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铭》第七偈探玄
【原典】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
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探玄】
第一句 一种不通
一种不通,滞碍重重。
万别千差,皆陷无明。
学习三祖僧璨大师的《信心铭》,跟随祖师的自性流露,一句偈语就能推演出一首全新的偈语。句句不离自心,言言觉性光明。
那么,什么是一种不通呢?
一、唯心为一种
先说一种,一是一心,种是心种;即唯一大种,亦为唯一心种。一心为种,就是全部宇宙人生大道心种。一种即一心,一心即一切心。一种就是一切种。是种子就能发芽,开花,结果。
二、菩提心为道种
在菩萨道禅行者的教育教学上,是以菩提心为生命的道种。没发菩提心者,生命电脑内存缺少种子。没有种子,不论修行得到多少阳光雨露,沃土化肥,及其水分及人工缘份,都会是一场空。
三、一切种智即一种
一种,也是如来伟大智慧的简称,即一切种智是也。什么是一切种智呢?阿罗汉证悟的是一切智。菩萨道禅行者修炼并顿悟,所获得的是道种智。如来伟大智慧是阿罗汉一切智和菩萨道种智的双向圆满,全部具足,故合起来称之为:“一切种智。”
故知,“一种不通”,就是一切种智不通,也是一心不通,也就等于是一切法均不通。心通法通无所不通。修法,悟法,都是为了心通。
四、法界一大种
整个宇宙人生大道心之为一种,即为一大种,也就是专业术语所说的:法界一大种。法界,乃一真法界是也。知无所知才谓知。知此一大种,果报就是华藏世界之智慧身,也谓之:报身。而行愿之法,乃为千百亿化身佛,亦是此“一种”,即一大种。
五、一体即一种
法,报,化三身,是一体,一体即一种。一体,即“自性清净圆明体”!即:一种就是自性清净圆明体;自性清净圆明体就是一种。可见,如来之一体含三身,知此一种,方成就:“一种平怀。”于是,法界一大种,实际上就是一体为种,一种具含三身,三身同为一种,成为“一种三身”心智模式,到此究竟圆满矣!
六、不通如何通
下面,再说一说“不通”。
综上所述,可见,“一种不通”,就是心不通。心不通,则法不通。词句偈语意思是,心不通,遇到所有法,都会卡机,不能及时通晓和毕竟通达。能通法者,必是一种平怀无所不通的心通之智者。通,也就是心智之圆通。这个就是《大佛顶首楞严经》所总结的大小乘各种圆通法门。文殊菩萨判定:里面与后来修道人及无量众生最有缘的法门,就是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参禅悟道,当下顿悟就是完成耳根圆通。故知,“开悟的楞严”,能帮助禅行者实现心灵觉性的彻底圆通。悟前是一种不通,顿悟时则是即圆即通,一切圆通。
第二句 两处失功
两处失功,无不发懵。
红尘万丈,烦恼深坑……
两处者,有是一处,空是另一处。本来应该心无所住,一旦执著有,就会在有这一边,这一处,失去一种平怀之功德。进而,你执著空这一边,这一处,也就会在空上挂碍,从而失去功德。所以说,心无挂碍是很现实的修炼方法和解脱缠缚之标准。
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凡夫之人一般都是着相修炼,心有挂碍,所以都在失去功德的频道上,修行得很辛苦。一听此语良言逆耳,很是震惊,促你猛醒,方可入道也。
于是,禅行者就会警觉起来,两处失功,就会处处失功。故要时时刻刻不忘初心,心无所住。什么东西都不能贪,不能抓取,否则都是适得其反,徒增苦恼。苦恼无尽 那就是心灵迷失的深坑。故曰:
两处无滞,功德不失。
烦恼无生,照而常寂!
第三句 遣有没有
遣有没有,勿溺顽痴。
愧对己灵,呆若木石。
一、遣
遣:遣除。佛法也谈“断”。修道人,禅行者,禅学者,等等,大家为了破除对“有”的执著,往往回避各种“有”。这个修行境界,就是相对于没有修行时的执著:“山是山,水是水”。而一旦开始修行就改成了“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当禅行者还不会心法的时候,基本还是不会真实修行,只能被动应付各种有及其境遇。各种有,即二十五有,仿佛成为参禅悟道障碍了。但是,这个状态也是一种出离心,先从心灵迷失在二十五有的缠缚和绑架中,解脱出来。所以,也是修行必须经历的,也是历事炼心的一个基本功。
二、有
佛教开示出二十五种有:
第一、欲界天十四有,即四恶趣:地狱,饿鬼,畜牲,阿修罗。四大洲,即须弥山咸水海中有北俱芦洲,东胜神洲,南阎浮洲,西牛贺洲。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魔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第二、色界七有: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
第三、无色界四有: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三、没有
修道人,禅行者和禅学者,如果止于遣有状态,那就陷入了“没有”,这也是一边,不是中道智慧。这个时候不能停顿,不能得少为足,要知道修行心法还没有究竟圆满。
三祖僧璨大师提出这个警示语,我们对照自己的心,内观审视自己是不是执著在遣除一切有的状态。这也是祖师对后来修道人的棒喝。遣有没有还不行,还要向上一路,再加深彻悟心源,方才毕竟圆满。
为了对治断灭见,有的禅师就主张:宁可看重有,也不执著空。大家可以细心体会其内义,密义,密中密义。
所以,禅行者注意,对于二十五有,了了分明,知晓它们就没有过失了,不执著,不贪求,不迷恋,能离相,能离见,就能空明觉了,当下大彻大悟,步入中道智慧自证之圣境。
第四句 从空背空
从空背空,慎莫顽冥。
因果历然,放逸多凶……
三祖僧璨大师进一步提出警示语:“从空背空。” 这个问题也是一种高级修炼方法。进入万法皆空,不能住于空,不能有意识自控在空上。因为,真理是一心三藏: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一心一念,具足三藏,就是一心三观一样,空假中,三观同时具足于当下。
空如来藏就是空观,不空如来藏就是假观,空不空如来藏就是中观。中观,也叫作:“般若中观正见。”
背空:背离和背叛,违背了般若真空观,这个都是要不得的状态。修道人还要把“我已经空了”的念头也去掉,空无所空,潇洒自如,空不空自己说了算,便能成为宇宙人生主人翁。
一般心态,还会存在一个空了的念想,这就是此公案密义要解决掉的最后“空了”的一闪念。
《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记不住于有,也不能住于空的意思。有,是妙有,空是真空。真空,则无空想,则无空念,则无空相,则无空观,则无空见,则无空心,则无空执,则无空有,则无空住,则无空法,则无空意,则无空识……
有个空,仍未空。空亦空,不空亦空,空无所空,恒顺空不空,那就是一种上乘禅行之法了。苏东坡大居士说:“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这个问题,可以用一个禅宗公案来说明:
古代有一位禅画师,常有人向他求画。一次,他随手拿出一幅画,给求画人。求画人一看,竟然是一张白纸,当场失望地愣住了。禅画师解释说:“先生,你可以在画里看到一头牛,它正在吃草。” 求画人问:“草在哪儿?我怎么没看见?” 禅画师说:“哦,草被牛吃光了。” 求画人:“那牛呢?” 禅画师说:“那头牛把草吃光后,当然就走了。”
什么是空中妙有?这个公案说明了这个真理性的认知。
生活中充满这些丰赡的美学境界,空虚寂寞感便会一扫而空,一实相印和三法印,根本不二,智者宁知一种矣!一实三印同此心,同此性,一真一切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