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作业,版权所有。若有借鉴请评论。欢迎交流。大致框架,未写完。
浮士德的精神不单纯指19世纪德国作家歌德所塑造的文学作品《浮士德》中主人公浮士德的精神,不但超出了《浮士德》,而且超出了19世纪德国文化的精神,其提升为一种人类精神在特定历史年代中的绝妙写真(绝对的精神)。
一.内心矛盾纠结,反复斗争。
1.知识、精神的困惑。浮士德困坐在中世纪的书斋里,发奋攻读哲学、医学、法律、神学,对旧的书本知识不满与厌倦,这些知识似牢笼拘禁著新鲜活泼的生命,感慨自己是“可怜的愚人”,自然与人生在向他召唤,突然发现之前僵死的学问与生生不息的自然相违背,他怀疑绝望,自杀未遂。“大宇宙”或“无限的自然”象征绝对真理,浮士德企图认识但未能把握,地灵说:“你近似的是你理解的神,而不是我。”即告诫他只能在一定条件下了解相对真理,但浮士德仍未领悟,怀疑痛苦。
2.官能享受的矛盾。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精神的不足,转而寻求官能的享受,精神困惑与官能享受的矛盾。浮士德与葛丽卿相爱,并获得官能享受,但在葛丽卿领受死刑之后,他的良心上受到莫大的创伤,漫长的心理斗争过后,他继续行动,走向更大的世界,官能享受与自身更大追求的矛盾。
引诱与反引诱的矛盾。
3.生命与虚无的斗争。浮士德在获得皇帝的海边封地之后,围海造田,为百万人安居乐业而奋斗,他并没有贪图自己的个人享乐,而是去争取更多人的生活与自由,这一追求超越了魔鬼,超越自身的有限性(原始本性)。魔鬼象征的是人自身的原始本能与虚无,当生命向精神敞开时,虚无作为对手而出现,精神追求展现得愈丰富、愈深邃,它与虚无的斗争遍越剧烈、尖锐。
4.新旧力量的对抗。浮士德作为代表启蒙运动时期知识分子的代表,接受启蒙思想,追求新的生活、习惯,必然要和旧的思想、生活、习惯决裂,因新旧思想对抗而感到绝望,在书斋长段独白,决心走出中世纪的书斋,就是他与过去决裂的痛苦过程。
二.由小我走向大我的人格发展。
浮士德与葛丽卿相爱,由欲导致情,是一种世俗爱情的体现,死后,经过一番莫大的心理挣扎,决定继续行动。
从世俗之爱(葛丽卿)到精神之爱(海伦),从主观的个人享受到客观的成就,从自身原始本性的拘束到献身世界,从直接、感性的存在到古希腊美学(海伦)。
三.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追求。
自强不息。
追求真理。
四.重视现实,不断实践。
浮士德不断追求自身的理想、灵魂,不断进行现实活动和社会改造。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