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今天跟大家聊一聊兴和千户所的问题。
这是一件典型的,可以验证清代史料演绎层累之后,造成一个事件失真的案例。同时可以让大家意识到,明实录的记载是多么的靠谱。
长期以来,一小撮遗老遗少,在网上挖掘出,永乐二十年朱棣第三次御驾亲征漠北之前,阿鲁台攻陷明朝塞外据点兴和千户所一事。并就此事津津乐道,还认为此事导致了后续兴和千户所的内迁。
并成了网上广为流传的,靖难之后明朝内迁塞外卫所的问题。
然而现在新的研究表明,除了东胜卫的放弃尚未被彻底推翻之外,其余的多数都已经被推翻。
大宁卫,全宁卫等地区,目前发现在明实录中,永乐十年还有耕种土地纠纷,永乐十九年还在赤峰市西部增建新堡垒。
而兴和千户所,被明史地理志描述为永乐二十年内迁,于是被人和阿鲁台所谓攻陷兴和千户所的事件联系到一起。
但是现在我发现,此事乃乌龙。
这件事其实是明史摘抄康熙年间的《宣镇西路志》里面的一个故事而成。
采用了较多当地耆老的回忆。所以有一些比较戏剧化的内容。
其中有关于永乐二十年所谓“阿鲁台攻陷兴和千户所的说法”。形成了一个很戏剧化的,守将王祥喝醉酒,误以为阿鲁台是打猎归来的谭忠(谭渊的儿子)和谭忠的骑兵。所以开门被阿鲁台所杀,阿鲁台攻陷兴和。甚至还有个版本说是谭忠也被阿鲁台绑住了。
随后明史也采用了这个说法。但是其他所有关于此事的资料,都没有说阿鲁台攻陷了兴和。
而且死的指挥官人名也不对。
从明实录,殊域周咨录等史料来看,第一,战死的人是王唤,王祥是他儿子。第二,王唤没有喝酒,也没有谭忠去打猎的事情。谭忠第二年是北征右哨骑兵指挥官,当时也根本不在兴和。
王唤是主动出城追击鞑靼本部的骑兵,然后意外战死。而且用词都是寇兴和,可没有说兴和被攻破。康熙朝的野史演义实在是太离谱。
而且现在王祥的墓碑早就出土,被辽阳博物馆馆藏。证明了明实录的说法才是靠谱的,王祥是承袭王唤的职位。王唤是战死,而不是什么喝酒去开门。阿鲁台也没有攻克兴和。永乐朝也没有内迁兴和。
兴和内迁是宣德六年,指挥使吴成出去打猎,城内被蒙古流贼入侵,吴成家属被劫走之后,才内迁的兴和。而且王唤当时交战的对象根本不是阿鲁台,而是阿鲁台派来给自己北逃争取时间打掩护的部将。他们甚至还在慌乱中丢弃了一批军马在赤城北面的山坡上。
永乐朝和宣德朝不一样,永乐时,除辽东,甘肃,宁夏等边远军镇外,宣大,大宁,口北各卫基本不设总兵官。指挥级别都可以独立决定是否领兵出战。兵,将,屯分开管那都是宣德后期才有的改革。
所以,当时鞑靼两路骑兵南下,其实人数也不多,一路骚扰兴和西面,一路骚扰兴和东面。王唤率小股骑兵追出去意外战死。而兴和东面的鞑靼骑兵不知道为啥,慌乱中抛弃了大批军马逃走。
这里也没有阿鲁台,后来朱棣绕道东面快速突进呼伦贝尔北面,抓到了永谢布抛弃的一批老弱妇孺。经过审问,阿鲁台早就往北面逃入额尔古纳河河谷了。逃之前还特意派人南下骚扰兴和,实际上就是为了掩护自己北逃。
朱棣当时走的是密云-丰宁-多伦然后去锡林浩特突袭呼伦贝尔这条线,而没有走上次的乌兰察布东面集结的兴和。
当时朱棣就分析,阿鲁台这是虚张声势,还是要去呼伦贝尔草原捣巢。后来也证明事实如此。
所以阿鲁台没有南下,鞑靼骑兵也没有攻克兴和,战死的也不是王祥,而是王祥的父亲王唤。
新宁伯谭忠当时根本也不在兴和。谭忠当时应该还在从交趾返回的路上。更没有莫名其妙出去打猎被阿鲁台给抓到。兴和守将出去打猎出事是宣德时期的吴成,在《口北三厅志》中有明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