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前的歐洲:最流行的是中國風——對古老東方的魂牽夢繞【多圖欣賞】

三百年前的歐洲:最流行的是中國風——對古老東方的魂牽夢繞【多圖欣賞】

(題圖:考克斯獻給乾隆皇帝的自動機械鐘,推車人具有明顯中國風)

【本文的姊妹篇:】

深度解讀《太陽王路易十四輝映的世紀與胸懷的藍圖》7:歐洲百年中國熱

十八世紀歐洲:最炫的是中國風

“很久很久以前,遙遠的東方,有座精致瓷磚砌築的奢華宮殿。禦花園佈滿奇珍異草,微風拂過花莖上系的銀鈴,聲音清脆悅耳。延伸到海邊的茂密樹林裡,住著一隻夜鶯,歌聲動人心魄。”

安徒生童話《夜鶯》,形容瞭歐洲想象世界裡,富麗的中國皇宮和花園。

安徒生童話《皇帝與夜鶯》繪本

安徒生童話《皇帝與夜鶯》繪本

19世紀初,法國吹來的「漢學熱」蔓延到瞭北歐,丹麥劇作傢安徒生為瑞典歌劇皇後珍妮琳德(Jenny Lind)創作瞭一個名為《國王與夜鶯》的故事,背景為遙遠的中國

從17世紀開始,“中國風”就全面滲透歐洲生活的各個層面,上至王公貴胄,下至商賈鄉紳,無不趨之若鶩。整個歐洲大陸,都沉浸在“中國風”的氛圍之中。

那曾經理想東方的美妙幻象,早已載入歐洲的文化藝術史冊,停駐在青花瓷瓶、壁紙傢具、茶室園林之上,如今依舊光華閃耀,吸引著人們探尋或欣賞的目光。

蛋糕遇上中國風

蛋糕遇上中國風

芭比娃娃 1998限量版 Golden Qi-Pao™ Barbie® Doll 旗袍 古典

芭比娃娃 2001限量版 Princess of China™ Barbie® Doll 中國公主 清朝格格

芭比娃娃 1997限量版 Chinese Empress™ Barbie® Doll 中國女皇

18世紀法國的《Happer's Magazine》雜志刊登的藝術評論中,“中國風”已經出現,被稱為“Chinoiserie",這個詞語一直沿用至今。

也是在這時,歐洲大陸掀起瞭一股中國熱,絲稠、 瓷器、漆器等被大量引進法國。“洛可可風格”正是這種對中國文化的憧憬與向往的反映。

走近那一段曾經的輝煌感受中國風的無盡魅力

席卷歐洲的「中國風」最初始於13世紀,《馬可 • 波羅遊記》以生花妙筆,展示出輝煌燦爛地的東方國度:這裡文教昌明、安居樂業,而且生長著奇珍異獸,令歐洲人驚慕不已。

從此,遙遠又神秘而富庶的東方古國,逐漸成為歐洲大陸的奢華夢境。

14世紀忽必烈攻入歐洲時,絲綢上的中國圖樣就被基督教沿用於服飾:吐火的獅子和鳳凰,都因異域情調而別具魅力。

14世紀,法國的織工們在織物中模仿中國圖案。起初,他們精確模仿出吐火的龍、歡快的獅子和鳳凰。中國絲綢及其圖案,因濃鬱的異域情調,代表著那個神奇的東方,在歐洲人眼中別具魅力。

《聖厄休拉和她的少女》,by Nicolo di Pietro,1410年

因此,中國風尚圖案,在歐洲美術作品中也得到瞭再現。如上面的《聖厄休拉和她的少女》這幅畫,畫中女性聖徒所穿的長袍,綴滿瞭鳳凰圖案。

而後,傳教士聖鄂多立克的描述,和曼德維爾爵士精心杜撰的「東方遊記」,使中國成為極盡幻想之地。

15-16世紀意大利畫傢貝利尼的名作《歡宴》中,眾人喜愛的「青花瓷缽」。即為大航海初期的舶來品,風格和花紋,似為明宣德成化年間之物。

The Feast of the Gods,Giovanni Bellini

16世紀,歐洲可以直接進口到中國的瓷器,宮廷貴族皆視其為珍玩。此時許多荷蘭靜物畫中,也開始出現中國瓷器的身影。

Still Life with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畫傢雅克·裡納德就曾把中國瓷器,畫入名作《五味與四大要素》中。

Les cinq sens et les quatre elements, 1627

碗上還惟妙惟肖的復刻瞭中國的文字。

The Five Senses,Jacques Linard

Chinese Bowl with Flowers,Jacques Linard

法國畫傢弗朗索瓦·德波特Francois Desportes也曾把中國的青花瓷碗畫入其靜物畫中。

還有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的畫傢Juriaan van Streek,靜物作品中也常以經典的藍白中式瓷器作為點睛之筆。

17世紀法國畫傢 Francois Desportes,荷蘭畫傢 Juriaan van Streek,Willem Kalf 的畫作中,常有閃光的中國清華瓷器和鋥光瓦亮的金屬器皿,作為畫面點睛之筆。

Still Life with a Silver,Juriaan van Streek

A still-life of an orange, a lemon

17世紀荷蘭畫傢威廉卡爾夫Willem Kalf的畫作中,經常有富麗的波斯地毯、閃光的中國瓷器、色彩鮮艷的水果和鋥光瓦亮的金屬器皿。

Still Life with Chinese Bowl and Nautilus

「façon de la Chine」(中國式)字樣,最早出現在路易十四財產目錄中。

此後,源自法語「chinois」的「Chinoiserie」,這種追求中國情調的西方裝飾風格,作為東西文化和想象力交融的產物,席卷整個歐洲。

從17世紀開始,在歐洲上至國王君主,下至黎民百姓,都無不對「中國風」上癮。甚至產生出專有名詞「中國熱」。

「中國風」最早由飲茶的流行開始。茶葉最初流入歐洲之時,被認為是包治百病、延年益壽的良藥。1650年,1磅茶葉的價值高達10英鎊,相當於普通人傢兩年的生活費。

1770年,精致細膩的英國茶盒

「飲茶」逐漸成為王室彰顯財富的社交手段,也是精致生活的重要一環。中國瓷具成為備受貴族珍愛的「東方魔玻璃」。

瑪麗王後、安妮女王、公爵夫人這些處於社交權力圈頂端的女子,都通過「中國風」藏品,來展示財富、品味,引領時尚。歐洲人開啟瞭對中國及東方的無限美好想象。

《皇後茶飲》“第一期中國掛毯”系列,法國博韋皇傢手工工廠制作,約1697-1705年,美國蓋蒂博物館藏

《皇後茶飲》“第一期中國掛毯”系列【局部1】

《皇後茶飲》“第一期中國掛毯”系列【局部2】

神秘美好的東方成為西方的奢華夢境。1654年,尼霍夫在《荷蘭東印度公司使節團訪華記實》中,用大量篇幅介紹大清帝國。

這是最早西方有關中國的遊記畫冊之一,也是歐洲人第一次「見到」中國的視覺形象。

尼霍夫筆下的中國

最讓尼霍夫念念不忘的,是南京的琉璃塔。高78.2米,內外置長明燈146盞,流光溢彩,成為西方視野裡最具代表性的「中國風」意象,甚至出現在安徒生童話裡。

尼霍夫繪制的琉璃寶塔

路易十四也為這個中國建築所震撼,於1670年命工匠依據中國瓷器的造型色澤,在凡爾賽園林中修建瞭「特列亞儂瓷宮」。

「特列亞儂瓷宮」從青花彩釉瓷裝飾的欄桿、屋脊和簷口,都彌漫著強烈的中式風格。而這也是歐洲首個中式建築,和法國的代表凡爾賽宮相對,實現瞭東西方的對話。

遺憾由於彩陶非常脆弱,特列亞儂瓷宮僅存在瞭15年,就風化侵蝕瞭。但改建後的宮殿,仍收藏瞭許多心愛的中國瓷器。

Trianon de porcelaine 特列亞儂瓷宮3D復原圖

德國學者阿塔納斯 • 珂雪(通常譯為:基歇爾)震懾於羅馬教廷璀璨的東方藏品,於1667年出版《中國圖說》,其中創作的銅板畫插圖,成為日後西方描繪「中國意象」的范本。

China Illustrata,Athanasius Kircher

同年,白晉神父為路易十四帶回康熙贈送的繪畫、屏風及畫論書籍,並在巴黎出版《中國現狀圖像》和插圖本《康熙皇帝》,開啟瞭法國18世紀中國熱序幕。

除瞭愛好中國的物品,還熱衷於模仿中國的藝術風格、生活習俗以及裝飾樣式。「中國風」滲透到歐洲生活的各個層面。

「中國皇帝的歷史系列」掛毯,描繪想象中,輝煌榮耀的中國皇帝生活場景。其中「天文學傢」掛毯,繪制瞭大清皇帝(通常認為是康熙)和天文局的傳教士們在一起的場景。琉璃寶塔,作為中國建築的代表也入鏡。

中國皇帝系列掛毯

另一張「中國皇帝航海圖」,船中皇帝著清朝服飾坐在華蓋之下,背後以城市為背景,陽傘和裝飾船的花環都很有中國特點。

1700年,為慶祝新世紀的到來,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宮金碧輝煌的大廳,身著中式服裝、坐著八抬大轎隆重出場,引發歐洲皇室瘋狂擁躉。貴族們爭相收藏中國舶來珍品,蔚然成風。

《便宴》“第一期中國掛毯”系列,法國博韋皇傢手工工廠制作,約1697-1705年,美國蓋蒂博物館藏

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宮金碧輝煌的大廳, 身著中式服裝、坐著八抬大轎隆重出場, 引發歐洲皇室貴族的瘋狂擁躉。

17世紀末,法國博韋(Beauvais)皇傢手工工廠順應“中國風”熱潮,做瞭一批“中國皇帝”掛毯,美國保羅·蓋蒂博物館收藏瞭一套,共6件,《便宴》、《采菠蘿》、《天文學傢》、《皇帝出行》、《狩獵歸來》和《皇後茶飲》:

《皇帝出行》“第一期中國掛毯”系列,法國博韋皇傢手工工廠制作,約1697-1705年,美國蓋蒂博物館藏

《皇帝出行》“第一期中國掛毯”系列【局部1】:皇帝坐轎,四位侍從抬著。右手執杖,左手置腰間,戴朝冠,著龍袍

《皇帝出行》“第一期中國掛毯”系列【局部2】:皇帝,前胸繡著一隻西方樣子的“龍”

《皇帝出行》“第一期中國掛毯”系列【局部3】:龍旗

《皇帝出行》“第一期中國掛毯”系列【局部4】:侍者執旗

《皇帝出行》“第一期中國掛毯”系列【局部5】:後景寶塔

中國式的花鳥魚蟲、松竹蘭梅、人物圖案,都潛移默化地影響瞭西方人的審美趣味。18世紀的中國清代的工藝品,有繁縟的曲線,有精巧的造型,所有這些,都影響瞭歐洲的洛可可藝術。

18世紀初,法王路易十四的逝去,帶走瞭宏大敘事的藝術時代。從此,莊重華貴的典范讓位於精致甜美的追逐,歐洲的時尚趣味,也實現瞭由剛至柔的逆轉。

輕松浮華的洛可可氣氛,在路易十五時期蔓延開來。東方設計的奇幻靡麗,為洛可可提供瞭源源不斷的設計靈感,也為宮廷增添瞭一抹飄逸柔美的異域風情。

洛可可極度奢華、繁瑣裝飾與清代宮廷趣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西方藝術史塗抹下筆筆濃墨重彩。上至王公貴胄,下至商賈鄉紳,無不趨之若騖。其後百年間,「中國熱」全面滲透歐洲社會生活各層面。

「中國風」首先在繪畫領域展露頭角。宮廷畫師將中式美學特質應用於繪畫,用手中妙筆描繪出清新秀美的中式風景。

畫作中,中國風最早出自洛可可名傢華托之手。華托早年曾研究中國《百戲圖》,清妙細膩、優雅溫婉的格調,奠定瞭中國風的基調和模式。

Jean Antoine Watteau

1708年華托繪於鋼琴蓋板上的油畫《中國系列》,受到中式屏風啟發,臆想的樂器富有異國情調,而花鳥風格也略具中國韻味。

1719年,華托再次為繆埃特狩獵行宮,國王陳列室創作《中國和韃靼的人物》系列壁畫,試圖全面展示中式場景。

Figures Chinoises Et Tartares

人物風姿綽約,場景精致浪漫,臆想的輪廓和背景,花鳥元素甚至初具國畫韻味。可惜18世紀中期城堡被毀,珍貴的壁畫現僅存翻制的版畫。

Paintings in Chateau de la Muette

另一幅中國風作品《中國女神紀某紹》,采用經典「跪拜圖式」,東方女神左手拿傘,右手執杖,正接受兩位男子跪拜,表現瞭奇幻風趣的東方神界。

Idole de la Deesse Ki Mao sao

同時期洛可可繪畫代表弗朗索瓦·佈歇,從未踏足東方,卻也根據瓷器上的繪畫融合想象,描繪出很多中國宮廷和民間生活場景。日常化的題材輕松逸樂,形象百變。

The Gallant Chinese, François Boucher,1742

佈歇早期的中國風設計作品,著意於忠實再現包涵中國元素的歐洲生活,《早晨的喝咖啡時間》精細刻畫瞭壁爐兩側的器具和飾物,特別是左側彌勒佛。

Le Dejeuner,Francois Boucher,1739

1742年,法國皇傢博韋工廠設計瞭“第二期中國壁毯”,圖稿的繪制者是佈歇,其中一部分掛毯還是法國1776年贈與乾隆皇帝的禮物。雖然對第一期有所借鑒,但畫風是截然不同的洛可可風格。

佈歇為此設計瞭9幅大型圖稿。分別是「中國皇帝上朝」、「中國皇帝宴請」、「中國茶飲」、「中國狩獵」、「中國市集」、「中國舞蹈」、「中國漁情」、「中國婚禮」、「中國花園」。

Festin de l'empereur de Chine

1742年,佈歇在沙龍中展出瞭反映中國的系列作品《中國組畫》,其中《中國花園》、《中國皇帝上朝》、《有中國人物的風景》這幾幅作品可能是為掛毯所作的設計。

雖然姿態和構圖仍屬西方,但大量寫實的中國元素,以及充滿想像的中式景物,營造出“中國風”的東方世界。

上圖:

中國婚禮

La Danse chinoise,Francois Boucher

上圖:

中國舞蹈

《中國舞蹈》中異域發髻的樂伎和舞者,沉醉在「秋月春風等閑度」的極樂氛圍中,載歌載舞不知疲倦。

有人認為:這些畫裡,輕巧的場面、澹雅的配色、宛曲的線條,東方韻味勾勒出逍遙人間、及時行樂的遊戲心態,也呈現出對東方樂土的美好想象。

也有評論傢曾這樣描述這批作品:“裝飾的、輕率的、靈巧的,這表現的是脫離現實的幻境中的中國,畫面中的棕櫚樹、木偶般面無表情的人,羽毛帽子,以及大量的扇子、陽傘、六弦琴,顯示出令人愉悅的異國情調。”

您怎樣看呢?

上圖:

中國皇帝宴請

局部:皇帝

The Chinese Market,François Boucher

上圖:

中國集市

The Chinese Fair, Francois Boucher,1742

上圖:

中國集市

及時行樂的貴族們,對東方風情的器物尤其鐘愛。或者說,法國人借助這“似是而非”的中國風,描繪一個符合他們審美趣味的田園式世界。

Chinese Fishing,Francois Bouche

上圖:

中國捕魚風光

《中國漁情》描繪水鄉的旖旎風光,捕魚成為消遣光陰的娛樂,展現出「黃髮垂髫、怡然自樂」的情懷和歌舞昇平的精神世界。

上圖:

中國漁釣

The Audience Of The Chinese Emperor

上圖:

中國皇帝上朝

《中國皇帝上朝》在佈歇的想象中,議政的朝堂居然置於喧鬧息壤的街市,端凝肅穆的帝王議政圖,變成輕快滑稽的風俗。

本應該用莊嚴的歷史畫表現的帝王圖,在這裡卻變成瞭一張風俗畫,這種“中國風”的繪畫,不僅反映瞭洛可可藝術對莊重肅穆的古典藝術的反抗,也反映瞭法國當時岌岌可危的路易十五的時代風氣。

上圖:

《中國皇帝上朝》局部

The Chinese Garden, Francois Boucher

上圖:

中國花園

上圖:

《中國花園》局部

上圖:

《中國花園》局部

這些掛毯圖案中的“中國風”(其實是西式的)元素,在佈歇的其他作品中也有出現,例如《中國皇帝上朝》和《中國花園》背景中的涼亭,也出現在另一幅畫《伸手拿鳥的小孩》中。

上圖:

《伸手拿鳥的小孩》

路易十五有一套以中國狩獵為主題的「異國狩獵圖」,共9張,是1735到1739年間,由宮廷畫師共同完成的。洛可可風格融匯中式情調,用來裝飾國王凡爾賽宮的房間。

一些貴族, 甚至會讓畫傢畫出他們身著中式官服的樣貌, 東方古國的神秘魅力, 竟讓當時的歐洲人如此癡迷。

作為直觀反映時代風格的藝術形式,中國風繪畫雖然隻停留在符號層面的獵奇,卻被後世匠人大量模彷。

從房間、花園,到傢用器具、手工藝品等各個設計領域,無不充滿瞭瑰麗華美的中式裝飾。

壁紙最常看到的設計是以樹木為主,婀娜的枝幹與細碎的花葉占滿整個構圖,小鳥點綴其中,輕靈中又帶些華美。

1700-1730年間,歐洲產生具有強烈中國風的「奇異絲綢」(bizarre silk),將異國情趣的畫版印在軟麻佈傢具上。其中以於埃和皮耶芒的設計最為出名。

Mid 18th century painted silk panel

而此時著名的宮廷設計師皮耶芒,尤為擅長的中國風裝飾畫。不僅構圖是獨有的散點透視,表現手法也類似中式水墨,彰顯出強烈的東方韻味。

Jean-Baptiste Pillement

Bizarre silk,Jean-Baptiste Pillement

路易十六時期,隨著中法交流的深入,「中國風」的熱潮也隨之愈演愈烈。

在法國巴黎的尚蒂伊城堡,還保存有於埃1735繪制的六幅系列室內裝飾壁板「猴戲圖」。

Petit Chateau de Chantilly

折疊屏風也是中國風最受歡迎的表現形式之一,描述著中國神話及宮廷生活的場景。自然和浪漫的異國情調,仿佛拉近瞭貴族們與遙遠東方的距離。

在佈歇創作的《梳妝室》中,就展示閨閣內俏麗雅致的裝飾風格,中式花鳥屏風襯托出貴族女性的審美品味。

La toilette,Francois Boucher,1742

中式陶瓷依然備受青睞。貴族從早起晨茶,到晚睡潔身,瓷器不離左右。民間掀起仿制瓷器熱潮,奠定瞭歐洲瓷器生產的基石。

例如1760年的大象花瓶,以查爾斯 • 多丁所繪的中國藝術場景而聞名,是由法國路易十五的情婦龐帕度夫人委托制作的。

例如1760年的大象花瓶,以查爾斯·尼古拉斯·多丁所繪的中國藝術場景而聞名,是由法國路易十五的情婦龐帕度夫人委托制作的。

Pair of Vases. Charles Nicolas Dodin

除瞭喜愛中式器物,歐洲對中國文化風尚和生活方式也相當癡迷,比如畫中的瑪麗皇後和路易十六,正在跟著中國雜耍人學亮相。

在建築領域,如楓丹白露宮等顯示國王品味的行宮,也充滿瞭大量雍容華貴的Chinoiserie裝飾及傢具。

除瞭法國,歐洲其他國傢也紛紛被「中國風」折服,德國波茨坦附近的「無憂宮」中的「中國茶亭」裝飾豪華,環繞著鍍金人像,頂部還有撐傘官員落座。

baff61be409b69ab88602806ad461cdaSanssouci,German

柏林「夏洛騰堡宮」相傳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因憧憬凡爾賽宮而建的夏宮陶器室,1500多件瓷器裝飾,將中國風發揮到極致,雖略顯浮誇,但喜愛之情確認無疑。

Porcelain Chamber,Schloss Charlottenburg

卓寧霍姆皇宮的「中國宮」,是1753年瑞典國王送給王後的禮物。宮殿建築群和花園基本按照中國皇宮的配置,建造之精美,工藝品質量之高,都令人嘆為觀止。

Chinese pavilion at drottningholm

海的對岸英國,19世紀喬治四世建於佈萊頓的「英皇閣」,外觀類似泰姬陵。富於東方幻象的內部設計,裝飾擺設充滿中國情調。行走其間,對遙遠東方的想象呼之欲出。

The Royal Pavilion at Brighton, 1827

富於幻想的內部設計出自Frederick Crace和Robert Jones,裝飾擺設充滿中國情調。行走其間,對遙遠東方的狂熱想象呼之欲出。

The Chinese Gallery, Royal Pavilion, Brighton

而在園林等室外領域,歐洲設計師也紛紛借鑒中式園林的造型佈局,如巴黎巴加泰勒公園涼亭、德國慕尼黑市區的中式寶塔等。

The Chinese Gallery, Royal Pavilion, Brighton

隨著19世紀拿破侖時代的到來,古典主義風潮席卷之下,中國熱漸趨退散,但中國風的各式元素依然長盛不衰。

隨著19世紀拿破侖時代的到來,古典主義風潮席卷之下,中國熱漸趨退散,但中國風的各式元素依然長盛不衰。

Robert Jones 於1817~1822年受中國壁紙影響創作的裝飾畫,存於1832年建成的英國佈萊頓(Brighton)皇傢穹頂宮(Royal Pavilion)。

hand-painted chinoiserie wallpaper

而法國畫傢奧古斯特伯爾熱,於1838年間遊歷中國,將真實生活融入創作,帶有濃厚異域色彩的風格,對後世影響深遠。

Auguste Borget

Auguste Borget

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新古典主義畫傢雅姆 • 蒂索在《貴婦》等作品中,中國風的青花瓷茶具潔白幽蘭,細膩明亮,是點睛之筆。

James Jacques Joseph Tissot

James Jacques Joseph Tissot

“Chinoiserie”這個風靡歐洲的名詞背後,是對神奇富饒東方的憧憬,這種被歐洲塑造出的想象,如同綺麗夢境,充滿瞭神秘、浪漫與奇遇。

時光和戰亂摧不毀藝術的光輝。此後歲月Chinoiserie風格仍然是藝術傢們的靈感繆斯,催生著對美的追求與向往。

下圖:

皇後島宮殿 Drottningholm,斯德哥爾摩,瑞典。

皇後島宮殿 Drottningholm,斯德哥爾摩,瑞典。

皇後島宮殿 Drottningholm,斯德哥爾摩,瑞典。

皇後島宮殿 Drottningholm,斯德哥爾摩,瑞典。

皇後島宮殿 Drottningholm,斯德哥爾摩,瑞典。

約翰·謝佈貝爾的《關於英國國民的書信集》這樣描述:“房間裡每一把椅子、每一個玻璃鏡框、每一張桌子,都必定是中式的:墻上貼著中國墻紙,圖案滿紙,卻無一摩寫天然……房間的幾面墻上,中國情調的小壁架托著呲牙咧嘴奇形怪狀的瓷獅子,放在也是瓷制的花棚架之中,黃銅箔片被漆成瞭綠色,就像阿卡狄亞的情侶們—樣在樹陰下躺著。”

中國風的單詞Chinoiserie, 來自法語 'chinois' 。在18世紀從中國進口瓷器,絲綢,漆器是非常時髦的,這導致瞭許多外國設計師和工匠模仿亞洲設計,他們憑借想象創造出許多奇特的東方style。

歐洲刮過的中國風,發端於11世紀,得到瞭馬可·波羅、聖鄂多立克等曾旅行中國的冒險傢、傳教士的有力助推。經幾個世紀的流變,中國風17世紀全面滲透到歐洲人生活的各個層面,從日用物品、傢居裝飾到園林建築等,上至王公貴胄,下至商賈鄉紳,都趨之若騖。

12片陰刻漆器屏風,在不同的房間咸的另一半,17世紀晚期,英國薩裡漢姆莊園。

中國風直接形塑瞭西方時尚史上著名的洛可可風格。18世紀中葉,中國風達到頂峰。華托、佈歇、皮耶芒、齊彭代爾、錢伯斯、瑞普頓等著名的藝術傢、設計大師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工匠所創造出的眾多中式建築、藝術品和工藝品,為後人記錄和保存瞭中國風席卷歐洲大陸的深刻痕跡。

17世紀末18世紀初,結合瞭中國和日本風格的瓷瓶。

今年90歲的休·昂納是英國著名藝術史傢,他與約翰·弗萊明合著的《世界藝術史》,被國際學術界認為是闡述最為完整的藝術史通史。

他寫作的《中國風:遺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國元素》一書,通過歐洲現存的絲綢、瓷器、繪畫、傢具、建築等具有中國元素的實物,梳理瞭西方文化領域中國風的興起、興盛及其衰落、流變的漫長而復雜的歷史,為“打撈”中國文化在西方的傳播提供瞭獨特的視角。

而在園林、建築創作領域,歐洲設計師和匠人們也紛紛借鑒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型和佈局,如現存於巴黎巴加泰勒公園的涼亭、瑞典哈加花園中的亭臺、丹麥弗雷德裡克包花園內的小橋、德國慕尼黑市區的中式寶塔等。

18世紀40年代,約翰·帕克的妻子凱瑟琳夫人,繼承瞭薩爾特倫宅邸 (Saltram House),他們著手進行改建和裝修,張貼大量的中國壁紙。

下圖:20世紀初流行的中國風格優雅裝飾。

20世紀初流行的中國風格優雅裝飾

下圖:19世紀的中國風廚櫃,庫爾城堡,最初是用來作為一個書櫃。

19世紀的中國風廚櫃,庫爾城堡,最初是用來作為一個書櫃。

下圖:

1680年薩裡漢姆莊園椅子。

1680年薩裡漢姆莊園椅子。

18世紀古董畫。

18世紀中國轎子(法國)。

下圖:

1760年代,洛可可風格的中國風雕花裝飾,by 盧克萊特福特,克萊頓樓(Claydon House) 白金漢郡。

1762-1868s 奧拉寧鮑姆宮殿(Schloss Oranienbaum)一個中國沙龍室。

下圖:

1762-1868s 奧拉寧鮑姆宮殿(Schloss Oranienbaum)一個中國沙龍室。

下圖:1762-1868s 奧拉寧鮑姆宮殿(Schloss Oranienbaum)中國沙龍室細節。

下圖:

1765年“瑪麗·安·耶茨夫人出演《中國孤兒》的肖像,by Tilly Kettle (1734 or 5?1786) 。《中國孤兒》是伏爾泰1755年寫的一個五幕三十一場的歌劇,根據元朝紀君祥《趙氏孤兒》法文譯本改編。

下圖:1780年漆面鍍金木豎琴,金葉與黑漆形成鮮明對比,頂部裝飾有新古典主義中國風的茛菪葉滾邊。

下圖:

1810年,英王喬治四世的4扇手繪墻板,中間圖案為佈面油畫,by 羅伯特·瓊斯(設計師)。

下圖:

1920s早期麥肯樓的中國室,麥肯樓是美國的第一個專業的室內設計師,亨利·戴維斯夢夏的傢。

下圖:

Ann Getty 房間壁爐兩邊的窄長壁紙,描繪瞭中國古代庭院。

下圖:

Benjamin Dhong夢幻的傢。

下圖:

巴黎克勞德酒店,中國漆面裝飾的大廳。

下圖:

別致的吧臺。

下圖:

波茨坦無憂宮,令人難以置信的房間,柏林。

f733a99b8d5d463f2a8b5c7c629ef8f9

下圖:

杜奎特的花園。

下圖:

兒童中國漆木椅,並繪有孩子的紋章,1720s,奧斯特裡公園。這是弗朗西斯爵士為自己較小的孩子,定制的整套傢具中的一件。

下圖:

弗吉尼亞雪松(香柏木) 樓梯,下面是中國擺設。

下圖:

工藝精湛!18世紀中期,象牙制成的中國畫舫模型,奧斯特利公園,倫敦。奧斯特利公園 Osterley Park,1576年由任商業代理和伊麗莎白一世顧問的托馬斯·古艾山爵士建造,都鐸式宮殿及園林,占地746英畝。

下圖:

漢普頓宮,顏色鮮艷的中國畫墻紙。

下圖:

荷蘭胡桃木玳瑁櫃放著中國瓷器,Dyrham Park,格洛斯特郡。

下圖:

克萊頓樓 Claydon House, 白金漢郡。

下圖:

克萊頓樓 Claydon House, 白金漢郡。

下圖:

路易十五(Louis XV)鍍金中國漆櫃,約1750s。

下圖:美國駐倫敦大使 海恩斯格雷伯- 100歲。房子裡裝飾著老的中國手繪墻紙。

下圖:

薩裡漢姆莊園,有一個標志性古老的中國茶壺(1650-1670)。始終在公爵夫人的私人房間的茶幾上。這隻中國漳州白瓷茶壺(歐洲鍍銀支架)。

下圖:

十八世紀晚期,中國出口到歐洲的一副水粉“優雅的花園一景”,克萊頓樓,白金漢郡。

百年前風靡歐洲的中國風,精致典雅,美得一塌糊塗

(來源:美物計)

01中國風建築這場中國風的最明顯體現便是當時的歐洲建築,貴族們將自己的莊園,佈置成想象中東方花園的樣貌,花團錦簇綠樹相迎......

最早“中國風”建築是大特裡亞農宮,它的屋頂裝飾著青白釉瓷瓦,素雅的白遇上雅正的藍,端莊大氣,卻由於不適用於法國寒冷的氣候被拆毀,但在那個時代,這座美輪美奐的異域風情宮殿,迅速勾起瞭貴族們對中國向往。

普魯士王國時期的無憂宮中,一間中國茶亭分外的引人註目。這所宮殿的中國風暗藏在細節中。茶亭整體以金色為主,屋頂宛如倒扣的荷葉,在荷葉邊緣上掛著金色的風鈴,微風吹過,發出悅耳的鈴音,頗有一番詩意。

亭下是形態各異的人物,男人戴尖頂圓帽,身著長袍,女子則穿著長裙,珠光寶氣。既有東方的特點,也有西方的神韻。

皮爾尼茨宮屋簷的和內部裝飾都極具中國風情,靈氣而生動,美好而詩意。

德國-皮爾尼茨宮:全景照片(整個公園占地 28公頃)【714x579像素】

德國-皮爾尼茨宮-1:屋頂凹弧彩繪圖案具有中國風(此處幾幅圖皆由網友咖啡豆豆魚拍攝)【821x548像素】

德國-皮爾尼茨宮-2:房間內飾,完全是中國古代人物山水畫像

德國-皮爾尼茨宮-2:房間內飾1,完全是中國古代人物山水畫像,淡淡優雅的藍色花鳥圖案,鑲嵌米黃竹皮裝飾

德國-皮爾尼茨宮-2:房間內飾2:淡淡優雅的藍色花鳥圖案,鑲嵌米黃竹皮裝飾;下面人物畫是童子抽陀螺

德國-皮爾尼茨宮-2:房間內飾3:童子下象棋(網友咖啡豆豆魚拍攝)

5d69887f3941a5049fe1fa8c003be36a德國-皮爾尼茨宮-3:房間內飾:瓷器上都是故事,都知道強力王奧古斯特對瓷器的超級熱愛,才有瞭歐洲最早的邁森瓷器

貴族的莊園裡常常有中式小亭的身影。亭柱古老的棗紅,屋簷沉穩的灰白,青磚黛瓦綠樹掩映,仿佛有潺潺流水,蜂歌蝶舞。清澈的風景,和諧的色調,組成一副美麗的畫卷。中國的小亭,在歐洲竟也如此秀麗。

02中國風的裝潢當你走進這一所所美輪美奐的宮殿裡時,你會發現內部的裝飾也有著濃濃的中國味兒。東方設計的奇幻莫測與中華風韻的奢華靡麗,飄逸優美的異域色彩,被鳥語花香的東方美浸潤的墻壁,如詩如畫。

婀娜的枝幹與細碎的花葉占滿整個構圖,小鳥點綴其中,輕靈中又帶些華美,潔白的墻面爬滿靛青的枝蔓,宛如一件青花瓷器。

在小閣樓裡擺上一張古色古香的中式小櫥,放上一把印花的油紙傘,讓中國風更加濃鬱。

或許18世紀的歐洲設計師,並不瞭解中國花開富貴的寓意,也不懂得文人墨客對花鳥蟲魚的追捧,但他們照葫蘆畫瓢式的模仿,也確實讓房屋變得多瞭些“中國風”的詩情畫意。

法式優雅精神的代表聖·洛朗,十分著迷於神秘夢幻的東方美學。他的故居位於巴黎7區巴比倫大街,現代風格的三層小樓可謂別有洞天。

每個角落擠滿瞭大量藝術品和古董,除瞭精美的文藝復興飾物、藝術大師的稀世作品外,最引人註目的就要數那間Chinoiserie風格的房間瞭。

墨綠色的花鳥壁紙和和棕色的木質傢具相映成趣,角落和桌子上的瓷器彰顯著不凡的藝術品位,繁復帶來的不是雜亂,而是一種繽紛的夢幻。

意大利殿堂級大師瓦倫蒂諾,在巴黎收購瞭建於17世紀的Wideville城堡,這裡曾是路易十四情婦的居所,從那時就埋下Chinoiserie風格的種子。

如今這裡充滿瓦倫蒂諾摯愛的中國傳統工藝品。清代宮廷地毯、紫檀扶手椅,19世紀的漆盒和鑲嵌著珍珠貝母的桌子,瞬間帶回源自東方的夢幻年代。

最令主人自豪的是恢復重建的中國風鴿子樓,內部回紋裝飾的樓梯欄桿,色彩鮮艷的清代皇帝畫像沿階裝飾,每樓都擺放瞭中國畫和雕塑。

著名的時尚大師香奈兒也對Chinoiserie情有獨鐘。巴黎的香奈兒公寓,擁有直接貼在墻上的中國刻漆屏風,赭紅底色上金色鳳凰花鳥呼之欲出。

這些來自18世紀的烏木漆面屏風,由赭紅與金色兩種顏色構成,多達32面的屏風覆蓋住整個墻面,將東方綺夢交匯於這間巴黎寓所內。

從17世紀巴洛克到18世紀洛可可,再到20世紀初的Art Deco,從建築到園林,從室內裝飾到服飾用具,中式元素被不斷重復、模仿、重現。

法國人迷戀它,因為它身上流淌著法國化瞭的“異國情調”;西方世界迷戀它,則是因為它代表瞭法國式的時髦品味。

也許正如聖洛朗所言:“有什麼國度如此引人遐思呢?隻有中國……”。

如今Chinoiserie已成為一種時髦,一種風格,一種難以超越的經典。如同來自遙遠東方的美麗夜鶯,曼妙的歌唱陶醉、芬芳瞭幾百年的歐洲藝術……

(以上圖文整理自:耀勻獨傢前線專欄)

花鳥壁紙、飾品、別具風情的明清傢具、富含寓意的圖案……這些成為西方傢居空間中最受追捧的中式元素。

中國古典用色中的石青、朱砂、帝王黃,被巧妙地運用在空間墻面裝飾中,營造出典雅深邃的意境

西方人最愛的一件器物便是屏風,雖然沒有“雲母屏風燭影深”的意境,但花鳥紋飾卻描繪的栩栩如生,在歐洲竟也顯得毫不突兀。

白如玉明如鏡,奪得千峰翠色來的瓷器,更是深得貴族們的青睞。

桌上擺放的裝飾,淑女們的手扇,色彩斑斕,造型優雅,無不帶著神秘的東方色彩。就連墻壁上用作裝飾的畫,描繪的都是清朝的風貌。

她生於中國,卻在歐洲貴族傢中住瞭300年

(來源:澎湃新聞 LicorneUnique,原創者:attic LicorneUnique)

▼在收藏傢眼中,伊夫·聖羅蘭的巴黎公寓是難以超越的優雅典范。若能回到過去,推門而進,這位時尚大師與中國藝術的緣分,定會讓你眼前一亮。

聖羅蘭傢中,洛可可式桌上擺著一尊抱瓶仕女,中國手繪壁紙上繪花樹人物,似有微妙呼應。聖羅蘭傢中這滿佈墻面的東方奇景,濃縮瞭300年的故事。今日,我們來看看它的“前世今生”。

(提醒:此圖為 gif 動圖,點開圖片可看到動態)

回到 1759時值1759年,也即乾隆二十四年,廣州的港口一如既往地繁忙。

昔日廣州城與外來商船 / 1770年代 / 現藏大英圖書館

金發異國人,十三行商人、腳夫匆匆往返店鋪與碼頭間,絲綢、茶葉、漆器、瓷器等正在裝箱,船隻準備起航,把這些中國珍品運往萬裡之外的歐洲。

中國瓷器、中國壁紙,來自東方的漆器或歐洲匠人的中國風漆器,是18世紀貴族大宅“標配”。伊夫·聖羅蘭傢中壁紙或許也曾藏身於這些遠渡歐洲的東方珍物中。

美國迪美博物館(Peabody Essex Museum)館藏18世紀中國壁紙

“世上沒有什麼能比那些泊來之物更得我心瞭,尤其是漆器與壁紙。”——女皇瑪麗婭-特蕾西亞1759年的信中寫道

奧地利,一座古堡裡的18世紀中國壁紙

這些壁紙貴嗎?是的。當年,貴為駐土耳其外交官之妻的蒙塔古夫人想用中國壁紙來裝飾她的新別墅,卻因為價格太過高昂,不得不作罷。

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18世紀末中國手繪塔夫綢壁“紙”,尺寸為198.1 x 109.2cm。歐洲貴族客人們需求太大,中國畫師、匠人一時找不到足夠的紙,可能會以絲綢絹佈代替桑皮紙張。

還是在1759年,英王查理二世的孫女Emily Lennox給丈夫交代瞭一項購物任務,要他在倫敦購買150碼中國塔夫綢壁紙來妝點臥房。這位丈夫跑遍倫敦城,卻難覓得足夠多的相同紋飾的壁紙。

Emily夫人曾居住過的愛爾蘭卡頓大宅(Carton House)裡仍可見中國壁紙

終於辛苦找到後,這些遠渡重洋而來的壁紙價格高昂,還要加上官方對壁紙征收的稅款,得耗費不少錢財。但妻子Emily並不在意。因為在當年貴族看來,中國壁紙可比真絲、刺繡的墻面裝飾高級得多、迷人得多,即使貴也是值得。

拜明頓莊園裡的中國房間。洛可可風格大鏡、中國風的床及將軍罐、瓷器等,有18世紀的壁紙映襯,更顯夢幻。

牡丹在異國綻放

中國畫師在桑皮紙、絲綢絹佈上完成的大幅圖繪大概從17世紀起進入歐洲,在18世紀中期掀起巨大熱潮,卷走巨額金錢,卻從未在故鄉久留,它們總是匆匆奔赴遠方。

英國查茨沃斯莊園裡也有以中國手繪壁紙裝飾的奢華房間

與瓷器或各類來自東方的擺件不同,這些壁紙抵達貴族人傢時尚未算“成品”。各個大宅有各種房間,買回瞭壁紙的人不時會遇到些難題。

英國薩爾特倫宅邸 (Saltram House)的這面中國壁紙不是一整張敷上,而是一塊塊拼接起來的。

宅邸房頂高度不盡相同。如果墻面過高,壁紙無法鋪到頂部,就得請人補畫一部分。至於效果如何,一般得看能否請來造詣高深的洋畫師。

(提醒:此圖為 gif 動圖,點開圖片可看到動態)

英國喬治四世把中國手繪壁紙贈送給一位子爵夫人,10年後,夫人用這些壁紙裝飾瞭紐塞姆寺宅邸中的房間當然,也有人另辟蹊徑。在19世紀初,一位子爵夫人決定將喬治四世送給她的中國壁紙用上,卻覺得某些部分稍顯空寂,想要多加幾隻鳥兒。

壁紙上多隻栩栩如生的鳥兒竟是從書上剪下貼上,這一點多年沒人發現。

於是,她取來一本奧杜邦的鳥類圖譜,剪下一隻隻鳥兒貼到墻上。早期奧杜邦鳥類圖譜可是如今世上最昂貴的書籍之一。

一幅描繪過去英皇閣內飾的作品中,可見黃地花鳥中國壁紙

對於這位子爵夫人的改造,給她贈送壁紙的喬治四世要是知道瞭,或許也會大吃一驚。這位國王對中國風的熱愛,當年貴族都應有所耳聞。他打造的英皇閣(Royal Pavilion)裡就有黃、藍、粉等多種色調,繪有不同紋樣的中國壁紙。

英皇閣裡的這種粉地藍花壁紙設計於1815年

喬治帶動瞭19世紀歐洲又一股中國壁紙熱潮。此後,縱然潮流變幻,但當我們看到19世紀淑女站到中國壁紙跟前時,心中或暗暗構想,這樣一位優雅小姐,是否也對神秘遠方有所向往。

《小提琴演奏者》/ 喬治·阿道夫·斯托雷 / 1886年 / 現藏於City of London Corporation

最熟悉的陌生人然而,對於這些誕生於中國的壁紙,身在東方的我們既熟悉,又陌生。

18世紀末中國壁紙上的花果細節 / 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藏

我們似乎都認得壁紙上那些吉祥花果,也幾乎可一眼認出那些山水樓臺。

薩爾特倫宅邸的墻面上有山水與人物,墻上掛著的鏡面畫也來自18世紀的中國

還有婀娜仕女和翩翩公子,又或是昔日尋常的農耕勞作。

薩爾特倫宅邸的中國梳妝房裡的中國壁紙

英國夏活莊園(Harewood House)裡的中國壁紙

甚至畫中正在發生的世傢故事,也仿佛曾輕輕掠過夢境。更不用說,那些翎羽畢現的雀鳥,盛放的牡丹與海棠,以及暖春般的色調。

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館藏中國壁紙上的雀鳥局部

然而,對於兩三百年前描繪這些圖景的中國畫師,我們卻知之甚少。他們並不是文人墨客,未嘗在紙上簽下名字,鈐上朱印,任憑作品在海外備受稱賞,卻一直默默與筆墨為伴。

廣州十三行中,關聯昌畫室裡,幾位畫師正在工作

【提醒:有關這一套外銷畫的全套賞析(高清圖),見文末鏈接】

通過修復與研究,人們發現,這些中國畫師、匠人們勤懇而高效,即使要隻憑手中的筆把巨大的紙張畫滿,也可有條不紊。

著名的de Gournay壁紙工作室邀中國畫師,再現曾經歐洲王侯傢中的中國壁紙。

也是得益於後世研究,人們知道,原來區區紙張之所以可抵禦百年風雨,是因為背後還有竹纖維等制作的支撐。這些深得歐洲貴族喜愛的東方奢侈品,經過細細描繪、認真處理,決非一蹴即就。

荷蘭烏特勒支一座古宅的修復中,展露出中國壁紙內層的秘密

緣來未離去“……中國壁紙就與大宅外的熱帶植物園一樣生機勃勃。”——《Vogue》1937年,攝影大師Cecil Beaton放下相機,為《Vogue》手繪瞭以中國壁紙裝飾的廳堂。

在20世紀,甚至在今天,中國壁紙傳奇仍在繼續,它們依舊是頂級藏傢的心頭好。

Pauline de Rothschild的中國壁紙前,幾枝鮮花插在瓷瓶中,竟讓人產生畫景相融的錯覺。

比如上世紀法國羅斯柴爾德傢族的Pauline de Rothschild,這位當年美國身價最高的設計師傢中也有中國壁紙的身影,那斑駁的歲月痕跡,像是漫長故事的縮影。

曾給大都會博物館捐贈大量頂級歐洲藝術品的Wrightsman夫婦傢中,也以中國風壁紙裝飾。

一些在過去未被使用或離開瞭墻面的中國壁紙走出瞭古老宅邸,化作畫幅或屏風,為今日藏傢爭相競藏,也在藏傢傢中,辟出一片東方勝景。

一幅裝裱在鎏金木框裡的1760年代中國手繪壁紙,在佳士得以約17.6萬人民幣成交

這幅裝裱起來的壁紙曾經是沙遜爵士的藏品,後來為喬姆利女侯爵傢族收藏

至2018年,一套18世紀中國壁紙震撼世人。2011年之前,這組壁紙曾藏身夏活莊園中,現在,它終於回歸故裡,成為國內收藏的唯一構圖完整成系列的外銷壁紙。

(提醒:此圖為 gif 動圖,點開圖片可看到動態)

也如其他曾讓西方驚艷的中國外銷藝術一樣,這些壁紙上的鳥啼花開、耕作與日常,曾在西方古宅中守護遙遠的傳奇。它們身上那些被淡忘的故事,仍等我們去發現、去講述。

小編 | attic收集資料整理報道部分參考文獻及相關資源:[英]休·昂納(Hugh Honour)著,劉愛英、秦紅 譯,《中國風:遺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國元素》Cliford, Helen, "Chinese wallpaper: From Canton to country house", East India Company at Home, 1757-1857. ed. Finn M., Smith K.Berger, Günther, "Une chinoiserie insolite : étude d'un papier peint chinois, Arts asiatiques, tome 51, 1996. pp. 96-116.http://www.metmuseum.orghttp://www.royal-oak.orghttp://www.brightonmuseums.org.uk原標題:《她生於中國,卻在歐洲貴族傢中住瞭300年》

(說明:本文綜合整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大傢共同分享學習,如作者認為涉及侵權,請與本人聯系,會立即刪除)

【延伸閱讀:】

舊時店鋪風光老:1825年水粉畫的中國商品貿易狀況【多圖欣賞】

法國凡爾賽宮【10】大花園:以太陽神為中心、時序融洽的小宇宙(噴泉、園林與雕塑)【高清大圖】

深度解讀《太陽王路易十四輝映的世紀與胸懷的藍圖》2:凡爾賽宮群星,舞蹈化育氣質,藝術融匯人才【多圖】

【本文的姊妹篇:】

深度解讀《太陽王路易十四輝映的世紀與胸懷的藍圖》7:歐洲百年中國熱

发表回复

相关推荐

《潘氏源流史》之十一:潘佑后裔初探

潘佑后裔初探 潘佑,生于937年①,卒于973年②。幽州人③。他的祖父潘贵,是刘仁恭(唐末藩镇割据者之一)手下的将领,父亲潘 ...

· 6分钟前

全新的2023款豐田皇冠(Toyota Crown)

全新的2023款豐田皇冠(Toyota Crown)以其獨特的外觀,將大膽的設計風格帶到瞭豐田轎車系列的頂端。憑借巨大的車輪、流暢的...

· 14分钟前

一文讀懂微內核

2019年8月9日華為 餘承東 發佈HarmonyOS 1.0,HarmonyOS的發佈將一個計算機領域內非常專業的詞帶到瞭廣大公眾的視線內,這就...

· 18分钟前

加油打工人——《中國飛俠》

今天聊聊電影《中國飛俠》。片名China Hero (2020)。看到本片主演是許君聰、李琦時,我還以為《中國飛俠》是一部喜劇電影,會...

· 18分钟前

楚味荆州 | 飘香的葱油饼,传统与改良你更爱哪种

在荆州,葱油饼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清晨街道小吃,更是儿时的美好回忆,是学校门口的葱油香,是过早摊头前排的长队。油润酥香 ...

· 22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