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六十三章精解及译文

此章经文最重要的是老子提出了“报怨以德”。人间怨恨是人生中一大考验,有“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血还血”的古代教法,这样就会“冤冤相报何时了”。孔子的教法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直就是相当、对等。

人世间经常看到的却是“以怨报德,恩将仇报”,这使人间陷入绝望。孔子的教法是世间法,老子的教法是出世间法。老子的教法能够提升文明程度,孔子的教法只是勉强维持文明程度,而“以怨报德,恩将仇报”则会摧毁人类文明。

有修养的世人也会忘却小怨,但不能忘却大怨,老子说:“和大怨,必有余怨”(79章),告诫世人不要轻易与人结怨。老子的悲心极为广大,要世人对“大怨”也要放下。今天文明人肯定赞同老子的教法,也在尝试着放下大怨,实现和解,促进人类文明的福祉。如何实现和解是人类文明的大课题,放下历史以来的恩怨,实现和解是文明的终极目标,不理解这个终极目标就不能自称为文明人。

但我们此时此地是站在脆弱的现实地上,心中虽已建立了究竟地的目标,但公平正义的路线图在哪里还是新的挑战。今天人类部分的实现了和解,但离真正的和解还差的很远。我们站在人类文明学的角度还是应该对已经取得的和解表示敬意,老子在2500年前就提出“以怨报德”的人类文明的伟大教法,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声惊雷。

世人要放下大怨,“报怨以德”,这是对人性的考验。老子深知世人心灵的脆弱,报复心理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因此提出了修炼细行,从细微处开始积累功德,从而彻底改变自己的习性。“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三无修法与“报怨以德”的教法有直接的关系,世人能够做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就是君子了,孔子希望弟子们能够“转凡成善”,老子则是希望“转凡成圣”,所以报怨的认知就有巨大差别。

孔子有真谛俗谛之分,“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是俗谛的孔子。俗谛的孔子代表俗谛的儒家,真谛的孔子代表真谛的儒家。从华夏文化精髓来说,老子道家代表是出世间的修法,所以《道德经》的教法是清静的,无染的,能够让世人生起一颗祥和的心。

孔子儒家的认知依然分歧巨大,儒家在华夏文明未来的作用是华夏文明学的重大课题。孔子儒家有真俗二谛吗?这样的分法有否依据?孔子的俗谛已经广为人知,孔子的真谛在哪里?在《易经·系辞传》和《庄子》、《礼记》中似乎隐隐约约存在。但学术界肯定还远远没有结论,这是热爱传统文化精神应该严肃对待的命题。

达摩是中华禅宗的处祖,是印度南天竺的证悟者,来华弘法,慧能大师是禅宗六祖,使禅法广布华夏,在中华文明思想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并对世界文明思想史产生了极大影响,“禅”的教法令东西方文化精英着迷。达摩《四行观》的“报怨行”修法可以很好的解释老子“报怨以德”的教法。

修行人把遇到的怨恨认作是自己前世所作恶业的报应,自己在生生不息的业流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怨憎,危害无限,今虽无犯,是皆宿殃,恶业果熟”,因此应该“甘心甘受”。修行者“逢苦不忧”,反而认为是修行的好机会,应该感谢施怨者。达摩“报怨行”未必适应一切场合,但确实有巨大道力,应用得当,能够改良人生轨迹,从而推进文明进程。

一想到“报怨行”能够改良自己的人生轨迹,甚至推进文明进程(因为你选择了站在文明进程一边,而不是站在野蛮一边),那一定程度修行“报怨行”是非常了不起的,你应该为自己点赞。老子“报怨以德”站位极高,不是站在假我之上,而是站在真我之上,站在文明进程一边。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三无修法使真我显现,“为无为”是真我之为,“事无事”是真我之事业,“味无味”是真我之妙味。圣人以无我临世,有此真为、真事业、妙味,视人间怨恨若无有。圣人见世人愚昧造怨无已,心生无限悲心,所以报之以德。如果世人没有修得“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则不可能做到“到小多少,报怨以德”。

对于钝根者,修行“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三无教法不是一日能够完成,因此必须假以时日,所以“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日改月化,终于成就。

第六十三章

第一段: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第二段: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第三段: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第四段: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五段: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第六段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此章经文分为六段。第一段经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此章提出修心三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王弼注:“以无为为居,以不言为教,以恬淡为味”。无为是本,不言之教是事业,恬淡是至味。庄子说至人的境界是“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对应老子经文的“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在修心三无的基础上再提出“以德报怨”的伟大学说。

无为学说是老子的根本学说,而且与自然学说合为一体。自然学说是无为学说的基石,没有自然学说就没有无为学说。在老子的教法中,自然学说和无为学说是最深奥的,是无尽的宝藏。魏晋玄学使老子《道德经》的玄妙思想深入文化精英,但老子自然学说的奥义还是没有得到深入阐述,到了禅宗兴起,六祖的“自性学说”应运而生,可以看做是自然学说的逻辑演化。六祖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六祖的“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与老子无为学说最为密切,是对无为学说最透彻的解读,老子前面说“无为而无不为”与“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完全相印。因此离开禅宗教法几乎不能契悟老子无为学说和自然学说。六祖本身不识文字,无尽藏比丘尼请问《涅槃经》的文句,慧能说:“字即不识,义即请问”。无尽藏问:“字尚不识,焉能会义?”六祖答:“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无尽藏大吃一惊。这正是老子的“不言之教”。

第2章说:“无为之事,不言之教”,第3章说:“为无为,则无不治”。世人听到无为就会恐惧,以为会天崩地塌,老子告诉说:多虑了!无为不会使自然失去生生不息的大德,鱼依然会游,鸟依然会飞,牛依然会吃草,人类依然会繁衍。第37章说:“无为而无不为”,无为道力是万能的,无所不为的。老子让世人相信无为的不可思议道力。

第48章进一步把无为无不为法则发展为无事思想,提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第57章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无为无事成为此后几章的核心思想。无为无事就是汉初的无为而治的黄老治理路线。在老子宣说无为正法之前,世人崇尚有为有事,无为无事的妙法闻所未闻。

世人没有见到万物生长是依靠无为法则,而不是依靠有为法则。世人只知道“躁胜寒”,依靠剧烈运动来暂时御寒,不知道北极熊依靠无为法则长出绒毛御寒。无事法则是对治人间的有事妄想,世人治理天下奉行的是有事妄想,以为有事是天下太平的关键。

老子玄同大定中玄照无差别性,实证天下太平不是依靠有事妄想,而是依靠无事法则,北极熊是无事的代表。这是老子境界的不可思议处。即使现代公司管理,无事法则依然十分重要。按规则办事就是无事法则,而不是有事法则,道就是规则。

小公司的老板喜欢一言九鼎,让自己的下属按照自己的心意办事,从来没有规则。结果老板发现越来越力不从心,于是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有规则,老板就必须遵循规则,没有例外,这对老板来说是个约束。两相比较,老板还是选择规则,这就是无事法则的胜利。

味无味是三无法则中第一次提出来的,是来丰富无为法则的。无味是世人最难以接受的,饮食的好坏就是味道的好坏,味无味法则流行,厨师就会失业了。易牙是最懂味觉的,能过辨别两条河流的河水味道,成为齐桓公的首席厨师。

经文说:“五味令人口爽”(12章),“食色性也”是儒家的基本观点,对五味的追求是世人的基本欲望。老子敏锐的看到五味是世人欲望膨胀的重要表现,食欲和色欲是世人最难摆脱的。按自然法则的饮食男女并不是危害,真正的危害是无止境的追求,使欲望不可遏制。

君王无疑是最大的受害者,食色是君王的丧生之地。五味使人的自然味觉败坏了,已经无法品味无味的美味。所以老子宣说“味无味”的新教理。庄子说:我认为无为是至乐,世人却认为无为是至苦。圣人认为无味是至味,世人认为无味是至苦。

茶道中,品泉就是“味无味”,能够品尝清泉的甘冽,天下就没有比清泉更好的美味了。品泉能够修复败坏的味觉,品泉过后才能品出好茶的美味。人的味觉是会改变的,味无味才能恢复真正的味觉。

世人总是不断用越来越浓烈的食物刺激自己,喜欢吃辣的人不再满足微辣,而要大辣,越辣越有味道。世人不仅败坏了天生的味觉,而且失去了真正的美味–无味的品鉴力。“味无味”狭义来说是指饮食的味觉,广义来说是指道妙的觉受。

老子宣说“味无味”奥义,就是开启新的品鉴视野。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的大美需要“味无味”的觉受才能品鉴出来。美无处不在,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茶室布置就是如此,一根枯树枝放在恰当的位置就是最美的呈现。

“枯藤老树昏鸦”都是衰汰之象,肯定给人以压抑无趣之感。但与“小桥流水人家”联系在一起,就呈现出暗暗的生机,让流浪者萦回梦绕。马致远是否从老子的“味无味”得到灵感?日本和歌和茶道有侘寂美学,就是在极简中发现惊人之美。禅宗的美学正是“味无味”,在极简中展示无限之美。

艺术家不懂禅的美学是一大损失。无味乃是至味,背后暗示的正是修道者对宇宙人生的特殊觉受–玄照,正因为玄照,宇宙万物才能呈现不可思议的美景。一颗石子丢进池水中发出咚的一声,会让有心人赞叹不已。

品尝人生也是如此,人生本来无比美好,只有味无味的圣人才能品味到人生的美好。“归根曰静”,味无味就是品味“静”的人生。华人喜欢热闹,不喜欢孤独,实际上孤独何尝不是很好的人生呢?只有最有品味的人才能享受孤独,品味孤独。

烦恼时很多人会说“让我静一下”,静是修复烦恼的最佳良药。所以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45章),今天的人们越来越体会到老子教理的伟大。与美味相比,静更加需要,静更加美味。

从现实地上说,“味无味”就是修复初始的味觉,能够品尝无味的美味。从究竟地上说,就是凝神抱一,品尝静的味道。庄子说:举世人赞美我,我心里不会增加一份高兴;举世人诅咒我,我心里不会产生一份沮丧。

这就是大宗师的味无味。修道士入三摩地,心如如不动,外界的赞美和诅咒都“应而不藏,不将不迎”,这就是真正的“清静”,是味无味的最深刻处。

第二段经文: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经文“大小多少”争议很大。无论怨是大还是小,无论怨是多还是少,一律“报怨以德”。世人对于小怨可以放过,不加计较,但对深仇大恨则必须报仇雪恨,所以说“和大怨,必有余怨”。佛教说“冤冤相报何时了?”世人应该惊醒,冤冤相报是无穷尽的,如果人人都冤冤相报,这个世界没有宁日了。原始部落时代盛行血亲复仇,一个的人被另个部落的杀害,另一个部落就要复仇,杀掉凶手。两个部落从此冤仇。

这句经文具有世界文明的价值,站在人类心灵的最高处。世人知道“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甚至“以血还血”,这是现实地的真理。原宪问孔子:“或曰‘以德报怨’,如何?”孔子回答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孔子主张是“以怨报怨,以德报德”。

老子主张“以德报怨”,真是天壤之别。孔子是站在现实地回答,老子是站在究竟地回答。孔子站在泰山顶上,老子站在九重天顶上。但要知道,《论语》中的孔子是俗谛的孔子,《系辞传》的孔子才是真谛的孔子,真俗二谛不可混淆。

注释家认为经文“报怨以德”很突然,与上下文不协。其实“报怨以德”不是凡夫的境界,而是圣人的境界。圣人能够做到“报怨以德”,正是圣人“味无味”的修行所致。爱恨情仇亲疏利害是世人的人生之味,天天品尝,俗谛与真谛不可相提并论。

世人无缘品尝静无为的真味,怨恨何时了?怨恨不是“人生之味”吗?修行到了味无味,怨恨的人生之味就消失于无形之中。后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正是同样的修法,可见前后章一直贯穿无为无事无味的修法。

世人到底是要修报怨心还是报德心?站在现实地上说,有怨必报。站在究竟地上说,以无我心应世,怨的本性是空,无怨可报。

《四十二章经》中说有人骂佛,佛默然承受。骂完以后,佛问:别人送礼给你,你不接受,礼物归谁呢?骂者回答:当然归送礼的人。佛问:你骂我,我不接受,骂归谁呢?骂者回答说:那肯定归骂者了。骂者不好意思再骂了。佛继续说,仰面唾沫,唾沫必还落在唾者面上;逆风扬尘,尘必还落在扬者身上。佛陀的三个比喻可以补充老子经文没有说完的奥义。

老子说“孰能浊以久,静之徐清。”(15章)圣人入浊世,不是来与世人对抗的,不是来以怨报怨,以德报德的,而是以清静心让世人躁动的心安静下来,从而使世人没有怨恨,这就是《金刚经》的“降伏其心”。

世人已经被怨恨缠结,无法摆脱,世人的心流已经被冤冤相报的咒语紧紧捆绑,依靠己力根本无法解脱。如果没有圣人入浊世拯救,人世间只有在冤冤相报的旋涡中归于灭亡。所以圣人“报怨以德”的伟大教理正是“天降甘露”,把世人救拔出来。这就是究竟地的伟大教理。

如果按照现实地的教理,以怨报怨,以德报德,那世人就永无解脱困苦之日了。老子重申古代圣人的伟大教理:“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78章),圣人是来替世人承受苦难的,“以德报怨”就是在承受苦难和冤屈。

唐朝寒山大士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置乎?拾得回答: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拾得要修行人对造怨者怀有敬意,这是何等境界!寒山是代替世间人来问拾得,世间人天天陷入无尽怨恨中,想报怨也报不完,恩将仇报,爱尽生恨,比比皆是。寒山提出常见的八怨,世人听着听着气不打一处来,真有血海深仇。

但拾得轻轻的宣说修行人的八让,最后说“再待几年,你且看他。”造怨者对他人怨恨如此深重,看他的结果是什么?我们可想而知。世人想要造怨者的结果吗?不想要。这是圣人的胸怀。

寒山问:“还有什么秘诀可以躲过世人的怨恨呢?”拾得说:“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一遍。”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

寒山拾得问答和弥勒菩萨偈是最好的“报怨以德”修法。其中开头几句最为关要。“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圣人无怨以应世,可以无敌矣。

河上公注:“修道行善,绝祸于未生也。”圣人修道行善,把祸患怨恨消灭于未生之前。所以后文说“和大怨,必有余怨。”(79章),这是世人无知,结下深仇再来弥补,必定留下心理深深的伤痕。如果碰到圣人,那是他运气好,圣人会“以德报怨”,反而因祸得福。但世间的圣人是多么稀缺,罪性不灭,自己必然承受。

第三段经文: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此句经文一般解读为老子赞同修道“从易处、细处下手,容易成就”。但细品全文,意义完全不同。老子反对“从易处、细处下手”,因为这是俗谛,不是真谛,是有为,不是无为,违反“三无”修法。修行者唯一应该奉行的修法是“为无为,事无事,为无为”,而不是从易处、细处下手这种讨巧的修法。修行不能讨巧,否则一事无成。所以后文说:“是以圣人终不为大”,当然也不“为大于其细,为难与其易”。历代注释家忽视了前后文的逻辑关系,更忽视了老子此章开演“三无”修法。唯有“三无”修法才能证得“报怨以德”的圣人境界。

经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修道成为天下那是,都是因为世人喜欢“易处”讨巧修行所导致。“作”,发生,冒出,第16章“万物并作”即此意,后文同,不作“作为”解。

经文: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大事”,意同“难事”,世人因为喜欢“细处”讨巧修行,结果成为完不成的“大事”。唯一的修法就是“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三无修法,其他都不是正法。

第四段经文: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不为大”即不“为大于其细”,圣人修行完全按照远古证悟者传下的教法,决不讨巧,不走捷径。河上公注:“处谦虚也。”圣人是最谦虚的,不会把自己看大,只会把自己看小。圣人在世人眼中“不为大”,在天的眼中是“成其大”;现实地是不为大,究竟地是成其大。

庄子说:“世之君子,天之小人;世之小人,天之君子。”(大宗师)圣人不能在人眼中成其大,但会在天眼中成其大。

第五段经文: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是世间法中最难最难的,只有修持出世间法的修道士才有这样的高深境界。“轻诺”就是轻率承诺,就是“喜诺”;“多易”就是赞美“易”,即“喜易”,这是说“喜欢从易处、细处下手修行”必然“寡信、多难”,如果按照传统注释,此句义理无法一致。

修道必须勇猛精进,立雪断臂,难行能行,而不能走捷径。走捷径就是“而民好径”(53章)。

第六段经文: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犹,释德清注为“尤也,更也”,“犹难之”即圣人视为更难。又“犹”有“畏而愈进”意,犹如迎难而上。“犹兮若畏四邻”(15章),修道事业是“畏而愈进”,畏是不敢轻忽,进是意志不退,难忍能忍。“犹难之”含有此意。王弼注:“以圣人之才,犹尚难于细易,况非圣人之才,而欲忽于此乎?故曰犹难之也。”

即使有圣人之才,做到“报怨以德”也是一件极难的事,何况没有圣人之才,却不想艰苦修行而想做到,那只是天方夜谭。老子宣说圣人之成为圣人,都是经过无数劫的苦行实修,才能够成为圣人。

这是劝人实修实证,不可走捷径。“大道甚夷,而民好径”(53章),世人很想修行,但不愿苦行实修,而喜欢走捷径。所以老子举出圣人是如何苦行实修的。“圣人犹难之”,是说圣人曾经经历无数劫苦难,决不走捷径,所以才成为圣人。

禅宗二祖慧可立雪断臂的故事可以解读“圣人犹难之”一句经文的内涵。慧可向达摩祖师求道,但达摩祖师一句话也不开示。慧可有些沮丧,但又想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如此,我又何人?”

古代修行人求无上道,都是经过难忍能忍的苦难,甚至“刺血充饥、投崖饲虎”这样以生命为代价,才最终获得成就。

当时天下大雪,慧可立在雪中。第二天积雪超过膝盖,但慧可没有退却。达摩祖师生起了无比的悲心,问:你久立在雪中想求什么?慧可含泪回答:”我想求无上佛道,广度有情。”达摩祖师说:“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知小德。”

无上佛道不是依靠久立雪中这样的“小知小德”能够获得的,而是要依靠无数劫的修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不可思议的忍耐力才能够获得。于是慧可拿出戒刀,砍下自己的手臂,献给达摩祖师:“我这样的决心可以获得无上佛道吗?”师知是法器,乃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

达摩认为慧可是真正的法器,为法忘躯,今天不惜断臂发愿,可以求得佛法。慧可就是“圣人犹难之”的例证。圣人都是“为法忘躯”,难行能行,有这样的精神,所以“故终无难矣。”报怨以德的宏愿一定能实现,但必须像慧可一样舍身忘躯。

道德经散文诗是意译,以求义理贯通,文句不一一对应,唯有以心印心,会契证悟者心法为指归)

来源:公众号“道一讲国学经典”,专注道德经研究

发表回复

相关推荐

加拿大留學各省碩士留學費用及優勢對比

安大略省——全加拿大最頂尖的大學靠質量過硬出名的加拿大教育系統中,安省就是皇冠上的那顆珍珠。加拿大排名top10大學中,有6...

· 2秒前

三自由度直升机模型LQI控制

文章内容首发于我的个人公众号内,更多笔记&干货分享,欢迎关注!

· 11秒前

貢菜

​在外浪蕩二十年,每次回傢返程前,母親總會問我要不要買點牛肉丸、鹵鵝、豬頭粽之類的特產,我每每婉拒。因為當今物流發達,...

· 20秒前

艾滋病試紙準確嗎

艾滋病試紙是比較可靠的,目前市面上的艾滋病試紙一共有三種,分別是血檢試紙、唾液試紙和尿液試紙,在各地大型連鎖藥店以及...

· 30秒前

北京的大院文化

北京分为四个大院文化,各有特色。一,国家机关部委大院。二,各大学,研究院所大院。三,军队大院。四,胡同大杂院。

· 31秒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