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發於微信公眾號:環球情報員(ID: huanqiuqby)
在中國,市與縣同名的城市有很多,例如長沙市的長沙縣和南昌市的南昌縣等等。然而,省市同名的僅有一例,那就是吉林省的吉林市。
▲吉林省吉林市
吉林省之名源於吉林市。公元1673年,清朝在松花江畔建城,後命名為“吉林烏拉”。1757年,清朝置吉林將軍總攬東北軍政,吉林由一城之名擴展至整個行政區。吉林城也成為吉林地區的軍政中心。
從清末到新中國成立後,東北進行過多次行政區劃調整,吉林市一直穩坐吉林省會的位置。但在1954年的行政區劃調整中,吉林省會遷往與吉林市近在咫尺的長春市,吉林市最終失去瞭省會的頭銜。
▲吉林市
作為全國唯一的省市同名城市,做瞭200多年軍政中心的吉林市為何會失去吉林省會的地位呢?
1644年,原本生活在東北地區白山黑水之間的滿族入主中原,建立清王朝。入關之後,清朝對各地采取瞭不同的管理模式。
對人口稠密的漢族地區,清朝繼承並發展瞭元明時期的行省制度,主管民政事務。
▲清朝內地十八省
由於將主要精力放在管理內地,對於東北這塊龍興之地,清朝則保留瞭傳統的八旗制度,東北的人口和兵丁由各旗主管理,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瞭清朝的中央集權。
正在此時,東北地區出現瞭一個重要的威脅。
由於滿族的大量南遷,使得本就地廣人稀的東北地區的人口大量減少,出現瞭“沃野千裡,有土無人”的局面。
1656年,北方的沙皇俄國將侵略目光對準瞭空虛的東北地區,大量殖民隊伍沿著黑龍江和松花江深入東北的無人區建立殖民據點,與東北軍民的摩擦日漸增多。
▲沙俄殖民隊伍
面對這種情況,清朝采取瞭兩手措施。
一方面,從1644年開始,清朝多次招募直隸、山東和河南等地的民眾遷往東北墾荒,充實東北人口,止住瞭東北人口下降的趨勢。
▲清代東北地區人口統計數量(節選)
但大量的移民也將關內的漢族風俗帶入東北,開始對滿族文化產生影響,特別是清朝入關前的首都奉天(今沈陽)漢族人口迅速增加。同時移民大規模開采清朝視為“龍脈”的長白山。
這些行為都引起清朝統治者的警惕,出於保護“龍脈”和滿族文化純粹性的考慮,康熙皇帝在遼東地區鑄造土墻並嚴禁移民進入。因土墻上皆插有柳條,該政策也被稱之為柳條邊政策。
▲柳條邊示意圖,邊內約占東北面積的8%左右,為禁止移民地區,邊外則時而鼓勵時而禁止
另一方面,清朝開始改革東北的八旗制度,對東北進行直接的行政管理。
由於東北地廣人稀且要防備沙俄的入侵,因此清朝在東北沒有仿照內地設置主管民政的行省,而是選擇瞭主管軍事兼管民政的將軍制度。
在柳條邊內的滿族聚集區,清朝於奉天(今沈陽)置奉天將軍,主管當地的軍政事務,其管理范圍大致相當於今天的遼寧省。
而柳條邊外的地區由於地勢平坦廣闊,河網密佈,水運是非常重要的交通方式。為防止沙俄沿江而下,清朝在沿江地區修築瞭七座重要城市,合稱邊外七鎮;於寧古塔置寧古塔將軍,負責管理巡查長白山至庫頁島的松花江和黑龍江下遊沿岸;於璦琿(黑龍江城)置黑龍江將軍,負責巡查管理黑龍江上遊及其支流100餘萬平方公裡地區。
▲清初東北行政區劃與邊外七鎮
在邊外七鎮中,吉林烏拉地處松花江畔,盛產松木,是造船的良好材料。清朝於1661年在此地設造船廠。1676年在船廠的基礎上修建城市,將寧古塔將軍駐地遷至此處,並正式將此地命名為“吉林烏拉”,意為沿江的城市。
1757年,清朝將寧古塔將軍更名為吉林將軍,吉林一詞也從吉林城擴展為整個行政區的名稱。此時的吉林將軍轄區面積約為90萬平方公裡,另有長度近2000公裡的海岸線。
而吉林城因位於內地通往松花江與黑龍江的水陸要沖,又是將軍衙門駐地,遂逐漸成為整個邊外地區軍政重鎮和交通中心。
▲清代吉林將軍轄區
至18世紀中期,清朝在東北初步建立起一套軍政管理系統,東北也有奉天、吉林和黑龍江三個地區的初步劃分。
此後盡管清朝對東北移民政策時開時禁,但東北地區依舊得到發展,1840年,東北的人口已超過300萬。
但也正是在19世紀中期,東北地區迎來瞭一場長達百年的劫難。
19世紀中期,一場內外危機在清朝蔓延開來。
一方面,清朝內部人口急劇增加,社會矛盾嚴重激化,嘉慶年間的天理教大起義,道光咸豐年間的太平天國等起義接連不斷,嚴重動搖瞭清朝的統治。
另一方面,英國和法國經歷工業革命,急需原料產地與商品市場,發動兩次鴉片戰爭打開清朝的國門。
與此同時,沙俄趁第二次鴉片戰爭之機,從西北和東北兩個方向侵占清朝土地。
1858年-1860年,沙俄強迫清朝簽訂《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侵占瞭黑龍江以東和以北近10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吉林數千公裡的海岸線也就此丟失。
▲沙俄侵占東北領土
領土丟失使得黑龍江和吉林的范圍大大縮小,曾經的黑龍江城由黑龍江的中心變成瞭邊境之地,黑龍江將軍不得不遷往更靠近內地的齊齊哈爾。
為緩解內地突出的人地矛盾,加強對東北地區的控制,清朝於1860年正式廢除瞭柳條邊政策,允許內地百姓大量遷往東北地區墾殖以充實邊疆。至19世紀末,東北地區人口由360萬左右迅速增長至超過1千萬。
▲清末人口遷移
在這次的移民大潮中,奉天和吉林城等原有大城市憑借政治與交通優勢人口獲得迅速增加。哈爾濱和長春兩地也開始嶄露頭角,出現人口聚集區,但總體實力仍遠不如奉天與吉林城。
▲19世紀末的哈爾濱,人口約為3萬左右
到19世紀末,世界局勢又發生瞭重要變化。
一方面,西方列強逐漸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沙俄制訂瞭旨在將中國長城以北全部吞並的“黃俄羅斯計劃”,其重要步驟便是將橫跨歐亞,長達9200公裡的西伯利亞鐵路橋延伸至東北,進步一擴大對中國的侵略。
▲吞並東北是整個黃俄計劃的第一步
另一方面,1895年,清朝在甲午戰爭中戰敗。日本廢除瞭中國與朝鮮的宗藩關系,此舉大大刺激瞭日本的侵略野心,逐漸形成瞭以朝鮮和東北為跳板繼而征服中國的大陸政策。
日本和沙俄都將爭奪中國東北作為自己的政策,日俄矛盾逐漸加深。
為償付甲午戰爭中對日本的巨額賠款,清朝不得不向沙俄等西方列強進行大量貸款,沙俄以此為契機,獲得瞭在中國東北修築的鐵路的壟斷權和經營權,同時也獲得在鐵路沿線駐兵和開發資源的權力。
1898年,沙俄開始在中國東北正式修築大清東省鐵路,後改稱中東鐵路。
中東鐵路完全由俄方出資,修築所用的鋼筋和機器從俄國運來,技術人員也主要從俄國招募。而砂石和木材等初級原料則在東北地區就地取材,底層勞工也大量從中國招募,據統計,前後共有17萬華工參與瞭中東鐵路的修建,由於氣候的惡略加之待遇極差,有數不清的中國勞工死在瞭修築鐵路的過程中。
b01bd5ead1be220f7dbc3b0a193ca318
▲1898年中東鐵路開工儀式
中東鐵路是一條丁字形的鐵路,是連接沙俄西伯利亞大鐵路與中國東北的重要線路。西起滿洲裡,東至綏芬河,向南可達奉天和旅順,全長2500多公裡,幾乎貫穿瞭整個中國東北地區。
▲中東鐵路的初衷為控制遠東並擴大對華侵略
因此,鐵路修築的成本十分高昂,在規劃中,俄國人選擇瞭沿山脈河流裁彎取直,盡可能減少成本。
在直線規劃下,地處松花江中遊的人口隻有3萬人的小鎮哈爾濱成為瞭鐵路物資的中轉站,因而成為瞭丁字口的交匯處。
由於吉林城位於長白山與東北平原的過渡地帶,四面環山且有松花江穿城而過,哈爾濱向奉天與旅順方向如要經過吉林城將增加極大成本。因此,俄國設計師將站點設在瞭吉林城以西100公裡位於平原上的長春,以減少成本。
1bb499e0759b026e0f158a664ccc0e01
▲中東鐵路示意圖
1903年,經過5年的修築,這條掠奪瞭中國東北無數砂石森林,用中國工人屍骸鋪就的中東鐵路正式全線貫通。鐵路的優勢使其迅速取代瞭原來的江河水運成為東北主要的運輸方式。沿線的長春從10餘萬人增長到40餘萬,哈爾濱從鐵路修築前的3萬人迅速增長至20餘萬。而不在沿線的吉林城發展速度逐漸變慢。
▲吉林市周邊被群山包圍
鐵路修成後,俄國獲得瞭鐵路的經營權,開始在沿途掠奪資源並駐防軍隊,這引起瞭日本的不滿,雙方很快發展到瞭兵戎相見的地步。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俄國戰敗。次年,日俄《樸茨茅斯條約》簽訂。日本取代俄國獨占瞭東三省的權益,中東鐵路以長春為界,以南被改為南滿鐵路,交予日本經營。
▲南滿鐵路
隨著東北人口的迅速增加,日俄兩國在東北接連奪取權益,主管軍兼管民的將軍制度明顯已經不適應時代。
1907年,清朝廢除吉林將軍置吉林行省。中東鐵路的修建使得城市發展情況發生變化。盡管吉林府仍以56萬人口位居各地之首,多於長春的46萬與哈爾濱的30萬,但增長速度明顯不如長春和哈爾濱。出於經濟水平與歷史原因的考量,吉林省會仍舊設置於吉林府。但是長春和哈爾濱在吉林省內的重要性日趨增強。
▲1910年長春與1800年長春范圍比較(紅圈處為老城)
但就在不久之後,更大的劫難還在等待著東北。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兩年後,承德地區成立熱河特別區,歸入東北,開啟瞭東四省的時代。
3f854c7f28340ca41c6c449662a2ed48
▲民國初期的東四省
1915年,日本強迫袁世凱簽訂《中日民四條約》,以獲得往東北地區移民的特權。此後,日本移民開始大量進入東北地區。據統計,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之前的30年間,至少有30餘萬日本人移民東北。
1916年,中國進入北洋軍閥混戰時期,帝國主義在華支持各派軍閥相互爭鬥以擴大權益。日本以支持奉系軍閥為契機,逐漸擴大對中國東北的侵略。
▲北洋軍閥混戰示意圖
1931年9月,日本制造九一八事變,利用武力將東北徹底變為其殖民地。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
▲日本侵占東三省
1932年3月,日本扶持清廢帝溥儀建立所謂的“偽滿洲國”,除旅順和大連為日本直接管理的租借地外,剩餘的東四省被劃為包括吉林在內的14個省與新京(長春)和哈爾濱2個特別市。吉林省的范圍被縮小,但省會依舊設在吉林市。
哈爾濱由於其中東鐵路丁字路口的特別地位,已經發展為在東北具有舉足輕重影響力的城市,因而獲得瞭特別市的地位。
長春則由於日本人較多,且開發潛力更大被更名新京特別市,成為瞭“偽滿洲國”的首都。
▲長春的日本僑民更多
隨著對華侵略的擴大,日本甚至產生瞭將長春打造成整個“大日本帝國”首都的計劃。
▲長春在日控區的位置
因此,長春得到瞭飛速發展,日本向長春大量移民,並修建瞭完善的電力、排水和交通系統。
▲“偽滿皇宮”以日本天皇居住的標準修建
然而,作為日本扶持下的殖民地偽政權,這種飛速發展的紅利是完全無法普惠到普通民眾的。
隨著大量日本移民的湧入,東北民眾手裡的肥沃土地被日本強行收走分給日本移民。大量東北民眾慘遭驅趕甚至屠殺。
隨著長春等城市的興起,用電量與日俱增。1937年,日本於吉林市修建豐滿水電站用以發電。修築過程中,日本從吉林當地和內地強抓約11萬勞工。因高強度的勞作,有萬餘人直接死於修築過程中。
▲吉林市豐滿萬人坑遺址
據不完全統計,整個日占期間,有不少於60萬東北人民死於日本的殘酷統治。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取得最後勝利,東北光復。但此時的吉林城論發展程度,已經完全不可與長春所比較。
民國政府在收回東北後,對舊有“偽滿洲國”的行政區劃進行調整,將東北合並為9個省。吉林省會仍在吉林市。
▲1945年8月東北行政區劃
解放戰爭爆發後,吉林市於1948年3月解放並繼續作為省會存在,而長春則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被反復爭奪,直到10月才完全解放,短暫直轄後歸吉林省管轄。
但長春在此前的發展中,已經成為遠超吉林市的鐵路重鎮。1953年,長春被升為直轄市。此時的東北已有6省和7個直轄市,管理起來非常不便。
▲1953年的東北行政區劃
過多的直轄市和省份使東北顯得十分“支離破碎”
為瞭整個東北地區的均衡發展,從1954年開始,我國對東北行政區劃進行調整,7個直轄市全部降為省轄市。沈陽成為遼寧省會,哈爾濱被劃入黑龍江省取代齊齊哈爾成為省會。而在吉林省,此時的吉林市不論發展程度還是交通地位都已遠遠不及長春市,因此長春成為吉林省新的省會,吉林市最終失去瞭省會地位。
▲1954年的東北行政區劃
1956年熱河省撤銷並入河北和遼寧,東北形成今天意義上的“東三省”。
被“降級”的長春市並沒有從此一蹶不振,而是迅速由“偽滿舊都”發展成為共和國的工業長子,是中國最早的汽車工業中心和電影制作基地。
▲1956年,第一輛解放卡車於長春誕生,結束瞭我國不能生產汽車的歷史
時至今日,長春已經成為吉林省的絕對核心城市,2021年人口900餘萬,占全省人口的37%。GDP為7103億元,占全省比重的53%。
失去瞭省會地位的吉林市,在新中國成立後同樣迎來瞭新的發展,是僅次於長春的吉林省第二大城市。2021年,吉林市人口415萬,占全省的17%,GDP為1549億元,占全省比重的11%。發展程度早已不可與長春相比。
值得一提的是,長春與吉林兩座城市比鄰而居,市區距離僅100多公裡。吉林省省會城市的沿革,可以說是令人心酸的中國近代史縮影。作為全國唯一省市同名的地區,吉林市雖已不負當年光彩,但也在以霧凇等豐富旅遊資源,打造一座特色的旅遊城市。
▲吉林霧凇為我國四大自然奇觀之一
作者|在舟
從事高中歷史教學
責編|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