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推廣性最強,也是最普遍認知的反劫機戰術,還是沿襲當初從法國GIGN特種部隊傳出來的經驗。
1994年馬賽劫機之後,GIGN在反劫機的技術和經驗就成瞭全世界反劫機任務部隊的學習對象。
這種戰術的核心是要求突擊部隊以非常穩定甚至緩慢的速度在機艙內推進。
每推進2-4排座位就要前出2名隊員,控制一部分區域,然後再繼續推進。
通過前後支配點,區域控制點以及前方推進點的同步展開,確保對機艙的絕對掌控。
這種模式的好處在於,能夠非常穩定地控制所有經過的區域,尤其在應對突發情況時,可以有效且穩定地應對。
比如,如果在推進過程中有恐怖分子從前方出現,前方突擊手以及支配點掩護隊員都可以直接實施打擊。
而如果從中間的人質中發現隱藏的恐怖分子,分區的隊員也能夠最短時間發現並反擊。
簡言之,這種戰術通過對每一個區域的推進和控制,確保瞭整個行動的穩定和安全,是一種非常穩妥且高效的戰術。
結硬寨,打呆仗,有效。
但是,也是基於同樣的原因,這種方式也有一些問題。
第一是推進速度緩慢。
在突入機艙的瞬間,毋庸置疑,會要求突擊隊員以最快速度進入並占領初始支配位置。
但是在推進過程中,由於裝備限制和戰術本身要求,推進的速度相對會非常緩慢。
因為在行動過程中,是要求所有隊員相互緊貼推進的,一方面是確保不留死角空隙;
一方面,前方的每名隊員都能通過肢體觸碰,感覺到後方是有隊友的,因此每個人隻需要關註面前的威脅。
隨著推進深入,部隊分散在機艙各處,才實現瞭對區域的高強度控制。
這就產生一些可能性,一旦恐怖分子利用推進初期,部隊集中在入口時的低強度控制期實施反制,會造成大量人質和隊員傷亡。
舉個例子,一組隊員從前艙門向中艙推進過程中,剛開始進入機艙,3號4號隊員會前出占領兩側支配點,1號2號需要等待後方隊員跟進才能繼續推進。
這就意味著,在這個期間中艙的恐怖分子開槍射擊,隊員沒辦法近距離準確擊斃目標,而是不得不在遠距離與恐怖分子“對槍“。
在高密度的人質環境下,這種對槍有一定風險,對突擊隊員高壓下穩定精確打擊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
比如92年馬賽劫機中,恐怖分子在駕駛艙與GIGN對線瞭十幾分鐘。
當時如果不是前艙的乘客被提前轉移瞭,這次戰例可能不會那麼經典瞭。
對於上述的可能性,最普遍的解決方式是多點突入。
前艙,中艙,後艙各個入口同時進入。
如果一切順利,當然效果很好,也能夠避免上述情況。
但是如果入口被阻擋,但是戰術上卻仍然保持原樣,這就可能造成後果,行動得付出更大代價瞭。
第二個問題是裝備帶來的反應問題。
這種方式進行反劫機有一個特色
——重裝,最大限度的重裝。
突擊隊員需要穿非常厚重的全防護戰術背心,戴上2厘米厚的防彈面罩展開突擊行動。
原因也很好理解。
這種方式說白瞭就是通過壓縮空間換取時間,通過高等級的防護措施抵抗因為低機動性帶來的戰術劣勢。
速度不行,防彈衣來湊。
問題就像上面說的,機動性差,反應速度慢。
7ff54c06dcb332d9d13cda67ad67b474
一方面,裝備本身臃腫厚實,本身就不便於在狹小的機艙空間內活動。
另一方面,由於防彈面罩和頭盔很大的重量,腦袋瓜子的活動和視線都會有所影響。
整體而言,在遭到靈活機動的恐怖分子突然襲擊時,往往沒有那麼快的速度立刻反擊,而是可能挨上幾槍,然後隊員替你報個仇。
但是不管怎麼樣,隻要飛機不爆炸,恐怖分子沒架.50口徑老幹媽,隊員基本的生命安全還是可以保障的。
總結來說,這種方式要求隊員攜帶全套的防彈裝備,頭盔面罩和防彈衣,通過穩步推進的方式走一段控一段,犧牲瞭部分機動性和靈活性,從而換取對局面的絕對控制。
是一種穩定、普適的反劫機戰術。
第二種方式,簡單說就是機艙內的標準CQB打法。
通過突擊和快速反應,最短時間將最多兵力投入機艙內部,占領各個位置,從而實現在行動之初就控制整個機艙的效果。
這種方式要求的第一點就是絕對速度。
各個突擊小組會從不同方向同時進入,以最快速度向內深入推進,直到占領所有控制點位。
第二點就是對情報的要求會更高一些。
通過化裝,技術,空中,遠距離各種偵察手段,提前確定恐怖分子武力情況和所在位置,從而在突擊進入的第一時間能發現並消滅恐怖分子。
如果能做到,那這種方式的成功概率也會大大提升。
另外一點,突擊隊員必須具備很好的目標識別能力。
這本身也是所有具備近戰技能的特種部隊必備素質,在反劫機這種人質密度大,空間狹小的條件中,對突擊隊員要求會更高。
和第一種方式在裝備上的區別就是。
這裡的突擊隊員不會重裝進入,而是按照平時執行標準近距離戰鬥的裝備,攜帶快反頭盔和戰術背心。在保證靈活機動性的前提下實施突擊。
相比來說,這種戰術的優勢和劣勢都非常明顯。
29e0808772166b18bbfd66cfd1ef2ed2
優勢就是能夠做到快打快收,不會拖泥帶水。
在反劫機這種條件險惡、危機四伏的戰鬥空間,任何突發情況都很容易造成大面積傷亡,任何時間上的拖延都可能造成災難性後果。
比如埃及1985年反劫機中,大火已經蔓延,但是戰鬥依然沒有結束,結果就是,大量人質並沒有被劫匪殺害,而是在煙霧中窒息而死,導致行動徹底失敗。
如果能在短時間內占領機艙,擊斃恐怖分子,與此同時立刻將人質疏散,很多劫機事件的悲劇都能避免。
新加坡1991年的反劫機行動中,6個分隊從6個入口同時進入,使用震撼彈爆炸後,迅速突入機艙,30秒內結束瞭戰鬥
這無非就是一次標準“破門而入”,打開入口,震撼彈創造進入窗口,最短時間輸入最多兵力,消滅恐怖分子,解救人質。
當然,最大的劣勢還是對於突擊隊員來說的。
顯然,突擊隊員的防護能力被大大削弱,甚至可以為瞭提高速度,不攜帶防彈盾牌。
3bb4ca950087af8b6c71263e2aab40b7
如果在與目標短兵相接中,遭到敵人重火力壓制,那隊員的傷亡就不可避免瞭。
但是從這個角度出發,比如馬賽劫機事件中的“機艙火拼”,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因為GIGN重型裝備導致的反應遲鈍。
隊員沒能第一時間消滅恐怖分子,而是依靠人數火力壓制,最後通過狙擊手擊斃的目標。
而GSG9在1977年的突擊行動則是完全輕裝進入,通過速度,在最短時間擊斃所有恐怖分子,然後再撤離人質。
雖然兩個反劫機行動都是經典戰例,但是背後的戰術思想卻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總結兩種方式來說,第一種更傾向於穩定推進和絕對控制,適用於敵情顧慮較大,且情報不明顯清晰的戰術環境;
第二種則是一種快速突擊的模式,講究迅速高效,一擊斃敵,適用於對敵情掌握較為準確的條件。
相對來說,第一種方式更適合普遍推廣,且訓練更傾向於動作和隊形的擺練,重在控制和穩定;
第二種方式則需要非常熟練的近距離目標識別和射擊技能,訓練上需要非常重視機艙條件下的快速識別射擊,更註重CQB基礎技能,需要大量實彈進行訓練,重在速度和精度。
Weoftendoourhomeworkafterschool. 我们经常在放学后做家庭作业。(表示时间) Iusuallygotoschoolatseveninthemorning. 我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