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JUESE|南京大学电子信息类分流|2019级

声明:本文及相关内容的正确性并没有经过权威审查,作者不能保证本文内容中没有对分流政策的误解和偏见。

谨以此文记录从一名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角度看待分流的想法,本文首发于2021.09。

对于2020级之后的同学,本文内容的时效性欠佳,仅供参考,欢迎在评论区补充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近况。

前言——电子学院与三三制教学简介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仙林校区)源于上世纪50年代国内首批创设的“无线电物理”和“半导体物理”专业,特色鲜明,1984年成立“信息物理学系”、1994年更名“电子科学与工程系”,2009年“电子科学与技术”与“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重组,成立“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三三制教学模式

2009年起,南京大学“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新方案正式实施,该方案更注重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更加注重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所谓“三三制”,前一个“三”,是指将本科分为三个阶段:大类培养(就是一进去的那种人文大类,社科大类,这种,基础课都要上),专业培养(根据兴趣分流,比如分到历史,哲学,这些),多元培养(根据以后职业意向不同,给学生提供不同的课程和帮助。)。第二个“三”就是指“多元培养”阶段又分为三个选择:专业学术类(本专业深造),交叉复合类(跨专业深造或就业),就业创业类。

就我个人而言,我经过一年的电子信息类课程的培养,在对电子这门学科有了一定认识的同时,还得到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从而在大二专业分流的时候,得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系。得益于“三三制”的培养模式,我们发展的潜力和发展的能力得到最大水平的发挥。

往届分流结果

近几年集成电路的爆火,导致本来专业分流一超(大电子)多强的格局被打破,从18届的最终保研排名来看,大电子和集成总体是平分秋色,顶尖层大电子碾压之势,中间层集成略占上风,而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和通信工程专业则基本维持在原来的水准,一如既往的稳定。

●分流方向(2018)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 34人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42人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70人

◆通信工程:54人

自19年起,电子实行按照专业分配保研排名的举措。

18保研申请成绩公示,源自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官网18保研课程19级分专业保研新增的保研课程

最怕的不是完全不懂,而是一知半解

不管怎么说,一年时间足够你去收集到足够的信息支撑你做出分流的选择了,当然前提是你要有这个意识,在分流之前去搜集信息帮助你做出选择。

在这里插句话——不仅仅是分流这件事,未来在做任何决定的时候,尽可能还是还是多找几个学长学姐,甚至是研究生博士生,每个人的发展路径都会给你带来全新的思考角度!

19级处在历史的转折口,做出的选择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相信几年过后,大概率不会出现这种如此极端的状况。(比如从20级的分流结果和19级的相比来说正常了很多,在这种政策下,统计意义上各个专业的保研成绩接近才是大势所趋。)

而且学院的保研名额分配方法,还有一定的弹性名额:

19、20级分流名额

通信57-大电子66-微电子39-集成40 total=202

通信55-大电子65-微电子37-集成42 total=199

考虑了大二结束才转专业进来的同学后会略有出入,不过大差不差。

具体的各专业保研课以当年教务员公布为准,2019级的保研课详见附录。

研究生录取情况

如图,大家不妨看看今年的考研、保研以及就业情况,从而对未来的发展规划有一定的初步构想。

改制之后该如何选择分流专业

首先我觉得你需要明白,这四个专业的区别,选择不同的专业对你有哪些影响。

改制以后,根据我从19级得到的反馈来看,对大家选择最大的影响因素我认为主要是两点:

  1. 保研名额
  2. 兴趣

过了一年之后,19级的同学又有什么感受呢?

个人感受

首先就我个人而言,选择微电子无疑是最优解:

  1. 大大减轻了辅修物理的难度,用物理系四大力学的知识来解决微电子乃至整个电子本科所接触的物理知识是完完全全的降维打击。
  2. 不过要注意的是如果你想和我一样这样做,你不可能按照物理系的进度去学——因为电子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他用大二下的半学期提前把物理系的本科收官课之一的统计力学(物理系大三下核心课)上了——你让一群没有量子物理、近代物理、原子物理等先修知识的同学去提前理解统计力学的奥妙是完全不现实的,而且即使你是阉割版本的统计力学,你也好歹把它放在理论力学和量子物理之后吧……关于电子课程编排的离谱我在这里不再赘述,有兴趣的同学请移步:(20级课改把统计物理放在后半学期了,感人。支持这项改动~)

3.就19级的分流情形来看,保研难度的排序无疑集成居首,大电子紧随其后相差无几,微电子最平均“自给自足”,系内保研GPA和年级总的保研GPA相当;通信的生源平均GPA相比18级略高但无疑还是四个专业里面最低的。按这几年来看微电子都没有成为大热门的分流选择(说不好哪年微电子也会被大伙青睐呢)。

4.更少的必修课意味着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而这又是一大难关——当你有了这么多的时间你回去干啥呢?科研竞赛,文体活动?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6.因此,如果你和我一样,对老师上课的内容很多时候不那么感兴趣,喜欢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学习,相较于去用几周时间去找未来自己“最喜欢”的专业,我建议你去选择一个最有可能“不讨厌”的专业,留下更多的时间去探寻未来的职业方向,去了解我到底需要什么知识——要知道本科可能很多的知识在期末考试的时候就是你这辈子最后一次用到……

怀念当晚填报完分流时候的心境,一切仿佛都还在昨天。

大二结束时我身边的同学感受

除了几个明确要出国的选择了大电子(都说大电子出国好,可能因为往年卷资料齐全,肯好好背的话一般给分较好吧?不太了解)集成大二下舒服了一学期,课程上的大差别还未体现之时,保研名额上的挣扎已经让许多人无语了——19级集成的前30%在学院里面的成绩大家心里都清楚,我也不再赘述了。(不过就20级来看已经没有这么两极分化的情形出现了,只能说19级的分流结果注定要在学院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在回头看两次模拟填报和最终分流填报的结果也挺有意思的)

19级分流前后的GPA参考

大一上学分绩报告分流之前,大一GPA集成大二GPA大电子大二GPA微电子大二GPA通信大二GPA

19级前两年的总GPA排名

大电子通信微电子集成

19级前五学期GPA

大电子通信微电子集成

19级第三学年GPA

年级大电子通信微电子集成

19级前三学年学位学分绩总排名

19级前七学期总学分绩和总排名

为什么我在影响因素中把喜欢排在了保研名额之后

喜欢?什么叫做喜欢呢?我想问下各位是怎么定义对专业的喜欢的呢?

这几年来,我听到那么多个口口声声说自己喜欢XX的,可真正上了大学后,分流到他所谓“喜欢”的那个专业之后,又能有多少个人保持着最初的热爱呢?

我所认为的喜欢

假期每每和当初选择了基础学科的同学聊起来,我们都觉得许多人在基础学科的本科课程中磨灭了当初自己的那些热情,同样,在分流之后后悔,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和大一学的那些系相比起来,后面的东西要真正细究起来,难度同样不可同日而语。

会就容易,不会就难

大一觉得微积分,模电,大学物理,数据结构……难;

大二觉得信号与系统,DSP,线性代数,量子物理与通信……难;

大三觉得半导体物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模集,数集,数字系统……难:

其实如果你要问学长学姐哪个难,还不如问卷子有多水,往年卷的重复题有多少——电子的往年卷只能说懂得都懂,大伙都知道一学期如果不系统地学习,你也学不会啥,以后大概率也用不上,都得过且过罢了。

所有知识都是会就容易,不会就难,所以大家问那个课难的时候,不妨问问难在哪里,为什么难,可能别人觉得难的地方恰恰是你所擅长的地方呢?

其实南大这个平台能提供的机会有很多。但是很多同学都在peer pressure下迷失了——其实一个人一生只要能达到最想达到的目标就好,只要做好通往这条路需要做的事情就可以。南大这个环境选择太多,强者太多,尝试哪一条路都可能很难得到正反馈, 这里的“GPA/科研的强者”是国内普通高校的人望尘莫及的,这里的“GPA/科研弱者”可能由于心理因素等原因连自己本来能得到的东西都没办法得到。

学术界和工业界之间的沟壑

就我个人而言肯定是认为目前我是无法适应工业界的那种思维模式和培养,因此大家也不必因为GPA低而对未来感到沮丧,毕竟这东西毕业以后也仅仅是个数字而已,GPA高低而未来的发展没什么必然的联系——至少,之后还会有多少“往年卷”这种东西?

名校之上还有名校,成功之上还有成功。这条路是无穷无尽向上延伸的。而当一个人的眼光也无限向上延伸时,就容易忘记自己脚下的路。

四个专业有什么鄙视链以及本质上的区别吗

依我之见,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四个专业和网上你能找到的电子信息类所包含的专业有一些不同——那些视频往往更适用于传统工科类院校,对于南大基于物理学院的底子发展而来的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并不完全适用,工科的积累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等到南大新工科的体系形成以后,这类视频才更有参考价值。

说真的在我看来,南大电子最好的一点就是,四个专业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区别”——

一个微电子的,可以实验室跟着的导师是做集成电路设计的,也可以两年的大创都是通信方向的——大规模无人蜂群通信智能组网技术和面向5G+的高效信道编码算法与硬件实现,更别说一些杂七杂八的比赛和活动了。

事实上,没有哪个电子的老师会因为你的专业而拒绝你,同样,在保研南大本校本院的时候(出国不了解)你的专业同样也不会成为你的阻碍。从这个角度看四个专业没啥区别。

如果你说你会因为你选了某个专业的课程没时间学别的课,那同样也不太可能——每个学期出去四个专业共同的课,基本不会超过3门专业必修。

你要是真想学,网上有那么多的教程和资料;电子没有什么课是你不能选的,真想听你也可以选,本科生只有那么几门专业课有一些不同,真想做你一定可以想办法做到,只要你有科学的寻找资料和学习方法,一定是可以实现的。从这个角度看四个专业没啥本质上的区别。

更何况,平时多和其他专业的同学交流,你就会发现,就目前中国高校的上课方式,很多老师上课也就那样,真的对个人发展起不了什么太大的帮助(相比听他的课,我更建议你课后去和他讨论疑难点,这样才是真正的事半功倍,听他上课念PPT和你看书哪个效率高,选择自己最适合的方式!),更多的还是课后自学,那些课本上的知识在日新月异的工业界,只能算是老古董,虽然很经典,但也仅仅是入门的玩意,赶紧想办法让自己的知识和工业界接轨才是我们工科生应该的思想和终极目标。

分流的选择,没有对与错,只有因与果

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每个人的选择只要无愧于心就够了。

“人生是张饼,卷起来吃才是它的宿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在“内卷”的环境中消极地随波逐流。在“内卷”中,我们依然可以更优雅、更坚定地自处。

可供参考的选择分流的思路

主要还是看个人GPA和未来规划,具体很多细节诸如:保研去外校的时候排名是按照小专业的排名(18级),出国的话要看全部课程的成绩,而大电子的课程往年卷多,给分好,在国外比较认可貌似也是很多出国的同学选择大电子的原因(此处要咨询有出国意向的学长,我不是很清楚)。

希望大家能找到和志同道合的同学,互相分享自己收集到的信息,毕竟电子考试最大的意义对我来说反而不是意识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而是收集信息的能力到底有多么重要。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GPA和所谓的学习能力要区分开

这点非常重要!当你保研/考研/工作……之后,本科的GPA这东西充其量就是个茶余饭后的谈资,啥都代表不了。更详细的讨论请移步其他文章:

考试出分不代表相关知识学习的终点,而应该及时查漏补缺、以达到学科训练要达到的各种技能和素养。

经济低迷机会变少背景下,学生思维对直观成绩的单一路径依赖。大家张嘴闭嘴保研,是因为对自己人生有着清晰规划的是“小家”(保研上岸的人也是“大家”中的小部分)。“全民保研”的根源是迷茫,效应是焦虑,双管齐下,咱不寄,谁寄?还没有想清楚时,需要一个像保研考研这样的清晰目标。充分阅读,培养兴趣,固化出自己的价值追求,让自己有跳出绩点的资本再去俯视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轻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轻松,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轻松,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轻松。

一把枪对着敌人,一把枪对着随时都有可能变质的自己。

有的人觉得本科学的东西对日后帮助不大,有的人则认为本科一定要打牢基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和感悟,我觉得这无关对错,所以如果你有了一个很坚定的想法,并且相信以后不会后悔,那就放手去做吧!

成绩不是唯一决定你出路的标准

GPA是一个加权平均的数字,他更多只是一个“服从性测试”,工作/研究以后,没有什么是闭卷考试,考前突击背下来的东西在以后需要的时候完全可以打开书/上网去找——所以这就是一个“驯化”人的过程,你认可了他的评价标准,你就要去服从他。GPA仅此而已。

期望与绝望,往往贯穿着那些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人生。来自高等学府千锤百炼后精简后的温柔。或许它曾经繁冗的飘荡在篮球场的上方,图书馆的下方,操场的角落,树林的草地。如今它风景都看透,却没了一颗细水长流的心。

更何况,假设你以后是个码农,谁会去在意你电路、物理啥的学得怎么样,会工作中用到的不就行了?别的“屠龙技术”再怎么样,工作中也没有给你发挥的空间啊~所以这就考验大家的职业规划能力了——到底我需要什么知识、技能?这也是我们整个大学阶段都要去探索的问题。

学习是人生的首要任务吗?可能不是。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呢?因为如果你连学习都学不好,你怎么向别人证明你可以做好别的事?毕竟没有学历,别人未必给你展现的机会。

生命的价值,应该是为别人点一盏指路灯,而不是为别人亮一盏警示灯。

往年的毕业去向

191人,正选54+弹性7(疫情)+支教1+候补2,共保研64人:

其中推免外校5人(清华3+交大1+14所1)考研:本校录取35人,(加推免共94人)

外校录取:11人:北大2+1(深圳)、清华1(深圳)、中科院

微电子所2+复旦新闻1+交大1+厦大1+东大1+电子科大1

工作:13+5人(字节跳动、TP、华为中兴等)

出国:26人(斯坦福2+哥伦比亚1+密大1+UCSD+港科+欧洲等)二战考研、公务员:20+(含科研助理)

延期毕业7人

94/191人留在本校读研,不足一半。

往年就业情况参考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源江(南京)光集成芯片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深圳市长丰影像器材有限公司

通信工程

上海德邦物流有限公司

通信工程

天翼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通信工程

南京中兴新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通信工程

南京大学计算机系升学〔双录华为杭州)

通信工程

南京希音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上海随训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深圳市欢太科技有限公司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江苏为是科技有限公司

通信工程

多益网络有限公司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竞技世界(北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工程

杭州联吉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工程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行

通信工程

盐城市人社局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南京大学科研助理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南京大学科研助理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南京大学科研助理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南京大学科研助理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南京大学科研助理

往年出国情况参考

1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佐治亚理工学院

2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3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4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5通信工程

谢菲尔德大学

6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香港科技大学

7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香港科技大学

8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香港科技大学

9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香港大学

10通信工程

香港城市大学

11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12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13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斯坦福大学

14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斯坦福大学

15通信工程

南洋理工大学

16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南洋理工大学

17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

18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康奈尔大学

19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卡内基梅隆大学

20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21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哥伦比亚大学

22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哥伦比亚大学

23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哥伦比亚大学

24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佛罗里达大学

25通信工程

杜伦大学

26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东京工业大学

27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

28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往年保研外校情况

  • 清华大学
  • 集成电路设计
  • 北大
  • 微电子
  • 复旦大学
  • 集成电路工艺与器件
  • 复旦大学
  •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通信工程

感悟

一个经典的故事:一个小男孩有天,在街上捡到了一元钱。他很开心,于是他每天都会四处走动,留意脚下有没有硬币。他会疑惑,为什么路过的人都行色匆匆,不去在意脚下的钱?或是他们连钱都看不到?他不知道的是,在他看不到的地方。有人在深夜教室的灯火下做题,有人在为代码抓秃了头发,有人在为明天的论文担心,有人坐拥百万钱财夜总会里豪掷千金,有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而他们都在求索人生的道路。

小男孩看不到,没关系,孩子会成长,他总会懂事。而我们不同,我们已经是成人,是“第一个南大”的学生。北海道湖泊边静谧的冰雪,好望角危崖峭壁碰撞两大洋卷浪飞溅,香榭丽舍大街上的梧桐叶正葳蕤,海参崴上的灯塔低沉的眷恋,郑州的火车黄牛般日复呼啸,上海金色的海面又承载着多少前浪。如果只是盯着眼前的GPA,很有可能这些你都看不到。

站在传统与未来的交接点上,都市像一面多棱镜,其中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有不同的截面,并无绝对的好与不好、幸与不幸之分。莉香是美好的、独立的,但她也是孤独的。莉香(《东京爱情故事》里的女主角)的孤独是原子式的。学生时代不停转学、朋友都留在国外的她,只能作为一个孤独的个体,而非群体关系中的一份子存在于社会中。

我们要认真做手上的事情,往往是因为远方有清晰的目标。但为了目标而做手上的事情,往往陷入一场关于自我的迷执,感觉想要的总不能得到,无法满足。因为贪欲没有终结的一天。如此反复,人生会越来越累。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意义在于,目标依然存在,但模糊化成心中一盏明灯,指引前行的北斗星。当下但行好事的动力则是,我们现在有机缘做这件事情。任何事都有因缘,因是你有机会由明灯指引到达目的地,缘是此时此刻你有机会为之努力。缘分得来不易,但人往往不珍惜当下的缘分而过分执著于远方的目标,越走越迷失。

因此,但行好事最好的心态是,庆幸自己有机会做你当下做的事,因此要加倍珍惜。对于结果,放下迷执。 自己现在远远到达不了这种心境,盼与诸君共勉。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

无论我说多少有关提高GPA的方法,最终都只有那么多的保研名额,一个人的欢喜只不过是另一个人的悲伤。如果没有保研,如果考研没有上岸,难道你就不不继续生活了吗?而且平均来看只有一半南大的本科生还会留在这里读研,也就是说谁也说不准自己是不是离开的那一个。这更警醒着我们要做完整的规划以及planB。

焦虑或许是当下很多青年人普遍的生存状态,我也不例外——一度焦虑于属于自己的未来,焦虑前方道路的巨大不确定性。如果说不断“尝试”在最开始是为了给自己铺垫充足的出路,那么如今回头去看,这一段段经历则在不经意间帮我缕清了自己真正想走的路。

不要浮夸的敏感,不要飘忽的敏感,要有深刻的深沉。有些人此刻的沉着,是我们要花多年才能抵达并理解的。我们可能要过几年才能猛然领悟当初原来某个人的行为那么尖刻,而有些人早早就看到了。而我们花了很久才明白——

怅惘碎银几两 勿误皎皎月光

暮年白发苍苍 尚存年少轻狂

一抔黄土来躺 终享从容安详

几两碎银在旁 只证奔波繁忙

满地月光入葬 仍伴来世过往

关于本科生科研的看法

本科生中能踏实做点科研工作的凤毛麟角,因为能做科研工作的本科生自己首先不能落下课程内容,其次还要挤出时间做事情,寒假暑假也不着急回家;而且本科学习主要还是以应试为主,跟科研不是一个套路(应试注重已有“死知识”的掌握、运用,最终以取得高分数为目的;而科研则是以拓展“新知识”为目的,当然新知识拓展往往是以旧知识为基础,但更加注重旧知识的本质理解、灵活迁移、批判怀疑、前沿发展,尤其不能对旧知识抱守残缺、过度沉浸)。

在大学阶段能把成绩弄好,最后找份自己满意的工作或顺利读研出国就已经很不错了,这才是一个本科生的主要任务;如果学有余力,不妨把以下几个问题思考清楚,即:你的专业在社会上的作用和角色是什么?专业所学课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学这些课程,专业最主要的原理性课程是什么,专业知识架构甚至专业知识边界和前沿是什么?专业发展趋势是什么?要弄清楚这些问题本身就需要看很多书籍和文献,做很多思考,自认为弄清楚这些问题比随便“玩玩”科研要好得多,而且弄清这些问题的过程也是你以后从事其他专业工作或做科研工作的方法论性质的知识。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在科研过程中遇到困境是在所难免的,重要的是正视问题,不逃避、不夸大、多请教。在科研瓶颈期需要调整好心态,怀揣著“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的良好心态继续攻坚克难。这一阶段的科研工作,最大的收获可能并不是科研的最终成就,而是投身项目时所培养形成的科研思维和学术态度。在科研实操过程中形成的研究思路和问题认知思维、对投入时间和精力的认知与评估、不怕吃苦的精神、较好的抗压能力等等,这些宝贵的品质是科研工作在潜移默化中赋予我们的,也会是我们受益终生的财富。

选择研究方向和其他的投资一样,你需要有开阔的视野。至于能否在这个方向上做出有影响力的工作,需要的则是天赋和运气。

酱缸里醃久了,自然浑身上下都是酱缸味。精华全丢,只剩下糟粕,还掺著舶来的臭味。融合官场惺惺作态的虚伪,西方种族歧视的恶臭,以及唯我独尊的傲慢,正所谓,满瓶不动半瓶摇,空瓶打滚碎瓶笑,已如疯癫魔怔之境也。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蹉跎日月蹉跎人,不复当日少年心。​层楼终究误少年 自由早晚乱余生。

本科生进实验室

本科生进实验室的目的无非这么几种:保研,出国,纯好奇。为了保研和出国的居多,那就难免功利性强了。这个学生和大环境两方面原因。学生方面,大家对科研的严肃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我们从小到大,面临的挑战无非就是考试或者比赛,没有哪个不是突击一两个月就能看到效果的。突然碰到科研这种起码需要一两年,结果还很不确定的事情,大部分人是没有这个心理准备,也没法坚持下去的。所以真正的科学家为什么这么少。。。每个进实验室的本科生么大多数老师都会跟他们讲这个道理,大部分学生也都说没问题,最后还是一半以上中途放弃了。

大环境方面,现在虽然国家无比重视科研和创新,但是学校的科研环境跟国外比还是有不小差距。

没有明确目的的竞争叫“内卷”;拥有明确目的的竞争叫“进取”。

我们常听说“读大学要学会自主学习”,这其实是在强调我们要给自己施加学习的动力。我们做每件事,或多或少都需要动力,这个动力的来源包括我们自身的兴趣、竞争的压力、别人的督促、现实的需求或对未来的憧憬,但兴趣可能发生转变,督促可能招致抵触,最坚定、最强大、最源源不断的动力,我认为还是存在于我们头顶的星光、内心的信念和脚下的土地。吴有训先生在美国获得数理哲学博士之后,正值民族灾难深重之时,但他毅然决然回国,为祖国物理科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想有训先生的卓著成就一定离不开报国热忱的支撑。在有训书院,我们将一起“寻访有训”,学习先生事迹,赓续先辈精神,汲取力量,追逐梦想,成长为更优秀的自己。杨振宁先生也曾说过:“我一生最大的成就感就是改变了中国人在世界上的自卑感!”

大学以前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甚至是填鸭式的,而大学里的学习是一个自发的,让我真正感受到身心愉悦的过程。学习物理让我用逻辑和思辨去看待我遇到的问题,物理教会了我冷静和理性。广泛地涉猎知识,不仅仅限于物理,我选修的历史、艺术和人文的课程也同样教给了我看待世界的不同方式,它们让我意识到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靠逻辑演绎的方式解决。可能大学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吧,它向我们展示了多种思想的交融碰撞才是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

如果你有足够的幸运,足够的努力,足够的聪明考上顶尖大学,你要明白:你已经占据了我们贫乏的纳税人贡献的大量资源。

坦然地面对失败

中国的教育体系,做不到教会孩子坦然面对失败​,从小身边人教育我们要成功,但从没人教我们如何接受失败接受平凡​,教育中教不会孩子坦然面对失败,但是在孩子失败后又责备孩子不能坦然面对失败​。

我们读中学时的目标非常清晰:高考考个好分数!似乎天经地义,不做第二打算。但是进入大学后,有的同学迷茫了,毕业后究竟是留校读研,还是出国深造?是求职,还是创业?没有人再给我们答案,没有人再帮我们选择。即使不考虑毕业那么长远,我们还是面临分流选择什么专业、课余时间如何支配、社团组织加入哪个、何时开展科研训练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常听到“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全都要”这样的玩笑话,但事实是,我们成人的第一步,可能就是要学会如何规划、如何选择、如何担责甚至如何妥协。

学校里你可能比一些同学成绩好,就认为你就是比人家优秀,等工作了也自然觉得自己应该比对方好,否则心态就有点失衡。其实,学校里有学校里的游戏规则,社会里、工作中有不同的规则。考试成绩只是一种规则下的标准,换了赛场标准就不适用了。在工作中,那些成绩比你差的同学,完全有可能「混」的比你好,必须要为此影响自己的心态。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一步让自己变的更好,不要在比较中蹉跎。

人们都希望被认同、被表扬。但是有时候,就是得忍受、承受阶段性的在角落里。可能很辛苦,可能做了成绩,没有人认同会觉得很委屈,稍稍做出点事就特别想获得认同。其实,往往需要时间、需要积累与沉淀,很多事你是在为自己做,做的多了,大概率会有好结果,即使不是当时立刻就会有。自己的行为过于依赖周围人的反应,反而会打乱自己的节奏。

上海交通大学生存手册

非常推荐大家去读的一本小册子——《上海交通大学生存手册》

四年短暂,请你时刻保持好奇和质疑,探索你真正渴望的人生。

后记

撰写本文前后花了大概两个月的时间,采访了十余位同学的感受,最终在2021年八月完稿,此后也在不断更新。

本文的出发点便是因为不愿看见同学们怀疑而得不到答案,关切却迷失于流言,思索但掣肘于臆测,建议而听不见回音,我们期待每一位南大电子的同学,勇敢地冲破信息的茧房,摸索世界的全貌;耐心地用事实归纳出立场,不贪恋盲动、沉迷直觉;敏锐地发现电子教学安排更合理的可能,从琐碎的抱怨中提炼出智慧;热情地商议将由我们建构的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不相信有什么不能改变。

我们希望问好每一个值得求索的问题,尽管结果并不总是如意。有时我们囿于专业知识的不足,在表达意见时失于精确;更多时候由于经验的欠缺,在呈现问题时流于片面。

每呈现一方声音,时代就消融一类偏狭;每解决一个质疑,时代就破除一道迷惑;每促成一次共识,时代就弥合一角分歧;每彰扬一种价值,时代就克服一份软弱。

在南大求学的两年让我明白:越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越是面临困难重重的治理任务,多学科交叉、文理融合的重要性就越发凸显。我们南大的同学不应该带有一丝一毫的畛域之见,鄙视任何一种基于学科的鄙视链。

π下面的两竖指两种专业技能,上面的一横指能将多门知识融会应用。

在我看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当今的时代,任何高科学技术成果无一不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晶。

我理想中课堂的模样

  1. 先让学生自己看书学;
  2. 大伙总结出看不懂的知识点后,先让学生之间讨论:每个人肯定有各自的理解;
  3. 在大家讨论过后对某些问题仍然举棋不定之时,再由老师们答疑解惑。

但是客观来说这样的课堂不太可能实现——对老师和同学的要求太高了,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喜欢自己所在的专业,想要对一个不感兴趣的学科花费这样大的功夫实在是不现实,现在硕博扩招老师对本科教学的精力更少了,只能说大家按照自己的节奏走就是最好的。

上了大学以后,有的老师真就是一个PPTreader,没有任何感情的读书机,这和哪个大学无关,在中国的绝大多数大学都是这样,南大并不是个例。

在大学真正的收获更多还是在课后,在和同行、同学、同志的讨论中。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我们“第一个南大”的学生就在这样的追寻中螺旋式上升。

科不分文理,地无问东西

始自三江汇流,百年以降,融会贯通、文理兼长,从来是南大的风神和底色。我们电子的同学,无论最终选择了哪个专业,都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本专业、本院系的课程——多思,多读,多观察,多体悟,更要多融合,多触及,多让心灵开放。

分流后的规划

学会把握机会

有些东西注定失去,无关早晚。

十五岁时遥不可及的东西,十七岁发现唾手可得。

但十五岁的自己不相信十七岁的自己。

十七岁时天方夜谭般的想法,二十岁回首想来实现轻而易举。

但十七岁的自己不相信二十岁的自己。

我也不清楚要经历多少事,用多少成就满足自己的匮乏感,才能让自己拥有一开始就应该有的自信?

如果能够早一点就认可自己,少一点嫌弃,少一点讨厌,是不是结局就不一样?

与其说错过,与其说后悔,与其说如果,不如先给自己一点肯定。

长大之后,才发现,欠自己一个肯定,欠那人一句感谢。

分流又是一次重大的抉择,希望同学们谨慎对待

蜀道难攀兮,更向青天而去;关山远上兮,直击金鼓以还。

不得不说,大一学的东西你放到任何一个工科专业都可以,大二下开始大家才开始真正地入行——

Welcome to the World of EE.

从零开始冷启动学习电子科学的确是差异极大的体验。为学电子科学而感到痛苦的,往往是那些还没有越过某个坎的学生。有些人很快就完成了冷启动的历程,并感受到了电子科学内在的逻辑与美感,在学习之中收获了正面的反馈,从而把学习作为了一种享受。而有很多学生则长时间无法完成这一步蜕变,始终在琐碎、迷茫与挫败的泥泞之中挣扎。

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分野,在我看来与一种【接受灌输】的惰性思维习惯有关。如果你仍在挣扎之中,你可能需要反思一下自己长期以来的学习和思考习惯是否足够【自驱】。

你可以在那些优秀的学生身上看到一种闪著光的对于探究的自驱力。这是一种超越教材和考试的要求的对【为什么】的追问。为此,也是因此,他们拥有了强大的资料搜索能力、信息分辨能力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日积月累下来,差距就是这么被拉开的。

佼佼于前,研究致理;灼灼于后,文化性情。

在南大,先贤总有遥不可及,同辈总有技高一筹,来者总有后生可畏。我们生活在如此多优秀的同学中间,难免有一点压力,想证明自己是不平凡的。然而我们这么年轻,都还在学习的过程之中,每日要面对的都还是平凡不过的事情,脑袋里基本也都是再平凡不过的想法。也许我们将来有幸能够做出一些成就,但我们现在几乎还不可能不平凡,甚至我们现在理应平凡才对。

其实适合做研究的人,他们真的就是对自己所在学科有强烈探索欲的人,却往往不太看重学业成绩——不是说他们绩点不高,而是说他们不会觉得绩点比别人高似乎就比别人高一个等级。他们会自发地看论文,自发地思考,而不是什么事都需要别人来指点迷津——有时候厉害的学生甚至能给导师提学术建议。这种“self-push的能力”,是一种比GPA更重要的宝贵的科研品质。

我们作为一名南大的学生,有战胜懈怠的毅力,有走出彷徨的智慧,也有耐得住寂寞的情怀,但更需要的是不唯众、不跟风,不在意在普通的道路上是否比别人走得更快,而是具有从容地行走在无人知晓的荒原上的勇气。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

本科的四年时光与南大的百年芳华相比,或许显得极其短暂,但小而美的我们终将汇聚成南大之大的一部分。愿大家都能在南京大学做出无愧于心的抉择,成就自己的人生梦想!也期待你们能用四年的青春时光书写属于自己的“南望故事”!

由往年的学长学姐建立的资料库:

awesomeEE / AwesomeEE · JiHu GitLab (nju.edu.cn)

附录一:南京大学电子信息类培养方案简介

  • 一、培养目标及特色
  • 电子信息技术是二十世纪以来发展最迅猛的技术领域,也是本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IT领域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已经进入了知识爆炸的时代。作为南京大学培养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院系,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既体现电子信息技术多学科交叉,高速发展的高科技特征,也将体现南京大学学科荟萃,学风淳厚,基础扎实的理科综合性大学优势特征。
  • 为此,结合学校“三三制”教学整体架构,围绕新兴工科的建设,确定本科培养目标是:面向未来,培养适应我国科学和新兴经济发展需要的,既掌握电子信息高科技知识,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较强研究应用能力,又在各方面均衡发展,且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科研学术和创新创业的领军型人才。着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
  • 作为国家“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基地,学院以“学研联合、强化特色、推进交叉、抢占高点”为发展思路,围绕培养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未来领军人物和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坚持学院富有特色的“课堂融合、开放实验、以赛促学、双创实践”一体化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重视学生数理基础的培养,使学生既有宽厚基础知识,又富有实践创新能力,既通晓科技前沿,又熟知产业动态,并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培养符合国家需要,推动科技进步,引领社会发展、适应国际竞争的高质量电子类人才。
  • 二、培养概况
  • 1. 三三制教学改革
  • “三三制”教改下,为实现“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和“多元培养”的三个培养阶段以及“专业学术类”,“交叉复合类”,“就业创业类”的三种发展路径,调整课程体系结构,现包括通识通修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开放选修课程三大模块。此次调整注重基础理论课整合,创新实践课加强,就业创业课增设,使我院学生即具有较好的专业知识,又具有更多的课程选择,专业选择和发展路径选择权。
  • 2. 卓越工程师计划建设 以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为导向,强化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理念,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为指导,建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机制,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目标,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升级。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总体工作思路,利用电子学院优质的教学资源,结合企业特点,通过课程体系调整,积极推进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 3. 多层次一体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依托学院教学与科研资源优势,建立课内实验,开放实验,创新实验,前沿实验等多层次、一体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多层次指的是实验教学分为课内实验,开放实验,创新实验,前沿实验等多层次实验;一体化指的是校内实验,竞赛培训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培养体系。按“基本要求、全面提高和科研锻炼”分层次因材施教,严格要求。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新方法,推进学生自主式、研究性的学习方式,以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近3年来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开放实验20余项,前沿性实验7项,创新实验每年近10余项,学生自主命题实验每年20余项。共获得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6项,二等奖8项;获得国际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项;“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二等奖1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计划训练项目5项;毕业设计论文获省一等奖1项,省二等奖1项,省三等奖1项;本科生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5项。

附录二:复旦大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系培养方案(部分)

附录三:清华大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部分)

附录四: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部分)

附录五: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年度推免细则

附录六: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年度推免细则

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年度推免课程清单

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附录七: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替代关系(2019级)

1、自2021级起,18001560T《电子学基础Ⅰ实验》 替代:电路分析实验18060090+模拟电路实验18000710T 。 2、18001290《数字系统II》3学分,3学时,(电子核心(准出),其余专业 选修),第五学期,方元&彭成磊&司峻峰—————————–替代原《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18010240 电子核心(准出)&其余专业 选修,3学分3学时,第四学期,方元&彭成磊)+《微处理器与嵌入式系统》(18001140 选修,3学分3学时,第五学期,方元&彭成磊)

3、18001310《数字系统实验II》 1学分,4学时,所有专业 选修,第五学期下半学期—替代原 《嵌入式系统实验》18001170T,选修,原1~18周上课。 原2017版教学计划里第五学期上半学期。

4、18010960《操作系统与Linux程序设计》(更名前:18010960《计算机基础Ⅱ》3学分3学时,替代原18010130《计算机体系结构》3学分3学时选修+18001220/22010040《操作系统》2学分2学时选修),第四学期开课,教师彭成磊

5、18001330《大学物理III》(替代原《理论物理》18000180 2学分4学时),第四学期开课。

6、18060260《数字集成电路I》 替代:数字集成电路设计18060120 3学分3学时。

7、18060280 微电子器件可靠性 (替代:微电子器件表征可靠性及表征技术,2013版计划:2+4学时,2017版计划:2学时. 原名18060020《集成电路器件表征及可靠性》(濮林)(第六学期)+18060210G《集成电路可靠性与失效分析》(纪小丽)(第七学期)

8、18050210T《信息传感与调理实验》司峻峰,替代《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第六学期开课,2学分4学时,更名后全院选修,更名前生医选修。

9、18001260《数据结构与算法》(更名前:18001130 C语言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18001260 计算机基础I),在计算中心上机,教师王自强、周余

10、18060290 《半导体光电子技术》,替代《太阳能电池原理与应用》,马忠元。

11、18041241F移动通信(第一层次)(六) 替代:无线通信,王少尉。

12、18001280数字系统Ⅰ 替代原数字电路18000810。

13、18001300数字系统实验Ⅰ 替代原数字电路实验18000910T。

14、18001320《模拟集成电路Ⅰ》替换原 18001231E《模拟CMOS集成电路设计(第一层次)(五)》)张丽敏、纪小丽

我们有着各自的生活。但你帮助我学会感受自己的生活。

发表回复

相关推荐

PXC集群笔记一(安装和特性)

PXC集群(安装和特性) PXC是基于Galera的面向OLTP的多主同步复制插件 mysql自带的主从集群方案(replication)异步复制无法保 ...

· 7秒前

释放天性 The release of nature

格物者专栏 《100点创新设计方法》系列 释放天性 The release of nature 这么做:大胆想象,好比演员的第一堂课,释放天性一 ...

· 49秒前

千年清河坊

市声到海迷红雾,花气涨天成彩云。 一代繁华如昨日,御街灯火月纷纷。 1、老街历史 清河坊是杭州历史上最著名、最繁华的商业 ...

· 2分钟前

2022超火穿搭情侣款服装!8套「平价、好穿」的情侣装推荐!必须入!

目前全网情侣装推荐连衣裙穿搭的比较多,今天我主推T恤~

· 2分钟前

龜頭紅腫”是怎麼回事?

在男科門診,通常都會遇到“龜頭炎”的朋友,這些朋友的神色很緊張,特別是一些年輕的沒有什麼生活經驗的小朋友,恰好同女朋友...

· 2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