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处于社会关系之中,自然人就成了社会人。不处于社会关系之中,自然人就成了动物。
为什么年龄较小的孩子比较容易被父母PUA呢?因为他们的社会性还比较薄弱。当这些孩子长大后,大部分父母都会收敛自己的行为,相对更尊重孩子一些。这不是因为他们良心发现了,而是因为孩子的社会性大大增强,他们也要顾及社会影响。
这一点可以极限推到受精卵。很多国家都支持三个月以下的堕胎,无论这些法令声称的理由是什么,本质上还是因为这种堕胎造成的社会性危害较小。而当婴儿出生后,就具有了人权,这种人权本质上也是脱离母体,进入社会带来的。没有人会尊重几个月的小婴儿的想法,因为我们甚至无法确定他是否有所谓的“想法”。只有孩子开始学习语言,学习社会规范,学着自己做决定时,他们的社会性才与日俱增,才一点点地成为一个“人”。
从相反的方向来看,老人也往往被不当成人。如果是某个德高望重的社会名流,那么他的老年生活应当还是有尊严的。但如果只是一个没人认识的普通老者,那么随着他的亲朋好友一个个死去,他的社会关系就渐渐凋零。如果他没有孩子,那么他很可能会在某个偏僻的地方静悄悄地离开世界,直到腐化发臭才被人发现。这种区别的本质,仍然是社会性。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当他的社会性不足时,就很容易被社会忽视,成为“非人”。
为什么有很多极端动物保护者对猫狗的权益非常重视,却忽视人的权益呢?从本质上说,还是这些动物介入了人的社会关系。这种介入越深入,这些动物获得的社会性就越强。社会关系的错位配置,使一些狗变成了“人”,使一些人过得不如狗。但没有介入人的社会关系的动物,就鲜有极端动物保护者问津了。
社会性决定人性,社会关系定义了人。这是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我们需要做的,是尊重规律,利用规律。为了保护孩子,我们应当充分地、尽早地使他们社会化;为了照顾老人,我们应当促使他们不断建立新的社会关系;为了避免人和动物的错位,我们应当给动物介入人类社会的程度制定合理的上限,给人类脱离社会关系的程度规定合理的下限。
当然,我在这里只是空口说白话,但我是希望能做出一些贡献的。而且我认为,点明这个道理,也是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