。以呈示主題為主要功能的第一樂章在此結束。

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從(13:47)開始,鋼琴率先演奏出的第四主題的素材,極其優美。

(14:57)脫胎於“輪指動機”的溫柔優美的第三主題再次出現。

(16:08)聖詠般的第二主題再現,但比之前的每一次的第二主題都更加激動而有感染力,像是真切的情感抒發。(17:18)第一主題素材再次出現,與第二主題融為一體。

(17:40)達到一個小高潮,轉為大調,第四主題素材重現,有一種熱淚盈眶的感覺。第四主題越來越安靜,到近乎聽不到聲音。(19:01)出現瞭新的素材,音階像漣漪一樣不斷擴散開,又隨著水波一樣逐漸散去,將音樂引向瞭第三主題。

(19:34)第三主題再現,這也是整部作品以最弱力度演奏第三主題。隨後,逐漸萬籟俱寂,一個個音符仿佛化成塵埃一樣飄走瞭。作為抒情的慢板樂章功能的第二樂章的也就這樣結束瞭。

第三樂章

(21:04)引子再現,隻不過降瞭一個半音。

(21:53)第一主題再現,並以之為主題開啟瞭一個簡短的賦格段落。第一主題不斷變形並在各個聲部依次出現。

這個賦格其實很短,到(22:58)其實就已經基本算是回歸到瞭主調音樂上瞭。第一主題的動機再現並進行變形。(23:32)第一主題以極強力度出現,但因為調不對,這裡隻是在為再現做準備。(23:44)原汁原味(指調性符合原調)的“輪指動機”再現,標志著音樂即將進入再現部,也就是第四樂章。

縱觀第三樂章,最開始的賦格起到的是一個類似諧謔曲的效果,後面則是相當於一個間奏曲,引出瞭再現部,也就是第四樂章。第三樂章和第四樂章其實聯系很緊密,這樣子劃分樂章其實在某種意義上的確也說不通,還是將其作為單樂章作品看待更合適。

第四樂章

(23:51)正式開始再現主部主題,之後的發展跟呈示部也沒啥區別。就不贅述瞭。

(24:24)低音區左手開始震音,為第二主題的再現做準備。高音部則是來源於引子的“下行動機”和第一主題的動機輪流穿插。(25:04)節奏繼續加快,莊重神聖的第二主題終於在(25:33)再現。

(26:35)第三主題直接開始再現,在呈示部裡,第二主題後面隔瞭很多發展才來到第三主題,再現部則是省略瞭這些。這裡也可以看到,第二主題和第三主題調性都是B大調,也算是很服從奏鳴曲式的副部主題回歸主音大調的規范瞭。這一段第三主題的再現極其優美溫柔。

(28:08)熟悉的節奏突然加快,跟呈示部是一致的。“輪指動機”不斷推動著音樂前行走向高潮。(28:50)引子的“下行動機”再次出現.

(29:03)音樂進入高潮,是時候展現真正的鋼琴技巧瞭!(29:22)第二主題再現,將音樂推向尾聲,結束於升F大調和弦上。

第五樂章

據說李斯特的最初想法是想要這部作品結束在無與倫比的輝煌燦爛中,但隨後他放棄瞭這一想法,而是寫瞭這樣一個樸實卻又非常非常值得回味的尾聲。我個人是非常非常喜歡這一尾聲的。如果沒有這個尾聲,我對這一作品的喜愛程度要大打折扣。

尾聲在(29:56)由鋼琴演奏的第四主題開始。我們也可以看到第四樂章再現部並沒有再現第四主題,這是因為第四主題被留給瞭尾聲。

(31:14)開始,低音部重復“輪指動機”,而高音區演奏多個和弦,並穿插第一主題的相關素材。整部作品理應在(32:32)就結束在小調上的,但隨後引子的“下行動機”再次出現,(33:11)起,鋼琴在高音區連續演奏瞭幾個明亮的大調和弦,這其實挺出人意料的,有一種超凡脫俗,置於死地而後生的感覺。

總結

縱觀整部作品,有人說這是李斯特對自己一生的寫照,也有人說李斯特對自己的自畫像,其中內容之豐富,內涵之深,構思之巧妙,結構之嚴謹,都是讓人嘆服的。

作為單樂章作品,30多分鐘連續演奏卻一點也不脫離帶水,各個部分層次分明,對比強烈,各個動機互相穿插,復雜而又充滿理性的美,引人入勝;

同時,第一主題充滿鬥爭與沖突,第二主題充滿虔誠的宗教感,第三主題像是對愛情、傢人或是其他美好事物的回憶,第四主題則像是在人生道路上停下來對自己往昔的哲理性的思考。這部作品仿佛容納瞭人生所有的喜怒哀樂。

此外還有很多令人深思的地方,例如這樣一個戲謔略顯自嘲的引子,蘊含著李斯特怎樣的情緒?仿佛李斯特已經看透瞭自己的一生,用一個旁人的眼光像鏡子一般審視自己。作品最後結束於神秘而朦朧的氛圍中,低音區重復的“輪指動機”更有一種“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時光輪回的感覺。是否是在表達一種,人無法逃離自己的命運,隻是在不斷地重復歲月的感覺呢?最後音樂消散在光明的和弦中,是否預示著李斯特已經找到瞭屬於自己靈魂的慰藉與歸宿,這讓他在歲月輪回中也變得坦然自若?

每次聽這部作品都有新的感悟,一是對其內在的音樂上的創新與造詣感到折服,二是因為這部作品就像是一面鏡子,聽它就仿佛能感知自己的人生。

總而言之,李斯特的《b小調鋼琴奏鳴曲》真的是一部非常出色的鋼琴奏鳴曲,是我聽過的少有的類似貝多芬的《c小調第三十二鋼琴奏鳴曲》與舒伯特的《降B大調第二十一鋼琴奏鳴曲》這種能夠真正直擊靈魂,讓人直面人生的鋼琴獨奏作品之一。

发表回复

相关推荐

《晃過上帝》:不忘初心,夢想必將照亮現實

《晃過上帝之重返街頭》是《晃過上帝》系列的完結篇,一次真正理想照亮現實的圓滿收官。這部系列電影說明瞭這樣一個道理,夢...

· 6分钟前

10位清华毕业的85后县委书记!

清华大学堪称中国的顶尖学府,能有幸走进清华园读书无疑都是学霸级人物,因此他们的毕业去向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值得注意的是 ...

· 12分钟前

油污如何清洗?其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

相信不少人對於抽油煙機上面的油污感到頭疼的問題,因為它每一天都要使用,油煙機表面的重度油污很難清洗,一般都是經過常年...

· 15分钟前

被稱為“甘油三酯大戶”的5種食物,提醒:能不吃就不吃

對於血脂高的人來說,將血脂控制在正常的范圍之內是最為關鍵的。血脂水平的高低,有幾個指標比較關鍵,其中一個就是甘油三酯...

· 15分钟前

齐聚南京金鱼嘴基金街区,共赴ESG之约!一场股权投资盛会即将举办

面向新时代国家战略需求,创投行业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支撑现代产业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股权投资基金已成为长期资本形成 ...

· 16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