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唐朝著名的大詩人——杜甫的兩句詩。而且根據杜甫的詩集——《杜工部集》的記載,我們可以得知:這兩句詩出自《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首詩。
而且,根據歷史的記載,我們可以得知:這首詩是詩人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從當時的京城——長安(也就是現在的西安市)回到他當時做官的地方——奉先縣。在聽說自己的小兒子因為吃不飽飯,居然被活活餓死瞭的消息後。回想起自己在返鄉的路上,路過華清池時,看見唐玄宗和楊貴妃依然過著驕奢淫逸、紙醉金迷的奢侈生活時,他的心裡不由得充滿瞭對統治階級的不滿與底層百姓的關懷。也就是這樣的心態下,詩人寫下瞭這篇傳名後世的名篇。
隻是,對於這兩句詩中的“臭”字到底應該如何讀,卻讓後世的人為此是議論紛紛、莫衷一是。而這其中的原因就在於:在杜甫生活的那個年代,我們使用的漢語是沒有拼音的,當然也就不可能為我們標註出這個“臭”字的正確讀音是什麼。
除此之外,我們中國古代的祖先,雖然也創造出瞭一種屬於我們中國的、特有的註音方法,叫做“切”音。具體來說,就是用一個字的聲母和另一個字的韻母(也包括介母和音調),把它們組合起來,來為第三個字註音。比如說按照這種方法,我們就可以說:“同”這個字,是“圖紅”切。
可惜的是:在《杜工部集》裡,並沒有針對“臭”這個字,做出這樣的標註,這就使得後人對於“臭”這個字的讀音,產生瞭諸多的分歧。不僅如此,“臭”這個字的讀音,還影響瞭這兩句詩的含義。如果它讀作chou(4聲),那麼這兩句詩的含義就是:從豪門大族的傢門裡,飄散出酒、肉因為腐敗而產生的臭氣;而在道路的旁邊,卻躺著因為缺衣少食,而被活活的餓死、凍死的貧民。如果它讀作xiu(4聲),那麼這兩句詩的意思就是:從豪門大族的傢門裡,飄散出酒、肉的香氣;而在道路的旁邊,卻躺著因為缺衣少食,而被活活的餓死、凍死的貧民。
那麼,“臭”這個字,在這兩句詩裡,到底是應該讀作chou(4聲)呢?還是應該讀作xiu(4聲)呢?我個人認為:要回答這個問題,就應該瞭解作者寫這首詩時的用意。
前面說過:“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兩句詩是詩人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從當時的京城——長安(也就是現在的西安市)回到他當時做官的地方——奉先縣。在聽說自己的小兒子因為吃不飽飯,居然被活活餓死瞭的消息後。回想起自己在返鄉的路上,路過華清池時,看見唐玄宗和楊貴妃依然過著驕奢淫逸、紙醉金迷的奢侈生活時,他的心裡不由得充滿瞭對統治階級的不滿與底層百姓的關懷。也就是這樣的心態下,詩人寫下瞭這篇傳誦名後世的名篇。
而且,根據我們前面對這兩句詩的內容的解析來看,無論這兩句詩中的“臭”這個字怎麼讀,這兩句詩中的後一句的意思都是不會變的,都是“在道路的旁邊,卻躺著因為缺衣少食,而被餓死、凍死的貧民”的意思。它們之間唯一的區別,就是前一句的意思有所區別。而這個區別,又表明瞭詩人對統治階級的不滿之心的程度。
如果這兩句詩中的“臭”這個字讀作xiu(4聲),那麼在詩人對於統治階級的不滿之心,在我看來可能就會淡上許多。也就是說:在詩人的眼裡,這樣的統治階級還是可以接受的,是可以通過規勸的方式,使之回歸到正常的軌道上去,讓它散發出詩人心目中應有的愛民之心的。
因為你可以想想看:從豪門大族的傢門裡,能飄散出酒、肉的香氣,這正說明瞭這些所謂的酒、肉,應該都還沒有被放到變質、發黴、腐敗的程度,應該還可以用來給人吃。這時,隻要你能夠好好的規勸這些豪門大族(當然,至於這些豪門大族們聽不聽你的規勸,那就是另外一回事瞭),讓他們能夠把這些尚可以食用的酒、肉都拿出來賑濟百姓,那麼在道路的旁邊,恐怕也就不會有那麼多的貧民百姓,因為缺衣少食,而被活活的餓死、凍死在道路的旁邊。
如果這兩句詩中的“臭”這個字讀作chou(4聲),那麼詩人對階級的不滿之心就將大大增強瞭。因為這樣的統治階級是是根本就無法接受的,是無法通過規勸的方式使之回歸到正常的軌道上去的,讓它散發出詩人心目中應有的愛民之心的,是必需予以推翻的。
因為你可以想想看:豪門大族的傢門裡,居然飄散出酒、肉因為腐敗而產生的臭氣,這說明這些酒、肉,恐怕已經不知道放置瞭多少時間瞭,根本就不能再拿出來給人吃瞭。這些豪門大族寧可把酒、肉放置到變質、腐敗、發黴的程度,也不肯把它們拿出來賑濟百姓,以至於在道路的旁邊,有那麼多的貧民百姓,因為缺衣少食,而被活活的餓死、凍死。試想這樣的統治階級,又有誰會去支持它呢?
說瞭這麼多,還是沒有解決一個根本的問題,那就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兩句詩裡的“臭”這個字,到底應該讀什麼。或者說是杜甫本人,對於當時唐朝統治者,到底是持以一種什麼樣的態度。下面,我們就來回答這個問題。
杜甫本人對於當時的唐朝統治者所持的態度,可以從他後來在四川成都居住時所寫的一首詩看出來,這首詩的題目是《登樓》;全文是: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據史書的記載,杜甫在寫這首詩的時候,唐朝的最高統治者,也就是皇帝,是唐代宗李豫。而且根據史書的記載,當時的唐代宗和歷史上的蜀漢後主劉禪,頗有相似之處。所以杜甫在這首詩裡,才會提到“後主”兩字。其目的就是希望當時的唐朝統治者,能夠吸取蜀漢後主劉禪因為昏庸無能而導致亡國的教訓。
顯然,在這首詩裡,杜甫對於當時的唐朝統治者,還是持以一種可以通過規勸的方式,使其回到正常的軌道上去,重新散發出它應有的愛民之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