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牛郎織女星。」七夕節,是傳統文化節日中的一顆璀璨明珠,這裡不僅有淒美動人的愛情故事,更有中國文化的底蘊結晶。
七夕風俗最早記載於漢代,西漢劉歆的《西京雜記》雲:「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七這個數字,在西漢就被賦予瞭乞巧的意義。
南北朝以後,七夕乞巧儀式逐漸變得繁瑣,較為著名的有香橋會、接露水、七夕乞巧等。
所謂香橋,就是用線香搭建的橋。入夜,人們點燃線香,焚燒香橋,祈福求祥,象征著牛郎和織女已走過瞭香橋;接露水則源於浙江用臉盆接雨水的習俗。
相傳,牛郎織女的眼淚最後化為瞭露水,若用露水清洗眼和手,可使人眼明手快;七夕乞巧則於《元氏掖庭錄》中有詳細的記載:「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
至夕,宮女登臺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這一天,少男少女們歡歡喜喜地擺下瓜果,齋戒沐浴後,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借此向天上的織佈仙子「七姐」許願。
不僅如此,在七月七日那天,還會舉辦各種各樣的熱鬧活動。電視劇《錦衣之下》中,錦衣衛陸繹與其捕快今夏來到長安,便巧遇瞭七夕的活動之一簪花大會,在七夕簪花大會上,陸繹深情向袁今夏告白:「唯有琴音深入我心」,可謂十分浪漫瞭。
千百年來,詩人們留下瞭眾多有關七夕乞巧節的佳句。這些詩句飽含古人們的情愫,或悲或喜,總是深情。
如詩人林傑的《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傢傢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這些少女們用手中的絲線,將纏綿的情意系在瞭鵲橋的兩端,白雲為毯,明月為光,天宮作院,一起為那美妙的傳說織繡出最浪漫的愛情。
a448d5eab3d2e5acfe75f33cee7a7c1d
除瞭對愛情的美好向往以外,宋代詞人吳文英也曾借七夕來吊念他杭州的亡妾:
露蛩初響,機杼還催織。婺星為情慵懶,佇立明河側。不見津頭艇子,望絕南飛翼。雲梁千尺。塵緣一點,回首西風又陳跡。
那知天上計拙,乞巧樓南北。瓜果幾度淒涼,寂寞羅池客。人事回廊縹緲,誰見金釵擘。今夕何夕。杯殘月墮,但耿銀河漫天碧。
3926f10f1b77e63416f23b26323a852d
詩中籠罩著一種悲情的氣氛。就連七夕的瓜果,也顯得分外淒涼。最難過的是,今日是牛郎織女相會之日,他們一年尚可見一次,可是詩人與愛人,卻陰陽兩隔,再也無從相見瞭。
如今的七夕,植入瞭「浪漫、溫馨、娛樂」等元素,推出瞭多重特色交融的七夕遊園會等活動,仍然承載著人們對愛情最美好的祝願。
38bc27486fb6b8b44b1d1401180ac345
在此,小編祝願各位快快脫單啦!
·END·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思嘉
主編:拾雨
運營:思嘉
排版: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