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瞭幾個月,差不多20萬字,終於到大結局瞭;碼字不易,各位看官手留餘香啊。
軍史上的四次戰略大轉移
長征這部歷史大片,如果以遵義會議為分界線,上半場的導演是蔣介石,編劇楊永泰,故事發展基本按照蔣導楊編的預期。到瞭下半場,男N號毛澤東成功逆襲,影片上映後市場轟動。
在拍攝續集《解放》時,毛澤東更是編劇、導演一肩挑,讓劇情按照自己設想發展,真是“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那種傲睨萬物、氣吞山河之勢令人贊嘆。
毛蔣既是導演又是主角
在我軍軍史上有四次決定性的戰略轉移,除長征之外,還有三次,它們雖然不如長征那樣有決定意義,但也非同凡響,對整個戰局有著推動性作用。每一次推動戰略轉移的人,都贏得瞭赫赫地位。
第一次是朱毛大軍井岡山會師之前,朱德帶著南昌起義的殘兵在福建、江西、湖南的山區中繞瞭半年,轉戰數千裡,實際上就是一次小長征。中間艱難險阻,雖然比不上日後的長征,但是一支孤軍千裡往返、輾轉奔波,殘酷性難以形容。凡是經歷那段小長征的戰士,日後都不同凡響。正因為朱德帶領大傢走出困境,因此成瞭紅軍之父。林彪和粟裕就是這支隊伍裡成長起來的優秀統帥。
朱德不但是寬厚長者,更是伯樂,林彪和粟裕的軍事才能就是朱德先發現的
第二次是兩萬五千裡長征之後,毛澤東帶著大傢走出險境,最終贏得勝利。
第三次是林彪在東北,四平保衛戰失敗之後的戰略大撤退,向北一口氣跑瞭上千裡,撤退到松花江以北。那次撤退,完全是林彪一手導演。撤退之後,四野從原來的守勢轉向攻勢。那次戰略轉移對林彪本人也有決定性影響,林彪在四平保衛戰扮演的還是將軍角色,撤退之後的林彪完成土改和大練兵,角色已轉變為統帥。
在四平打敗瞭林彪的陳明仁,之前在滇西拿下瞭松山和龍陵要塞
第四次是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與第三次不同之處在於,林彪戰略轉移之後,跳出瞭國軍重兵圍堵,休整好南下成為主角。劉鄧南下跳入瞭國軍心臟地帶,所部主力減員過半,重武器基本丟光,部隊作戰能力大不如前,成為瞭解放戰爭中唯一一支戰力大幅下滑的野戰軍。
到瞭後來的淮海戰役中,劉鄧主力即使加上實力完整、戰鬥力較強的陳賡、謝富治兵團,也沒吃下黃維兵團。如果不是粟裕咬著牙派瞭華野四個縱隊和特縱前來支援,形成以二十萬對十萬兵力上的優勢(不光是派陳士榘帶來瞭中野急需的炮兵,更是傳授瞭坑道作戰的經驗),淮海戰役打成什麼樣還真不好說。
淮海戰役總前委
在整個淮海戰役中,劉鄧指揮的中原野戰軍殲敵數量隻占全部殲敵數量的五分之一,實際上是給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打瞭下手。
79cc55166d1cdd55fd5b961bdf01d8d8劉伯承是我軍理論素養最高的將帥
雖然損失巨大,但第四次戰略大轉移圓滿完成瞭毛澤東調動國軍主力部隊,打亂瞭國軍重點進攻部署,支援陜北和山東戰場的作戰的戰略目標。
長征對各方的影響
對國府來說,蔣介石利用紅軍的長征,以極小的代價收編瞭近百萬軍閥部隊,將西南、西北十三個省份納入國府的控制下,如果沒有收復這些地區,中國根本不可能堅持八年抗戰,日軍攻陷武漢後國民政府就無路可退瞭。
對蔣介石來說,唯一的失誤就是沒有在大渡河將紅軍殲滅。在蔣看來,紅軍進入陜北也是死路一條,陜北地區缺水多山、物資匱乏,難以養活規模稍大的軍隊,同時周邊都是中央軍和軍閥,又有潼關之險,紅軍已不足為慮。如果不是西安事變,紅軍是無法扭轉覆滅的命運。到1936年9月,蔣介石的直接控制地盤已經達到十省一市,其地位在中國再也無法撼動,蔣介石統一中國的步伐已經進入最後階段。
對紅軍來說,雖然損失瞭基本全部的根據地和90%以上的部隊,但通過長征得以絕處逢生,沒有成為石達開第二。中共中央的核心領導基本都到瞭延安,正是到達延安的這一批精英利用抗日戰爭的機會進行瞭國共二次合作,有瞭喘息的機會,得以發展壯大並改寫瞭中國歷史。
而對於毛澤東來說,長征的意義就更大瞭,這個放到後面講。
而對日本來說,很樂於看到中國人自相殘殺,雙方的實力被消耗。雖然紅軍到瞭陜甘,日本仍然沒當回事;直到百團大戰,日軍才發現在自己的側後方還有這樣一支部隊。而國軍連這樣一支土得掉渣的遊擊隊都消滅不瞭,戰鬥力可想而知。
於是日本軍部認為可以在短期內占領中國,喜歡下克上的參謀們更是擼胳膊挽袖子要親自上陣;結果打瞭八年,拖住瞭日軍幾十個精銳師團、百萬大軍,最終拖垮瞭日軍的南下戰略,成就瞭麥帥的輝煌。
日軍沒想到抗戰打瞭8年,真正把日本拖死瞭
而蘇聯也希望看到中國的分裂,雖然斯大林不看好中共,但不妨礙他一貫的分而治之的策略,斯大林對長征的勝利多少是有點意外的,所以他記住瞭那個名字:毛澤東。
一代梟雄斯大林
長征統計學
世界上不曾有過像中國工農紅軍這樣的軍隊:指揮員的平均年齡不足二十五歲,戰鬥員的年齡平均不足二十歲,十四歲至十八歲的戰士至少占百分之四十。在長征征途上,武器簡陋的紅軍所面對的往往是裝備瞭飛機大炮且數十倍於己的敵人。年輕的紅軍官兵能在數天未見一粒糧食的情況下,不分晝夜地翻山越嶺,然後投入激烈而殘酷的戰鬥,其英勇頑強和不畏犧牲舉世無雙。在兩萬五千裡的征途上,平均每三百米就有一名紅軍犧牲。
紅一二四方面軍出發前共計約20萬人,1934年10月出發,1936年10月會師結束時殘存6.6萬人(王樹增. 長征.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6),戰損比高達70%!這還不算途中補充的兵員,承受如此高的戰損,紅軍居然能保持不潰散,成建制到達陜北會師,這在世界軍事史中都是極為罕見的。
中央紅軍在長征出發時,紅一方面軍在長征前總共8.6萬人,步槍才不到3萬支,平均3個人一把槍,機槍618挺,迫擊炮38門,即使加上6101支梭鏢和882把馬刀,一半人赤手空拳。除瞭有數幾個將領,包括毛澤東在內很多人沒有接受過軍事教育。
而國民政府先後調動瞭近100萬軍隊,包括第五次圍剿的50萬國軍中戰鬥力最強的黃埔系中央軍,30萬陳濟棠的粵軍,東北、四川、福建、廣西的其他地方軍20萬人,指揮官包括瞭薛嶽,孫連仲,衛立煌,湯恩伯等國軍名將,雙方兵力對比是5:1。
反觀紅軍,離開根據地後基本喪失瞭後勤、兵工廠等設施,在沒有補給、彈藥補充的情況下,轉戰兩年11省,還經歷大小戰役380餘次,擊潰數百個團(雖然大部分是缺編的地方武裝)。
長征時,紅軍將領軍級平均29歲,師、團級平均25歲,林彪,紅1軍團軍團長,28歲,少共國際師政委肖華18歲。紅三軍團先鋒第四師師長的洪超18歲參加南昌起義,身經百戰,犧牲時年僅24歲。湘江之戰,紅4團三面受敵,後來擔任過國防部長的團長耿飚身患瘧疾,仍舉刀沖向敵人,團政委楊成武率部反沖鋒,腿部中彈。這年,耿飚25歲。楊成武隻有20歲,在黃土嶺擊斃日寇名將之花阿部規秀的時候,楊成武也不過25歲。長征結束那一年,廖漢生25歲,已是紅二方面軍前鋒師政委。在今天,這個歲數還是多數年輕人剛剛開始工作的年齡。
廖漢生:職務最高的開國中將,舅舅是賀龍,哥哥楊尚昆
長征中紅一方面軍翻越山脈18座,其中5座經年被積雪覆蓋,跨過大河24條,歷經11省二萬五千裡;二方面軍行程9520公裡,途經10省92縣,攻占縣城92座;四方面軍行程5000公裡,3過縱深近500公裡的草地。長征途中,紅軍穿越瞭數十年來沒有一支軍隊經過的少數民族聚居區;突破瞭國民黨中央軍和10個地方軍閥的圍追堵截,幾乎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戰,平均走365華裡才休息一次,日均行軍74華裡。
他們就是這樣,從長征走向抗日戰場,走向解放戰爭,走向抗美援朝,走向對印自衛反擊戰。
志願軍戰士
封神第一步
對於毛澤東來說,長征是他登上神壇的第一步,雖然教員自己也沒有想到日後會是這樣。
長征之前,教員是中央根據地的創始人,山溝溝馬列主義的代表,另外就是我在《天下無敵的奧秘》裡說的,毛澤東才是真正的紅軍之父。
為啥,因為南昌起義的基本力量是賀龍的20軍,賀龍是起義總指揮;賀龍是什麼人,國民黨軍閥,起義用的是賀龍的名頭,為啥?李立三、惲代英、彭湃都是書生,在部隊裡沒啥號召力,為啥不是葉挺,一、因為起義時賀胡子已經是軍長瞭,葉挺還是副軍長兼師長;二、賀軍長的兵更多;三、賀龍黑白兩道通吃,無論軍內還是社會上影響力都很大。所以南昌起義是一場以國民黨軍閥名義發起的國民黨軍閥領導的國民黨軍反抗國民黨統治的起義,這個能叫紅軍嗎?如果不是周副主席的個人魅力,哪有這麼多國民黨左派參與。
真正的紅軍來自哪裡,來自三灣改編;在此之前雖然也是黨的部隊,但由於沒有信仰,沒有目標,隊伍一打就散,散瞭再也聚不起來。
隻有三灣改編後,通過“支部建在連隊上”、“黨指揮槍”、“士兵委員會”三大原則,紅軍成為瞭一支有信仰的部隊,雖然裝備有代差,雖然兵力隻有國軍的零頭,但爆發出瞭驚人的戰鬥力和生命力。
現在的人談起文革都以為那時代人容易忽悠,以為毛澤東從來就是一呼百應,其實不是這樣。為什麼毛澤東的聲望會有那麼高?黨內有那麼多精英,都是出生入死出來的,能活下來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尤其是將帥們,猛士起於卒伍,開國將帥們都是在無數次血戰中成長起來的,也是一次次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他們相互之間不一定佩服,但一定佩服毛澤東,為什麼,戰無不勝嘛。
毛澤東的威望就是在一次次勝利中積累起來的,是在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朝鮮戰爭中積累的;尤其是朝鮮戰爭勝利後,毛澤東的威望達到瞭一個頂峰(連林彪都不敢打,軍內主戰的沒幾個人)。所以後來毛澤東要搞大躍進,大傢都說“好”,毛澤東搞文革,大傢也說“好”。
毛澤東有幾個頭銜,偉大的政治傢、偉大的革命傢、偉大的理論傢,而長征是毛澤東成為偉大的軍事傢的開山之作,雖然之前在幾次反圍剿時也有驚人的戰績,但不夠亮眼,徐向前在鄂豫皖幹的也不錯,當時的形勢和環境也沒有長征那麼惡劣,但越是惡劣的環境越是能看出一個人的能力和水平。
隻有長征,黨中央的領導和紅軍的主要將領都在隊伍裡,親眼看到瞭自己看不到的教員看到瞭,自己解決不瞭的問題教員解決瞭,從幾十萬優勢國軍和軍閥逃出生天。到瞭陜西,生存的問題基本解決瞭,不用天天提心吊膽過日子,屁股後面幾十萬人要你命的感覺很不好;就問你服不服,不服你來。
bff347893c7b895826f3b5cf05acb427
那個年代,會講很重要,能打更重要,畢竟活下來是第一位的。王明能講吧,講馬列幾個小時滔滔不絕,人稱“活馬列”,但戰爭年代還是要靠軍人;所以剛到井岡山還是連長的林彪長征時就是軍團長,所以淮海戰役前聽聞粟裕到瞭西柏坡,毛澤東出門迎接(享受這個待遇隻有林彪和粟裕,連朱德、彭德懷都沒有);所以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儀式上,除瞭朱德之外,毛特意把粟裕拉出來鏟土。
長征,讓毛澤東在黨內、軍內站起來,成為真正的大佬,不但文韜過人,武略更好,偉大的軍事傢當之無愧。
什麼是毛澤東思想
能夠在絕對劣勢的情況下取得統一大業的成果,肯定是有其內在邏輯和原因。毛澤東到底做對瞭什麼,使得天下逐鹿,君獲取之。
其實很簡單,就是四個字:“實事求是”。具體表現在: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其它人都在城市鬧革命,跟工人打成一片;而教員非要到農村去吃苦,與農民摸爬滾打。
抗日戰爭時期,建立抗日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養精蓄銳,秣馬厲兵;通過延安整風,統一全黨全軍思想,消除共產國際的影響,讓中共真正成為一個獨立的政黨。
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抓住瞭財富的命根子,搞土改,通過土地這個千年以來影響中國歷史發展和改朝換代的因素實現財富再分配,讓廣大人民真正成為社會的主人,激發瞭無窮的戰鬥力。常凱申到瞭臺灣以後首先就是搞土改,就是那句話,敵人才是最好的老師。
雖然毛澤東沒留過洋,也沒讀過軍校,但他對中國歷史發展深層次問題的瞭解遠超同時代的任何人。
對於普通戰士而言為什麼而戰比怎麼打更重要;為什麼而戰,一是信仰、理想,二是利益,而利益動機一貫是被我們忽視或避而不談的因素。
吳曉波在《歷代中國經濟變革得失》一書中寫到“在古今中外的所有變法和革命中,土地從來都是政治力量與人民進行交換的最重要籌碼。就近世而言,列寧發動蘇維埃革命的承諾是“和平、面包、土地”,孫中山推翻帝制的經濟承諾是“平均地權”,毛澤東上井岡山宣傳“打土豪、分田地”,即便是最近的改革開放,也是以“包產到戶”政策率先穩定瞭農民。”
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共產黨全黨都在搞工運,反而是國民黨那邊搞出一個農民部。孫中山認識到“如果農民不來參加革命,就是我們革命沒有基礎”,並進一步發展民生主義,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張。國民黨一大之後,1924年1月底,孫中山成立瞭國民黨中央農民部,成為改組後中央黨部八個重要部門之一,首任部長林伯渠,主持工作的是個地主的兒子:澎湃。著名的農民運動講習所就是農民部四大下屬機構之一。這時共產黨還沒有認識到農民的力量,黨的領袖還是書呆子陳獨秀。
海陸豐紅色政權創始人、農民運動大師澎湃
但是毛澤東不同,他是來自農村、紮根傳統中國的新派知識分子。他明白中國的基本力量在農村而非城市,他知道中國的主要力量在農民而非工人,他瞭解中國是世界上改朝換代最多的國傢,每次改朝換代的主力都是農民。相比之下,中國的工人數量有限,除瞭幾次工運,沒折騰出啥動靜。
在中國,要變天首先要靠農民。而馬克思主義中沒有農民,列寧的蘇聯也不是靠農民成功,當時的領袖陳獨秀對農民問題沒啥興趣,而毛被看成黨內的異類,四大後跟陳獨秀也是話不投機。
毛澤東從來就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人,四大前後毛開始研究農民問題,這一點從毛澤東選擇不去留學就能看出來,從毛澤東在工運高潮時研究農民運動就能看出來,相當特立獨行。(安源大罷工時黨內工運大師李立三和劉少奇都是在毛的安排下開展工作,搞工運毛會有更大成績)。
自古以來,不患貧而患不安,不患寡而患不均。井岡山根據地建立後,根據地的百姓可以參與根據地管理和建設。比起之前隻知道交租交息、做牛做馬的日子,有瞭翻身做主人的感覺,熱情空前高漲。
這一招太狠瞭,翻翻中國歷史,所謂改朝換代,秘密就在於新的統治集團可以用一種相對公平的方式讓農民得到一部分土地。明朝末年,李自成一句大吼一聲“均田免糧”,就把明朝推翻瞭。
再看世界現實。馬克思提出那個誘人的社會模型之後,即使奮鬥一輩子,也未能成功。歸根到底,沒有找到利益重新分配的方式。列寧發展瞭馬克思主義理論,首先建立蘇聯,利用蘇聯工人贏得一個國傢的統治權。毛澤東改變瞭馬列主義,讓它適合農民利益。
毛澤東和列寧幹瞭同一件事:先在敵對勢力薄弱的地方發展。
啥是毛澤東思想,所謂毛澤東思想就是一幫精英通過無數次生死考驗之後得出來的行動指南,這本指南就四個字“實事求是。”
共產黨為何贏得瞭天下?是因為軍隊戰鬥力強?政治工作搞得好?或者說共產主義太過誘人?這些都是主要因素,但都不是根本因素。根本因素是什麼呢?按照主流說法是贏得民心所以贏得天下。
淮海戰役支前大軍
實事求是,道理很容易,做起來很難;不要說同時代人,即使是現代人,受瞭這麼多教育,瞭解更多的歷史,仍然很難做到這一點。
但成也實事求是,敗也實事求是,偉大的政治傢和軍事傢不一定是偉大的經濟學傢,面對百萬大軍遊刃有餘,而發展經濟是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用原有的革命思維、政治思維去搞經濟,就會出大問題。所以有瞭後來的大躍進,然後是反冒進、反反冒進、三反五反、反教條、三年自然災害、廬山會議、文革,直到改革開放。
長征精神的傳承
1949年11月,追殺紅軍的悍將宋希濂,身邊隻剩一些殘部,竟想用共產黨的辦法,爬雪山、過草地、建立根據地。但宋剛渡過大渡河就被包圍,他被俘關進重慶磁器口的白公館。當年介紹他加入共產黨的陳賡聽到消息特趕到重慶,請他吃瞭一頓飯。
這一年,毛澤東寫下瞭“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也是這一年,他在一個叫西柏坡的小山村說:奪取全國勝利,這隻是萬裡長征走完瞭第一步。
北洋老臣朱啟鈐在1931年曾言:“中國內戰大抵靠武器,銀元,主義。而銀元不如武器,武器不如主義。我北洋隻有武器,銀元又少,主義全無,為過去之雄爾。而今南京國府有銀元,有武器,略有主義,為當下之雄爾。吾觀之十五年之後,有武器有堅定主義之共產少年恐為中國之雄爾”。
長征勝利25周年的時候,聶榮臻元帥親自選址,把新中國的一處衛星發射場,建在瞭當年劉伯承與彝族首領小葉丹歃血為盟的大涼山中。
d18ac03ec62cafb16be786402be46354北鬥三號組網衛星發射,西昌衛星發射基地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隻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裡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下一篇
引言⭐️ 大傢好,最近藍橋杯的報名正如火如荼的開展,許多院校也開展瞭院賽篩選,許多大一大二的小夥伴陷入瞭是否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