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感嘆,當今世界變化太快,稍不留神,就會被時代所拋棄。其實並不然,拋棄你的不是時代,拋棄你的永遠隻有你自己。
這世上,沒有永世長存的商業模式,更沒有永恒不變的競爭力,有的隻是滾滾而去的時代浪潮。
想一直躺贏,坐地吃老本,結局自然早已註定。
古希臘哲學傢赫拉克利特說:“萬物流轉”。
佛法說:“諸行無常”。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這些話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那就是:天地間唯一不變的就是變。
天地間唯一不變的就是變,這似乎是個真理,世界上永恒不變的就是所有事物都處在不斷的流轉之中。
同時,物理學的一個重要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卻告訴我們:能量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它隻會從一種形式轉化成另一種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而能量的總量則會保持不變。
所以,當動能消失,也許是轉變成瞭勢能,當勢能消失,也許是轉化成瞭熱能。能量的具體形式瞬息萬變、難以捉摸,就像是不斷流轉的萬物,總是在“變”,然而它的總量卻從不改變、恒定為常。
原來,一切“變化”都來自於“不變”,“不變”才是“變化”背後的東西。那麼現在,就讓我們從能量守恒定律開始,重新思考人生的底層邏輯。
以前,我們琢磨的是,怎樣才能跟上這個時代的“變”,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從傳統零售到新零售,從首席市場官(CMO)到首席增長官(CGO)。
然而現在,我們要思考的是:在這個世界上,究竟什麼才是隱藏在諸多變化背後的那個“不變”?什麼才是支配萬千變化的那雙“看不見的手”?
因為,追隨前者會讓我們疲憊不堪、彷徨迷失在不斷變化的幻象中;而找到後者,則能讓我們擁有一顆篤定的靈魂、堅定的眼神和長期主義的心態。
這就是人生底層邏輯從“變”到“不變”的徹底轉換。
一、宏觀層面
什麼是宏觀層面上的“不變”?
1、周期性變化
周期性變化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種不同的確定性。
比如:四季交替、白夜更替、潮汐變化、耕種和收割、生與死、動物遷徙、股票的價格、經濟衰退、建築和房地產、利率以及政治、經濟的周期變化。
巴菲特的投資之所以無往而不利,原因之一就是洞悉瞭周期的變化之道。他是掌握周期性變化的大師,所以他說:“在別人貪婪時要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要貪婪。”
如果市場萎縮,我們可以知道什麼?無非是市場以後一定會擴張。如果市場擴張迅速,我們又能知道什麼呢?無非是準備迎接市場萎縮。
因此,對於周期性的變化,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出推測,隻是無法預料出現的時間而已。
1998年至2000年期間,高科技產生泡沫,2000年3月,納斯達克指數創下歷史新高,聰明的投資者遵守巴菲特名言,出清瞭手中的科技股,態度專為保守。
同樣道理,股市在2008年崩盤時,大多數股民驚慌失措,紛紛拋售所持股票證券,聰明的投資人卻悄悄買進重挫的金融股。為什麼?因為他知道這是一個必然會發生的周期性變化。
所以,當經濟發展極快時,變緩就是必然;當經濟寒冬出現時,春天也就不遠。當股市狂漲多日,跌期定是不遠;當股市低迷墜落許久,上漲是必然。
這些就是“不變”的周期性變化,這些變化能給我們帶來非常多的啟示–如何面對經濟周期的波動?如何面對股市的大起大落?何時適合買入?何時適合賣出?這背後隱藏著的就是一雙“看不見的手”–周期性變化。
2、線性變化
線性變化是什麼?
線性變化說的是那些非周期性的、漸進的、不是循環往復的,隻是往一個單一方向發展的變化。
比如:年齡的必然增長、電腦運算速度的加快、全球人口數量的增加、數據、信息、知識的增長、專利和新發明的數目增長、科技的進步等都屬於確定的線性變化。
達爾文的“進化論”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線性變化”,它說的是一個向著單一方向的變化規律,那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所以,當我們剛開始學習一樣東西時,總是收效甚微、甚至感覺起起落落,但不必擔心,它總會向著單一方向變化的,那就是越來越好、積少成多。
當我們一直待在“舒適區”內,不思成長,那就會遇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壓力,因為它是一個必然會發生的變化。這一切的背後隱藏著的正是那雙“看不見的手”–線性變化。
不論是周期性變化,還是線性變化,都是隱藏在萬千變化後的不變規律,如果我們總在追隨變化,就會忽略掉隱藏在諸多變化下的這些不變。
二、中觀層面
“中觀”層面說的是“商業和企業”層面,那麼從這層來看,有什麼是不變的呢?
00f91c7318d18687c0ac412e0c1d7066
在商業這一層,很多東西都在瞬息萬變,但至少有兩件事是永遠不會變的:
第一,企業為客戶存在,商業的起點是客戶受益。
第二,人性不變。
關於第一點,管理大師德魯克這樣說:“企業隻有一個定義,那就是創造顧客。”著名的商業顧問劉潤說:“一切商業的起點都是消費者獲益。”
所以,背離顧客價值的選擇都是錯的。如果一個企業不能將自己的戰略起點放在客戶價值上,不能從客戶獲益出發,就一定會慘遭淘汰。
圍繞這點“不變”,我們就得深入理解客戶的行為習慣和偏好,隻有這樣才能知道如何讓客戶獲益,以及如何影響他們。
關於第二點,我們得首先理解什麼是人性。
人性是人的欲望、貪婪、嫉妒、執著、恐懼……
簡單的說,就是貪嗔癡慢疑。
貪嗔癡慢疑會給我們帶來各種各樣的想法和念頭,比如:擔心自己比不上其他人、擔心自己的才能無法匹配上自己的年齡,想要擁有跟同事一樣的大房子,想要成為同學中最美的那個……
當你理解瞭人性,就會知道自己要做怎樣的產品、提供怎樣的服務、如何定位、如何推廣。
正如“微信之父”張小龍所說:
“你要去瞭解人們的欲望,通過你的產品去滿足他們。我們要去滿足他們的貪、嗔、癡。我們要洞察這一點,是因為我們的產品要對用戶產生黏性,就是讓用戶對你的產品產生貪,產生嗔,產生癡。”
“當我們在做一個產品的時候,我們是在研究人性,而不是在研究一個產品的邏輯。”
根據這樣兩個商業層面上的“不變”,我們就該站在用戶角度思考商業問題、站在人性角度做出判斷,而不是迷戀於創造各種“自嗨”卻沒有客戶價值也無法打動人性的產品。
那麼對於企業來說,“不變”又是什麼呢?
《基業長青》的作者詹姆斯·C·柯林斯說:任何一個企業都有兩面,“陰”的一面和“陽”的一面。“陰”是不變的東西,“陽”是變化的東西。
零售行業,阿裡收購瞭聯華、百聯、大潤發、銀泰和三江購物,騰訊拿下瞭沃爾瑪和永輝,很多傳統零售業的從業者都發出瞭“被時代拋棄”的感慨。同時,又湧現出瞭一批新零售的業態,比如:盒馬鮮生、天貓小店。
整個零售行業讓我們看到瞭非常巨大的變化,但其實,有一點是一直都不曾改變的,那就是所有消費者都希望買到的產品更便宜、品質更好、選擇更多、決策更簡單、送貨更快。所以,不論是線上電商,還是線下零售,這個核心“不變”一直都在。
媒體行業,雖然現在傳統媒體已經式微,但有一點卻不改變,那就是消費者對於好內容的需求,消費者永遠希望內容的傳遞速度更快、更全面、更有趣、更深入透徹、更通俗易懂。所以,不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這個核心“不變”一直都在。
互聯網行業,一直日新月異,進展飛速,比如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從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可有什麼是不變的嗎?
至少有一個不變:人對互聯網的核心需求不會變-我們希望通過互聯網獲得現實生活所需要的一切,比如:通過互聯網獲得閱讀、社交、娛樂、學習、消費、理財以及處理各種生活事務等。
這就是三個行業中的“變”與“不變”,那麼對於企業而言,就是要把握住它所在行業或整個商業的“不變”所在,將它做到最好,以“不變”應“萬變”。
亞馬遜的貝佐斯是這樣做的,他找到瞭三件非常非常普通但卻不會改變的事情。
第一:無限選擇
第二:最低價格
第三:快速配送
貝佐斯說,即使再過10年也不會有客戶跳出來說:“哎,貝佐斯,我愛你,我愛亞馬遜,但我希望你那價格再貴一點,我希望你的配送再慢一點。”
比如:亞馬遜的Marketplace業務。
這是貝佐斯推出的一個業務,後來成為亞馬遜業務的基石之一。這是一個什麼業務呢?
這項業務是允許第三方賣傢在亞馬遜的平臺上賣貨。這個業務最初推出時內部員工和華爾街都看不明白,有點像京東允許淘寶去它上面賣貨。因此這個業務對於亞馬遜原本的收入是有沖擊的。
然而貝佐斯卻說,引入第三方賣傢,才是對客戶最好的方式。因為如果有一個商品,它的價格或者品質比我們賣得更好,那麼我希望能讓用戶在亞馬遜上也能輕易地買到。而不是還要去其他地方很費勁地尋找。哪怕這樣會暫時影響我們的利潤,但長期來看,客戶的利益就是我們的利益。
貝佐斯不是說說而已,他是真的把他找到的“不變”踏踏實實做瞭下來,哪怕在短期內會傷害到亞馬遜的收益。
“花點時間”也是這樣做的,它找到瞭“三新一不變”的事情。
這傢基於移動互聯網的鮮花速遞公司,在這幾年實現瞭飛速的增長。具體是怎樣做的呢?
“三新”說的是那些不斷變化的東西,包括:新需求、新價值、新產品。
比如,“花點時間”會考慮鮮花除瞭在節日之外,平時生活中有哪些節點會用到鮮花,有沒有可能創造新的需求。新價值是說讓鮮花的購買變得更便捷、更易得、更驚喜。新產品是從場景、內容等方面重新定義鮮花這個產品。所以,“花點時間”會去不斷嘗試、創造這些新的東西。
但更重要的是,它的那個“不變”:供應鏈的效率和能力是始終不變的基礎,是實現一切的根本。對於一傢鮮花速遞公司,如果沒有供應鏈的效率和能力,再好的產品也隻能爛在路上。這就是這傢企業最為根本的“不變”。
於我而言,在辭職之時,就給自己定瞭一個接下來創業的原則,那就是始終圍繞一個“不變”進行–讀者(聽眾)受益。
具體內容、方向、形式則都是可以變化的。所以,不論是在寫自媒體文章、寫書、還是做課程、培訓,或者是一對一教練輔導(Coaching),我秉承著的都是同一個“不變”的原則。
不論寫的是關於思維躍遷的內容,還是自我認知的內容,每一次寫作的時候我都在思考著同樣的問題:這次的文章能讓讀者獲得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嗎?如何能用這個原理或實踐的具體方法幫讀者解決一個痛點或迷惑點?如何能讓讀者從理解理論到方法論實踐全部掌握?
因為這一原則,從做自媒體到現在,讀者數增長很快,很多讀者也跟我表達瞭他從文章中收獲到的具體益處與真實改變。而這一切則讓我再次意識到,這一核心“不變”的真正價值與重大意義。
相反,如果沒有找到自己的核心“不變”,就肯定會陷入焦慮。
就像京東金融的CEO陳生強所說:“我天天在那兒看變的東西,卻沒找到不變的東西。一旦沒找著不變的東西,特別是未來三到五年不變的東西,內心是不可能安靜的。所以我的做法,就是要去找到未來三到五年到底什麼不會變,然後拿不會變的東西去應對不斷在變的東西。”
三、微觀層面
679d4f0cbe60d10f35bbf6b78011d9c3
如果從“微觀”層面,也就是從個人層面來看?究竟又有什麼是不變的呢?
不論一個人是多麼特立獨行,他都需要愛,這一點是絕對不會變的。
不論一個人是多麼瞭不起,如果他做的事情隻對自己有利,而不能幫到更多人,他都是無法成功的,這一點也不會改變。
無論一個人有多麼高的志向、多麼好的願景,如果他從未為此付出過相應的努力,他都無法實現自己的志向與願景,這一點是無論如何也改變不瞭的。
這些都是在微觀層面上不會改變的東西。
那麼,如果我們隻談個人成長與個人能力的增長,又有什麼東西是“不變”的呢?
這就是你的“可遷移能力”。
我給可遷移能力下瞭一個定義,它說的是:從一個崗位轉到另一個崗位、從一個行業跨到另一個行業、從打工者變成創業者、自由職業者或是全職媽媽後,那些依然能被不斷重復使用、以及無障礙遷移的能力。
所以,它是一種非常基礎的能力,不論你處於何種行業、何種職能,都會需要的基礎能力。
那麼,都有什麼能力屬於“可遷移能力”呢?
這就是“可遷移能力模型”,這一模型包括瞭三個層次:底層的可遷移能力是思考能力,中間層的可遷移能力是各種其他能力,上層的可遷移能力是技能。
底層的可遷移能力,即思考力層面包括:邏輯思維、本質思考力、升維思考力、結構化思考力、系統思考力、批判性思維、元認知等。
這些能力之所以被放在“底層”,是因為它們就像是政府一直在做的“基礎設施”,如果沒瞭這些基礎設施,不論你開的是瑪莎拉蒂、還是蘭博基尼,都隻能在坑坑窪窪、顛簸起伏的路上慢慢開,根本不可能開得快。
同時,這些能力是能夠被廣泛遷移的,不論你做的是什麼,思考能力都是需要的,即使你做的是一份體力活,但如果你在做體力活的時候動瞭很多腦筋、思考瞭很多提升效率、改善結果的方法,你做得也會比其他人好得多。
中間層的可遷移能力,即其他能力層包括:學習能力、溝通能力、談判能力、領導力、表達能力、項目管理能力等。
這些能力都很重要,但為什麼會被我放到中間層呢?
那是因為,這些能力的提升都有賴於底層思考能力的提升。
比如:你要提升學習的能力,如果你有本質思考力,你就能夠很快洞察所學科目的根本屬性、理解它根本性的底層邏輯,從而事半功倍。
比如:你要提升溝通能力,如果你擁有瞭結構化思考力,你的溝通邏輯會顯著提升,你的表達就會清晰有力。
上層的可遷移能力,即技能層則包括:寫作技能、英語聽說讀寫技能、數據分析技能、寫PPT的技能、Office技能等。
可以看到,越是底層的可遷移能力,就越通用,也越基礎;越是頂層的可遷移能力,就越個別,使用場景和范圍也就越狹窄。
比如:對一個傢庭主婦來說,她可能並不需要以前在職場中練就的寫PPT的技能、Office技能,但如果想將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將保姆管理好、將傢庭打理好,她就需要最底層的思考能力,以及中間層的溝通能力、學習能力、談判能力、領導力和表達力。
所以,如果你能將這些“可遷移能力”培養起來,尤其是夯實你的思考能力,那就等於是擁有瞭那些真正“不變”的東西,也就擁有瞭足夠多、足夠廣泛的職業選擇。
相反,即使你現在身處高位,或是捧著一個所謂的“鐵飯碗”,“可遷移能力”卻嚴重缺失,那你可真得要當心瞭。現在這個世界,短短一個月,可能就是滄海桑田,變化往往就在下一秒。
當然,也許你會說,“不怕,我還有人脈”。可惜,所謂人脈,有時脆弱的很,當你離開平臺,很多人脈就會隨之消散;相反,如果你本身擁有瞭相當可靠的“可遷移能力”,那就是真正不變的東西,是可以在任何時候幫你重新長出人脈的東西。
這就是個人成長中的一個最重要的“不變”,隻有不斷打磨自己的“可遷移能力”,尤其是底層的可遷移能力 – 思考力,才能擁有在變化中“保持不變”的“金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