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維埃社會主義聯盟”剛剛形成之時,它所使用的武器大多來自於曾經的“沙皇俄國”,也即是前文“沙俄篇”所介紹到的“莫辛.納甘步槍”“納甘轉輪手槍”和“馬克沁機槍”等步兵武器。
此類武器的性能優勢期並不算短暫,換成原來的“沙俄帝國”、“法國”和“大嚶帝國”可能又能湊活個幾十年,但是蘇聯作為一個具有“獨特意識形態”年輕、且富有創造力的國傢,顯然是與前者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的,所以在蘇聯建國不久後就創立瞭一個獨特的“新型輕武器設計局”,以此研發各種新式創新武器,自此蘇聯開啟瞭數十年的“自主輕武器道路研發歷史”。
在這期間(從1924年到1991年),蘇聯的“自主研發產品多種多樣”“武器發展路線也很精妙”,讓我無法直接簡單帶過,所以這裡我按照武器的種類,分別以多條發展路線來進行介紹,另因機槍發展的最多,所以本文先行介紹“機槍概念的衍變歷程”。
蘇聯機槍的發展歷史主要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一階段為“摸索階段”,二階段為“融入通用概念階段”。
一階段的具體體現為“需要多種功能、各種型號的機槍來完成所有戰略目的執行”,這階段的機槍武器主要有“PV-1航空機槍”、“DP班組輕機槍”、“Dshk防空機槍”和“SG-43重型機槍”幾種,其缺陷是“嚴重的後勤問題”。二階段的具體體現為“軍中武器種類的大幅度降低和功能性的重疊”,所以以一款武器型號就能達成“火力支援”和“單兵作戰”等多重戰略目的,並且多種武器的維護保養和維修隻需要一種方式(因為後勤方便,例如PK機槍),也就是步槍的保養、維修方式(因為具有高通用性),這階段的機槍武器主要為“PKM系列通用機槍”和“RPK型輕機槍”幾種。
這兩個階段的發展路線與現代理念高度重合,在“步兵武器”地位下降嚴重的當前,“機槍武器”隻需要達成維護保養、維修方便和輕重兩用等功能即可,更多的戰略目的都交由多種多樣的“輔助性武器”(火炮等)去完成,所以這也解釋瞭為什麼越到現代,步槍和機槍出一把新型號的頻率反而越來越低的原因,大多數國傢都更願意選擇“套用曾經的結構加一些現代化模式”,來組成新的“現代化武器”(例如材料強化、模塊化)。
那麼瞭解瞭上述的“機槍概念”後,我們來進行武器本體的介紹,讓各位能有一個更直觀的概念。
首先是在1925年誕生的“PV-1航空機槍”,這是蘇聯歷史上的“第一款自主研發武器”,屬於“輕武器設計局”成立第二年設計的武器。
此槍械的設計遵從與當時的“歐洲的主流風向”,也就是以比較普遍的“金屬水冷式維克斯機槍”進行航空機槍的改造,祛除瞭原型使用的“金屬式水冷設計”,替換成瞭更簡易、熱處理更好的“氣冷式結構”,並通過改造發射機構對射速方面形成加強,以達到750發/分的“同期常規航空機槍射速級別”。
早期型的氣冷;水冷式正在放水(可能有點看不清)
此武器在設計定型後主要裝備於“伊15/16戰機”,是“DA航空機槍”面世前的蘇聯空軍主要武力配置,於1938年因為射速落後而被“DA航空機槍”正式取代。
【備註:此處的取代表示替換主要庫存,DA航空機槍早就誕生瞭】
幾年後的1927年,“傑格加廖夫”開始出現在蘇聯武器的歷史線中,研制出瞭“傑格加廖夫系列”的開山作“DP輕機槍系列(DP-28)。”
此機槍為“傑格加廖夫”根據戰場形式變化而設計的一款武器,主要目的是為瞭“克服重型火力支援武器無法快速轉移”的問題,所以槍身結構被極致簡化,到最後僅由65個零部件組成,同時,傑格加廖夫還首次在機槍上加入瞭“開膛待機式”的散熱模式,所以火力持續性也相當高,由此“DP系列”的機槍正式替代瞭“馬克沁M1910型機槍”在軍中的大半份額,執行那些需要機動性較高的火力支援任務。
可以看到拉機柄和拋殼口位於下方
另外,因為“DP系列輕機槍”的輕便性特質,這款武器也被用在瞭坦克、戰機和運輸車此類機械化武裝身上,衍生出瞭諸如“DA航空機槍/DA-2雙管航空機槍”、“DT坦克並列機槍”和“DB車載機槍”此類的衍生多功能型號,這些型號的衍生型和原型參與瞭蘇軍在二戰中的每一場戰役,在1945年初才因為被改造升級為“DPM系列機槍”而正式退場(其實不算退場)。
【備註①:蘇聯武器一般都是英譯加音譯加時間線出來的,所以這款武器也叫傑格加廖夫機槍和DP-28機槍。】
【備註②:戰場的形式變化為坦克和戰機的運用導致的塹壕戰被淘汰,連帶著重型陣地機槍的作用減小】
時間進入三十年代,此時的“輕重系列火力支援武器”都處於飽和狀態,性能優異的“DP輕機槍”和勉強夠用的“維克斯機槍”都擁有巨大的儲量,所以蘇聯設計師“斯彼達萊”和“柯馬立茨基”瞄準瞭相對弱勢的“航空中口徑武器”展開設計,研制出瞭“世界上第一挺高射速航空機槍”Shkas航空機槍,完成瞭對“PV-1航空機槍”的替代。
此型武器的性能旨在對高射速的完全追求,在先期可靠性尚不足的時間段就擁有1800發/分的高射速,到後期補足瞭可靠性後甚至可以達到3000發/分的程度,相當於4挺“PV-1航空機槍”,所以在敵方戰機防護力還未提升到對等的三十年代屬於一宗大殺器。
蘇聯二戰空戰片段(德維塔耶夫)
該武器的性能來源於其獨特的“轉膛結構”,該機構類似於轉輪手槍的模式,在“高頻擊發抽殼之下”就可以形成高射速,但轉輪手槍面臨的漏氣問題也同樣存在於它身上,且在高射速之下機槍無法制造合理的“閉氣機構”(納甘轉輪那樣的閉氣模式),所以該機槍槍彈的威力很低,在後期戰機防護提升後就逐漸沒落,被輕型的“DAM航空機槍”和一些“重型機槍的改制版本”所替代。
轉膛結構
同時段,各國“航空力量的大幅度提升”也帶動瞭“防空武器”的出現,“Dshk機槍”就是這樣一款以防禦低空戰機而生的“防空大口徑機槍”。
此型機槍在大多數時間都處在使用“轉軸三腳架”和“防空裝甲車”之上的防空模式,但在頻次較低的防空任務上,它註定不可能隻擁有這麼單一的功能性,所以他在二戰中後期經常以輪式槍架的形象出現在步兵班組中,也有許多裝載在裝甲車上和坦克車上的例子。
這款“Dshk重機槍”在設計階段的代號為“DK防空機槍”,同樣是由“傑格加廖夫”領導進行設計的(還有兩位設計師)的一款武器,所以我更認為這是一款“傑格加廖夫”對DP系列機槍的功能性補充型號。
Dshk實射
此型號的機槍在二戰中面臨空中力量強大的德軍,量產產量在短期內就超過瞭一萬挺,是早期蘇聯的主要防空力量。
三十年代末,性能勉強夠用的“維克斯.馬克沁M1910型機槍”的庫存終於迎來瞭消耗殆盡的一天,蘇聯軍部迫切的渴求一款“不那麼湊合的重型機槍武器”,這個指標被下達給瞭多名知名設計師,這其中就包括瞭“傑格加廖夫”。
很短的時間內,“傑格加廖夫”領銜的設計團隊就開發出瞭一款名為“DS-39型”的重機槍,這是蘇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款自主研發氣冷式重型機槍”,在武器的設計中引用瞭PV-1型航空機槍的“氣冷散熱片式的散熱佈局”和“轉輪式的供彈機構概念”,這種設計可以有效的降低許多整槍的重量,並且可以進行“高效散熱”,所以在所有樣槍中被官方接受度最高。
如此一來,這款槍械很快就進入瞭試用階段,並進行瞭小規模的的量產,軍方一度準備直接下達大批量的訂單,但是在試用階段的不順利打斷瞭這一切,槍械的內部結構被發現未完全處理好,在使用中出現瞭許多的故障,一時之間難以完全解決,導致被套用瞭概念的後來者“SG-43型重機槍”用更好的可靠性擊敗瞭,成為“傑格加廖夫”為數不多的失敗品之一。
1943年,擊敗“DS-39型重機槍”的“SG-43型重機槍”正式列裝蘇軍。
該武器由“郭留諾夫設計師”在30年代末開始設計,整體技術套用瞭當時普遍的“傑格加廖夫輪式槍架”和“氣冷式散熱結構”,另外還增加瞭一面6.5mm厚的正面防盾,所以槍械在擁有一定機動性和火力持續性的同時,還可以在東歐平原上防禦住大部分來自正面的流彈和破片傷害,可以與“DP系列輕機槍”形成火力互補。
4e6d9385d171073c68c6e75c9ec84828
這款槍械還有可“對空作戰”的特色,在使用輪式槍架的情況下,可以用仰角對低空敵機造成傷害,在特殊情況下可以充當“防空武器”;另外它的結構也非常的簡單,僅有幾十個零部件,所以也支持快速維護和快速維修;因此該槍剛出產時蘇軍的認可度非常高,碾壓瞭當時故障和問題很多的第一款氣冷式重機槍“DS-39型”,僅在誕生的一年間就量產裝備瞭蘇軍超過一萬多架的軍隊儲量。
306f700d8b27f508ab0db1431c9be61b
【備註:一開始的SG-43型重機槍為平滑槍管散熱,後來的SGM型重機槍換成瞭帶凹槽的高效散熱槍管】
同年,受到德軍的“中間威力彈”概念影響,這項相對更加合理的彈藥設計理論也被引入瞭蘇聯國內,在武器設計上的體現就是“M-43型中間威力彈”和與之配套的“RPD型輕機槍”。
新式機槍因為隻是針對彈藥改變設計的配套武器,所以武器本身於較之之前的“DP型輕機槍”並沒有加入許多的新式設計,甚至在外部結構上都很相似,主要的區分隻在“下方的握把”和“彈盤”、“腳架”等幾個位置,RPD型輕機槍的彈盤位置被換到瞭下方,腳架位置被拉到瞭槍管首部,其它的結構則與“DP系列武器”大致相同,一樣的結構緊湊且質量小,所以使用和攜帶較為方便,但槍管還是與“DP系列的機槍”一樣的薄槍管,所以同樣繼承瞭容易過熱導致出現故障的缺陷。
這款武器在二戰後與“DPM型輕機槍”一同作為蘇軍的“快速反應武器”所被使用,所以可以說是對DP系列再次細分的一種型號,這種型號在1961年後與DP系列一同被“RPK機槍”和“PK通用機槍”所淘汰。
1944年,在戰爭完全轉入蘇聯優勢的局面時,“傑格加廖夫設計師”針對戰時DP系列機槍暴露出來的幾個問題進行瞭統一優化,這款被優化後的輕型機槍系列武器被重新定型為“DPM輕型機槍”。
這次的改動的優化主要包括將槍管下方的“復進簧”移動到上方,並替換瞭一種更厚重耐熱的槍管,以減少持續射擊對槍械性能帶來的影響,另外還優化瞭整體的槍械重心,並增加瞭一個小握把,所以是在提高射擊人機功效的同時,還增加瞭腰據射擊的能力,這些改動完成後槍械的性能提升瞭一大截,且因為改動多是針對原有結構做的合理化設計,所以改造完畢後的“DPM型機槍”也並沒有增加多少武器負重。
這個“DPM武器系列”同樣繼承瞭之前“DP系列”的多種多功能型號,有“DAM航空機槍”、“DTM坦克機槍”、“DBM車載機槍”等等的“非步兵作戰序列”。
【備註:槍管下復進簧連接著自動裝填系統,受槍管散出來的熱量會產生變化】
1945年二戰結束後,蘇聯軍方向大部分的武器供應單位都提出瞭一些武器缺陷的改進指標,“SG-43型重機槍”就在此列,改進完畢後的“SG-43型重機槍”被重新定型為“SGM型重機槍”。
數據缺失,但因為與43相差無幾
此次改進主要針對“SG-43型重機槍”的“槍管和槍身的結合方式進行改良”、另外對“擊發機構與拉機柄細節進行優化”,以及“對輪式槍架進行輕量化”;槍管被替換為瞭散熱性能更好的“縱槽型結構槍管”,並把槍身與槍管之間的連接處進行瞭合理化處理,“輪式槍架”也被替換成瞭更輕、更便攜的小型版本,還配置有“框式槍架(三腳架)”,整體的槍身細節也被進行瞭優化。
這種改造後的“SGM型重機槍”被作為“營級武器”配發,也有安裝在裝甲運輸車上使用的“SGMT型車載機槍”型號,在二戰結束後一直被作為蘇軍的主力重型武器使用,直至1961年後才被“PK型通用機槍”所取代。
“Dshk型重機槍”同樣也是一款在戰後被優化的武器,優化後的Dshk被重新定型為“DshKM型重機槍”,也有稱其為“Dshk-46型重機槍”的。
對他的改動主要是將“滾輪式的供彈機構”改為瞭“拔插滑板式的供彈機構”,其他部分並沒有變動,所以輕重兩用概念出現後,這款武器就被“KPV型防空機槍”和“PK型通用機槍”所取代。
【1946年-RP-46連用機槍】
1946年,“傑格加廖夫”再次在“DPM輕機槍”的基礎上進行瞭細分,將“DPM輕機槍”演化出瞭連級配置的“RP-46型連用機槍”,這也是“傑格加廖夫”的最後一款武器。
這款機槍將彈盤供彈換為瞭大容量的“不可散彈鏈供彈”,主要目的是提升槍械的火力持續性,讓武器在固定的防守點位也可以達成不錯的支援性和火力壓制性,同時與“DP系列”彈匣的通用性也被保留瞭。
【1949年-KPV重機槍】
1949年,為補充大口徑重機槍中“SGM型重機槍”無法覆蓋的產能,蘇聯研制出瞭一款同級的大口徑重機槍“KPV型重機槍。”
起初這款機槍在1949年時被定型為步兵武器,但因為對槍械的輕量化做的不到傢,所以在1960年後替代“DshkM型重機槍”被改制為防空機槍。
改制後的“KPV型防空機槍”主要裝備在坦克和車輛身上對空防禦,裝備在坦克之上的KPV被稱為“KPVT型坦克並列機槍”,裝備在車輛並聯架上的KPV型機槍則被依照火力佈局的不同劃分為“ZPU-1型/ZPU-2型/ZPU-4型等多聯機槍”(一個數字代表裝備瞭一挺KPV機槍)。
進入50年代末,蘇聯的武器發展邁入第二階段,主力武器的研制都向通用性進行靠攏,這類武器最早的作品就是“RPK型輕機槍”。卡拉什尼科夫通過將“AKM突擊步槍”進行改造,設計出瞭新式的“RPK型輕機槍”。
此類的新式輕機槍以更加輕量化和通用性更高的特性替代瞭之前一直使用的“RPD型輕機槍”,成為瞭蘇軍“新一代班組支援武器”。
相對前者,它的空槍質量從7.4kg降低到瞭4.7kg,且部分的部件(例如裝彈器)還能與AK系列武器進行通用,也隻需要掌握一種相對普遍的“AK系列保養方式”即可,所以在種種優勢下它更加便於蘇軍戰鬥使用。
該機槍一直服役瞭十多年,在更加優秀的“AK-74步槍”改造的RPK-74面世後才被逐漸替換(其實算升級),在服役生涯中還衍生出瞭“RPKS傘兵型”、“RPJS-N夜視型”、“RPKM現代化型”等幾種多功能型號。
1960年,進入瞭60年代的蘇軍發佈瞭新的“小口徑支援武器”招標指令,“卡拉什尼科夫”也開始為其設計新式樣槍。它首次在槍械中使用瞭“通用機槍的概念”(來自德國),以此設計出瞭輕重兩用型的“PK型通用機槍”系列,此型機槍在蘇聯同年的驗收活動中擊敗瞭其他的樣槍,被蘇軍在次年正式列為瞭制式武器,並徹底奪走瞭瞭“RPD型輕機槍”、“SGM型營級機槍”和“RP-46型連用機槍”等功能性單一武器的剩餘生存空間。
該武器的設計繼承瞭“AK系列突擊步槍”的內部原理結構和蘇軍內部武器(例如步槍)的通用性,並且在隻有9KG的整體重量情況下就可以達成輕重兩用的效果,所以同樣是以新式概念獲得蘇軍認可的一款武器,也是從此時開始,蘇聯的機槍武器配置都轉向瞭通用概念。
這款PK系列的通用機槍在1969年後被優化缺陷,升級為“PKM型通用機槍”。其在短暫的服役期間同樣有許多的衍生型號,分別為“PKS重機槍型”、“PKT並列機槍型”和“PKB車載機槍型”幾種。
同年,在與卡拉什尼科夫競爭7.62口徑制式機槍競標中落敗的“沙科洛夫”和“尼克金”重新與一名新成員“伏爾科夫”組成新的12.7MM口徑制式機槍開發小組,並成功的設計出瞭“NSV型航空機槍”。
“NSV型航空機槍”改善瞭之前7.62mm口徑競標品可靠性低和操作難度高的問題,成功的擊敗瞭“卡拉什尼科夫的樣槍”,並在與“DAM型航空機槍”的對比實驗中獲勝,成為蘇軍的“戰後新一代制式航空機槍”。
槍械還配有“67T型號”的輕型三腳架和“6UT型號”通用三腳架兩種地面火力平臺,所以也可以在許多地面部隊和車輛上看到它,該武器在蘇聯解體後才逐漸退出軍隊的武裝,是蘇聯使用最久的一款航空機槍。
【備註①:槍械名稱來自三位設計師的英譯首字母;備註②:蘇聯解體後主要部件在哈薩克斯坦生產的NSV重機槍無法在穩定裝備】
1969年,“卡拉什尼科夫”對PK系列通用機槍進行瞭一次優化升級,優化缺陷完畢後的“PK型通用機槍”被重新定型為“PKM型通用機槍”。
此次改進據我查閱到的資料隻有兩部分,可能不止;一是“將槍管的縱槽散熱改為平滑槍管”,二是“對槍托底部增加瞭一個襯肩”,可以總結為提升瞭部分的人機功效。
PKM的自動方式
這種改良後的“PKM通用機槍”在70年代後逐漸替代瞭PK系列,其“PKSM、PKTM、PKBM”等三種多功能型號也替代瞭原來的幾款型號,裝備在“機械化部隊”身上。
【備註:新世紀誕生的AEK999和PKP機槍也可以認為是它的衍生型號】
70年代末,“KBP儀器設計局”的“博索夫設計師”領銜設計團隊設計瞭一款“四管加特林式”的轉輪遙控機槍,以供應武裝直升機單位的武器系統,該武器取幾位設計者的姓名縮寫後被命名為“Yak-b型機載機槍”。
此類機槍類似於美國篇曾提到過的“Gau-19型武裝直升機多管轉輪機槍”,主要追求的方向是高射速和大威力,與蘇聯歐美普遍的做法相同,一般安裝在機頭下回轉炮塔,所以也不存在什麼精度之類的指標,而是一款隻追求輸出的“大口徑機槍”。
【備註:蘇聯的武裝直升機概念遵從強擊機的體系,主要為對地面部隊做武裝掠襲而設計,所以除瞭早型使用下方的回轉炮塔外之後都差不多】
機頭中心炮塔之後的模式
同年,在70年代中期已經完成瞭定型的“RPK-74型輕機槍”也開始正式列裝蘇軍部隊。
RPK-74型輕機槍由卡拉什尼科夫進行設計,以制造“機槍步槍之間的通用性”為基本要素,所以其武器的框架從新式的“AK-74型突擊步槍”發展而來。
同時,它相比之前的幾種多功能性武器,與之步槍的差異進一步縮小瞭,現在的它與其說是機槍,倒不如說是個“大容量的步槍”,這也是因為蘇聯長期的“機槍沖鋒思維”所造成的,讓身為“班組支援武器”的輕機槍不在需要附帶多餘的功能,隻負責機動火力支援即可,這種模式也是現代普遍的“步兵班組作戰概念”。
a5cf98ba79e1c721b5f927f475331b29
這款武器主要有輕步兵型和傘兵型(RPKS-74型)兩種型號,每個10人班組配置一把,在當今仍然被部分的俄聯邦部隊繼續使用。
1991年蘇聯解體,在局勢動蕩和產業分割之下,許多曾經的蘇聯武器配套設施和工業體系都變得四分五裂,“NSV型航空機槍”受到瞭較大的影響,面臨著新槍零部件嚴重缺失的問題,這迫使著“NSV型航空機槍”徹底退出瞭蘇聯的歷史,但新成立的俄聯邦也是需要武器的,所以在進入九十年代中期後,稍微穩定不少的俄聯邦向“傑格加廖夫工廠(ZID)”下達瞭設計一款新式機載和車載的重型機槍的任務,這次任務的結果就是“KROD型重機槍”。
該槍械的外部對“NSV重機槍”有一定的借鑒,但內部的構造改為瞭回轉式的閉鎖結構,同時加瞭“槍口制退器(圓柱型和扁平型)”和“緩沖機構”,所以槍械相比曾經的NSV型航空機槍更加穩定,後坐力也更小,所以對俄聯邦的機械化部隊和空中部隊的武力也有許多提升。
緩沖體系演示
這款槍械在1992年開始開發,1998年正式進行量產列裝部隊,至今也還是俄聯邦部隊的主要武器配置之一,在服役生涯中衍生出瞭許多型號,“坦克機槍型的Kord會被稱為6P49型機槍”,“步兵機槍型的Kord會被稱為6P50型機槍”,“車載和艦載的則會被稱為6U16型機槍”。
6p49型機槍
20世紀初,一款新型武器出現在俄羅斯軍隊的手中,該槍全稱“Pecheneg機槍(Печенег)”,簡稱“PKP型通用機槍”。
該槍實質上為PKM型機槍的現代衍生型,其80%的部位都可與PKM進行通用,做的改進主要為替換瞭一種“強制氣冷”的現代新槍管,使火力持續性和槍管壽命大幅度提升。
這款武器還有一種衍生型號,專供特種作戰使用,名為為“Pecheneg-SP型機槍”,與原型的不同是在槍口出外接瞭一根消音器,並將強制氣冷槍管換為普通的“可快拆槍管”。
2019年,根據設計方的信息資訊,“RPK-16型輕機槍”將於近幾年替換一部分“RPK-74型機槍”的庫存,以達到列裝部分俄軍的目的。
該槍械目前暫時沒有具體的參數設計披露出來,隻有一些官方關於武器思路的資料,這些資料顯示“RPK-16型輕機槍”在研發時的原代號為“RPL-20型機槍”,是以“RPK-74型輕機槍”為基礎進行現代化升級的產物,有加入許多現代化的材料和模塊化附件。
材料升級和增加模塊化部件
本文蘇聯篇的機槍部分就此告一段落瞭,我想應該涵蓋瞭蘇聯機槍所有的發展路線,這篇雖然不像以前那樣長到離譜,但做起來卻異常費勁,也不知道為啥!
這次我可沒偷懶瞭,幾乎上篇發瞭就沒停下來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