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成都到拉薩,這條絕美的318公路上給你留瞭什麼樣的深刻印象?是川藏線上的風景?還是沿路的人文情懷?
其實我對川藏線上這些傳統民居的熱情毫不亞於風景和人文,隻有這三者結合才能讓一個地方散發魅力。
越往西走,越能體味川藏線上千姿百態的民居建築。藏區民居建築給人最大的直觀感受就是,與我們的傳統民居天差地別。
在這個鋼筋混泥土的時代,西藏大部分地區還保留著多種原始建築風格。這和它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民族宗教和地域文化是脫不開關系的。
帳房
藏區有很多遊牧民族,他們住在草原上,以放牧為生,而遊牧需逐水草而生,所以他們都居住在帳篷裡,這種帳篷結構簡單,支架和拆分靈活,很適合“遊”的狀態。
在冬季,牧民們制作帳篷時,先用犛牛毛編織成氈條,然後根據尺寸規格制成帳篷,用支架撐起,四周多用草皮和石塊壘起矮墻,這種帳篷能防禦高原上的暴雨風雪和高寒氣候。
e78939e88cb227e451777f3ab185e63b
夏季多采用由簡單白帆佈、藏佈織成的帳篷。
碉房
和帳房不同,碉房已經有瞭房子的基本結構。在拉薩、日喀則、昌都等城鎮地區就可以看見這種建築。以土、石為主要建築材料,墻體的厚度在50厘米左右,冬暖夏涼,很適合藏區的高原氣候吧。
這種民居一般在2—3層左右,一樓用來養牲畜,二樓用來住人。有一個奇特的地方在於廁所的設置!在二樓挖一個洞,糞便就直接掉進底層畜舍外的糞坑。
窯洞
窯洞是藏區比較少見的一種民居,在喜馬拉雅山北坡等環境惡劣的地方,土山和土林比較發達,居民們就用就地取材修建窯洞。這種窯洞在冬季的時候特別耐寒和防風。
崩空
崩空民居主要分佈在林木豐盛地區,它本是單純以“崩空”為主體,但後來和“碉房”相結合,形成瞭主要是以夯土為主的土木結構和砌石為主的石木結構,其上點綴地架設一兩間“崩空”,
川藏線上的特色民居
道孚民居
道孚民居是藏式民居中最具特色的一種。去往道孚的路上,鱗次櫛比的藏式民居呈現在人眼前,一道道風景線令本地褶褶生輝。
當地民居用料主要是木材,然後染上棕色和白色,棕色的主墻白色的屋頂,從遠處看就像妙趣橫生的積木圖案。
室內裝修過於豪華瞭吧!就像走進宮殿一樣。
新都橋木雅民居
被稱為攝影傢天堂的新都橋,這裡的民居依山傍水,以石砌墻,屋頂是傳統的古風設計。房屋一般有2—3層,底層養牲畜,樓上堆物和住人,每一層墻面四周都鑿開十多個尺寸相同的正方形窗戶,通風和陽光都得到瞭良好保證。
屋門前就可以放馬。
85ad0a0c00918df7ee61d557fc12d847
丹巴甲居藏寨
這裡的民居都建在山腰上,和四周的綠地結合,同樣以白色和紅棕色為基調。從外形上看既有碉房的形態又和寨房相似。
這種小樓大多3—4層,門前掛著經幡,樓頂有一個小塔,上面插著瑪尼旗。
e4f019f3c43a937c17094626efe19e82
和一般的碉房民居一樣,同樣是底樓養牲畜,二三樓設置客堂、廚房、居室,在頂樓佈置為經堂。
昌都康巴民居
昌都康巴地處川、藏、青、滇文化交匯處,吸收和融合瞭多元文化,那麼它的居民建築也是多元文化的物質結晶。
將傳統“崩空”結構和碉房融合和進化,以石做地基,以土做墻面,墻的厚度可以達到1.2米。
德格崩科式民居
德格地處深谷,當地的民居是依據山勢而建,雖然地勢有所限制,但讓當地民居在空間上的佈局更加自由。可以建兩三層。通常以紅棕色作為主色調。紅色在西藏就是“佛”的顏色。
德格民居的二樓一般會在中間或者置邊設置一個空間比較大陽臺。他們喜歡在窗框上雕刻兩至三道圖案,然後著上彩色,為房子增添生活氣息。
如果你隻是沿途觀景,很可能會錯過這些特色民居,小編建議去瞭解一些專業、品質和口碑尚佳,並且熟悉川藏線路的自駕遊俱樂部,他們可以帶你深入領略當地人的生活和習俗。
(波密藏裝)
(藏式火鍋)
前 言甲狀旁腺(Parathyroid gland)是和甲狀腺關系密切的內分泌腺因為甲狀腺的位置和調解血鈣等功能旁腺是甲狀腺手術並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