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順治十年起專設將軍等軍政官員管理吉林等處軍民事務。康熙元年設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十五年移治吉臨烏喇,後亦稱吉臨烏喇將軍、船廠將軍、吉林將軍。乾隆十五年正式稱船廠將軍,二十二年改稱吉林將軍。在當時,開原以北因朝廷封邊之策導致人煙稀少,吉林境內的主要城市如寧古塔、三姓、通化等面積都十分狹小,形制也類似於中原的傳統城市。
吉林城郭簡圖1
圖例:
其餘編例,簡圖及戰例匯總,錯漏更正記錄參見:
建置:康熙十年至三十一年、雍正三年至光緒三十三年。
又作“船廠”“吉臨烏喇”。吉林將軍、吉林副都統駐地。位於今吉林市船營區(43.838°N, 126.544°E),面積2.7平方公裡。吉林副都統轄領二城。
清康熙十年設副都統,十二年築城,植木於東西北三面以為內城城墻,內城之外有土城,南臨江無墻。十五年,寧古塔將軍徙此,三十一年,副都統移駐伯都訥。雍正三年重設副都統,四年置永吉州管理民政,隸於奉天府。乾隆七年整修和增高土城,十二年改永吉州為吉林廳,隸於寧古塔將軍。同治六年自舊北門向外擴展1裡,沿江區域修築木柵。光緒九年改土城為磚城。
清末東北行政區劃改制,光緒八年改吉林廳為吉林府,三十三年裁副都統。
內城在清代即已廢棄消失,外城城墻在偽滿時期陸續拆除,目前存市舊食品廠東北角一段城墻。
6951638c16cf34b1e93fcaaaccbe874a吉林城(光緒二年)
建置:雍正九年至宣統元年。
又作“依蘭哈拉”。三姓副都統駐地。位於今依蘭縣駐地依蘭鎮( 46.315°N, 129.558°E)。面積0.69平方公裡,城外衙署面積0.024平方公裡。三姓副都統轄領一城。
遼末為五國頭城越裡吉城所在,其城形如長條,金滅北宋後成為“大宋徽宗皇帝北狩行在”,至清中期仍有修補,後廢棄,面積0.26平方公裡。目前仍存數段夯土遺跡。此外江北也有一處金代城址(迎蘭城址),城東已被江水沖毀,其城名、規模待考。
清康熙間編努葉勒(今盧姓)、葛依克勒(今葛姓)、湖西哩(今胡姓)三姓赫哲族長為三世管佐領,因名之。其後長期作為貂皮和人參貢繳、貿易的集散地。雍正十一年於越裡吉舊城之南築城,雍正九年設三姓副都統,管轄自三姓城以下松花江、混同江流域至黑龍江口及庫頁島長達三千餘裡的廣大區域。然而自三姓城以下便再無任何副都統、城守尉、協領駐地,以一個副都統衙門根本無法顧及如此廣大的區域。因此當俄國人滲入黑龍江下遊,日本滲入庫頁島南部時,清廷鞭長莫及,最終導致咸豐十年失去烏蘇裡江以東全部區域。這也是晚清朝廷在東三省快速加置府縣治所的重要原因。
乾隆四十年、光緒十年兩次重修城墻。乾隆中期以後三姓城商貿日益繁盛,人口增長,建成區溢出城外,西門外至江邊全部填滿。然近代水患、戰亂頻繁,自道光二十二年至民國二十一年,松花江十次水淹城區,俄軍、關東軍多次破城,城區遭到極大破壞,後逐漸衰落。
清末吉林政區改制,光緒三十二年於三姓城設依蘭府,宣統元年四月裁副都統。
三姓城(乾隆四十五年)
建置:乾隆二十一年至宣統元年。
阿勒楚喀副都統駐地。位於今哈爾濱市阿城區(45.535°N, 126.966°E)。面積2.7平方公裡。阿勒楚喀副都統轄領三城。
遼末,原屬五國部的完顏氏一系遷居至今哈爾濱市阿城區之南,金收國元年建國後於此地築城以為都,是為上京會寧府。作為都城,上京面積巨大,分南北兩城,南城多宮殿官署,面積達3.1平方公裡,北城為居民區,面積3.1平方公裡。元滅金後沿用其北城,後逐漸荒廢。
金上京城
清雍正三年設阿勒楚喀協領,七年於舊上京城北建木城,周僅二裡。乾隆二十一年設副都統,四十年重修城墻,四十八年改築土城。同治七年擴建,在舊城的南、北、西三面向外拓寬,將原衙署城的街市均圈入城中。光緒二十六年為俄軍攻占,城池遭嚴重破壞,二十八年重修。宣統元年四月裁副都統,設阿城縣。城墻今已無存。
阿勒楚喀城(光緒二十年,城墻城門位置為推測)
建置:康熙三十一年至宣統元年。
伯都訥副都統駐地。位於今松原市寧江區(45.174°N, 124.815°E)。面積1.3平方公裡。伯都訥副都統轄領一城。
北魏太和十七年,勿吉人滅夫餘國,置伯咄部於此。渤海時為夫餘府。遼清寧四年於今寧江區伯都鄉駐地東南築寧江州城(45.278°N, 124.806°E),金代前期廢棄。後金天聰九年於寧江州舊址設伯都訥兵站,清康熙二十四年辟吉林烏拉至黑龍江城驛路,又設伯都訥驛站。三十一年,移吉林副都統於此地,改稱伯都訥副都統。
伯都訥舊城
三十二年,副都統巴爾達以舊城離江漸遠,水路交通不便,遂徙治所於城南12.5公裡的江邊並築城,是為今址。雍正四年置長寧縣,隸於奉天府,乾隆元年裁。嘉慶十五年置伯都訥廳,八年遷廳治於孤榆樹,三十二年遷回,並升為新城府。
c08976195a6df7a7b59e4d1910ab230d伯都訥城(光緒元年)
建置:順治十年至宣統元年。
寧古塔副都統駐地。位於今寧安市駐地寧安鎮(44.341°N, 129.461°E),面積:內城0.94平方公裡,加上外城合計2.2平方公裡。寧古塔副都統轄領二城。
清崇德元年於今海林市舊街鄉古城村(44.414°N, 129.154°E)築石城,是為舊城。舊城規模很小,面積0.025平方公裡,城內居民寥寥數傢而已。起初,東北全域由盛京昂邦章京管轄,順治十年析置寧古塔昂邦章京於此,康熙元年改寧古塔將軍。
aee62a7dc182cadfbacde12f19bbe212寧古塔城(內城,崇德二年,外城毀棄較早,現已無考)
康熙五年,遷今址築新城,舊城遂廢。十五年,將軍治所移至船廠(吉林)。由於地處偏遠,寧古塔城逐漸成為清廷的熱門流放地,雍正四年置泰寧縣管理民政,七年裁。清末吉林行政區劃改制,於宣統元年裁副都統,二年移綏芬廳於此,並改為寧安府。
新城為內外兩重城,內城為木城,外城為土城。內城毀於宣統二年,外城毀於民國九年。目前舊城、新城皆有部分遺址留存。
寧古塔城(光緒二十年)
建置:乾隆九年至三十四年。
拉林副都統駐地。位於今五常市拉林滿族鎮(45.236°N, 126.864°E)。面積1.4平方公裡。
金築淶流城,位於今營城子滿族鄉營城子村(45.172°N, 126.964°E),元廢,城址遺跡明顯。清康熙二十三年征俄羅斯,於拉林擴建糧倉,儲備軍糧,稱拉林倉。雍正二年設協領,乾隆九年設拉林阿勒楚喀副都統,二十一年析置阿勒楚喀副都統,三十四年裁拉林副都統。同治七年佐領永海捐築土城,每門設置炮臺。今仍存部分城基。
拉林城(同治十年)
建置:同治九年至宣統元年。
琿春副都統駐地。位於今琿春市駐地(42.870°N, 130.369°E)。面積0.48平方公裡。
清康熙五十三年設協領駐防,同治九年加協領副都統銜。光緒七年四月置副都統,十年,首任副都統依克唐阿築土城。二十六年俄軍攻城,琿春副都統英廉率部據守8小時後城破。宣統元年四月裁副都統,置琿春廳。民國時拆除城墻,今已無存。
琿春城(光緒十二年)
建置:咸豐元年至光緒八年。
雙城堡總管駐地。位於今哈爾濱市雙城區(45.365°N, 126.308°E)。面積6.2平方公裡。
雙城堡以其城東南有二古城址而得名。清嘉慶十七年移駐京師八旗於此墾荒試種。二十年實行屯田,置委協領,後改實授。堡內商民捐築土城。咸豐元年改置副都統銜總管。同治七年再次壘建土城。光緒八年改總管為協領,並置雙城廳,宣統元年升府。民國十一年於城墻上增修炮臺,十二年加築。建國後城墻日漸頹圮,今僅存承旭門樓。
雙城堡城(同治十年)
建置:光緒十七年至宣統元年。
富克錦協領駐地。位於今富錦市駐地富錦鎮(47.259°N, 132.029°E)。面積0.72平方公裡。
遼末於今城以西十公裡的霍吞吉裡築城,明永樂七年於此置羈縻弗提衛,隸於奴兒幹都司。清代轉譯為福提新、富廷、富克錦等名稱。光緒八年於今址置富克錦協領,並築一座小型邊防城堡。十七年加富克錦協領副都統銜,二十一年三姓墾荒總辦赴此勘荒,認為“其地壤廣袤肥饒,可擇地立鎮開荒”。三十一年組建富克錦設治局以籌措設縣,宣統元年裁協領,正式設富錦縣,縣治今城西郊上街基。二年遷至今址築城,民國時向西、南、東三面多次擴建,擴建後面積達到2.9平方公裡。
富克錦城(清末民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