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山 吾 1.wú。1)我。
2)人名。李吾 lǐwú 即李悟。本名李寮,唐憲宗之子。唐德宗封其文安郡王,唐憲宗進封絳王。
3)姓氏。(1)吾姓《姓氏考略》載:春秋時楚有吾氏,三國時吳有吾粲。《路史》雲,系出己姓,夏昆吾之後。吾姓後人主要分佈在浙江省,衢州,開化縣等均有吾姓人脈。(2)復姓。由吾 yóu wú 1.由餘之後。1.由吾吾道榮,北齊諫議大夫。吳國被越國所滅,他的子孫成瞭越國人,改姓“由吾”。2.《宋會要輯稿·禮》(三七)載,由吾公裕,唐時術士。所著《葬經》為朝廷采用。
4)國名。鐘吾 zhōng wú。1.國名。漢為司吾縣。《左傳·昭二十七年》公子燭庸奔鐘吾。2.復姓姓;。
5)獸名。騶吾zōu wú 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
6)物名。圭吾 guī yú1. 古代帝王諸侯在舉行典禮時拿的一種玉器。古代測日影的儀器,即圭表,、圭臬。2.古代量名,一圭容0.5毫升。
7)地名。(1)蠡吾 lí xiàn 古縣名,在今河北省保定市市東南部。《漢書·地理志》:“涿郡蠡吾縣。”(2)番吾 pú wú 卽漢代蒲吾縣。《史記·蘇秦傳》:“秦甲渡河踰漳,據番吾。”《註》徐廣曰:常山有蒲吾縣。《正義》曰:“疑古番吾公邑也。”《河北省大事記·古代部分》載,番吾在今河北省平山縣附近。(3)司吾 sīwú 《漢書·地理志》稱,司吾,東海郡之縣(今江蘇省新沂市)。(4)已吾 yǐ wú 東漢置己吾縣,屬陳留郡(今在河南開封市祥符區),今寧陵縣黃崗鎮有已吾古城。《後漢書·郡國志》:“留郡已吾縣。”,(5)朱吾 zhū wú 又作朱梧。秦代屬於象郡。今越南中部廣平省同海市一帶。《漢書·地理志》:“南郡朱吾縣。”
8)綜合。(1)昆吾 kūn wú。1.國名,以國為氏。夏商之間部落名。《詩經·商頌》稱,昆吾。夏桀。初封於濮陽(今河南省濮陽市)。夏衰,昆吾為夏伯,遷於舊許(今河南省許昌市)。2.古掌管冶鑄之官。3.古丘名。傳說太陽正午所經之處,.借指正午。4.地名。《前漢·揚雄傳》:“武帝廣開上林(苑),南至宜春鼎湖,禦宿昆吾。”註曰:晉灼曰:昆吾,地名,有亭。唐杜甫《秋興》詩(之八):“昆吾,禦宿自逶迤,紫閣峰陰入渼陂。”5.山名。《山海經·中山經》:“又西二百裡曰 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銅。”(2)徐吾 xú wú .一是古夷國。《路史》:“茅戎(春秋時夷國,故城在今河南陜縣北)之別派有徐吾氏。”二是復姓。《廣韻》曰,春秋時鄭公子中有食采於徐吾之鄉者,後以為氏。《姓考》曰,春秋時晉大夫,徐吾之後。3.戰國齊女子名。有辯才。(3)伊吾 yī wú.一是地名。隋大業六年置伊吾郡,治所在今新疆哈密。亦泛指邊疆。二是姓。《廣韻》:“漢有廣陵令吾扈。”3..《後漢書·臧宮傳論》:“臧宮,馬武之徒。” (4)餘吾 yú wú。一是湖水名。在故夏州北塞外。《集韻》:“餘吾,水名,在朔方。”《漢書·武帝紀》:“馬生餘吾水中。”應劭註曰:“在朔方北也。”《後漢書·匈奴傳》:“餘吾,水名。北橋餘吾。”師古註曰:於餘吾水上作橋。二是州名,唐置,今內蒙古烏喇特境。三是縣名,漢置,在今山西省屯留縣西北。《漢書·地理志上》:“上黨郡。縣十四。餘吾。”清顧祖禹《讀輿方史紀要·山西·潞安府·屯留縣》:「餘吾城,縣西北十八裡,春秋晉餘吾邑也。漢置餘吾縣,屬上黨郡。」“上黨”即今山西長治。
2.yan。允吾:yan ya。古縣名。見“允吾”。
3.yú。1)“吾吾”,“疏遠”義。2)山名。同“虞”。曾用名“吾山”,即虞山,在山東東阿。《集韻》《類篇》吾,音魚。《晉語》暇豫之吾吾。註:吾讀如魚,吾吾,不敢自親之貌。《史記·河渠書》:“功無已時兮吾山平。”徐廣註曰:東郡東阿有魚山。“東阿”在今魯西南。3)人名。肩吾子 jiān yú zǐ。1.隱者。《正字通》稱借為支吾。與枝梧通。《集韻》《類篇》吾,音魚。《晉語》暇豫之吾吾。註:吾讀如魚,吾吾,不敢自親之貌。2.指北朝·北周南陽郡新野縣(今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人文學傢庾信。庾信父為南梁時的中書令庾肩吾,其兒子即“肩吾子”庾信。
4.yù。通“禦”。秦漢官名。1)執金吾。《廣韻》禦也。執金吾,官名。本名中尉,漢武帝時更名執金吾。其所屬兵卒稱為北軍。西漢末年時其率禁兵保衛京城和宮城的官員。在城區巡遊時前呼後擁,耀武揚威。當時為民的光武帝劉秀看後說:“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執金吾的讀音,《漢書》有2音:“吾”:1.讀yù。《後漢書·百官志》執金吾掌宮外戒司非常水火之事,月三繞行宮外,及主兵器。吾猶禦也。應劭註曰:執金革,以禦非常。應劭曰:“吾者,禦也。掌執金革以禦非常。”2.讀wú。《漢書·百官公卿表》稱,中尉,師古註曰:金吾,烏名也……故執此烏之象,因以名官。” 據考,應讀“yù”。
誤例:
馬天宇在電視連續劇《秀麗江山之長歌行》裡扮演演的鄧禹,其在第一集裡,把執金吾(zhíjīn yù)誤讀作“zhíjīn”。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