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派》中窦文涛说:上班后有了自己的生活工作,以及丰富的生活服务,健身餐厅娱乐等等……独居人口逐步在上升.说明了一个问题, “人是原本就是希望独居的吗?‘’
马家辉提到:
农业社会是需要集体生产 。当然, ,其实倾向非独居 假如回到当今社会我们当然讲出独居的十大好处。 有能力去独居.但问题现在是什么理由让我们放弃独居选择 。而选择的两个人一起住呢 ?我们都知道两个人一起住能够讲出十种坏处会吵架会摩擦冲突等等。
但有一种情况是不可取代的.是建立一种关系就是共同的关系 在马家辉的观点中提到:你感觉你愿意,而且你希望跟这个人和你在一个空间一起生活,所谓相依为命的感觉. 这种感觉是独居的一百个好处根本取代不了的, 当然你可以不相依为命。
窦文涛拿出来一个表孤独测试等级表:
大家看看你们能到哪个级别?(我觉得这十项我应该都可以)。
窦文涛讲人们享受孤独这个看法,来自叔本华的一个结论:才思卓越之士往往都是偏好孤独 孤独对他们来说简直是生活的必须, 并且举个例子爱因斯坦 的老婆是个贤妻良母型的,爱伊斯坦有个毛病或者一个习惯他消失几天,即便在家里需要家庭生活 但他太太必须适应他每天有很长时间在一个屋里独自思索而且出去一个星期到瑞士或者其他地方 一个人在船上自己独自划船考虑物理学问题,即便他们夫妻感情很好,但爱伊斯坦在一部分生活特别“独”
马家辉: 说到作家帕慕克的故事,和他前妻是男女朋友的时候,女朋友读博士帕慕克就和女友在一起。过著像夫妻一样的生活,他说几乎是他创作生活里面最痛苦的一段时间,不是不快乐是太快乐了,太幸福了, 家作帕默克是这样描述的:‘’太幸福的爱情婚姻生活完全妨碍了我的创作灵感‘’,最后帕默克为了应对这些幸福,每天早上穿好衣服出门,出门走十五分钟的路在绕回来再走回来,让自己感觉他不是生活跟写作都在同一个空间,其实是同一个空间可他走了半个钟头,进行自我安慰,自我催眠。好像是环境变了,好像是去了上班去了工作室来写作”
中国老话说:相识满天下 知己无一人
马家辉最后说,当代年轻人以及学生交男朋友女朋友,娶老婆嫁老公,最好是能够不经常一起住 能够独居,住着不远的地方,伍迪 艾伦的电影几十年前就是这样。在曼哈顿时 他很有钱所以就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而这种选择越来越普遍了,其实有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我们不愿意付出,不愿意迁就。
马未都在结尾提出 :越富裕越发的地方它为一个人的独居创造更多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