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银行螺丝钉 (转载请获本人授权,并注明作者与出处)
前段时间看到新闻,说鼓励养老资金入市。
也有朋友问,养老未来有哪些选择。
前几天看了一本书,叫《老有所养》。
介绍的,还是「养老」这个大家都很关注的问题。
养老有哪些方式呢?
世界上最古老的养老方式,就是养儿防老。
特别是在金融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旧社会,依靠孩子养老是主流的选择。
人也是一种资产,即人力资产。
人力资产,可以通过种地、畜牧、手工业、上班等方式,产生收益。
多生一个孩子,家庭中多一份人力资产。
但是风险就是不标准化。
如果遇到不孝顺的孩子,那养老就不一定有保障。
另外,如果子女混的不好,自己生活可能都没有保障,老人养老也就无从谈起。
为了提高养老保障,在1881年,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创建了最早的、政府向老年人支付的养老金制度。
要求工作的年轻人缴费,供退休的老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这种养老金模式,今天在大多数国家都有相应制度。
我们每个月发的工资,都有一部分交了养老金了,实际上养活的是当前退休的老人。
本质上,这种制度,跟「养儿防老」是相似的,都是依托于人力资产构建养老体系。
只不过,从自家年轻人养自家老人,变成了整个社会的年轻人养整个社会的老人。
稳定性大大增强,也更有强制性。
这也是大家最熟悉的养老金模式,也就是基本养老金:退休后定期领取。
俗称养老第一支柱。
但是这种养老模式,也有一些风险,例如人口老龄化。
根据《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的数据显示:
• 2019年,大约2个缴费者,来赡养1个离退休人员。
• 到2050年,约1个缴费者,来赡养1个离退休人员。
到时候养老压力可想而知。
可能会被迫延迟年轻人的退休年龄,或者降低老年人的退休后待遇。
日本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日本老龄化严重,很多人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低于社会平均工资的50%,不得不找份工作。
有不少日本人,70岁还在开出租车或做服务员。
为了减少这种风险,需要补充养老的来源,这也就是养老第二支柱和养老第三支柱。
企业养老的探索,中间发生过变化。
(1)待遇确定型养老金计划
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美国很多企业,都采取企业养老的方式。
给退休后的员工,一份终身收入。员工过世之后,还可以继续给配偶提供。
员工的福利待遇很好。
这也被称为「待遇确定型养老金计划」。
但是福利待遇是有来源的。
对企业来说,特别是历史悠久、员工数量庞大的企业,背负了巨大的养老开支。
很多企业因此破产倒闭。
(2)缴费确定型养老金计划
逐渐地,企业不再承诺给退休员工稳定待遇。
而是给员工设立企业年金。
个人从工资中拿出一部分,来执行定投计划,通常投资的是指数基金,或者投顾组合。
公司也会补贴一部分。
投资者只需要签好合同,这个长期计划就生效了。
之后便会执行下去,一直到退休,除非中间投资者自己主动停掉。
公司负担的成本相对确定,跟员工的工资相关。
最终养老第二支柱,攒了多少钱,取决于投资收益,这个是浮动的。
目前全球大多数企业,采取的都是缴费确定型养老金计划了。
不过,目前企业年金在国内还没有普及,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效益较好的一些企业。
所以个人要做好养老第三支柱。
其实就是自己做好投资,作为养老补充。
(1)狭义的个人养老,说的是个人养老金账户。
2022年,国家出台了个人养老金账户制度。
每人自愿开设一个「个人养老金账户」。
每年最多可以往这个账户里,存入12000元。平时不能随意支取,通常是退休后取用,相当于一个超长封闭期的养老投资计划。
目前,个人养老金账户里的资金,主要可以投资四类品种:养老保险、养老储蓄、养老理财、和养老基金。
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好处在于,这部分存入账户的钱,可以享受到「个税递延」的优惠政策,也就是,
• 投入时不收税;
• 到退休后支取时,再按照3%的税率来缴税。
这样对高收入、缴纳个税较多的投资者,是有一定吸引力的。
相当于在原本投资收益的基础上,额外增加了一部分个税递延的收益。
不过每年12000元,对很多朋友是不够用的。
(2)广义的个人养老,就是在个人养老金账户之外,自己做好基金、理财、储蓄、保险、乃至房地产等的投资。
其实像有的朋友,每周定投基金组合,也是为自己未来做准备。
螺丝钉经常介绍的,也是这方面的内容。
观察全世界的主流国家,养老并不是靠一条腿走路。
最终想让养老更稳定,需要若干种养老模式结合起来。
收入来源越充足,养老生活越有保障。
• 第0支柱,需要靠单个家庭自己努力。
• 第1支柱,国家会给予基础的保障,解决温饱。
• 第2支柱,也就是企业年金,目前在我国还没普及。
• 第3支柱,主要靠自己做好投资,是拉开养老待遇差距的主要原因了。
作者:银行螺丝钉(转载请获本人授权,并注明作者与出处)
PS:对指数基金感兴趣的朋友,欢迎阅读《指数基金投资指南》和《定投十年财务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