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昌窯遺址是五代至南宋時期瓷窯遺址,繁昌窯初燒於五代,窯址由柯傢沖窯、姚沖窯、半邊街窯、駱沖窯等組成。其中,柯傢沖窯規模最大,窯址分佈最為集中,是繁昌窯的主要生產區域,具有代表性。據文物部門調查,柯傢沖窯址范圍內現存龍窯20餘座,窯址分佈面積約50萬平方米。1981年9月,繁昌窯遺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5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繁昌窯遺址分佈在安徽省蕪湖市繁昌區城南郊和西郊的丘陵地帶,是一處專燒青白瓷的大型古窯址群。繁昌窯是中國古代最早燒制青白瓷的窯場和南方地區最早燒制白瓷的古代窯場之一,其“二元配方”制瓷工藝,比景德鎮於元代發明這一工藝早瞭300多年。青白瓷這個在中國陶瓷史上極負盛名的陶瓷品類,其起源和發展也愈來愈清楚地展示在世人面前。繁昌窯青白瓷的出現,打破瞭唐代以降陶瓷“南青北白”的格局,對於研究我國古代南北方窯業技術交流和融合具有重要價值。
近代很多工作者在不斷地探索,試圖逐漸拭去覆蓋在這座江南名窯上的千年歷史塵埃。2002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機構對繁昌窯柯傢沖窯址進行大規模發掘,發現瞭一座目前我國保存最為完整的宋代龍窯遺址以及作坊遺址。2013年起至今,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繁昌窯遺址開展持續系統大規模發掘,不僅發現龍窯、饅頭窯、房址、作坊基址、墓葬等種類豐富的窯業遺跡,而且出土瞭數以噸計的青白瓷器和窯具。繁昌窯是一個民窯,以燒民間生活實用瓷為主,品種繁多。主要有碗、盞、杯、碟、盆、盤、盂、瓶、罐、盒、爐、壺、奩、傭、玩具、谷倉等。造型工整,制作精細,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和地方特色。上有簡易的刻花、印花、剔花等紋飾,其中厚唇碗、蓮花盞、豆形爐等器物尤為典型。繁昌窯從五代開始,就已經十分註重花紋裝飾,主題紋飾有花草、瓜果等植物紋,也有龍、鳳、魚等動物紋,通過多種手法加以表現,表達效果明顯。
97d4a92ac368e6ccfc87a0e95a86dd35(繁昌窯遺址出土一批青白瓷器)
繁昌窯的興起,究其原因還是歷史時代的發展,唐宋之交,五代十國戰亂爆發。隨著北民南遷,中國經濟文化重心不斷南移,南北方制瓷技術也在碰撞中進行交流融合,青白瓷即是這個時期創燒出來的一種新瓷種。學界認為,繁昌窯位於南北方文化、藝術碰撞交流的前沿,是青白瓷的重要窯口和發源地之一。
北宋中後期,景德鎮窯青白瓷的迅速崛起,致使繁昌窯的市場空間不斷萎縮,喪失競爭力,最終走向衰落。瓷器是“泥與火的藝術”,隱藏著文明的終極密碼。當樸拙的泥土與熊熊燃燒的烈火邂逅,便註定燒結瞭歷史,也淬煉著文明。繁昌窯受王朝更替的動蕩波折影響,陶瓷的發展也是潮起潮落,雖然北宋中期以後繁昌窯再無煙火,但它卻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留下瞭光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