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类

第一,经济学专业学什么?

先贴两段官方说法。

再说点儿接地气的。

要初步了解一门学科到底研究什么最好的办法其实是翻一翻它的入门教材,看看目录里的那些大小标题是什么,再读读前言,看这些能不能引起你的兴趣。往小了说,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人在约束条件下如何选择才能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往大了说,经济学研究的是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两者合在一起说,经济学研究的是如何实现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

估计你还是很困惑。再简单点说,你学了四年的经济学后会和没学过的人有什么不同呢?我想最重要的是,你会更加理解市场,也就是那只“看不见的手”。或许同样重要的是,你会学会一种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我看来主要指的是抽象与建模的能力。在知识上,你也会有许多收获,帮你更好地理解社会的运转。你会逐渐懂得运用概念和理论去分析一个社会现象,从而明白真正该批判和真正无奈的地方在哪,不再那么大惊小怪和轻易地喊打喊杀。你会发现房价那么高,主要不能归咎于没有“流淌著道德血液”的开发商,掌握著土地财政和银行放贷的政府也许要负更大的责任,你会发现人民币到底升不升值这个问题极其复杂,关系著通货膨胀、进出口、工人就业、小企业生存、产业升级、国际债务、资本市场波动等一系列难以兼顾的经济问题,不是阴谋论之类的简单思维就能解决的,你会发现旨在保护工人的《新劳动合同法》可能伤害最大的恰恰是广大工人,而且还将对一类产业甚至整个中国经济都产生不利影响,你会发现国企改革无论怎么改,只要它还是“国”企,其投资回报率和创新能力就注定很难超过民企……

需要坦白的是,经济学是“无用”的。第一,经济学不能直接教你赚钱,第二,经济学不能保证“好”的经济政策。经济学其实类似于物理、化学这样的理科,它是社会科学中的基础科学。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带给了经济学太多本不属于它的关注和期待。如果你想通过大学的学习掌握一些实用的技能,那么去商学院是更好的选择,会计、财务、精算、人力资源管理……都是很不错的专业。那么学好经济学是不是就可以“经世济民”了呢?也不是。在这方面,理工科的实用价值更大,物理、化学可以指导你真正造出一架飞机,这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必须非常精确。但是经济学不行,要解决某个问题到底该制定什么政策,甚至该不该用政策干预,经济学家们的意见往往不一致,政策制定现在是有很多经济学提供的支持,但是更多的还是依靠政策制定者的经验和直觉,而且谁也不能清楚地知道政策执行下去究竟效果如何。因为社会与人太复杂,而经济学又太不成熟,它现在能做的只是帮助我们理解社会,有点像历史学。但我觉得这样也挺好的。

第二,什么人最适合学经济学?

感兴趣的人。

我个人觉得这个最重要。如果还有什么的话,我会说如果你非常排斥数学,那还是不要学经济了。高中政治课学的那点“经济学”,你还是暂时忘掉吧。现代经济学几乎已经成为应用数学了。数理化的趋势在业内固然遭到很多批评,但是数学的运用使得这门学科在逻辑的严密程度上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也是不争的事实。本科阶段各个学校对数学的要求不太一样,但总的来讲并不太难,所以我相信对大多数人来说本科读经济学并没有太高的门槛。但是如果想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数学就会显得越来越重要。

第三,有关金融学

有关金融学的详细介绍见于另一学姐写的专门文章。这里贴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关于国内外金融学概念的澄清的文段,相信对大家更全面地了解金融学有所帮助。

不同的学校课程设置不同,但是有一些课程是所有学校都会开的。这些课程包括:

1. 数学基础课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2. 经济基础课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

3. 四大专业各自比较重要的专业课

  • 理论类:国际贸易、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卫生经济学、经济学思想史等。
  • 应用类:会计学原理、公司财务、市场营销、证券投资等。
  • 方法类:时间序列分析、最优化理论(或运筹学)、实分析、随机过程、数学建模等。

小编注:这些课不会全上,此外,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课程略。

1. 国内读研

想在国内继续念研究生,一般有两种方式,考试和保送,所谓的考研和保研。

经济学类考研的科目包括政治、英语、专业和数学。据我了解,一些比较好的经济学院近年来缩小了招收考研学生的比例,而更加青睐于保送来的学生,加上经济学类的考生一直很多(经济和管理大概是吸引理科生最多的“文科”专业了吧),因此考研的难度相对较大。

重点大学均有保送研究生的资格(包括内保和外保),普通大学有的只能内保,有的可以外保,但只能保到特定的一些学校,有的既不能内保又不能外保,差异比较大。保研分为内保和外推,即保本校和保外校。保外校通常是往专业更好的学校保,这些学校很多又要求学生先拿到内保资格才能申请外推,所以外推的难度一般高于内保。各校的保研政策不同,我今年认识了一个北大财政学系的同学,她在班上排名前15%,保送本校还很玄,而我自己所在班,内保的同学差不多排到了前50%。对于申请外推的同学来说,接收学校一般会看六个方面:学校、专业、成绩、数学、科研、英语。每年9、10月份的推荐免试研究生考试是常规流程,但现在越来越多优秀的学院都喜欢通过举办经济学夏令营的方式综合考察学生,挑选合格的免试研究生。所以想要保研的同学,本科阶段应多注意在刚才提到的几个方面下功夫(学校和专业没法改变就接受它)。

整体说来,国内的研究生培养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非常大。如果要继续念经济学专业,你更可能为了学术的目的出国读研究生,但你可能为了各种目的在国内读研究生。我认识的很多师兄师姐都说,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最大的锻炼和收获都是来自本科。另一方面,那些你在高中看起来一流的大学,其研究生院很少可以招到整体上与自己的本科生处在同一层次的优秀生源,在就业市场上认可度最高的也是本科学位。因此,大家不要觉得高考考差一点没关系,研究生再考到(或保到)理想的大学是一样的。是不一样的。

学经济学类专业的想在门类之中转专业是相对容易的(可能像偏文科的经济学往偏理科的金融工程转这样会比较难),比如本科读财政学,研究生想读世界经济,只要你修过世界经济相关课程,或者自己对世界经济有过研究、思考,其他条件又够的话,应该问题不大。管理学类的很多专业招生也都对经济学类的学生敞开大门,我还见过经济学系的学生转战教育学、法学、行政学等成功的例子。应该说本科学经济学类,研究生选专业时路还是很宽的。

近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学教育发展很快,一些高校在努力与国际接轨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下面重点列出几个引进海归教师、按照国外先进模式培养研究生(并不等价于水平高)的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不招本科生,但是有全国最强的本科经济学双学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不招本科生,就业导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研究院(不招本科生)、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不招本科生,就业导向)、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很强)、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本科只有一个实验班)。

2. 国外读研

拿美国来说。如果你打算去美国念economics的研究生,那么一般是去念博士。美国主要的研究型大学(research university)经济系的研究生教育通常不设硕士项目,只设博士项目,而它们颁发的硕士学位只是通向博士学位过程中的“过程学位”。

单独的硕士项目当然也是有的,但是通常属于非研究型大学,而且多以项目为导向而非以学术培养为导向。还有,很难拿到奖学金。

申请美国(牛校)的经济学博士很难,念完美国(牛校)的经济学博士更难,想在美国的大学里得到终身教职(tenure)则是难上加难——不过如果回国找工作的话就会比较有优势。申请的难度主要体现在对数学的要求和对研究经历的要求上,多修数学课(理工科学生在这一点上有天然优势),参加一些数学竞赛并获奖,写一些有内容的paper,参加一些有水平的学术会议,参加一些和国外的交流项目……这些都有助于成功申请。念博士的难度体现在难度很高的标准化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博士资格考试以及博士论文的写作上,念个六七年还毕不了业是经常的事。拿到tenure的难度主要体现在出publication和激烈的同行竞争上。但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经济学者,目前来说,去美国念经济学博士(欧洲、澳洲、香港的一些大学也能提供很好的经济学博士教育)是比较好的选择,好比一个篮球运动员,在NBA打球当然比在CBA打球能使他以更大的概率接近一名伟大的球员。

经济学系的本科生出国念accounting、finance、public policy等专业(通常是硕士项目)也是很常见的,这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了。如果有这方面的想法,相应的实习和活动经历是非常重要的。

3. 就业

经济学类的专业就业都不错,在文科专业里应该算是很好的。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研究,北京市2008届就业率最高专业为管理学和经济学,2010届本科各专业门类中,毕业半年后和毕业三年后月收入最高的均为经济学。根据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全国高校本专科专业就业报告,2009年全国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文科专业中,经济、管理类专业明显好于文史类专业。哲学和历史学专业就业率均为75%至80%之间。相比之下,经济学所有专业就业率均超过80%,其中,贸易经济、保险和税务专业就业率超过90%。

像金融、国贸、财政、保险、统计还算是“有专长”的经济类专业,而“××经济学”之类偏理论的专业是不是比较难找工作了呢?也不见得,比方说学劳动经济学的去做人力资源管理,学数量经济学的去做咨询,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去环保部当公务员……这些都很对口。其实不对口也没有关系,经济学在就业市场上就是比较万金油,你会发现很多职位的专业要求里都会出现经济学。

想进高校当老师,学什么专业都行(冷门点可能更好),关键是读博士,去好学校读博士,然后发论文,出专著,做有价值的研究。

想进机关当公务员,不限专业的职位很多,限了专业的很多也比较宽松,经济类的专业大概也不会比别的专业吃亏。

想进公司当白领,这就是经济管理的天下了(不包括技术类的工作)。金融类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基金、保险、期货等,咨询类的包括财务咨询(比如四大会计事务所)、管理咨询、市场咨询、政府咨询等,实业类包括快消、地产、汽车、电子等(这类就特别多了,industry嘛)……。即使一家公司听上去跟经济管理毫无关系,只要是在市场上生存,肯定也少不了需要经济管理人才的部门。你可以做销售、市场、运营、财务、咨询、公关、行政、人力资源管理……可选的面真的很广,但是要知道,几乎每个职务都有比学经济出身的学生专业更对口的人在参与竞争,因为经济学只能提供一个基础,一种思维方式,一些基本的术语和商业常识,而不是一种工作技能,因此,要在商业社会有个好的起步和发展,学经济的要补的功课还很多。

想做传媒……新闻专业的同学表示压力很大了,传媒类的公司里当然也有财务、市场这些职位,但这里说的不是这些,而是像记者、编辑、评论人这样的工作。中国现在对财经新闻、财经评论的需求非常大,各种财经媒体和报纸、网络、电视中的财经专版也日见重要。有经济背景的同学,如果对媒体有兴趣,大学期间也做过一些媒体方面的实习,往这条路走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没有什么专业能为你保证什么,对求职来说,性格和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还好这都是可努力的部分。

4. 学习建议

我想还是等你决定学经济了我们再深入交流学习这件事比较好。

现在只是简单地说。大学应该怎么学,得根据你毕业了想要干什么来,这在上节各部分中已有涉及。对于经济学来说,如果你就是想学好它,即使是打算拿它出去炫耀也好,那么我的建议是,多做题,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做题包括数学题(那三门最重要,此外有时间的话还有大把的数学等着你)和经济学的题目(微观、宏观、计量),书包括经济学教材、经典的论文和专著、名家经济学随笔、评论等等,多读一些其他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书是好的,观察主要指的是观察各种经济现象,提炼经济学问题,尝试用经济学的理论去解释,或者自己建模去分析问题,在这个环节,社会实践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思考就不用说了。总之,真正想学好经济学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经济学里那么多课程,如果一定要选出最重要的一门会是哪一门呢?我会选微观经济学。台湾发行过一款游戏《金庸群侠传》,主角一上来就会一种招式简单名字老土的功夫,叫“野球拳”,此拳要往上练级非常耗时,练得你玩游戏的乐趣全无了还没练出什么名堂,因此很多玩家懒得去练这套破拳,但是一旦你吐血练成了,它的威力大到可以秒杀游戏里的任何人。这就叫绝世武学。

微观经济学练起来没有野球拳那么无聊,但是“练级”的基本过程也差不太多。如果对微观经济学理解得里外通透了,运用起概念和方法来七步成诗了,解释起世事来炉火纯青了,那你的经济学就无敌了。

由于本人水平比较低,所以以上的话诸位可当乱码对待。还是贴上几篇名家谈经济学学习方法的文章吧:

张五常:经济学要怎样学才对(之一)

周其仁: 从铅笔入手学经济,何处用心,何处用脑

胡景北:提高经济学逻辑思维能力的若干体会

林毅夫:《论经济学方法:与林老师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

1. 经济学类研究生招生有哪些专业?

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将不同门类的学科分为不同的一级学科和更细二级学科,在2011年的最新版中,经济学类有如下细类:

  • 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 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

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 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

2. 从政治化的经济学到物理化的经济学——中国经济学教育的演变

为什么小编在文中要特别强调“海归”的重要性?因为经济学这门学科它就是生在国外长在国外的,最前沿、最精湛的理论,最强大的师资,最优秀的经济学教育,绝大多数都在国外。就像要学太极拳当然是去武当山最好。如果中国也有许多能做出杰出经济学研究的学者,或者向国外学习了足够长的时间,那么依靠接受国内经济学教育的老师也还行,但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经济学教育在中国虽然历史较长(京师大学堂1898年设商科,1912设经济学系),但其间有过断层,几十年的时间里我们的大学里教的“经济学”和国外蓬勃发展着的经济学几乎完全隔绝。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准确地说是邓小平南巡之后),我们才逐渐淡化了本质上接近于意识形态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向西方主流的经济学转轨。

北大副校长,经济学教授海闻在05年说过一段话,谈到中国经济学教育转变的原因,大意如下:过去的经济学教育基本上是逻辑推断、理论综述,用经验的结论去印证现实中的现象。也有过很多优秀的理论工作者,他们在具体工作中总结了很多准确的经验教训。但以往的理论大多只能说明某件事情是对或错,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告诉人们为什么对、为什么错,不能形成体系,不能发挥普遍的指导意义,反映到具体的教学上也是如此。而现代的西方经济学引进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用假设、模型、数学的语言,进行规范的分析,这是现代经济学的框架,比传统的更加准确,更易把握,随机性小,也更客观。我们学习西方经济学,要掌握的是一个分析框架,而不是在一定条件下得出的结论。在这个框架内采用不同的假设、不同的公式,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把中国的情况放到模型中,就会得出适用于中国国情的结论。虽然许多经济学名著出自西方学者之手,研究的是西方国家的经济问题,但他们归纳出来的许多经济学理论却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普遍行为。

在如今的大学课堂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变成了一门或几门课程,而不再像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那样是经济学教育的全部。本来就该如此。马克思的确是一位经济学家,但他生活在十九世纪,他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再怎么有理也不可能抹杀在他之后经济学一百多年的发展。更何况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在逻辑上和解释力上都有问题。他只是众多古典经济学家中的一位,而古典经济学又只是经济学发展的早期形态。没有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发展,再怎么结合中国实际,也不可能把它变成真理。

现代经济学则有点像物理学,只不过后者是对自然现象的建模分析,而前者是对社会现象的建模分析。某些经济学分支的前沿用到的数学甚至比物理还难。必须一提的是,经济学者的科学主义的态度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也就是说它不该这么数理)。而且关于“西方经济学”到底能不能解释中国的经济现象,能不能指导中国的经济建设,也一直存在争论。不过我相信,除了数学工具之外,越来越多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方法和视角会被引入经济学,中国的经济现象也会为经济学的发展贡献丰富的材料。但无论怎样,高中讨厌学政治的同学再也不必因为同样的原因拒绝经济学了,因为它远比高中政治要严密、广博、有趣。

3. 牛校纵横

我们知道,选校三要素是城市、学校和专业,如果你打算往专业这一项上多放点权重,那么弄清楚哪些学校的经济学类比较强就很重要了。值得高兴的是,如果某校的经济学类比较强,通常这所学校的整体实力和声誉都还不错。

老实说,如果按照理想的标准,中国高校的经济学都很弱,而且跟国外的差距不是一点点,想想中国电影与美国电影,中国足球与巴西足球,你差不多就有概念了。所谓强弱都是比较出来的,这里说的“牛”,比较范围仅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

选牛校,分三步。一看重点学科,二看学科排名,三听前辈建议。

  • 第一,经济学类国家重点学科覆蓋高校(2007)

如果某校的二级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那表明该校在该方向上比较强,如果某校的一级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则说明该校在该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全都自动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对于经济学类来说,一所高校的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只要一个一级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都能证明该校在中国经济学界地位崇高。以上名单显示,理论经济学为国家重点学科的高校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应用经济学为国家重点学科的高校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

有三点值得说明:第一,这份名单是经2006年评选,2007年发布的,距今已有多年,而中国的经济学发展非常快,所以说这个参考信息虽然重要,但不是最新也不是全面的,还要结合其他要素进行评价。第二,国家评选重点学科有多方面考虑,而且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划分的是研究生阶段的专业,所以出现在这几份名单里的大学并不必然保证你在本科可以享受到优质的学术资源,举个例子,有的专业有很牛的教授,做很牛的研究,发很牛的期刊,带很牛的研究生,但他不教本科生,对你也是白牛。第三,有的学校的经济学类虽未入选国家级重点学科,但是可能入选省、市级重点学科,有的学校有经济学的基地班、实验班,有的学校有经济学的精品课程,能编出重点教材,等等,这些因素在选校时也是值得考虑的。

我个人非常反感教育行政化,而官方设置重点学科这种类似于选宫女的行为就是教育行政化的表现之一。但为什么还要这么强调所谓的“重点学科”呢?这自然与中国国情有关。重点学科一方面说明这所学校的这个学科在国内水平较高,值得一读(特别是中国的经济学这么弱,如果某校的经济类专业还什么重点都不是,那么你很难指望学到多少有价值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国家和校方会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项目、经费、设备……都会有所倾斜。中国的大学大多数是公立的,国家不给钱就难以生存,具体地说,吸引不到好老师,已有的老师做不出好研究,教不出好课,心思全在房子车子孩子上,最后一屋子里的老师和学生全都愁容满面,看谁比谁惨。

  • 第二,经济学专业全国高校排名(教育部学位中心2007-2009)
  • 一级学科代码及名称:0201 理论经济学(2009年)

本一级学科在全国高校中具有“博士一级”授权的单位共21个,本次参评18个;具有“博士点”授权的单位共24个,本次参评7个;还有3个具有“硕士一级”授权和8个具有“硕士点”授权的单位也参加了本次评估。参评高校共36所。

  • 一级学科代码及名称:0202 应用经济学(2009年)

本一级学科在全国高校中具有“博士一级”授权的单位共22个,本次参评1个;具有“博士点”授权的单位共24个,本次参评12个;还有17个具有“硕士一级”授权和21个具有“硕士点”授权的单位也参加了本次评估。参评高校共68所。排名依据:学科排名工作简介 。

  • 第三,武书连《2011中国大学评价》

《中国大学评价》考察了706所普通本科高校,将本科专业分为A++、A+、A、B+、B、C+、C、D+、D、E+、E共11个等级。A++级学术水平最高,实力最强,E级最低。A++级的定义是:1、将所有大学的同一个专业按得分顺序降序排列,得分最高的2%是A++级;2、每个专业的第1名是A++级。下表是经济学各本科专业A++级学校名单。

注:表格列出的只是专业A++级的学校,排在后面的可以参考武书连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挑大学 选专业-2011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 第四,关于专业排名的说明

首先,参评高校数量不全。无论是教育部还是武书连,都没有对所有大学进行排名。教育部评选的学校仅有几十所,没参评的不代表水平低。

其次,二者排名侧重不同。从排名依据可以看出,教育部主要考察的是研究生院的实力,而武书连则明确表示这是对本科专业做出的排名。当然,研究生院和本科不是脱节的,如果某校有很好的硕导、博导和很强的科研实力,本科教学再差也差不到哪去。

再次,任何排名都是一种评价方式,因此都有偏颇(况且还有潜规则什么的,你懂的)。以上是流传较广,可信度相对较高的两份排名,但是仍然不全面。比如,我们发现清华大学的经济学似乎地位不高,但是欧洲顶尖经济管理学院之一的蒂尔堡(Tilburg)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对全球经济学院系的研究能力进行了排名(比较权威,考察指标主要是国际领先期刊发表论文数;哈佛大学经济系主页就放上了这个排名来显示自己的强大),清华大学名列107位,为大陆第一,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分别位居中国内地排名的第二至第五位。

最后,排名是给圈外人看的,选专业,看排名只是入门级。圈内人有更专业和具体的一杆秤来衡量一个学院的经济学水平。想想吧,如果德国队和西班牙队要踢比赛,从教练到球员到铁粉谁会惦记着国际足联的排名这回事。排名是依照指标进行的,但指标体系可以有无数种制定法,而且教学水平和学术贡献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量化的,而且是动态的。学界公认的是任何排名都无法代替同行评价。

  • 第五,一个不甚靠谱的前辈教你选牛校

我们说选牛校,不是说考一个无敌的分数,然后发愁到底是选清华经管还是选北大光华,而是说如何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以手里的分数在能选的范围内选到专业最好的学校。

第一步,看学校。如果你决定读经济类的专业,建议去综合性大学或财经类院校。去专门性大学读它的非优势学科,特别是去理工科院校读文科,是很不明智的。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这些学校一看校名就知道专长在什么方面,如果你不是非去北京不可,读经济类专业最好不要选择它们。北航文科的分数线可能与厦大、中大、武大处在同一档次,但是北航的文科与这三所高校差了不知道多少个档次。这些经济类酱油大学通常都有专业设置不全、课程设置混乱、师资水平低下、学术氛围稀薄等硬伤,不仅不利于你本科阶段打好专业基础,而且如果你打算深造,这些学校的经济学在圈内的认可度也不高,对今后申请推荐外校免试研究生和申请国外研究生院的项目较为不利。还有,如果你进了这类学校读经济,每次介绍自己的学历背景时都会感到压力,就好比你说你是周杰伦的粉丝,因为最喜欢看他的电影,别人会觉得你很诡异。

重点说一下财经类院校。首先提醒一下,目前还没有一所财经类院校入选985工程,所以如果你比较看重学校的这个荣誉那么可以移步。但是如果想要接受好的经济学教育,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财经类院校肯定是比较好的选择。比如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虽然只有12年历史,但在小编眼中,它已是中国最好的经济学院之一。院长是海外著名华人经济学家田国强,教师队伍中有43名海归博士,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数理训练和主流规范完整的经济学教育,有着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勤奋的学生(学生不勤奋也不行)。优秀的学生四年下来会拥有扎实的经济学功底,继续深造的话优势明显。

需要说明的是,理工科院校也是有经济类专业很好的高校的。不多,三所比较突出(不算清华),上海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

第二步,看学院。经济学类的专业并不一定在经济学院,这是因为有的学校没有经济学院,有的学校不仅仅有经济学院。

综合性大学通常会有一个经济学院和一个商学院(或管理学院)。经济学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财政学系一般设在经济学院,而金融学系、统计学系、保险系则更可能在商学院,有时也会出现重叠的情况。粗略地说,经济学院的经济学更偏理论,商学院的经济学更偏应用;在经济学的研究水平上,通常经济学院会更高一些(不绝对,比如我们很难说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的研究水平比北大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低)。

财经类大学会将经济学类和管理学类的专业都分得比较细,除了经济学院和商学院之外,还会有其他的学院下开设经济学类的专业。比如中央财经大学还有财政学院、金融学院、税务学院、保险学院、统计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都设有授经济学学士学位的专业。如果你想学经济学类下的某个专业(比如金融学),那么你最好先考察这个专业在哪个学校的哪个学院,再评估该学院的教学科研水平,如果你想学的恰好是经济学,那么建议最好去经济学院。

非财经类的专门性大学通常没有经济学院,至于经济学类的专业设在哪里就五花八门了。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保险系、金融工程系和国际金融系设在经济管理学院(只招理科生)下,而经济学系设在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又叫公共管理学院)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统计与金融系设在管理学院下,北京语言大学的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则设在国际商学院下。这类学校的经济学类的专业就像孤岛似的前不著村后不著店(按理说一个学院之中最好专业数不要太少,并且能够互补),所以不建议选择,如果一定要去,那么去经济管理学院,不要去人文学院——似乎在很多大学,“人文学院”这四个字都有一种让人摸不著头脑的特质。

第三步,看教师。圈内人士其实只要看这一条就够了,就是看一个学院有多少牛教授。至于怎么评价一个教授牛不牛,则主要看论文,发了多少,发在什么级别的期刊上,有多大的学术贡献(主要包括理论贡献和政策贡献)和学术影响力(有影响力的教授可以为学院带来很丰富的学术资源)。对新人来说,要用这些指标去判断一个学院的师资难度太大。那么,只看一些浅显的也能得到有价值的信息。

首先,看教师特别是教授的数量。教师数量多表明可以开出的课程多,学生的选择空间大,也能较好地建构完整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为什么教授特别重要呢?每所大学评教授副教授都有自己的方法,所以A大学的副教授水平还不如B大学的讲师这种情况是不少见的。但是稍微靠谱一点的大学,评教授还是很谨慎的,从讲师升到副教授可能不难,但是从副教授升到教授难度就大大增加了。所以一个学院经济学教授的数量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该学院经济学的底子有多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在职全职教师74人,教授28人、副教授36人、讲师10人,其中经济学系在职全职教师23人,教授(约)12人。某985理工科高校人文学院经济学系在职教师13人,教本科生的12人,教授仅1人。这两组数字可以作为高标和底线的参考标准。

其次,看教师的教育背景。很多学院会强调自己的教师队伍中有多少博士,这个当然重要,但是要具体考察,一个50后的硕士可能比一个80后的博士受到的教育更好,何况现在很多博士是在职博士,那基本可以将这个学位忽略不计。看背景呢,一要看学校,二要看专业。因为大多数经济学的牛校是从历史上一直牛下来的,所以毕业于上文几份表格里的学校的老师应该都还不错。有一点经济学类可能不同于其他专业,就是一个搞经济学类的不一定要学这一行出身,有理工科背景是很好的,这时就不必局限在以上的学校了,比如谁本科是在西工大学飞机制造,硕博才转到经济学,那也是很牛的背景。但是学文科出身的一般就稍弱了,小编就遇到过学哲学出身后来教微观经济学教得一塌糊涂的老师。由于体制和历史的原因,中国现在的经济学教育和90年代以前几乎完全脱钩,因此对于老教授们不必在学历上要求太高,他们对中国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就是最大的财富,而对于年轻的教师,如果有国外(特别是美国的好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那将是很大的加分。

再次,看教师的研究成果。已经说过,新人具体考察这一项难度较大,但至少可以考察老师们都发了多少论文和专著,有兴趣的话还可以去百度一下他们发表的期刊是什么水平。比如你发现某老师爱发文章的刊物名字不那么业余(不是“南方周末”什么的),比如叫“经济研究”,你再搜一份经济类期刊的排名,发现《经济研究》排在第一,你就可以估计这个老师的水平还不赖了。

最后,看学院网站的动态。一个牛逼的学院是不会让自己的展示窗口荒废的,所以你看那些排名靠前的经济学院的网站都信息丰富,更新迅速。尤其是学术信息,今天一个报告,明天一个论坛,后天一个研讨会,还有学院各老师的评论、观点等的展示。而且这些网站对本院老师的信息恨不得掏心掏肺,因为,它骄傲啊。相反,一个比较烂的经济学类的院系的网站则一空、二慢、三遮掩。

【1楼】

我是理科生,可以选经济类的专业吗?

【小编回复】

当然可以。

其实如果哪所大学的经济类只招文科生那反而有点问题了。而只招理科生的学校还不少呢。比如上海财经大学,整个学校当年在我们省(湖南)就只招理科生,经济学院更是为学生准备着很多理科生都觉得吃不消的数学课。理科生选经济类专业在后续的学习中很有优势。

对于理科生,如果你想在这一行(无论是学术还是商业)做得很好,给定其他条件相同,那么最好的专业搭配或许是本科读理工科,加一个经济学双学位或辅修,研究生再读经济或商科。

【2楼】

想了解一些经济学常识,但又不想读太高深的书,那应该读什么呢?

【小编回复】

如果是学科的基本常识,那么还是教材最好,并不高深。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和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是三本文字通俗、引人入胜的经济学入门级读物,非常经典。哈佛大学的学生前段时间罢了曼昆的课,要是你觉得这哥们儿不靠谱那也可以把他的那本《经济学原理》换成克鲁格曼的,如果你坚定支持国产,那还可以换成卢峰的《经济学原理(中国版)》。另外,北大的薛兆丰老师还推荐了海恩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索维尔的《诡辩与真相——经济学入门》作为教材及参考。

如果你想看看经济学是怎么解释身边的现象的,那么可以读张五常的书。对于初学者来说,我觉得《新卖桔者言》就好了,《经济解释》虽然经典,但却是离经叛道的经典,可以等你对“经”和“道”有了更多的了解之后再读。此外,《魔鬼经济学》《牛奶可乐经济学》虽然名字很傻,但是内容很赞。

如果你对中国的问题感兴趣,那么周其仁的几本评论集都是不错的选择,像《收入是一连串事件》讲到土地问题,《数网竞争》讲通信业改革的问题,《病有所医当问谁》讲医改问题,《货币的教训》讲当前最热的汇率和利率问题等等。

如果你觉得教材太空,张五常太乱,周其仁太浅,那么可以读林毅夫的《中国经济专题》,根据林的同名课程的内容整理而成,好读而又有完整的分析框架,帮你了解中国,给你学术的感觉。

国外的大家也有很多很好的通俗读物,像弗里德曼的《自由选择》,克鲁格曼的《兜售繁荣》,阿克洛夫的《动物精神》,斯蒂格利茨的《全球化及其不满》,等等。

反正不管读什么,你都不必觉得作者是对的。

小编是在大年初N这样的黄金时段用冻得麻木的手指连续几天夜以继日敲完以上内容的(T^T),感受是……很辛苦,希望是……很值得。本人是经济学控,水平不高,热情不低,也许文中的主观成分不那么靠谱,但我已尽量做到有理有据。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指出,不胜感谢。

祝你成功!

发表回复

相关推荐

《潘氏源流史》之十一:潘佑后裔初探

潘佑后裔初探 潘佑,生于937年①,卒于973年②。幽州人③。他的祖父潘贵,是刘仁恭(唐末藩镇割据者之一)手下的将领,父亲潘 ...

· 23分钟前

全新的2023款豐田皇冠(Toyota Crown)

全新的2023款豐田皇冠(Toyota Crown)以其獨特的外觀,將大膽的設計風格帶到瞭豐田轎車系列的頂端。憑借巨大的車輪、流暢的...

· 31分钟前

一文讀懂微內核

2019年8月9日華為 餘承東 發佈HarmonyOS 1.0,HarmonyOS的發佈將一個計算機領域內非常專業的詞帶到瞭廣大公眾的視線內,這就...

· 35分钟前

加油打工人——《中國飛俠》

今天聊聊電影《中國飛俠》。片名China Hero (2020)。看到本片主演是許君聰、李琦時,我還以為《中國飛俠》是一部喜劇電影,會...

· 35分钟前

楚味荆州 | 飘香的葱油饼,传统与改良你更爱哪种

在荆州,葱油饼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清晨街道小吃,更是儿时的美好回忆,是学校门口的葱油香,是过早摊头前排的长队。油润酥香 ...

· 39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