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篇閱讀
( 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遊泳,岸芷汀蘭,鬱鬱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裡,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 節選自范仲淹《嶽陽樓記》 )
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 1 )前人之述備矣 備: 詳盡
( 2 )連月不開 開: 指天氣放晴
( 3 )薄暮冥冥 薄: 迫近,接近
( 4 )沙鷗翔集 集: 停息
( 5 )不以物喜 以: 因為
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 1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看瞭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恐怕會有所不同吧?
( 2 )微斯人,吾誰與歸?
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3.“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中的“銜”“吞”二字有何妙處?
“銜”“吞”二字運用瞭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地寫出瞭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壯闊氣象,把靜止的景物寫活瞭,生動地表現瞭洞庭湖廣闊浩渺、氣勢非凡的特點。
4.下列對選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
A.第二、三兩個排比段,並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隻是為瞭傳達出遊人的“覽物之情”。
B.第四段是全篇的中心,在這段中,作者擬出一問一答,發出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誓言,點明全篇主旨。
C.“微斯人,吾誰與歸?”既是慰勉滕子京,也體現瞭作者與古仁人同道的曠達胸襟。
D.選文內容充實,情感豐富,將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句式駢散相諧,行文富於變化。
【解析】不隻是“遊人的‘覽物之情’”,更是景與情相互感應的兩種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 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 節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
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 1 )行者休於樹 於: 介詞,在
( 2 )雜然而前陳者 陳: 陳列,擺開
( 3 )宴酣之樂 酣: 盡興地喝酒
( 4 )觥籌交錯 交錯: 交互錯雜
( 5 )太守之樂其樂也 樂: 以……為樂
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 1 )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
到溪水邊上釣魚,溪水深,魚兒肥。
( 2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瞭能夠同大傢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事的人,是太守啊。
3.文中不僅寫瞭太守與眾賓客的遊樂,還寫瞭滁人的遊樂。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為寫“太守樂”做鋪墊,反映太守治理有方,滁地政通人和,人民安居樂業。
4.選文第二段向我們展示瞭一幅怎樣的圖畫?寫瞭哪幾樂?
日暮醉歸圖。禽鳥之樂、遊人之樂、太守之樂。
( 三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 選自張岱《湖心亭看雪》 )
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 1 )是日更定矣 是: 代詞,這
( 2 )擁毳衣爐火 擁: 裹,圍
( 3 )霧凇沆碭 沆碭: 白汽彌漫的樣子
( 4 )上下一白 一: 全
( 5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更: 還
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 1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大雪接連下瞭三天,湖中的行人、飛鳥的聲音都消失瞭。
( 2 )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不要說相公您癡迷,還有像您一樣癡迷的人啊。
3.文章是從哪幾個角度寫西湖雪景的?
文章是從三個角度來寫的:①未遊西湖時,從聽覺角度概寫(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②遊西湖時,總寫全景( 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③遊西湖時,具體描寫近景( 湖上影子……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
4.文章結尾舟子說作者癡,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癡”?
作者癡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於世俗之外的閑情逸致。
二、對比閱讀
( 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甲】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 節選自范仲淹《嶽陽樓記》 )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 節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
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 1 )橫無際涯 際涯: 邊際
( 2 )南極瀟湘極: 至,到達
( 3 )野芳發而幽香 芳: 花
( 4 )佳木秀而繁陰 秀: 茂盛
( 5 )山間之四時也 時: 季節
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 1 )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
這就是嶽陽樓的壯麗景象,前人的記述很詳盡瞭。
( 2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
像那太陽出來以後,樹林裡的霧氣散開;雲霧聚攏,山谷就顯得昏暗瞭。
3.【甲】【乙】兩段選文中,表達觀景時感觸的句子分別是“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和“ 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
4.請從內容和寫作角度兩個方面說說【甲】【乙】兩段選文寫景的不同之處。
內容:【甲】文寫的是洞庭湖水景,闊大壯觀;【乙】文寫的是瑯琊山山景,秀美多變。
寫作角度:【甲】文從空間和時間角度寫景,【乙】文僅從時間角度寫早晚、四時之景。
( 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甲】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遊泳,岸芷汀蘭,鬱鬱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裡,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 節選自范仲淹《嶽陽樓記》 )
【乙】貞觀二年,京師旱,蝗蟲大起。太宗入苑①視禾,見蝗蟲,掇數枚而咒曰:“人以谷為命,而汝食之,是害於百姓。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將吞之,左右遽諫②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災朕③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復為災。
( 節選自吳兢《貞觀政要·務農第三十》 )
[註]①苑:古代帝王遊玩、打獵和躬耕的園林。②諫:委婉地規勸。③朕:古代皇帝的自稱。
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 1 )濁浪排空 排: 沖向
( 2 )把酒臨風把: 持,執
( 3 )吾誰與歸與: 和,同
( 4 )掇數枚而咒曰 掇: 拾取
( 5 )所冀移災朕躬 躬: 身體
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 1 )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擔心被說壞話,懼怕被批評指責,滿眼是蕭條的景象,感慨悲傷到極點啊。
( 2 )人以谷為命,而汝食之,是害於百姓。
百姓把糧食當作身傢性命,而你吃瞭它,這對百姓有害。
3.【甲】文描寫瞭一陰一晴兩種自然景象,有什麼作用?
為下文引出對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議論做鋪墊。
4.【甲】文中的范仲淹和【乙】文中的唐太宗共同具有的精神品質是什麼?
憂國憂民,以民為本。
【參考譯文】
【乙】貞觀二年,京城長安大旱,蝗蟲四起。唐太宗進入園林察看糧食( 損失情況 ),看到有蝗蟲( 在禾苗上面 ),捉瞭幾隻念念有詞道:“百姓把糧食當作身傢性命,而你吃瞭它,這對百姓有害。百姓有罪,( 那些罪過 )在於我一人,你如果真的有靈的話,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再害百姓瞭。”說著就要將蝗蟲吞下去。周圍的人忙規勸道:“吃瞭恐怕要生病的,不能吃啊。”太宗說道:“我真希望它能把給百姓的災難移到我身上。為什麼要逃避疾病呢?”( 說完 )就把它吞瞭。從此蝗蟲不再成災。
( 三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 節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
【乙】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既得斯泉於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遊也。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遂書以名其亭焉。
( 節選自歐陽修《豐樂亭記》 )
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 1 )野芳發而幽香 發: 開放
( 2 )至於負者歌於途 負者: 背著東西的人
( 3 )泉香而酒洌 洌: 清
( 4 )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 乃: 於是,就
( 5 )遂書以名其亭焉 名: 命名
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 1 )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蒼老的容顏,花白的頭發,醉倒在眾人中間,這是太守喝醉瞭。
( 2 )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
宣揚皇上的恩德,和民眾共享歡樂,這是刺史職責范圍內的事。
3.【甲】【乙】兩文在寫景上有何異同?
同:語言簡潔;借四季美景,抒“山水之樂”“與民同樂”之情。
異:【甲】文一句一季景色;且抓住每個季節具有特征性的景物,直接描寫四季景色之美。
【乙】文一句兩季景色;且分別通過人的動作和心理感受,側面突出四季景色之美。
4.兩文在寫景敘事中共同表達瞭作者怎樣的政治理想?
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參考譯文】
【乙】我來到這裡,喜歡它地方僻靜而公事清簡,又愛它的風俗安恬閑適。在山谷間找到這樣的甘泉之後,於是每天同滁州的人士( 來遊玩 ),抬頭望山,低首聽泉。( 春天 )采摘幽香的鮮花,( 夏天 )在茂密的喬木下乘涼,刮風落霜結冰飛雪的時候,更鮮明地顯露出它的清肅秀美,四季的風光,無一不令人喜愛。( 那時 )又慶幸( 遇到 )當地民眾為那年谷物的豐收而高興,樂意與我同遊。於是為此根據這裡的山脈河流,敘述這裡風俗習慣的美好,讓民眾知道能夠安享豐年的歡樂,是因為有幸生於這太平無事的時代。宣揚皇上的恩德,和民眾共享歡樂,這是刺史職責范圍內的事。於是就寫下( 這篇文章 )來給這座亭子命名。
Adobe全家桶具有以下优点: 跨平台:Adobe AIR(Adobe Integrated Runtime)允许利用现有的web开发技能(包括Flash,Fle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