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鎖記

今天我們要解讀的是張愛玲的中篇小說《金鎖記》。

有人說《金鎖記》是現代文學裡最偉大、最完美的中篇小說。它的重要性,和魯迅的《狂人日記》差不多。為什麼這麼說呢?那時候作傢寫小說用的白話文,是五四運動以後逐漸普及的,所以說,當時的作傢其實是用一種全新的語言在創作。雖然有中國古代小說和西方小說可以學習,但是怎麼用這種全新的語言寫我們自己的小說,對每個作傢來說都是很大的挑戰。明白瞭這個前提,你就會發現,是《金鎖記》第一次完美地回答瞭,白話中篇小說應該怎麼寫。無論是結構、語言還是修辭,它都很好地吸收瞭中國和西方的小說經驗,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漂亮地用現代白話文完成瞭這個作品。所以說,想讀懂張愛玲,《金鎖記》肯定是你的首選。

張愛玲曾經把《金鎖記》改寫成瞭一個長篇小說,但是這個長篇的版本卻遭到瞭冷遇,同一個故事,長篇和中篇兩個版本,比較一下它們的不同,正好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金鎖記》到底好在哪兒。

首先,《金鎖記》是中篇小說,比改寫的長篇小說更緊湊,也就更集中地體現張愛玲寫作的特點,也就是她自己說的 “參差的對照”。什麼叫參差的對照呢?相對於斬釘截鐵的對照,參差的對照是模糊且不確定的。張愛玲覺得小說的本質,小說要說的真實,一定是跟說理文章不一樣的,是不能簡單直白的說清楚的。小說要寫的,就是人的經驗跟感受,其中也包括那些虛假、表面、不純的東西,所以必須用“參差的對照”才能把表現出來。而這種對照,在中篇的《金鎖記》中效果更為有力,當同樣的內容被拉長到長篇,夾雜瞭其他的信息之後,本來就模糊的“對照”就會顯得力度不足。

其次,《金鎖記》裡體現瞭張愛玲對現代中國 “新”與“舊”沖突的思考,在改寫的長篇裡,卻把表現這一點的情節刪掉瞭。很多人覺得張愛玲的小說對於社會歷史認識不清,但是她在寫時代動蕩中的普通人時,其實已經把她對於那個時代的體驗和思考都寫在故事裡瞭。以《金鎖記》為代表,張愛玲早期的小說都是在抗日戰爭期間的上海寫的。那時候的上海,既是一個在舊體制崩潰後,傳統不斷散落的世界;也是一個在新思想沖擊下,流行文化不斷發展的世界。而戰爭給城市帶來的動蕩不安,又讓普通人感到惶恐。所以那個時代的都市,是一個既沒有傳統也沒有未來的世界。你可以叫它都市的民間,後面我們也會用到這個概念。

第一部分

e708d2cd328cb1fd73c374092a35ce32

我們會順著這兩條線索,來講講這個故事。在正式開始講故事之前,我先為你概括一下故事的梗概。故事的主角叫曹七巧,她被一個姓薑的大戶人傢買來,給殘疾的二少爺做媳婦,因為愛情和欲望都得不到滿足,所以性格乖戾,非常讓人討厭。30年後,她的丈夫和婆婆都去世瞭,她用青春換來瞭分傢後的財產,獨立瞭門戶。這些錢卻成瞭更重的枷鎖,她的個性變得更加扭曲,不但破壞兒子的婚姻,把兩個兒媳婦折磨致死,還拆散瞭女兒的愛情。最後,她帶著所有人的恨死去瞭。下面,我會把故事分為兩部分來講,前半部分截止到七巧剛自立門戶的時候 ,我會在講故事同時,重點分析“參差的對照”怎麼表達人生的復雜。在後半部分裡,我會主要講一下張愛玲筆下的都市的民間,也就是她對新舊交替時代的反思。

e83668720849279016b6d00472d2fa72

故事是從月亮開始講起的。月亮是張愛玲使用最多的一個意象,她的月亮總有一種荒涼的意味,構成瞭小說整體的氣氛。然後她筆鋒一轉,月光投射到薑傢,兩個丫鬟正在閑聊,談資就是我們的主角,曹七巧。我們帶著一種聽閑人聊八卦的興致,大致知道瞭七巧的情況。這個麻油店傢的女兒,本來是薑傢買來給殘廢的二少爺做姨太太的,結果薑老太太一時興起,覺得既然兒子也很難正經娶到媳婦瞭,不如就讓七巧做太太,好一心一意地伺候她這個殘廢的兒子。講這些話的是七巧自己的丫鬟,話裡話外,我們自然聽得出來小丫鬟們對這個和自己出身差不多的主子,感到十分不屑。月亮退場,進入第二天,七巧的兩個妯娌(兩兄弟的妻子之間的關系),大少奶奶和二少奶奶,也是一邊說著她的閑話,一邊前去給老太太請安。我們繼續聽著八卦,知道瞭七巧是抽鴉片的,也聽出瞭這兩位少奶奶,對這個出身比自己低得多的妯娌,有更多的不屑。在這裡,作者一直在寫閑話,這些閑話不隻是為瞭介紹人物,而是為瞭寫出他人眼中的七巧,以及他們對七巧的態度,這種態度,才是真正重要的問題,好跟七巧登場後的行為形成對照。

之後,曹七巧出場瞭。在這個《紅樓夢》式的出場中,作者事無巨細地描繪瞭七巧的眉眼、著裝和姿態,然後開始瞭她連珠炮似的,對周圍人若有意若無意的攻擊。她先是抱怨瞭全傢逃到上海,給她安排瞭最差的房子,然後抓著別人的話茬,把在場的每個都懟瞭一番。在見老太太的時候,還說瞭二小姐婚事,惹得在外邊聽到的二小姐氣得哭鬧瞭一場。七巧仿佛處處在與人作對。她的哥哥嫂子來看她,她也不是在哭,就是在埋怨。通過七巧和周圍人的互動,我們看到瞭一個不可理喻的神經質的女人。然而,在嫂子走後,我們從她的評語中,知道七巧並不是生來就是這麼惹人討厭的,她其實是慢慢地變成這樣的。

從前面的敘述中,相信你聽出來瞭,張愛玲在寫七巧時使用瞭對照的方法:也就是別人眼中的七巧跟七巧自己的行為。這種對照雖然不是直接的,而是參差的,但是通過講故事的技巧緊緊地擰在瞭一起。這樣,讀者就能慢慢地感受到事情的一部分真相:一方面,從這個早晨來看,眾人對七巧的嫌棄和鄙視,是因為她咄咄逼人的神經質;另一方面,七巧之所以如此,何嘗不是因為長期要面對這樣被人瞧不起,被人嫌棄的環境。

於是這樣對照就指向瞭一個問題,就是壓抑七巧的到底是什麼?我們一般都覺得,七巧是暴戾的倫常禮教的犧牲者,有人把她比作張愛玲筆下的“儒傢瘋女人”,被倫常禮教所壓抑,變得變態、瘋狂、扭曲。張愛玲自己把七巧比喻為玻璃匣子裡的蝴蝶標本,但是這個玻璃匣子,真的就是倫常禮教麼?作者並沒有給出答案。但是在這種對照中,你可以感覺到,無論七巧是否在場,嫌棄和鄙視都時刻存在於人們的言行中,無時無刻不與她在一起,或許這也是玻璃匣子的一部分。我們甚至可以說,如果透過七巧的眼睛來看她周圍的世界,可能就是《狂人日記》中裡那個瘋子所看到,仿佛總有人在盯著他的,病態、焦灼、壓抑的世界。

好,說完瞭壓抑七巧的到底是什麼,我們再來看看傷害她的又是什麼?十年以後,七巧的丈夫和老太太相繼去世。薑傢分傢,七巧得到瞭所謂的,用青春換來的財富,帶著一雙兒女獨立門戶。分傢幾個月之後,七巧的小叔子薑季澤來找她。在前一部分講的那個早上,書裡寫瞭全傢唯一不嫌棄七巧的人,就是這個薑季澤。不僅如此,在兩個人短暫的互動中,你還能很明顯地感覺到他們之間的曖昧並非一天兩天瞭。然而在分傢這一天,正是這兩個關系曖昧的人,卻因為爭奪遺產而產生瞭劇烈的沖突,以至於季澤來找七巧的時候,七巧的第一反應是“想著分傢的那一天得罪瞭他,不知他有什麼手段對付”。

你看,七巧和季澤,兩人第一次對手戲是赤裸裸的調情,這是兩人關系情愛的一面。第二次對手戲是赤裸裸的分錢,這是兩人關系金錢的一面。這次季澤來找七巧,是他們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的對手戲,在情愛和金錢之間不斷地搖擺。在他們倆的關系中,你可以讀出情愛和金錢在多個層次上的對照,在這第三場對手戲中達到瞭極致。我們就來詳細說說張愛玲是怎麼寫的。從得知季澤要來,到最後他揚長而去,七巧的內心經歷瞭無數次起落和波瀾。她先是覺得季澤是要來找她尋仇的,但是又在傢常的衣服之上,多套瞭一件紗裙來見他,這是女人要見到心上人使的小心思。季澤一開口就說房子,馬上引起瞭她的警覺,覺得他是來借錢的。然後季澤居然向她表白瞭。一瞬間,我們仿佛看到瞭一個癡情的女人。她心中劃過一個念頭,她之所以來到薑傢,不是為瞭錢,而是命中註定要與季澤相愛的。情愛仿佛是要戰勝金錢瞭,然而這隻是短短的一個瞬間。轉念之間,她就清醒過來,意識到季澤是在哄騙她,就使瞭一點計策套季澤的話,直到戳穿瞭這個來騙錢的渣男,然後歇斯底裡,把季澤氣走瞭。季澤走瞭之後,七巧的心理活動是這樣的:

今天完全是她的錯。他不是個好人,她又不是不知道。她要他,就得裝糊塗,就得容忍他的壞。她為什麼要戳穿他?人生在世,還不就是那麼一回事?歸根究底,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

你發現瞭麼,情愛跟金錢,真的還是假的,對照的兩端始終在糾纏,是七巧在物欲和情欲之間的權衡與掙紮。這樣,小說才可以同時表達瞭多層次的內涵,一方面告訴我們,情欲的選擇和物欲的選擇,對七巧而言分別意味著什麼,同時也避免瞭告訴我們,在情欲和物欲之間,七巧是否真的存在一個所謂正確的選擇。

聽完這兩個部分,相信你已經明白張愛玲說的參差的對照是什麼意思瞭。我再來總結一下,張愛玲所謂的參差,就是一種非邏輯的,多層次的表達,然後在對比中,倒影出人生的幽微細膩。她認為這種寫法,才是就事論事的,所以才是真實的。就像我們前面說的,小說並不是要告訴我們是非對錯,而是在呈現不確定。在七巧和季澤的問題上,七巧隻能是在物欲和情欲之間搖擺,還有其他的可能麼?或許有,或許沒有。即便最後,金錢勝利瞭,她依然還是有點後悔的。

你可能還會問,同樣是參差的對照,為什麼短篇的《金鎖記》一定比改寫的長篇好呢?我可以用張愛玲自己的比喻來回答這個問題。這個格外鐘愛鮮艷顏色的女人,選瞭蔥綠和桃紅來比喻參差的對照。她用這麼兩個偏灰的色彩,就是想說明“參差”的模糊性。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在大紅大綠之間夾雜瞭其他顏色,對比還是明顯的,如果在蔥綠和桃紅之間,就會變的不那麼分明。所以張愛玲的這種寫作方法,在中短短篇的篇幅中,才能取得最大化的效果。

第二部分

到這裡,小說的前半段就講完瞭。後面的故事裡,七巧從被壓抑與被傷害的人,變成瞭壓抑與傷害別人的人。下面,我們分別從她的兒子和女兒這兩條線,看看這種壓抑和傷害為什麼不能結束,他們為什麼走不出去。這也就是開頭所說的,張愛玲對現代中國“新”“舊”沖突的思考。

你需要註意一點,《金鎖記》的第一句,三十年前的上海,劈頭就落實瞭它的時空坐標。這個時空坐標對於我們理解小說特別重要。因為30年前的上海,就是1912年辛亥革命爆發之後。主人公一傢之所以身在上海,就是為躲避革命,逃難來的。傳統開始被打碎,動蕩的亂世席卷瞭普通人的生活。可以說,30年前的上海,就是都市民間的開始。而她在結尾又寫到,30年的故事還沒有完,也完不瞭。一方面,再次點明瞭30年這個時間段,同時也是強調瞭,這個過程到此還沒有結束。

好,下面我們先來說說七巧的兒子長白。長白是個典型的公子哥,每天就是聽曲唱戲,因為怕耽誤瞭學戲而沒有去上學。後來,七巧因為怕長白在外逛窯子,不得不給他取瞭個媳婦,名字叫芝壽。芝壽從結婚那天起,就一直在忍受著七巧對她的羞辱。有一天,七巧在和長白一起抽鴉片的時候,探聽到小夫妻倆私生活裡的秘密。第二天,她就把芝壽的媽媽請過來打牌,作為談資講給瞭所有的人。對芝壽而言,這無疑是毀滅性的打擊。小說中描繪當天晚上,芝壽獨自躺在床上,想象著婆婆繼續從丈夫那裡打聽著他們可恥的秘密。她不敢開燈,也不敢擦掉滿臉的淚水,因為無法面對婆婆第二天可能的諷刺和挖苦。她想自殺,但是沒有自殺,身體每況愈下。最後,在丈夫的姨太太生瞭兒子之後,無足輕重地死掉瞭。而這個姨太太頂替瞭她的位置,也在一年之後自殺瞭。

9625c853cc8deea0207c181642cae466

這個悲劇,如果是發生在30年以前,探討的就是大部分五四新文學所探討的問題,也就是在中國古代宗法父權的社會中,道德規范對女性的壓抑和傷害。然而,按小說中的時間,芝壽嫁到薑傢,應該已經是1930年前後瞭。男人們早都剪瞭辮子,《新青年》已經創刊十幾年,新式的學校和新式的教育已經開始普及。五四時代的啟蒙話語,已經是都市人都熟悉的事兒瞭。女權主義早已經不再是什麼新鮮事物。小說裡有一個明確的表示,就是小腳的七巧也在鞋裡塞瞭棉花,裝成瞭文明大腳。

在這個背景下,張愛玲筆下芝壽的悲劇,就不僅是芝壽一個人的悲劇,對於沒有辦法和妻子正常相處,沒有辦法獨自面對人生的長白來講,何嘗不是一個悲劇呢?所以,這也就不隻是當時文學作品中常見的批判或者啟蒙,而有瞭更深一層的反思。某種意義上說,七巧是過去,長白、芝壽和女兒長安都是現在。時代越是在變化,七巧就越是要死命地抓住曾經壓抑她的傳統,抓住倫常禮教和道德秩序所賦予她的作為婆婆的權力。有意思的是,七巧折磨芝壽的方式,就是當年讓自己備受折磨的道德壓力,這當然也是一層對照。而芝壽的死,或許就是在說,現在沒有辦法徹底地擺脫過去。張愛玲稱自己為五四的第二代,是在新文明中長大的一代人。她真切地感受到瞭社會的變動,也看到瞭在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中,中國人行為方式的持續性。正如夏志清所說的,張愛玲其實有著強烈的歷史意識的,她認識到過去如何影響著現在。所以,張愛玲探討的,就不僅僅是倫常禮教的壓迫,還有對新文明已經開始,輪回依舊,不能改變的質疑跟悲哀。

這種反思,在女兒長安的故事裡有著更充分的體現。同樣是被七巧壓抑著,但長安是一個五四運動之後上過新式學校的年輕女孩,所以她其實是有離開這個選項的,但是她卻兩次主動放棄瞭擺脫的機會,為什麼呢?

我們先看看長安的兩次放棄。第一次是上學。長安因為讀瞭寄宿學校,接受瞭新式的教育,整個人都好起來瞭。然而因為七巧要到學校去找校長理論,長安的床罩為什麼丟瞭。她就因為覺得特別羞恥,主動選擇瞭退學。長安自己想想也覺得有點不值得。然而小說裡寫道,從那以後,她漸漸放棄瞭一切上進的思想,安分守己起來。她學會瞭挑是非,使小壞,幹涉傢裡的行政。她不時地跟母親慪氣,可是她的言談舉止越來越像她的母親瞭。

第二次是出嫁。表妹給長安介紹瞭一個留洋回來的男人童世舫。兩個人很快訂瞭婚,七巧一開始也沒有反對,但是長安還是逐漸感受到來自母親的壓力。突然有一天她意識到,童世舫早晚是要認識七巧的。這個想法嚇壞瞭她,讓她迅速決定,這是她生命裡完美的一段,與其讓別人給它加上一個不堪的尾巴,不如自己早早結束瞭它,因此拒絕瞭婚約。後來他們倆人又以朋友的身份相處瞭一段時間,直到七巧刻意告訴童世舫長安抽鴉片的事實,才徹底毀掉瞭女兒的婚事。

為什麼長安兩次都沒有選擇離開呢,張愛玲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但是她給瞭一個幫助我們理解的情節。長安剛出場,是七巧看到她表哥一不小心抱瞭她,因此生瞭氣,非要給13歲的長安裹小腳,好讓她不能到處亂走。雖然後來在親戚朋友的勸說下放棄瞭,但長安的腳,還是成瞭一雙裹瞭一半的腳。腳,可以說是長安人生的寫照,因為沒有裹成,所以長安其實一直都希望離開,希望擺脫這個有媽媽的可怕、壓抑的世界。然而也因為裹瞭腳,她真的就像七巧所希望的那樣,想走,卻始終走不出去。

可以說,長安不走這個設定,正體現瞭張愛玲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感受和思考。正如我們前面所說的,這些事大約發生在1930年代,那時候,魯迅已經發表瞭《娜拉出走後》,反思當時娜拉出走的熱潮對社會,尤其是對女性的影響。張愛玲寫的長安,其實也是她對娜拉出走困境的思考。有意思的是,女兒長安這條線索在改寫的長篇中被徹底刪掉瞭。因為長安的走不出去,在西方人眼中是完全無法的理解的事情。而與此相對的是,王安憶在她改編的話劇《金鎖記》中是刪掉瞭兒子長白而保留瞭長安這條線。這正好可以說明,隻有對現代中國思想上新與舊碰撞有感受的人,才能理解長安這條線索的真正意思。雖然都市的民間裡,女性已經有瞭更大的自由,可以像張愛玲的媽媽那樣,和丈夫離婚,可以獨自去英國留學,但是社會其實並沒有給出走的女性太多選擇的空間,張愛玲的媽媽就一生飄零在英國。所以說,張愛玲展現瞭那個時代民間的現實:舊的該走瞭,走得不徹底,新的該來瞭,也都遲到沒有來。都市的民間,人們的思想並沒有像新思想、新文學所呼籲的那樣,真的和傳統決裂,離婚依然會被瞧不起,大部分的女人依然還是要仰仗男人才能生活,很難有機會在經濟上真的獨立。在小說裡,童世舫是長安出走的夢,然而在留洋回國的童世舫心中,長安適合做妻子的原因,恰恰是她有著傳統中國女性溫柔安分的特質。

講到這裡,你應該也可以感受到,長安和長白的兩條線最終合並成瞭對七巧的恨。所以在小說的最後,作為過去的七巧,帶著她的翠玉鐲子,帶著明白兒女都恨她的清醒,死去瞭。但是張愛玲說,三十年後的故事,還在繼續。

故事到這裡就講完瞭,而傳統真的會逐漸成為博物館裡的陳列品,慢慢消失麼?

第三部分

你會不會覺得,不管是表面上參差的對照的寫法,還是內核裡對都市民間的反思,《金鎖記》所展現的,所表達的,在今天看來或許並不是那麼特別。所以,理解它,我們還需要回到它最初的文本環境裡。五四之後,文學界有一個主要的矛盾,是在以魯迅為代表的左翼文學,跟上海寫言情小說的鴛鴦蝴蝶派之間。簡單來說,分歧就在於文學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在那個特殊的歷史環境下,左翼認為文學要擔負啟蒙和救亡的任務,而另一派則覺得文學就是文學本身,關乎人生意義,也可以娛樂大眾。在爭論中,兩派也都在反思,左翼陣營的作傢們,也開始嘗試目的不那麼鮮明的作品,而抗日戰爭爆發後,通俗小說傢也講起瞭抗戰中的愛情故事。

但是,真的將這兩種傳統融會在一起,是在1940年代。當時出現瞭至少三種趨勢,一是從沈從文到趙樹理,寫鄉土和農村,一是像錢鐘書,寫知識分子的現實焦慮,還有一個就是張愛玲,她寫小市民的生活。所以說,張愛玲占據瞭現代文學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節點。雖然中間有十幾年的空白,60年代以後,從臺灣到大陸,陸續出現瞭一大批用她的眼光和她的方法,來呈現人間和情感的女作傢,甚至男作傢。有研究者還專門點名過那些所謂的“張派”作傢,其中不乏像白先勇、王安憶這樣重量級的小說傢。要說她比其他人影響力更大的原因,你想想,相比寫知識分子和農民,在現代化的中國,寫小市民,自然會受到更多的認可和認同,因為我們都能從她寫的人物身上,找到一點我們自己,體驗到那種切膚之痛,在新舊交替的變革和兵荒馬亂的戰爭中,一個普通人所感受的無力、荒涼甚至荒誕。這種荒誕感是寂靜森林裡撥不開的迷霧。

總結

到這兒,《金鎖記》我們就講完瞭,最後我們再來回顧一下今天的知識要點:

第一,《金鎖記》是現代文學裡最偉大的中篇小說。我們比較瞭《金鎖記》和它的改寫本,總結瞭《金鎖記》兩個最主要的特點,一是突出體現瞭張愛玲的寫作方法“參差的對照”。二是展現瞭張愛玲對現代中國新舊沖突的思考。

然後,我們順著兩條線索,講瞭《金鎖記》的故事。在故事的前半段,主要講瞭“參差的對照”的寫法,張愛玲用瞭一種非邏輯的、多層次的表達,刻畫瞭七巧復雜的人性,呈現出人生的幽微曲折。

在故事的後半段,我們講瞭七巧和兒女的關系,七巧象征過去,她的兒女們象征現在,張愛玲是在說過去怎麼持續地影響著現在。在《金鎖記》裡,你可以感覺到一個舊的傳統不斷散失,新的文明又方興未艾的市民社會。

最後,我們講瞭在文本傳統中,張愛玲小說承前啟後的重要位置。她站在五四新文學之後兩條主要發展脈絡的交點上,而因為她寫的是市民階層,能引發更廣泛的同情,所以在現代社會具有更強的生命力,也依然影響著今天的文學寫作。

发表回复

相关推荐

表情包:卡通小男孩表情包

分享一波有趣的卡通小男孩表情包 注:表情包来自:逗比拯救世界表情包网站。 更多有趣表情包,就去: ==================== ...

· 56秒前

都知道睡眠對孩子重要,可你知道,燈光會致孩子性早熟嗎

導讀:帶妹妹去醫院體檢,遇到一個7歲的小女孩排在妹妹前面。檢查結束後,她的媽媽看起來很慌張,再三跟大夫確認“是真的嗎”。...

· 1分钟前

國學經典丨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唐代]李白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註釋】(1)峨眉山:現在四...

· 1分钟前

為什麼服裝從業者都不會在某寶某多上買衣服?(自從知道這個渠道,一買買一大堆!)

你知道嗎!太平鳥、優衣庫、ELLE 、森馬、gap這些品牌每年都會積壓大量庫存!品牌方為瞭不虧本會盡快處理掉這批庫存,通過二...

· 2分钟前

备战高考 | 新编教材中的“因俗而治”?!

▲双鸡图 一般来讲,“因俗而治”政策产生的理论根据虽然是成书于东汉中期的《礼记·正义·王制》中的“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 ...

· 2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