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接了很多电话,号码有熟悉的有陌生的。电联的主题只有一个——互联网医院。有想知道线索来源的,有想了解背景信息进一步追踪的。这样的状况诸位都时长遇到,但作为采写稿件的记者,其实一开始是拒绝的,因为这涉及一个命题——“或将”是不是新闻,是多大的新闻。
这条稿件的线索来自于上周去市卫计委拜访时的聊天。
杨振宁说,工作时,有些人使了三分力,会对外说七分;有些人使了七分力,会对外说三分。
站在道德高地,人们偏爱第二种人,因为高风亮节。站在职业角度,我们期待第一种人,因为有料可写。
但在现实中,你会发现,很多“作为”的公务员不会主动联系媒体,也不会主动联系单位的宣传部。他们想的只是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本着国人闷骚的民族本性,只有很少的人会要求宣传部联系媒体帮助宣传工作业绩。
于是,很多新闻就在这样的自我否定中,遗失掉了。
回到主题,“或将”是不是新闻。
聊天时,负责操刀合肥卫生、健康规划的相关处室负责人提到,合肥将要引入互联网医院,这家医院能够网络预约挂号。
我问他,这和挂号平台有什么区别。
他就说了稿件中的功能性内容。
哦,是想翻版乌镇互联网医院。
那么,什么时候启动呢?
他说,快的话,明年吧。下个月再去沟通一下。
按照最严谨的新闻操作,合肥如果要建设这样大体量的项目,只有在发改委批复后才是准确的。
否则,一旦项目因为各种原因中途夭折,“打脸”这个词谁都不愿意接盘。
那么你不写吗?
“或将”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写作者在日常很少用到的词。但是它经常见诸报端。百度一下“合肥或将”你会看到一个惊讶的数字。只有合肥或者安徽媒体如此吗?百度一下“北京或将”、“广西或将”、“中国或将”……这组数字同样让你惊愕。
它们经常出现在各类时政会议,省市两会甚至全国两会。
周六,白岩松来合肥说,新闻不能烂尾。
但是烂尾的不仅仅是新闻,还有诸多政策、项目啊。
所以操作“或将”的稿件,记者是有风险的。
只有媒体喜欢“先斩后奏”吗?当然不是,每一个跑建口、发改委、交通的同行都知道,项目未批先建早已成为“常态”。
哦,原来大家都一样。
但是,对于公众来说,“或将”是有营养的新闻吗?
从中国梦的角度看,也许是有一些的,至少你可以朝这个方向做做梦。
佟人冬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