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为𫄨为绤,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 薄浣我衣。害浣(澣)害否,归宁父母。
这首诗和上一首诗《关雎》相比,很不出名,几乎没有什么名声,所以,我们从第一个字开始。
“葛”,大家都知道是什么,就是一种草。
过去人们拿它来做衣裳和鞋子。
准确的内容,查百度百科。葛,豆科,葛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葛根是中国卫生部批准的药食同源植物,既有药用价值,又有营养保健之功效。茎皮纤维供织布和造纸用。古代应用甚广,葛衣、葛巾均为平民服饰,葛纸、葛绳应用亦久。葛粉和葛花用于解酒。茎皮纤维可柠成绳索,块根含淀粉可制葛粉或酿酒。中国新石器时代使用这种植物的纤维作纺织原料。《韩非子·五蠹》记载,尧怕服装,是“冬日麑裘,夏日葛衣。”
“覃”,《康熙字典》记载《广韵》认为是“及也,延也”。如果在这里是此义,就和“施于中谷”中的“施”同义。这样使得整个行文比较囉嗦重复。类似于下面这首儿歌。
所以这里的“覃”字不如作为名词,即延伸之物,应该是指“葛”的藤蔓。
这样,又出现了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不写成这样的:
显然,这里的覃字,现在是说不清楚的,只能等全诗讨论结束之后再说,现在姑且把它当作藤蔓之义解。虽然不一定准确,但总比当作延伸之义解,好的要远。
“施”的字义参见《兔罝》:“肃肃兔罝,施于中林。”就可以知道是分布之义。
至于“中谷”,应该是谷中。
从“施于中谷”的意思,即分布在谷中,就可以知道,上一句的“覃”并不是藤蔓。
显然,第三句的第一个字,“维”应该是放在句首的语气助词,根据《韵会》:“案六经惟维唯三字皆通作语辞,又训独,《尚书》助辞皆用惟字,《诗》助辞多用维字,《左传》助辞用唯字,《论语》助辞用惟字。新安朱氏曰:‘惟从心,思也。维纟,系也。唯从口,专辞也,应辞也。然皆语辞,古书皆通用之。’”可以知道这里应该是独之义,可以翻译成只有、唯有等意思。
整句的意思是只有叶子是光鲜亮丽的。这实际上暗示著表面的光鲜,内在已经落魄、衰朽。同时“萋萋”、“莫莫”,含有孤寂之义。
这一意象很容易和下文中的“言告师氏”和“归宁父母”联系在一起。凡是出门在外的人,只要不是发了大财,准备衣锦还乡的人都理解这一意象。虽然大家都知道“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步难”,但是为了安慰父母只能说一切都好,都好。
根据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先假定这首诗的作者是一个出门在外的打工者。从这个假定出发,可以推测本诗的第一个意象,是指作者离开家乡到了新的环境。
一般而言,离开家乡后才会思念家乡,所以接下来的诗句就是描述家乡的。从本质上讲,自己的家乡和别人的家乡是一回事。所以作者并没有魂飞千里外,只能描述了一下别人的家乡,即自己的异乡就是别人的家乡。所以,下面的灌木也实在“中谷”,即作者所在的谷中。
第二个场景,是“黄鸟”,“集于灌木”。要知道灌木是黄鸟的家乡。这里的“于飞”,是指小黄鸟刚学会飞翔,正在练习。参见“燕燕于飞,上下其音。”同时这里的“集”,是指黄鸟的一家子,所以“其鸣喈喈”。这一点可以从“喈喈”一词中可以看出,不用翻文献,单从字形上就可以看出,即“皆说”。大家都说话,可见气氛很和谐很融洽。
此时,我们就很清楚这两个场景的对立。这种对立凸显了思乡、思父母之情。
这是别人的生活!外人的幸福是不需要理会的,但自己的痛楚是无比深刻的。自己的生活呢?就是“是刈是濩,为𫄨为绤,服之无斁。”简单地说就是经历苦难成才。
这里的“刈”是刀割,“濩”是水煮。即“葛”所经历的磨练。
这里的“𫄨”和“绤”就是不同的葛布,实际上是成品。
这里的“服之无斁”,是指上位者的评价,即检验。“斁”是指解除,这里是指脱下、抛弃。显然,成才了。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即“葛”,长得很旺盛的“葛”,其全部价值就是为人民服务,让人民很满意。这是上位者推行的价值标准。但作者不是一个高尚的国际主义战士,也不是一个甘于奉献的基督徒,所以作者关心的是自己,虽然爱自己是爱别人的开始,但毕竟只是开始。即作者想家了,参见《乐羊子之妻》。
显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作为一个小人物,不是想回家能回的,所以下一句就是求得上位者的同意,即“言告师氏,言告言归。”根据这里的“师”,可以认为是指老师,即作者是求学的学生。也可以是师长,即有管理、统帅责任的人。当然,这里还有一解,即出于礼的要求,不能不告而别。
至于前辈们认为,这里的“师”是指负责管理女奴的女管家,其实是牵强附会。正如虽然上文说过葛制成衣服,但不能认为作者就是制作葛衣的女工。
同样,后面的“薄浣我衣”,也不能认为洗衣的一定就是女人,外出的人大部分都是自己洗衣的,除非土豪。
注意,这里的前一个“告”,是禀告,后面的“告”是告别。
根据后文,我们知道“师”同意了作者的要求,所以作者开始准备回家了。
回家的心情都是急切的,所以这里的“薄”,其准确意思就是逼近所引申出的迫切之义。
这里的“浣我衣”,好理解,很正常,但与之对应的“污我私”,却不好理解。望文生义就是弄脏了衣服。虽然忙中易出错,但总是感觉不爽。查《说文》,“污”字的解释还有一条,即“一说涂也”,这个字义就很好,也合乎逻辑。即这里的“污”是由涂抹之义引申出来的装饰打扮拾掇之义。所以,这里的“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就是说急急忙忙收拾行装,急急忙忙洗好衣服。这一切都是为了向家人展示自己在外面过得很好。
然而,我们知道急不可久,收拾一会就厌烦了,所以就产生就这吧,即“害浣(澣)害否”。这里的“害”,有人认为同“何”,表示什么。有人认为同“曷”,表示哪些。其实都一样,都是认为这一句表示什么衣服洗,什么衣服不洗。
根据“害”在《诗经》中其它地方的意思,结合全文,可以知道这里的“害”是中断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表示犹豫不决的状态,即一会儿决定洗,一会儿决定不洗。
至于最后一句,造成困扰的词是“归宁”。因为这个词多用在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这也是这首诗被认为是一个(织布)女子做完工作,准备回娘家看望父母的根由。实际上用不着这样,“归”的意思比较简单,“归宁”的意思就很丰富了,不仅表示回家,还揭示了回家给自己和父母带来了安宁,彼此相互牵挂、象华担心的状态消失了,这就是“宁”。
至于为什么后来将这一词用于女子回娘家,大概是因为女儿外嫁,是实实在在的与父母分别。而儿子是和父母在一起的,即使有远游,也终归是要回来的。
根据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猜想,这里用“覃”字,是因为覃字的来源中有水中倒影的意思,详细的讨论先不提。这里我们接着说。这样,诗中之义应该是描述一种肉体与灵魂的分离状态,这样描述,估计许多人看不懂。我们多拉扯一些。
拜伦的诗,《雅典的少女》:“虽然我向着伊斯坦堡飞奔,雅典却抓住我的心和灵魂。”这里是肉体高飞远走,但灵魂没有离开。
杜甫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里是肉体不动,灵魂高飞远走。
这两者中的出窍的灵魂,审视的都是别人,前者是美女,后者是老婆。都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在这首诗中,出窍的灵魂审视的是自己。即全诗是在处于高空的灵魂看着处于地面上的肉体所写出来的。所以这里的覃,并不是藤蔓,而是指另一个自己。
准确地说,这首诗是自己对自己的审视。
至于能否从中得出,家庭的幸福快乐比个人的成才更重要的结论,则是读者自己的事情。至于作者,我想不应该是想要表述成功之后的回归,即典型的富贵归乡的观念。而是作者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即无了无休的为上位者服务,感到厌烦,不想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