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的結論一致:人口總數近幾年幾乎不可能下降,但結構會越來越難看,人口問題不是瞬間爆發的,而是逐漸產生影響的會犀牛!
理想人口結構應該是準金字塔型的,由於疾病、不確定因素越往上人口越少,出生人口決定瞭未來的勞動力人口,勞動人口又是生產活動的關鍵組成部分,中低端制造業、服務行業都非常依賴人口紅利,準金字塔結構相對更加穩固,勞動者從產出大於消耗,逐漸變成消耗大於產出,新的勞動力補上來維持老一輩的消耗,我國改開至今的經濟發展增速,與人口紅利的開發密切相關,工業化和義務教育提供效率,勤勞肯幹增加平均勞動時間,兩者結合才能創造超過世界一半的制造業產能。
綜合多方面原因,生活質量和現代醫療水平的提升增加平均壽命,教育水平、工業化、城鎮化結合計劃生育降低出生人口,準金字塔型的上面變寬,下面變窄,逐漸從金字塔型變成瞭口字型,又從口子結構逐漸傾向於下面更窄的陀螺型,即使放開二胎也並沒有維持幾年的高人口出生率,並且繼續呈現迅速下降的趨勢,讓人口結構的下方變得更尖。但少子化問題不會現階段在所有行業顯現,勞動力不是瞬間變出來的,而是過去20年前就已經決定瞭上限,這種結構可以預測的是,現在是大部分人創造商品養少部分消耗大於產出的群體,相當於8個人勞動養活10個人,隨著老齡化的加劇,這種結構向上移動,勞動的主力軍並沒有補上,逐漸變成4個人勞動養活10個人,平均壓力可見一斑,父母輩退出勞動,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均消耗隻會越來越大,421結構的2和1所要承擔的壓力會越來越大,人口結構向陀螺型的轉變轉嫁到生育主力的壓力越大,生育率越低,值得一提的是,除瞭人口結構的上下,還有結構左右依舊沒有改善!
生育率的降低是綜合的,要想改善,首先排除幾個因素,我們不可能逆工業化,也不可能逆城鎮化,更不可能逆教育化,非洲生育率是極高,但兒童成活率和教育水平跟不上並不意味著可以過上好日子,根據全球生育率情況來看,經濟發展隻能解決兒童成活率和教育問題,並不能解決生育率下降的問題,陷入生育問題經濟體都在嘗試通過增加補貼的形式緩解生育帶來的生活壓力,總的來說,生育率隻能緩解下降速度,不大可能返回到過去的高生育率,不全面放開生育或許隻是無法阻止生育率下降的遮羞佈而已,唯一可以改善的是降低生育群體的生活壓力。
2. 經濟發展透支化與金融龐氏化
過去幾十年的高經濟增長掩蓋瞭一些透支問題,比如自然環境的透支,與傢庭生育壓力增加相關的自然是居民負債率的透支,房地產是一種稅,這裡就不多做解釋瞭,能看到的是人們為瞭基本生活條件的房子要付出越來越多的勞動,這種稅的一個特點是買的早交的少,買的晚交的多,對誰不利呢?當然是沒有原始積累的年輕人,這些人又是生育的主力軍,有六個錢包的還好一些,但沒有的就隻能延遲婚育,甚至越來越多的人超出瞭最佳生育區間。這其實就是經濟通過債務在透支未來,而舉債的主力軍又是生育的主力軍,現在通過高房價榨幹這個群體,未來拿什麼保障生育、醫療以及教育?
金融龐氏化,你要說最近十幾年什麼最賺錢,有人說是房地產,其實往大瞭說是金融,房地產價格過高與宏觀杠桿率密不可分,沒有杠桿的資產就不存在泡沫,也就奠定瞭房地產價格中即包含瞭剛需的住,也包含瞭投資者的抄,各個行業都出現瞭龐氏玩法,前面人賺錢的前提是後來者的投入,財富隻是轉移瞭而已,所謂的不少新模式創業最終都是賺後來投資者的錢,所謂的金融創新最後一棒基本還是普通居民,房地產投資者的賺錢的前提一定是後來者從金融機構借出來更多的杠桿才能維持,而且逐漸的不受控制,P2P當時就有很大比例去瞭房地產,到現在非法集資的類似於深房理的平臺偷偷的創造杠桿,螞蟻的金融創新模式賺錢的前提是海量的年輕人大幅度增加小額貸款並如期償還月供才能維持,都在通過金融手段將收益鎖定到後來的年輕群體中,但事實上多數並不會產生效益,而是對年輕人負債極限的挖掘,最近又出現悲劇,博士後因套路貸而失去生命。
所有的杠桿轉移都有明確的方向,資本多的將杠桿轉向幾乎沒有資本的群體,有社會經驗的將杠桿轉移到沒有社會經驗的群體,遺憾的是,生育主力軍和儲備軍恰恰就是這個群體,無形中承接瞭大量從其他階層轉移下來的壓力,廣東小區業主聯合控價,深房理平臺遍地,互聯網紛紛部署的小額貸款業務,消費主義與透支主義偽裝成文化,金融市場的造假亂象橫生,誰將是最後的接盤者呢?
3. 科技進步是一根救命稻草
人口結構失衡以後,從原本的8個人養10個人到4個人養10個人,如何減低4個人的壓力,現在看來隻有科技進步能從宏觀上解決這個問題,也就是4個人創造的商品價值足以匹配以前8個人創造的價值,現在看來的方向依舊是掌握我國自己的核心技術。
經濟結構轉型中的科技附加值,中低端制造業創造業營利往往依賴對人口紅利的挖掘,比如越來越長的勞動時間,勞動人數下降,商品附加值低要賺錢,必然是增加四個人的勞動時間,但人不可能24小時勞動,現在中低端制造業很多都是倒班且勞動時間極長,參與勞動的人口下降一半,同等產出勞動時間就需要增加一倍,也就是依靠傳統中低端制造業是不可能實現的。
那麼歐美發達國傢是如何實現少子化和極少勞動時間支撐全球最高商品消費的呢?當然是和中等收入國傢置換商品,飛機你要吧但你又不會制造,一架空客換的利潤頂幾億件衣服所能產生的利潤,別人有你沒有就會陷入掠視,隻能用更高的勞動時間來置換,人傢可能是十個人的短期勞動頂的上發展中國傢幾百上千人長時間勞動所創造的利潤,我們的全球貿易網絡已經相對成熟,缺的隻是高附加值的商品和能為止背書海上軍事力量,後者在逐步完善,缺的是對核心科技的突破,比如卡脖子的芯片。
當然也有最大的阻礙就是既得利益集團,買辦一時爽,一直買辦一直爽,過去十幾年各地方給芯片及相關產業鏈的投入預計達到萬億級別,但經過產業化周期以後幾乎全軍覆沒,那麼錢去哪裡呢?都是一群聰明人,聰明人幹壞事可比普通人對經濟損害要大的多,科技研發是要有基礎的,循序漸進的過程,ppt創新必然快,但最終結果是宏觀資源的大量浪費,其中就有各地年輕人買房繳納的超過一半房價,流入財政收入的明面和隱形稅,如何限制這些沒有社會責任心的精英是非常重要的,聯想到最近藝人們的逃稅事件,可以窺探這些極高收入群體對於社會義務的承擔意願,哪一個背後的資本不是經濟體精英呢?最終都成瞭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阻礙力量。
4. 宏觀資源應適當向年輕人傾斜
工業化、城鎮化、教育水平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隻會向前,返貧反智提高生育率是不可能,唯一能改善的就是宏觀資源向年輕人傾斜,嚴控資本的黑手伸向社會經驗欠缺的年輕人,可能從以下幾個方面改善:
1)個稅綜合稅制嚴格執行
正如上文所說,個稅改革基本是傾向於保護中產,哪些群體的其它收入超過正常薪資所得呢?現在基本上可以做到對中產的返稅,但針對富人階層的逃稅漏稅漏洞仍然沒有補齊,土地財政支撐的地方收入在人口結構迅速惡化下不太可能長久,現在還能靠房價永遠漲慣性思維大傢搶著交稅,不少城市賣地可以占到一半以上的財政收入,不管是投資者還是地方財政,最終都是希望剛需年輕人負擔這部分稅收,而非富人,投資投機者甚至還能從年輕剛需手裡賺錢。長期來看我們應該也會像發達經濟體的個稅高占比傾斜,各種其他收入都要納入到累進稅繳納中,最高檔的要繳納45%的所有,其他回答中有人估算過鄭爽的收入約等於一個縣全年的財政收入,如果按照最高檔計算,將有接近4成歸於財政收入,這還僅僅是娛樂圈的一個人,紛紛註銷公司的藝人們應該盡到社會財富宏觀再分配的義務,畢竟現在貢獻主要個稅的仍然是拿著死工資的勞動者們。
房地產的歷史使命是幫財政收入從居民手裡籌集發展資金,如果有其他收入可以補償,未必非要盯著剛需收進城稅,高收入者是需要承擔法律規定的社會義務,財政收入又可以補用於城市建設、教育科研、社會保障等公共支出,年輕人也少承擔一些社會義務。
2)國有資產收益補貼養老問題
養老問題隨著陀螺型人口結構的上移,維持養老金池子的充裕,必然要考慮如何開源,假設全靠後來的年輕勞動者承擔如此人口結構下的養老問題,結果是年輕勞動者繳納的養老金基準越來越高,這是一個算數問題。所以應該進一步加速國有資產補貼養老金的規模,首先,我國幾十年的高經濟增長離不開60年代的嬰兒潮和人口紅利,以至於現在工地、隧道、地鐵等高危行業這輩人還是重要支撐,這些現象其實在工地很容易看到,為經濟建設做出瞭巨大的貢獻,社會發展也應該反哺人口結構失衡下這輩人的養老。其次,國有資產是我們經濟體的特色,即集體所有,再加上各種宏觀資源的傾斜,形成瞭政策驅使的國有資產壟斷,世界500強利潤必然能看到這些國企,所以用國有資產補貼老齡化的養老問題也說得過去。最後,還是要加強養老基金的監管,集體財產的管理最容易出問題,尤其是和金融相關都想伸舌頭,監管是保障養老金安全的最後一道屏障。
陀螺型人口結構隨著時間的上移,全國各地的養老金都會出現現在東三省的枯竭,不大可能從其他地方調撥,維持水池不枯竭要麼讓年輕人多交一些,要麼找其它的來源,而國有資產收益於情於理都應該拿出來一部分補貼養老,而不是增加年輕人的負擔。
3)金融監管和勞動保護應該更加嚴格
勞動保護是保障勞動者基本利益的法律背書,但實際執行起來有待提升,各種資本的代言紛紛出來鼓吹996,讓年輕人拿健康換取資本拿走大頭的財富,人們努力勞動是為瞭讓下一輩不這麼累,工業化和科技突破讓人均產出大幅上升,但勞動時間和勞動報酬卻並不與付出匹配,應該給予年輕人足夠的閑暇福利來做年輕人應該做的事情,經濟發展的紅利應該讓年輕人更加輕松而非更加的勞累。
金融監管應該與時俱進,金融創新越來越多,也有不少公司披著科技的外衣行駛金融掠奪之實,將風險轉移到社會經驗更少的年輕群體,比如蛋殼這樣的金融創新,各種披著科技的小額貸款公司肆意誘導年輕人負債,直至無法翻身,這類金融創新應該在萌發初期就將其扼殺或者控制風險,不能每次等出瞭事才去監管,很多中產的儲蓄付之東流。我們的金融市場的投資者保護依舊有很長的路要走,金融市場不能是資本狂歡的市場,給普通人一個公平公正參與社會投資和獲取收益的平臺,讓金融回歸正軌而非無限的趨於龐氏化,如果專門用於投資的平臺合理,中產的錢也不會總是流向房地產。
最後,要說人口結構變化帶來最大的影響,就是勞動者養不瞭那麼多閑人瞭,這些既得利益者總想從別人的勞動成果分一杯羹,又總想逃避法律規定的義務,以後年輕勞動者就這麼多,把他們勞動成果分配走瞭那經濟還發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