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近代城市規劃始於1919年,其中以1929年的《首都計劃》最為完備。《首都計劃》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編制的建設首都南京的計劃大綱,接納瞭當時古今中外的建設理念,對抗日戰爭前的民國南京城的各項建設發揮瞭重要的指導作用,對於今天的城市建設仍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1927年4月,國民政府復都南京後,命令“辦理國都設計事宜”,對古都南京進行現代化改造:在提供現代化建築安置政府辦公之外,提供新的街道、交通設施、市政設施、公園綠地及現代化城市設施。
1928年1月,首都建設委員會成立,拉開瞭首都建設的序幕。1928年11月,委員會下設的國都設計技術專員辦事處成立。為瞭學習借鑒歐美規劃經驗, 特聘請美國建築師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和工程師古力治(Ernest P. Goodrich)主持,由中山陵設計者呂彥直等國內建築師協助,負責制定首都建設計劃。
△墨菲是當時中國建築古典復興思潮的代表性人物,曾在中國設計瞭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和嶺南大學(擴建)等多所重要大學的校園;圖左上為墨菲,其餘三張為墨菲的建築作品,圖右上為清華大禮堂,左下為中山大學陸佑堂,右下為北京大學未名湖博雅塔,圖片來源於網絡[1]
1929年12月,《首都計劃》正式對外公佈,“民國首都南京城”的宏願,終於變成瞭設計圖紙。
《首都計劃》以容納200萬人口的要求大規模向外擴展城區,規劃區域南起牛首山、北至常傢營、西至和尚路、東至青龍山,界線全長117.2公裡,面積為855平方公裡。
7dc409a2a464811ea7d2364215991f39△《首都計劃》中城市東南角鳥瞰圖,圖片來源於網絡[2]
《首都計劃》內容非常詳實,從對未來人口的估算開始,到確定首都的界限,從設置中央政治區,到建築樣式的選擇,從道路系統的規劃,路面的樣式,從公園和林蔭道的設置,到自來水的規劃,電廠的規劃,從鐵路和車站、港口、機場的安排,到市內交通的設計,從工業區到住宅區和學校,基本囊括瞭城市發展和建設的方方面面。
△《首都計劃》目錄,資料來源於維基百科-《首都計劃》
《首都計劃》實施功能分區的模式,將南京劃為6個區域:中山門外紫金山南麓為中央政治區;鼓樓以北傅厚崗一帶為市級行政區;長江兩岸及下關港口為工業區;主幹道兩側和明故宮、新街口一帶為商業區;鼓樓、五臺山一帶為文教區;住宅區分3個等級,居住瞭2/3人口的城南明清風格的老區被完整保留,在城北山西路另設高級住宅區。照此規劃,南京江形成一個多中心、以同心圓式向四面展開的空間結構,讓整個城市空間均衡發展。
《首都計劃》打算將南京打造為東方的華盛頓,並選定紫金山作為中國的“國會山”,並為中央政治區制定整體規劃設計。國民黨內部對這一選址分歧巨大,有紫竹林、明故宮等意向。《首都計劃》依然認為紫竹林和明故宮地區地勢平坦,難以形成恢弘的建築景觀。紫竹林位於城北,與城市發展方向不同,而明故宮區域更適合打造成商業區。紫金山南麓擁有面積寬廣、位置適宜、巧借地勢易形成優美景觀、易於防守和“於國民思想上則有除舊更新之影響”。但這一選址最終並未被采用,這一規劃也近停留在圖紙上。
△紫金山南麓中央政治區規劃設計示意圖,圖片來源於網絡[3]
《首都計劃》認為市行政區應設在面積足夠寬廣、交通便捷並離居民區較近的地方,以方便市政的實施及市情的體察。同時,市行政區的地勢應高於附近地區,以增加市府的尊嚴和引起市民的註意。因此,傅厚崗以北的區域成為瞭市行政區的首選。
△傅厚崗以北市行政區規劃設計示意圖,建築采用“改良式中國建築”風格;圖片來源於網絡[4]
根據《首都計劃》,新街口和明故宮為重點打造的商業區。其中,明故宮一帶區位優越,地多空曠,易於規劃,便於建設百貨店、旅館、戲院等店鋪。同時由於荒廢許久,地價低廉且大部分為國有,規劃成商業區後地價將會大幅上漲,政府將得到一筆可觀收入。為配合明故宮商業區的發展,其北面還將建立一個火車客運總站,匯集各地火車,進一步促進商業繁華。但顯而易見,這一計劃直到如今,也隻實現瞭一半。新街口至今都是南京最繁華的商業區,但明故宮從原定的商業區最終成為瞭中央政治區,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國民政府監察院、國防部、財政部、衛生部、勵志社等國民政府各大機關都匯集於此。
0c3ebe01f533bd88ef3105678c905ca1△圖左為新街口規劃設計示意圖,並采取“銅錢狀”環島設計,取“天圓地方、風水寶地”之意。圖右為明故宮火車站構想圖;圖片來源於網絡[5]
《首都計劃》劃定的文教區以鼓樓、雞鳴寺一帶為基礎,並從國情出發,按學校性質(公立、私立、教會立)、學校等級(小學、中學、大學)以及國民教育水準、經濟能力等分別加以分析,結合對歐美國傢城市學校設置情況,制定瞭南京學校建設規劃。這一文教區規劃基本實現,匯集瞭南京大學、南師大、河海大學和東南大學等著名高等學府。
△圖為五臺山文化區規劃設計示意圖,即今日五臺山體育館;圖片來源於網絡[6]
《首都計劃》中工業區規劃安排在沿江兩岸,江南片為第一工業區,以發展不含毒、危險小的工業為主;江北片為第二工業區,作為污染性工業之基地。同時,擬將浦口發展成南京的工業區,以“輔助南京之發展”。南京港口分為下關、浦口兩部分,助力工業發展。
7685a9408726967140240b244230c472△圖左為下關碼頭規劃設計示意圖,規劃目標是國際貿易港口,即今日中山碼頭;圖片來源於網絡[7]
《首都計劃》中住宅區分成三個等級,並對職工居住進行瞭詳細規劃:現在南京的公教一村、二村、三村就是為公教人員而設計;江蘇路一帶頤和公館區規劃為高級住宅區;東水關附近則是一般工人居住區。同時,《首都計劃》還借鑒歐美各國提出瞭公共住房發展模式:由中央出資,市政府建造,以低租金或者是免費的形式對居住困難者予以救濟。雖然上述方案最後因政府的財政困難而擱淺,但以“公租房”等公共住房體系來平衡城市居住權利的理念仍然盛行。
△頤和路公館區是按照《首都計劃》實施最大花園住宅區,集中200多座民國政府要員的宅第公館,是中國擁有民國公館最多的地區,被譽為“民國建築博物館”,圖片來源於網絡[8]
1929年至1937年,《首都計劃》僅僅實施瞭8年,但其建設卻使南京突突破瞭自明清以來的格局,奠定瞭近現代城市生長的肌理、城市格局、功能分區和道路系統等重要基礎。
由於篇幅關系,本文簡要回顧瞭《首都計劃》的規劃歷程、內容框架及功能分區的規劃及實施。下周將更新《首都計劃》中道路規劃、公共綠地及設計風格的部分,歡迎大傢關註。
作者:Lutalica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官方立場
版權所有,請務必私信獲得同意後方可轉載。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首都計劃
《首都計劃》的百年大夢(上)
鳳凰網-南京記憶 |《首都計劃》:民國最頂尖建築師的光榮和夢想
揚子晚報-80多年前,南京曾欲將紫金山打造成中國的“國會山
南京文化日歷|《首都計劃》:打造百年前的中國“華盛頓”
南京黨史-首都建設
資料:當年南京國民政府“首都計劃”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