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湿地的概况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还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
湿地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介于陆地生态系统(如森林和草地)与水生生态系统(如深水湖和海洋)之间的独特、复杂的生态系统。
按《拉姆萨国际湿地公约》定义,不论天然或人为、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由沼泽、泥沼、泥煤地或水域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六公尺以内的海域。
1971年2月2日,《湿地公约》在伊朗南部拉姆萨尔签署,为了纪念《湿地公约》的签署,并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从1997年起,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
(备注:拉姆萨公约(Ramsar Conservation on Wetlands) 1971年在伊朗的拉姆萨签署的湿地保护公约,全称为《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宗旨是通过国家行动和国际合作来保护与合理利用湿地。截止2011年底拉姆萨公约共有160个缔约国,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覆蓋著1960片总面积超过183万平方公里的重要湿地。)
根据我国湿地的实际情况得出的定义:“陆缘为含60%以上湿生的植被区、水缘为海平面以下6米的近海区域,包括内陆与外流江河流域中自然的或人工的咸水的或淡水的所有富水区域(枯水期水深2米以上的水域除外),不论区域内的水是流动的还是静止的、间歇的还是永久的”。
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
龙湖国家湿地公园
二. 湿地的形成原因和分类
拉姆萨公约对湿地的划分分为31类天然湿地和9类人工湿地。中国湿地的主要类型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口湿地、海岸滩涂、浅海水域、水库、池塘、稻田等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结合我国湿地资源的状况,将我国常见的湿地分为5类。
① 近海与海岸湿地
近海与海岸湿地是指在近海与海岸地区,由天然的滨海地貌形成的浅海、海岸、河口以及海岸性湖泊湿地,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红树林沼泽、海草湿地、潮间盐沼及潮间淤泥质海滩。
② 湖泊湿地
中国的湖泊类型多种多样,根据地域的不同显示出不同的特点。湖泊湿地是指湖泊沿岸边或者浅湖发生沼泽化过程而形成的湿地,主要表现为大小形状不一、充满水体的天然洼地。根据自然条件差异和资源利用,生态治理的区域特点 ,中国湖泊划分位东部平原地区、蒙新高原地区、云贵高原地区、青藏高原地区和东北平原与山区等五个自然区域。
③ 沼泽湿地
沼泽湿地的地表常年潮湿积水、地面上喜湿性植物大量生长,其下有泥炭堆积的地方。我国沼泽湿地分布范围广、面积大。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15%。分布较集中的地区有东北的三江平原、西北的柴达木盆地、四川的松潘草地及藏北芜塘内陆河区等。其中仅四川松潘草地的面积便达2700km2。沼泽湿地的形成和发展一般是在温湿和冷湿气候,平坦和低洼的地形条件,更有利于它的的形成和发展。由于沼泽湿地中只有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小规模水体。因此沼泽湿地的地质作用主要以生物沉积作用为主。沼泽有利于喜湿植物大量繁殖。低等植物(主要是藻类)遗体中的脂肪、蛋白质等有机质在缺氧的环境下,经厌氧细菌分解,可形成含水很高的絮状胶体物质一腐胶质。它与黏土和粉砂混合并经过脱水变致密后,即成为腐泥,腐泥经过成岩作用可转变成油页岩。高等植物遗体中的纤维素及木质素物质,在厌氧细菌的参与下,经过氧化、分解、合成等复杂过程转化为多水的腐殖酸及腐殖酸盐等。这些腐殖物质与沼泽中的泥砂及溶解于水中的矿物质等混合就形成泥炭。泥炭的有机质中含碳量可达60%。泥炭是湖沼发展和演化中形成和聚集的典型产物。
沼泽湿地蕴藏着较大的生物生产力,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动植物产品和生产原料,沼泽地草本植物生长茂密,土地肥沃,有机质含量高,排干后可开垦为耕地、林地或牧场。沼泽的存在有利于保护物种和遗传的多样性。还可以调蓄径流洪水,防止自然灾害。沼泽地还可以带来丰富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观光、旅游的景点,供游客欣赏体验。
④ 河流湿地
受地形、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河流在流域上的分布不均。河流湿地主要指河流等流水水域沿岸、浅滩、缓流河湾等发生沼泽化过程而形成的湿地,包括以下分类:永久性河流实地、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湿地、泛滥平原湿地、喀斯特溶洞湿地。
⑤ 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是指受人为活动影响而形成的湿地。主要包括水库、盐田、运河、输水河、稻田、水塘等。我国稻田的分布主要在亚热带与热带地区,人工湿地具有养殖、输水、蓄水、发电、农业灌溉和城市景观等功能和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人工湿地不仅能够满足市民物质生产需求,更是建设城市生态文明的重要自然基础。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
北海湿地
三. 湿地的功能
① 湿地有“地球之肾”的美誉,是指其对于地球的作用像肾脏对人体的作用一样,即能将污浊的泥水化作涓涓细流。湿地是自然环境中自净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之一,其净化能力是同等地域森林的1.5倍。湿地具有减缓水流、促进沉积物沉降的自然特性,其中生长的多种多样的植物、微生物也可以吸收污水使水体净化。
② 湿地作为“天然的蓄水池”,可以把大量的水储存在植物体内,湿地的土壤中具有孔隙度很大的草根层和泥炭层,可以大量持水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水与湿地关系密切,湿地是水资源的重要储存者和持续补给者,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改善水质和维持区域水循环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湿地还被称为“鸟类的天堂”和“人类的聚宝盆”等这与其维护生物多样性及调节气候等功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湿地是一种“半水半陆 ”的独特的生态系统,其中居住的既有陆生的动植物,也有水生的动植物,湿地为许多动植物物种的生命循环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生存环境。我国湿地约有25万公顷,在亚洲的57种濒危鸟类中,中国有31中,在贵州草原湿地,每年栖息越冬的鸟类有180多种,数量达20万只以上,其中黑颈鹤是世界上唯一的高原鹤,属一级保护动物。
③ 湿地不仅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水资源,还储藏有极具利用价值的矿产资源。湿地中有各种矿砂、盐类资源以及泥炭资源和尤其资源。湿地可以位人类社会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食盐、芒硝、天然堿、石膏等多种原料,以及硼、锂等多种稀有金属矿藏。泥炭是沼泽环境中特有的产物,在我国的若尔盖高原,当地人利用其蕴藏者的19亿吨泥炭资源,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泥炭发电站,以补充当地电力资源的不足。
四. 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
① 湿地生态系统非常脆弱,易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干扰发生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受水文、土壤、气候的相互作用,以水源为例,水是湿地特有植物形成的重要条件,对物种的丰度可产生显著的影响。
② 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在许多情况下不可逆转,为了眼前经济利益而破坏湿地生态系统,降低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是得不偿失的。
③ 保护我国的湿地,不仅可以降低湿地的侵蚀破坏,改善湿地状况,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湿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④ 保护湿地不仅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一些分布在相邻国家的界湖、界河、海域的湿地更会涉及国际共同利益。综上所述,保护湿地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异常紧迫的任务。
五. 中国的湿地分布及特点
① 中国湿地面积广阔,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中国湿地面积3848多万公顷,约占世界湿地面积的6.8%。中国的十大湿地包括双台河口湿地、碧塔海湿地、香港后海湾湿地、玛旁雍错湿地、扎龙湿地、洞庭湖湿地、山口红树林湿地、盐城湿地、青海湖湿地和腾格里湿地等10个国际重要湿地。
② 我国湿地类型多、分布广泛、常常一种湿地类型分布在多个区域或一个地区出现多种湿地类型,组合形式丰富多样。我国湿地还具有面积大的特点,具体体现为湿地面积占世界湿地面积的10%。
③ 另外,中国的湖泊和河流类型多种多样,根据地域的不同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比如我国东部气候湿润多雨,河流分布较多,所以东部普遍河流湿地较多,相比西部地区干旱少雨,湿地的分布明显较少。
④ 我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且有很多生物物种是珍贵的濒危物种,比如在亚洲57中濒危鸟类中,我国湿地内就有31种,这些生长在湿地中的生物物种,具有极大的科研价值。
根河湿地洪泽湖湿地
六. 湿地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湿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为湿地旅游的开发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通过湿地休闲旅游的引入带来的经济收益,可以部分地用于“反哺”湿地保护与湿地恢复工程,破解湿地自我造血的发展难题。
旅游是湿地开发利用的最高境界。对湿地来说,开展“负责任的旅游”首选是生态旅游。它与湿地之间,既最有可能和谐共处,又普及和提升了旅游者的生态保护理念。
湿地旅游开发共分为生态观光型、科普教育型、城市休闲型、符合发展型。
1.生态观光型该模式的规划要点:
①保护为主:此种湿地大多生态价值很高,一旦生态被破坏,旅游观光也没有依托,需尽量减少外界干扰。
②规模取胜:多为大面积的色彩丰富的湿地景观,形成视觉冲击;且多有珍稀的湿地动物,观鸟等活动也是重要吸引。
③原生景观:原生态的湿地环境是其特色,也是保持生态价值的基础,将人工化、形式化的造景技巧用于这种湿地只能弄巧成拙,不仅掩盖湿地的原生美,还很可能破坏生态平衡。
④适用性:适合生态价值很高、景观价值高、相对远离城市的湿地。
2.科普教育型该模式的规划要点:
①合理的保护措施:需兼顾生态保护需求与科普需求,在尽量减少对湿地核心区人为干扰的前提下满足游客游览和活动的需求,游客活动空间相对组团聚集在远离湿地核心区的区域或呈线状、轻介入的穿插在湿地中。
②丰富的科普活动:注重生态知识教育(湿地的生态作用及其运行模式) 、生物知识教育(湿地动物和植物的观赏和识别) 、环保知识教育(旅游环保)、科技知识教育(湿地净化和湿地利用) 、劳动知识教育(喂养、植树等)等湿地科普教育,通过展览馆、实地观察、参与性活动、科普讲座、主题科普活动等多元方式进行科普教育。
③适用性:具有较高科普价值的湿地、人造的功能性湿地、或严格保护性湿地的缓冲区。
3.城市休闲型该模式的规划要点:
①良好的生态基础:基于自然或人造湿地的生态环境打造,多出于修复或维持湿地生态的目的,有一定的人造成分。
②亲民的休闲游憩:湿地科普教育为基础功能,并结合湿地提供儿童游憩、湿地参与性活动、餐饮、聚会等丰富的休闲活动空间和设施。
③适用性:临近巨大消费市场(多为城市中或城市近郊),湿地敏感度相对较低,至少休闲活动区域不是湿地核心保护区。
4.符合发展型符合发展型该模式的规划要点:
①合理的功能分区:此生态保育、旅游活动、产业发展乃至商业开发等空间需进行明确区分,在保护湿地核心的原则上最大化发挥湿地的综合价值。
②可持续的产品组合:产品适应市场需求且各类产品之间良性互补,共同为目标客群提供美好旅游体验。
③良性的开发节奏:通常规模较大,涉及产品类型较多,需根据湿地自身特点、市场需求、资金能力等,明确合适的开发节奏,其中,湿地生态保护是毋庸置疑的前提。
④适用性:湿地规模大、具备发展为旅游目的地的条件(有独特吸引或良好区位或强大资本)、有一定的土地资源。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盘锦湿地
七. 相关习题
涉及湿地的相关习题往往包括:
1. 湿地形成原因:分析湿地形成,需要结合当地区位条件对水循环进行分析,口诀为“酱蒸生牛排”,即降水、蒸发、下渗、地表径流和排水,由于水汽输送和地下径流对湿地的形成的影响并不大,所以并不算在需要考虑的因素内。
2. 湿地的意义:在地理课本必修三着重讲过湿地的相关内容,不同的教材选取的案例不同,但对湿地意义的分析基本大同小异,这也是需要同学们重点掌握的内容,不需要去死记硬背,明白分析这个问题的角度即可。
① 它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
② 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
③ 还能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
④ 它能以有机质的形式储存碳元素,减少温室效应
⑤ 保护海岸不受风浪侵蚀,提供清洁方便的运输方式
⑥ 湿地还是众多植物、动物特别是水禽生长的乐园
⑦ 向人类提供食物(水产品、禽畜产品、谷物)、能源(水能、泥炭、薪柴)、原材料(芦苇、木材、药用植物)和旅游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3. 湿地旅游资源开发:这部分内容可能会设置在旅游地理的出题中,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真正能够检验地理核心素养。作为补充的知识,该部分内容在上一部分已经有详细的提及。
【题型示例】
【2010四川】36. 读以下两幅区域图,完成(1)~(2)题。
(1)分析图1中乙地湿地的形成原因,并指出湿地对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8分)
答案:形成原因:
① 蒸发:气温低,地表水蒸发弱;
② 排水: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③ 下渗:冻土阻隔,水分下渗少,故地面长期潮湿、积水。
作用:调节气候(或调节河、湖水量)、保护生物多样。
【2015安徽】13. (34分)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6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著大量的野生天鹅。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
(2)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14分)
① 补给: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
② 排水: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
③ 蒸发:气温低,蒸发弱;
④ 下渗: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2014全国2】36. (22分)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图7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沼泽广布。
(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8分)
① 排水: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② 蒸发:气温低,蒸发量小;
③ 下渗:下部土层冻结,阻滞水分下渗;
④ 地表径流:(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