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说到长平之战的起因,总是说是因为赵国贪图小利接受上党之地而导致长平惨败,比如太史公有“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之语。
要辨明这个问题还是颇为简单的,此时的秦国未必已经有了统一全国的总体战略,从之前的参与乐毅伐齐、阏与之战和攻齐刚、寿等地等这些事情就可看出,这些都是战略上的失策:第一个是损人而不利己,第二个是越韩魏而攻赵,第三个是用公器图私利。但自从范雎入秦为相提出“远交近攻”的战略后,秦国的战略方针逐渐明朗化,到了长平之战前,首当其冲的韩、魏两国力量大减,已无力与秦抗衡,而之后秦虽数次攻韩、魏却已经是在为攻赵做准备了,“秦昭王四十一年夏,攻魏,取邢丘、怀;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五万。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阳太行道,绝之。四十五年,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拿下这些地方都是为了分割韩国的上党地区和新郑的联系,从而拿下韩国上党郡,为攻打赵国创造有利的战略态势。
此时的上党被分成数块,秦、韩、赵、魏各有一块,其中赵国占据了北部,韩国的上党郡在中间,魏国占据了东南一小块,秦国占据了西南一部分。一旦秦国占领韩国的上党郡,可以清楚地看到,秦国向北将威胁到赵国的太原、上党地区,向西可以威胁到赵国都城邯郸,再加上原来韩、魏的河内地,将从南、西、北三面形成对赵国的战略包围。特别是上党,这是原来晋国的旧地,地势险要,向来有“表里山河”之称,海拔上远高于赵国邯郸一带的平原地形,将使得太行山成为秦国对赵国的天然屏障和进攻起点,居高临下之势一目了然。秦国夺取上党之地后,山东诸国将真正成为“山东”,当年晋国正是利用这样的有利地势,出太行向东南发展,一路势如破竹。可以这么说,一旦秦国攻取上党,则赵国危矣,“山东”危矣。
秦昭王四十五年,即公元前262年,秦国占领了韩国的河内地区野王县,断绝了韩国上党郡和本土的联系。韩国上党郡守冯亭不愿投降秦国,于是决定把上党献给赵国,依靠赵国的力量保卫上党。
当冯亭的使者到达赵廷时,赵国朝堂正在进行一场争论。平原君赵胜说:听说燕国宣布风能和太阳能归燕国所有,我们赵国再不采取措施的话,其他的资源也会被列国瓜分,因此我建议宣布宇宙归赵国所有。赵胜的建议引来了一片叫好之声,正当赵胜扬扬得意之际,冯亭又送来上党十七城,除了平阳君赵豹外,接受韩国之上党郡成了赵国的共识。
秦国辛辛苦苦打了很多年仗,才形成了分割韩国的局面,自然不甘心上党落入赵国之手,本来此处就是计划内攻赵的基地,自然要全力争夺。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国向上党大举进攻,长平之战一触即发。
话说秦国以左庶长王龁为将,进攻上党,此时的上党算是个半殖民地半独立地区,一战之下冯亭不敌秦军,连连败北,赵国的反应也相当迅速,马上派廉颇率军驰援。从廉颇驰援上党就可知,赵国虽封冯亭为华阳君,但并未派重兵进驻原韩国上党郡,冯亭所辖地为半独立性质。这是赵国的一个战略失误,如果上党驻有重兵,王龁进展不会那么顺利。廉颇毕竟是个久经沙场的老将了,兵锋直指长平,他深知此地重要,如果秦军抢在他之前占领长平,那么他将陷入被动的局面。
为什么?看看长平的地形就可知,长平是上党郡乃至赵都邯郸的西、南两方交通襟喉,也是战略屏障。秦国此前先占领了以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为中心的魏国的河东,又攻下了以野王(今河南沁阳)为中心的韩国的南阳,在与赵的整个角逐中,无论暂先进攻上党,抑或最终直指邯郸,不外有两条山间战略孔道可走,即取乌岭(今山西翼城、沁水界)、空仓岭(今沁水、高平界)一线的西路和取羊肠坂(今山西晋城南碗子城一带)、天井关(今山西晋城南)一线的南路。无论走哪一路,长平都是战略捷径,是别无选择的必经之路。也就是说,只要廉颇有一支劲旅锐卒固守长平不失,秦军则不能蹑足上党,更不得接近邯郸了。
关于秦军进军的路线,向来有两种说法。
因为这条路进入乌岭地区后山间崎岖,翻沟过梁,仍非坦途,所以后来有人提出了另一条进军路线。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司令部就持这种意见。他们认为,秦国进军路线应为:北线为安邑—南阳—野王—泫氏—长平,南线为宜阳—缑氏—荥阳—长平。北线为进攻上党的主力,南线为掩护野王地区的侧翼。
看起来后一种说法即从野王进军更容易些,其实不然。这一路线有两大弊病:一是从野王北越太行山地形不利,是仰攻,没有地理优势;二是从野王进攻有两线作战的危险,这一带刚刚被秦国占领,民心未附,俗话说根基不牢地动山摇,一旦进攻受阻,其侧后腹背就会遭到魏、韩的打击,野王难保。这种说法中有主力进攻和侧翼掩护两路秦军,貌似很有道理,但还是两线作战,秦军没那么多兵,后勤也难跟上。实际上“秦昭王四十六年,秦攻韩缑氏、蔺,拔之”,这次作战是为了进一步巩固新占领的野王,保证它的侧翼安全。
从秦、赵两军在长平交战的情况来看,秦军走的是侯马这一条路,这个结合后文再说。这条路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难,之前的阏与之战中秦军的进军路线也和这差不多,再之前白起攻赵拔光狼城那次走的也是这条路。更重要的是,从这走,将获得地形优势,这是长平之战秦军获胜的重要因素之一。
赵军的进军路线则没有什么争议,其路线为:邯郸,逾“太行八陉”的第四陉滏口陉(今河北磁县西北),再西行过壶口关(今山西黎城东阳关),始入上党腹地,从此折西南行,沿八谏水(今淘清河),经八义村(今长治县西南),过故关(今高平东北)进入长平战区。
廉颇虽然日夜兼程,到达长平,但他还是到晚了。现在都说赵军防线第一道在空仓岭,其实又不然,按照靳生禾、谢鸿喜两位先生在其《长平之战:中国古代最大战役之研究》中的说法:
空仓岭是第一道防线,其后是二鄣城,再后是丹河防线,丹河后靠南的大粮山是赵军屯粮处,七佛山和韩王山是指挥中心。总体来说问题不大,也证明了秦军确实是从西往东进攻,如果是从南向北攻,大粮山就成了前沿。那么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空仓岭是不是在廉颇手上?
如果廉颇已占据空仓岭,并已布置好防线,此地易守难攻,岂会被秦军轻易拿下?按照两位先生所言,空仓岭是赵军的西垒壁,秦军先占领了二鄣城,再破赵军西垒壁。可这样的话,问题就来了:二鄣城在空仓岭东边,秦军是怎么越过空仓岭天险去打二鄣城的?史料上只给了我们一句话:“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四月,龁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这样一来就更清楚了:赵军是在二鄣城失守后再修筑的西垒壁,西垒壁是因为二鄣城失守才临时修筑的。用现在的军事术语来说,二鄣城是永备防御工事,而西垒壁是野战临时防御工事。如果硬要把空仓岭认为是赵军西垒壁,那其修筑时间必在二鄣城失守之前。这样一来问题就解决了,廉颇和王龁都是善战之将,深知空仓岭的重要,于是都派军队去抢占空仓岭,廉颇派去的是裨将赵茄,而秦军速度稍慢,在赵茄到达时只有前面的侦察部队赶到了,只是一战之下,秦军侦察兵斩杀了赵茄,秦军击败赵军占领了空仓岭。
这在史料上其实也有体现,《战国策·赵策三·秦赵战于长平》这么写道:
秦、赵战于长平,赵不胜,亡一都尉。赵王召楼昌与虞卿曰:“军战不胜,尉复死,寡人使卷甲而趋之,何如?”楼昌曰:“无益也,不如发重使而为媾。”虞卿曰:“夫言媾者,以为不媾者军必破,而制媾者在秦。且王之论秦也,欲破王之军乎?其不邪?”王曰:“秦不遗余力矣,必且破赵军。”虞卿曰:“王聊听臣,发使出重宝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宝,必入吾使。赵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合从也,且必恐。如此,则媾乃可为也。”赵王不听,与平阳君为媾,发郑朱入秦,秦内之。赵王召虞卿曰:“寡人使平阳君媾秦,秦已内郑朱矣,子以为奚如?”虞卿曰:“王必不得媾,军必破矣,天下之贺战胜者皆在秦矣。郑朱,赵之贵人也,而入于秦,秦王与应侯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赵卒不得媾,军果大败。
最前面这一句“秦、赵战于长平,赵不胜,亡一都尉”,在二鄣城赵军四尉被杀,而现在只说亡一都尉,此事应该就是指赵茄被斩杀之事,按理说一个初战失利不应该引起这么大震动,以至于引来增派援兵和求和的讨论。那么如果是因为空仓岭争夺不胜,那就说得通了。秦军占领空仓岭后已形成居高临下之势,长平的西大门不保,对赵军威胁极大,赵军陷入全局被动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引发廷议就很合理了。
也许有人会说,秦军从野王北上进攻不就可以先打二鄣城了吗?
现在来看看秦军为什么不从野王北上以及为什么不能先打二鄣城。假设秦军突破了太行山,那么行军的道路是怎样的呢?秦军从野王出发必然是走“太行八陉”的第二陉太行陉,又称天井关,然后北上途中还要先和魏国军队打一架,然后去占据“太行八陉”的第三陉白陉,再留下部队守着,然后再去攻打上党。不然的话,秦军的补给线就会暴露在魏军面前,随时会被魏军灭掉。这里还有个问题就是按照史书的说法,秦军是先打的上党,冯亭战败后廉颇军在长平接收了上党的军民,这样的话,秦军还不能走直通长平的路,得先翻山越岭去打上党,然后再翻山越岭绕回来去长平和赵军交战。
假设这一切都不是问题,秦军到达长平地区由南往北向赵军进攻,貌似是能先去打二鄣城了。实际上还是不行,如果从野王出发北上进攻,廉颇肯定要把防御前沿放在长平南晋城北的山岭一线,秦军是无法直接去打二鄣城的。
就算秦军动作快、赵军动作慢,秦军先到达泫氏南山岭这一线,廉颇无法在这布防,那么廉颇只能以丹河以东高地、二鄣城、空仓岭来构筑自己的防线。看起来秦军好像可以使用前面提到的中央突破分割赵军的战术,先打二鄣城,赵军的空仓岭和丹河防线就被一分为二了。
好,现在就算秦军能直接攻打赵军,中央突破去打二鄣城。可赵军的防御体系是个袋状的,去打二鄣城是往袋里鉆,而且是由下往上仰攻,是典型的攻坚战斗,而且因为赵军占据了空仓岭和丹河以东的高地,受地形限制,秦军没有为其中央突破配套相应的迂回手段,反而侧翼受到极大的敌情威胁,在进攻的时候随时会被空仓岭和大粮山的赵军从侧面夹击,然后切断秦军退路。而且就算到了二鄣城并顺利拿下,赵军来个关门,这批秦军也就完了。要是打这样的仗,王龁都能获胜占领二鄣城,那廉颇就可以从名将行列里退出去了,王龁亦可超越白起直接被称为“战神”了。既然明确了空仓岭并不是赵军的西垒壁,长平之战的第一个谜题——廉颇为什么战败就很容易解释了。先来看看真正的西垒壁在哪?
长平之战第一阶段示意图
廉颇抢占空仓岭失败后并没有就此罢手,他深知空仓岭的重要性,于是他命令赵军前部屯于二鄣城——都尉城和故谷城,以保持对空仓岭高平关的威胁。王龁自然不会让廉颇采取攻势,秦军已占领空仓岭,呈居高临下之势,拔取二鄣城继而解除对空仓岭高平关的威胁成了当务之急。
6月,凭借地形之利,秦军攻破二鄣城,斩赵都尉4人,廉颇再次被迫后退。此时廉颇已经意识到他无法再争夺空仓岭,只能采取守势,这时廉颇才命令赵军建筑坚垒准备长期作战。从“长平之战第一阶段示意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廉颇是摆了个正三角防御阵形,所谓的西垒壁就是正三角头上那个点。正三角底部依托大粮山、七佛山、韩王山等构筑为东垒壁。可以看到西垒壁因为在丹河之西,故谓之西垒,这样的阵形表明廉颇此时并未向秦示弱,他还是保持了在丹河西的一块前进阵地,在坚固自己防御的同时,廉颇还想伺机反击。
然而此时秦军连战连胜、士气正旺,王龁不会让廉颇插根钉子在他的阵形之中。而且这个西垒壁是廉颇在二鄣城败后设置的,其前哨二鄣城已被秦军夺取,故缺乏保护而呈一线平行之状。如果二鄣城还在,倒是能和西垒壁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现在的西垒壁已经完全暴露在秦军的攻击箭头之前。更重要的是,西垒壁是个临时的野战防御工事,其坚固程度不及二鄣城。秦军主将王龁亦深知兵贵神速的道理,他可不会留时间给赵军加强他们的防御设施,趁赵军在此立足未稳之际,试图速战速决。7月,在秦军猛攻之下,西垒壁赵军很快崩溃,廉颇再次被迫后退,将赵军全线撤到丹河以东。而这个西垒壁符合《上党记》和《水经·沁水注》记载的:“长平城在郡之南,秦垒在城西,两军共食流水,涧相去五里。秦坑赵众,收头颅筑台于垒中,因山为台,崔嵬桀起,今仍号之曰‘白起台’。城之左右,沿山亘隰,南北五十许里,东西二十余里,悉秦赵故垒,遗壁旧存焉。”
连战连败的赵军退到丹河东后反而获得地形之利,虽然西垒壁被秦军占领,但还有丹河防线可以依托,廉颇利用这段时间加强了东垒壁的工事构筑,这对廉颇来说是必然会去做的,他不会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西垒壁一条防线上。而7月正是涨水期,秦军要攻打赵军东垒壁势必涉渡丹河,就算涉渡成功还要进入赵军居高环绕的河谷作战,作战难度大大增加,秦军进攻不再像之前在河西可以利用对自己有利的地形了;赵军也不再是仓促防御,而是转入坚固阵地防御作战。至此,长平战事暂时进入相持阶段。
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对双方都不是好事,双方的军粮的运输都要通过崎岖的山路,这就意味着后勤运输的压力进一步增大。4月到7月正是农忙时节,而两国各有数十万强壮劳动力在前线打仗,当时的士兵拿起武器是战士,放下武器是农民,再加上运输所需要的人员,投入的兵员将是个庞大的数字,这对秦、赵两国当年的土地收成不可避免地产生负面影响。从当时的几个小事就可看出两军前线军粮吃紧:秦军在空仓岭设置空粮仓以迷惑赵军,空仓岭即因此而得名;赵军亦在大粮山有同样举动,而且赵国还有向齐国等借粮的举动。
在这种情况下,秦廷计议决定对赵国实行反间计,使赵军换将,以促成双方主力进行决战。在老范先生的主使之下,秦国间谍不断在赵国散布谣言:“赵国能和秦军抗衡的只有马服之子赵括。”秦国的这个反间计其实在赵国是很有市场的,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一是前面说的后勤开始慢慢跟不上了,赵国国内的粮食压力大增,百姓疲敝;二是廉颇屡吃败仗,丧军失地、有辱国体,现在在赵人眼里又是畏秦如虎、不敢出战。对赵人来说,这样拖下去不知何时才是尽头,肩上的负担越来越重,心中的不满也就越积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很自然赵人就希望出现一个英雄,而这个英雄就是9年前在阏与打败秦军的赵奢。当年赵奢在阏与轻松漂亮地击败了秦军,其故事早已成为美谈,其英勇的形象在人们的流传中越来越伟岸;而你廉颇却是屡吃败仗,一看就是个软蛋,这种对比在赵人的心里会越来越强烈。现在英雄赵奢虽然已经故世,但儿子赵括还在,老子英雄儿好汉,况且赵括向来有知兵之名,连老子赵奢都难不倒他,屡屡在和他的口谈中败北,所以让赵括为将的呼声在朝野上下越来越高是毫不稀奇的。于是,赵孝成王决定以赵括代替廉颇,前往长平。
这里顺便说一下,史学界对长平之战持续的时间向来有3年和6个月的争议,我认为是6个月,而且毫无疑义,秦军就是在4月抢占了空仓岭后才和赵军接触交战的。按3年的说法,两军要相持两年多,才发生前哨战赵茄被斩杀,实在是太过匪夷所思了。
话题转回来,正因为现实的战况、国家财政的压力和强大的民意,赵廷决定换将是顺理成章的,秦的反间计只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廉颇屡战屡败,换了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换将。史书强调反间计的作用,一是司马迁喜欢廉颇,为廉颇找理由;二是史记中战国部分史料本来就不完整,很多史料都是战国时纵横家们写的东西,里面一味给纵横活动家脸上贴金,吹嘘其游说能力之强足以改变当时形势,虚假成分太多。比如司马迁所采用的《乐毅传》里很多文字就是纵横家的捏造之文。
后是因为赵括战败,败军之将廉颇反而成了老成持重的英雄,很多脏水就开始往赵括身上泼。这些脏水里有很多是滑稽可笑之言,比如,司马迁说“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后世就纷纷攻击赵括胡乱改变军中规矩,胡乱改变廉颇的部署。这其实很正常,新将军赴任后自然会带来他的一套规矩,而且赵括年轻,军中不服者必多,不换军吏如何指挥部队?下面的校尉们不听指挥,这样的军队是没有战斗力的。实际上司马迁的这句话反而说明了赵括是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确实是个有才之人,短时间内能抓住军队指挥大权,换掉不听令的骄兵悍将,一定程度表现出了赵括的果敢和雷厉风行的作风。但赵括和马谡一样,有才是有才,但却极度缺乏实战的历练,贸然指挥这么大规模的一场战争不是赵括能胜任的,当个参谋才是明智之举,像后世陈庆之这样的天才直接拜将也没一上来就指挥几十万大军的。兵者,死地耳。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去打这样超级规模的战争简直就是把战争当儿戏,如果赵括像后来的霍去病一样从基础干起,先积累经验后成为大将,也许能真正成为一代将才。
赵国换将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必需的,而换上赵括就太过轻率,这也许还有赵孝成王年轻想要选用新人、扶植起忠于自己的势力的心理在作祟吧。和赵国的轻率相比,秦国明显更老成持重,秦廷上下清楚地认识到长平一战关系到秦国的国运,虽然王龁在前线干得不错,但为保险起见,还是让头号战神白起出场,这才是对待战争应有的认真的态度。秦国祭出了白起这张牌,表明了秦廷定下了在长平地区消灭赵军主力的总体战略构想。白起秘密到达前线后,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地形,看完两军阵势后,白起马上明白了王龁在接连获胜的情况下止于丹河的原因。
在长平之战第一阶段,赵军并不是主动防守,而是一直在积极地采取攻势作战,争取战场的主动权。只是廉颇连战连败,不仅未能抢占战略要地空仓岭,反而把丹河以西一线全给丢掉了,在这之后赵军被迫转入被动防御,在丹河以东构筑了严密的防御体系。那么白起看到的赵军防御体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可以看到,赵军以长平关、故关以及大粮山和七佛山为依托构筑了一个倒三角的防御阵形:长平关至大粮山为赵军的防御正面;长平关一线为赵军右翼,长平关为其支撑点;韩王山以及长平城背后的圣皇岭一线为其中枢阵地,韩王山为赵军指挥部所在地;大粮山、七佛山一线为赵军左翼,大粮山、七佛山为其支撑点;故关一带为赵军后方纵深,故关为其支撑点。这是从秦军正面进攻的角度来看的赵军防御阵形。
如果把观察角度偏转一点,可以看到赵军防御体系实际是以长平关至故关一线的百里石长城为纵深依托的,长平关和故关是赵军最基础的两个支撑点;在这个基础上,长平关向大粮山延伸、故关亦向大粮山延伸,构成了一个三角形,而大粮山就是这个三角形的顶点。实际上从这个角度来看,赵军防御体系是从长平关和故关一线延伸出的一个突出部。
故关作为赵军后勤补给的必经之路,重要性不言而喻;长平关这个支撑点的存在牢牢地钳制了秦军北向长平的通道,保证了赵军右翼不会被秦军迂回,它的存在是对故关的安全保障;同理,大粮山、七佛山支撑点牢牢地钳制了秦军东北向故关的通道,而故关正好也是秦军东北向长平的必经之路,这样就保证了秦军无法从赵军左翼实施迂回,威胁故关。
对于秦军来说,如果正面强攻,赵军以丹河为其防御前沿,丹河以东谷地距离其身后高地仅数百米距离,秦军强渡丹河将遭到居高临下的赵军强有力的冲击,这么点距离很不利于大兵团的作战。沿丹河南下至泫氏,地形稍稍平坦,然而此处赵军以韩王山和大粮山、七佛山构成一个袋状防御,秦军到此处作战正好进入赵军口袋阵,背靠丹河而身受赵军三面夹击,亦十分不利。
前面在巨鹿之战就讲过,正面没办法就要在侧翼做文章。但赵军的右翼以长平关为支撑点,有崇山峻岭作为天然屏障,唯一的通道长平关被赵军牢牢掌握,想从这一翼迂回,那是不可能的。然而赵军防御体系并非无懈可击,弱点就是它的左翼。正如刚才分析的赵军纵深底部实际上是由长平关至故关一线构成的,正对着秦军的左翼大粮山、七佛山一线是个突出部,而且左翼所在的大粮山、七佛山与韩王山之间正被小东仓河谷地所分离,使得大粮山、七佛山在整个赵军防御体系中稍显孤立,更重要的是夺取大粮山、七佛山后能对故关直接实施攻击,同时亦能完成对赵军的一翼包围,对以韩王山为中心的赵军中枢阵地侧后方实施攻击。
虽然看起来大粮山、七佛山一线有隙可乘,但实际操作的难度还是很大,毕竟赵军的左翼和其防御体系是一体的,要想夺取大粮山、七佛山一线并对赵军实施战役迂回,首先还是得解决正面攻坚的问题。前面在汉尼拔的坎尼战役中讲过,只有压缩了敌军的防御体系才叫真正包围了敌军。现在秦军并没能包围住赵军,却在不停压迫赵军防御圈,在面对赵军坚固阵地且赵军有生力量保持完整、战斗力相当强的情况下,秦军这样正面强攻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因为赵军能依托有利地形反击秦军,保持防御圈的完整,而且几乎没有空隙可以让秦军突破插入,在这种情况下,秦军无法分割赵军实施包围。在白起到达前线之前这段时间里,王龁肯定想了很多办法,可是不管他怎么攻,赵军防线就是岿然不动,双方只能保持对峙的局面。现在白起来了,他是来解决问题的,他会怎么做呢?
白起参与了秦廷对赵国实施反间计的决策,当然很清楚让赵国换赵括为主将就是为了让赵军攻出来,然而怎么让赵军攻出来并将其包围歼灭,就得靠他来具体执行了。
查看完地形和赵军阵势后,白起的脑子里已形成完整的作战计划,他要动手了。现在白起要做的就是把敌人紧绷的防御圈拉出来,拉松后他好再打进去。那该怎么拉出来呢?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改变双方的攻守态势,秦军不再正面强攻,向赵军示弱,让赵军攻出来。也就是说,白起认为王龁那套不行,把敌人压迫得太紧了,你压得越紧,赵军就越是专注于防守,反而使得战力占优的秦军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他要改变王龁的作战部署。后世之人都是以成败论英雄的,要说白起到了长平军中后也和赵括一样改变了秦军的布置,只是最后白起打赢了,要是打输了那这岂不是和赵括一样,胡乱改变原来的正确部署也就成了白起的罪状。
作战有时候和钓鱼是一样的,得给鱼儿吃饵才能让它上钩。可司马迁只告诉我们这么两句话:“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肯定不是全部的情况,刚换主将就直接决战会让人觉得很不可思议,除非赵括是个完完全全的蠢人,可赵括并不是,他很有些小聪明,有小聪明的人是不会一下子押上全部赌注的,之前应该有一系列小规模的交锋才对。
我们不妨大胆猜测:白起命令王龁选择万余士卒分成三部,一部是精锐之士,一部是普通战士,一部是老弱病残,轮番和赵军作战。精锐之士肯定是胜多败少,普通战士是败多胜少,老弱病残则是有败无胜,为的就是给赵括造成假象——秦军虽然能战,但现在赵军在我赵括指挥下,已经胜多败少,胜负的天平开始向我倾斜。只有赵括产生了这样的心理,白起才能实施他的请君入瓮计划。随着赵括内心逐渐膨胀,赵括开始拟定进攻方案,编配突击群队,调兵遣将,将各守备队中的精锐部队集结起来。这么大规模的调动集结是瞒不过白起的眼睛的,白起明白,破赵时机已经成熟。
终于,白起等待的那天到来了,赵括并没有让他多等。赵括命令赵军分右、中、左三路向秦军壁垒发动猛攻,其中右路是小部队佯动,此处地形也不利于大部队作战;中路是主攻方向,目标就是突破秦军壁垒夺取二鄣城;左路亦是牵制进攻,保障中路军的侧翼安全。白起站在指挥台上,看着赵军漫山遍野一路冲杀,中路秦军力不能支、节节后退,笑着对王龁和司马靳说:“作战,亦通音律,跟着敌军节奏走的是败军之将;破坏敌军节奏而不让敌军破坏自己节奏的是高明的将领;而让敌军跟着自己节奏走的是高明中的高明。两位将军,可有破敌之策?”
王龁还在抓耳挠腮、苦思冥想,司马靳笑道:“赵军气势汹汹,似如迅雷,何不缓缓?”话音未落,一路败退的秦军凭借坚垒深沟开始抵抗,赵军先头部队已前进不得。白起遥望远方,赵军中军举旗调动,似有指挥若定之象。再次回头笑问:“赵军中军未动,前军虽缓,如之奈何?”王龁一跃而起:“待我冲杀一番。”司马靳又笑道:“唯乱之耳。”
好,写到这我们还是来看看关于长平之战最有名的一篇文章——靳生禾、谢鸿喜两位先生的《长平之战:中国古代最大战役之研究》中是怎么描述这次决战的。两位先生博学多才,亲历山水、实地考究,实非我之所能及也;只是关于他们文中涉及军事方面的观点,我不大认同。前文中我已经提出了一些异议,比如空仓岭是不是赵军第一道防线之类。两位先生认为,白起两路奇兵,一路“以2.5万人向东北溯秦川水(秦河、秦水,今端氏河)河床直插仙公山,然后折东南即于赵军百里石长城防线背后,以断赵军粮道和援兵;另以5000名骑兵强行突破已经放松了戒备的泫氏(今高平)、金门镇(今高平店上村)战略要点,然后向东北直插小东仓河河床一线,直扑故关,与包抄百里石长城后路的部队会师,从而将赵军一断为二,使此线以北的赵军失去了大粮山的军粮和辎重补给,使此线以南的赵军失去了与主将的联系”。
话很长,其实很简单,两位先生的意思是,白起左右勾拳一起挥动,画了个圆就把赵国40万大军包围了。
两位先生说了2.5万人和5000人都是先头部队,后面还有很多后续部队。那么算2.5万人那一路是数万人好了,一路翻山越岭偷偷地到了赵百里石长城后。既然这路这么好走,数万人的行动赵军都没发现,那早干什么去了?也许人们会说,这是奇兵,奇就奇在赵军的注意力都被前方的厮杀吸引了,所以没发现。虽然强词夺理,也就算通过吧。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这数万人吃什么?总不能让他们饿著肚子长途迂回作战吧。
另外一路先头部队是5000名骑兵,再加后续部队怎么也得有个数万人,两位先生意思是,他们杀进赵军防御圈就能一路杀到故关,然后和前面的部队会合了。问题还是,既然这么简单就能冲到故关,那早干什么去了?还用等白起来干这事吗?现在赵军在集结进攻,丹河谷地聚集了几十万赵军,这5000名骑兵为先头的部队就能一路杀进去了?更何况七佛山和大粮山上的赵军随时能居高临下要击秦军。我们就算这两路人马一路见人杀人、见佛杀佛,顺利在百里石长城后会师。那么,完成这么大的包围圈,包围住赵军40余万众得多少人呢?至少得100万。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现在把话题转回来,我们自己来推断下长平之战究竟该怎么打。前面说到白起又开始给王龁一干人上课,领悟能力最强的司马靳认为现在是破坏赵军进攻节奏的好时机。司马迁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是这么写的:“秦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我们现在开始研究,两支奇兵是怎么使用的?
第一支,也就是2.5万名轻军,这就是司马靳说的用来破坏赵军进攻节奏的部队。其使用方法为,在赵军顿于秦军坚垒深沟之前时,从侧翼杀出,沿丹河西岸一线猛插入赵军阵中。无论是突破、分割还是穿插,都是为了制造或寻找敌军之中的间隙,从中强力插入。现在就是赵军前军和中军产生间隙的时刻,前军在丹河西侧进攻秦军壁垒,中军在丹河东侧向丹河西靠拢,这支轻军部队就是要利用赵中军尚未发动,从两军之间的结合部插进去。现在有学者根据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战车俑认为,长平之战秦军的2.5万名轻军就是这种战车部队,我对这个意见深表同意,只有在丹河河谷,尤其是丹河沿岸一线展开使用,才能发挥出战车部队强大的冲击和突破能力,这样才能迅速在短时间内分割赵前军和中军。不过呢,这2.5万名轻军部队的作战目标可不是仅仅要分割赵军。如果目标只是分割赵军,那在长平之战中白起也就只能歼灭赵军一部而已,这与白起的“将赵军聚而歼之”的作战指导思想是真正地还有一段距离。白起在前面已经告诉我们:能让敌军的节奏跟着自己走的才是真正的高明。那这支轻军部队另一个作战目标是什么呢?
我们不妨把自己置于战场之中,当看到自己的部队被秦军分割,即将被包围,我们该怎么指挥部署?毫无疑问,得救人,两面夹击秦军切入部队,恢复原来的战场态势。于是,赵括指挥他的中军向丹河移动了。这就是2.5万名轻军部队的第二个作战目标,让你赵括跟我们动。按常理来说,现在中军向前军靠拢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不然这部分赵军就有被秦军吃掉的危险,只是现在的对手是白起,白起打仗一环套一环,每步棋都有它的目的。现在就可以来看看以5000名骑兵为主导的第二支奇兵的使用方法,这点上我是同意两位先生的意见的,骑兵只是突击的箭头,后面必须有大量的部队跟进填补才行。白起在指挥台上看到赵中军发动,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怎么看怎么都像个老狐貍。他一直在等著这一刻,如前所述,只有制造了敌军的间隙才有突破的空间,现在赵中军和身后东垒壁之间的间隙出现了。只见令旗一挥,秦军突然从赵军右翼和中路军的结合部杀出,直扑赵中军和东壁垒之间的空隙,其势一看就是要阻绝赵军韩王山防御圈和主力部队之间的联系。难道白起就是这样分割赵军成功的吗?
我不这么认为,这样做并不是不能,只是会有很激烈的战斗,赵军不会让秦军轻易得逞。所以我认为这步棋是必需的,但不是那5000名骑兵,或者5000名骑兵的使用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是一路,而是分成两路使用。我们结合“长平之战第二阶段示意图”看看现在的战场态势。2.5万名轻军部队一边分割赵前军和中军,一边做诱饵引诱赵中军,可以说这步棋还是个虚招;另一支秦军,以5000名骑兵中的一部为突击箭头,利用赵中军向丹河移动,向其身后留出的空隙迅猛突进,随后大量步兵涌入。挨了这一闷棍的赵括迅速组织部队反击,这样我们可以看到,赵军的重心刚才是向前移(去救援丹河东岸的前军),现在又在赵括指挥下向右移(抗击突进的秦军,防止自己也被分割)。那么,现在赵军的空隙在哪呢?对了,在左翼。这才是白起的主攻方向,白起的第一目标就是要夺取大粮山、七佛山赵军阵地,当赵军重心右移后,秦军从自己右翼突破,面对的是丹河谷地一片空旷的空地,极其有利于秦军迅速发展前进并投入大量部队。可见,刚才还是虚招。
现在,白起要发动杀手锏了,秦军在骑兵的快速突破带领下,飞一般地插入赵军左翼,利用赵中军正两面接战的有利时机,直插赵军韩王山防御圈侧后翼,同时阻隔了赵军七佛山、大粮山防御圈与主力之间的联系,并利用大粮山、七佛山赵军阵地被分割的良机迅速投入大量步兵夺取该支撑点,第二梯队亦以此为依托在突击骑兵的引导下直指故关,完成对赵军韩王山中枢阵地的迂回包抄;而秦军左翼另一部突入的部队也利用右翼突破造成赵军混乱的有利时机基本完成了突破;赵军全面陷入不利境地。纵观这阶段的战斗,白起充分向人们展示了,怎么让敌军跟着自己的节奏走,这也是在徐晃破关羽之役里讲过的怎么调动敌军,只是徐晃调动关羽是为了制造突破敌军的薄弱环节,白起调动赵括则是为了制造包围敌军的薄弱环节,两者有高下之别。
然而,这时白起还没包围住赵军,战斗才刚刚开始。光这样是包围不了赵军的,秦军兵力不足以以这种方式包围赵军,这只是给秦军制造出了一个极其有利的战场态势。一般来说现在已基本形成包围赵括的战场态势,下一步就是完成包围、歼灭包围圈中的赵军,然而白起说,不。他要再次向人们展示战争的艺术,什么才是歼灭?
白起在完成上述态势后,没有进攻包围圈中的赵军,他很清楚此时发动进攻,赵军势必拼死相搏,秦军在兵力上并没有占到优势,聚而歼之是很难的。他的做法是,我守。白起以跟进的轻军——战车部队的战车为临时野战工事,阻挡包围圈中的赵军的反扑;另一方面,跟随突入的后续部队迅速扑向他们的既定目标——赵军防御体系中的各山头、高地要点,此时赵军精锐主力在丹河谷地,留守部队自然不是秦军主力的对手,虽然顽强抵抗、浴血奋战,但各要点还是一一失守,只有一些特别坚固的壁垒还在支撑。占领了这些制高点后,白起才能以他并不占优势的兵力包围赵军,现在秦军据险而守,在各要点布置重弩,一直在谷地里和赵军拼杀的秦军才能喘口气,整理队形,在战车和弩箭的掩护下缓缓向各要点退去。而赵军虽然数次冲锋,但都被秦军依托轻军部队的战车击退,在突破无望且自己防御圈的要点慢慢被秦军夺取的情况下,只能以丹河谷地中的金门山为指挥所就地修筑壁垒等待救援。
白起又笑了,看看身后一脸崇拜表情的王龁和司马靳道:“歼灭敌军一定要进攻吗?围而饥之,饥而劳之,劳而疲敝之,亦可破矣。”在古代战争中经常围攻对方坚固支撑点(城池的战斗采取长围法),白起告诉我们野战中亦可用长围法歼灭被围敌军。
而另一边,一直在后方盼星星盼月亮等消息的秦昭王终于等到了他想听已久的捷报,战神白起不负众望,成功包围了赵军,被围的赵军无粮支撑,胜利指日可待。只是秦军兵力不够,不足以阻断邯郸方向的赵军援军。秦昭王也是个雄才大略的主,在长平战事还在进行时,他就命令有司在其他战场积极展开行动了。一方面,扣留赵国的谈判使臣,制造秦赵正在就上党领土纠纷积极谈判的假象以迷惑各国;另一方面,又展开外交恐吓,威胁可能对赵国进行人道主义援救的齐、楚等国。这些措施取得了极大的成果,赵国没有一个可能的盟友伸出援手。现在白起包围了赵军,取得了秦国开国以来空前的大捷,秦廷更是以此为基础发布了《上党自古以来就是秦国不可分割之领土》的主权宣言,宣告任何一个敢于侵犯秦国领土、威胁秦国主权的国家都将遭到强大秦军的毁灭性打击。在此基础上,秦昭王知道前往长平的另一条通道——从河内北上之路已畅通无阻,如果赵军还在长平和秦军对峙,秦军是万万不敢走这条路的,前进会受阻,后路又有被切断的危险,到时进退两难只有全军覆没。现在前进的阻力已不再有,魏、楚、韩等国慑于秦军军威,是万万不敢在没有强大赵军配合的情况下贸然对秦军进行要击的。
于是,秦昭王以五百里加急电报的形式命令河内地区所有15岁以上男子都编入现役部队,火速前往长平。白起得到这支有生力量后,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把部分精锐骨干编入这支部队,直接将新到的10万大军使用在长平关至故关一线。至此,赵括的最后希望——邯郸方向的援军已无法进入长平战区,赵括插翅难飞了。后面就没什么好说的了,白起坐在太师椅上一边等著赵括饿死,一边不失时机地给王龁和司马靳上课:“看明白了吗?现在叫不战而屈人之兵。”正在训话时,得到前方报告:赵军主将赵括亲自带领部队向长平关方向突围,已被射杀在围城村;失去主帅的赵军军心涣散现已遣使请降。白起长笑一声,霍然站起:“受降!”数日后,投降的赵军40余万众除240名年幼者外皆被坑杀在丹河谷地,丹河为之不流。
包装盒在经过陷印、油墨处理等初期工作后,需要经过拼版处理来将各个盒型拼在合适的大版上,以便于后续印刷工作的顺利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