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
——[唐代]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註釋】
(1)峨眉山:現在四川峨眉山市西南,有兩山峰相對,望之如蛾眉,故名。
(2)半輪秋:秋夜的上弦月就像半個車輪。
(3)影:月光的影子。
(4)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在四川中部峨眉山的東北。源出寶興縣北,東南流經雅安、洪雅、夾江等地,到樂山匯大渡河,入岷江。
(5)發:出發。
(6)清溪:這裡指清溪驛,屬四川犍為縣,在峨眉山附近。
(7)三峽:這裡指四川樂山縣的嘉州小三峽:犁頭峽、背峨峽和平羌峽,清溪在黎頭峽的上遊。
(8)君:這裡指峨眉山月。
(9)下:順流而下。
(10)渝州:唐代的州名,屬劍南道,治所在巴縣,即重慶市。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初離蜀地時的作品,大約作於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的秋天。當時詩人“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在離開蜀中赴長江中下遊的舟行途中,寫下瞭此詩。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稱。詩人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是故園之月。
【詩詞賞析】
這首詩意境明朗優美,語言淺近,音韻流暢,風致自然天成,是詩人膾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首句,從“峨眉山月”寫起,點出遠遊的時間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韻的關系倒置句末。秋高氣爽,月色特明。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來,自然入妙。
月隻“半輪”,使人聯想到青山吐月的優美意境。在峨眉山的東北有平羌江,即青衣江,源出於四川蘆山縣,流經樂山縣入岷江。
次句,用“入”和“流”兩個動詞構成瞭連動式謂語,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走。但我們都知道,定位觀水中月影,不管江水怎樣流,月影是不動的。
“月亮走,我也走”的情況,隻有觀者順流而下,才會看到這種妙景。所以這句不僅寫出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謂是空靈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連夜從清溪驛出發進入岷江,向三峽駛去,表達瞭一個“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的青年,乍離鄉土,對故國故人的戀戀不舍之情。
江行見月,如見故人。但明月畢竟不是故人,於是隻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裡光”瞭。末句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可謂是語短情長。
詩中連用五個地名,詩人依次經過的地點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通過山月和江水展現瞭一幅千裡蜀江行旅圖,既有“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的豪邁,也有思鄉的情懷,語言自然流暢,構思新穎精巧而不著痕跡,意境清朗秀美,充分顯示瞭青年詩人的藝術天賦。
除瞭“峨眉山月”之外,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思君”二字,也沒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這一集中的藝術形象貫串整個詩境,成為詩情的觸媒。
由它引發的意蘊也十分豐富:山月與人萬裡相隨,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詠月處,皆抒發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來,短小的絕句在表現時空變化上頗受限制,因此一般寫法是不同時超越時空,而此詩所表現的時間與空間跨度真到瞭馳騁自由的境地。28字中地名凡五見,共12字,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是僅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