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November 2015
赫爾穆特•施密特(Helmut Schmidt),一位務實、直言不諱,因此經常引發爭議的政治傢,一位有遠見的戰略傢,曾在20世紀70年代的動蕩歲月裡領導西德度過難關,並為最終實現統一國傢的雄心打下瞭堅實基礎的領導人,在今天離開瞭我們。
《時代》上的赫爾穆特·施密特
早年時光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才剛剛結束一個月的時候,施密特出生在德國漢堡一片貧苦工人的聚居區,是一名信仰猶太教商人的私生子。他的早年,就在這樣一個政治、經濟和社會沖突不斷的德國中度過。
14歲時,NSDAP竊取瞭德國的最高權力,浪潮裹挾下,他和父親偽造瞭出生證明使自己“獲得”瞭雅利安血統。但逃過一劫的他卻被迫成為希特勒青年團(Hitler Youth)下屬的一名小組長,並於1937年被強征進入德國空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見證瞭德國在東線和西線的血腥戰爭。後來晉升為中尉並獲得鐵十字勛章的他在1944-45年冬天的阿登戰役結束之後被英軍俘虜。
在被盟軍囚禁期間,他瞭解到許多NSDAP政權的黑暗面並開始瞭自我反省,最後接受瞭戰俘同伴的勸說轉變為一名社會民主主義者。並在1946年復員後正式加入瞭中左翼的社會民主黨,隨後在黨內平步青雲。
從政
1949年,他畢業於漢堡大學,之後一度擔任全國社會民主黨學生側翼組織的主席,同時還成為瞭漢堡州政府的經濟顧問。
1953年,他當選為聯邦議會議員,在那裡,他的冗長發言和出色口才讓他立刻從政敵處獲得瞭"Schmidt-Schnauze"的綽號——意思是“大嘴巴施密特”。卓越的表現令他在黨內倍受青睞,1959年,年僅41歲的他便受邀參與瞭社民黨《哥德斯堡綱領》的起草工作[1]。
他同時卻也贏得瞭特立獨行的名聲,在許多事情上和自己黨的主流唱反調,典型事例包括但不限於:公然違抗社民黨的反重整軍備政策,和拒絕在促使東德與西德建立統一聯邦[2]的計劃上和東德政權妥協。
在之後一段短暫的時間內,他離開瞭議會,前往漢堡擔任當地的內政部長,並在災難性的北海水災[3]肆虐當地後指揮瞭一場成功的救災行動,贏來一片贊譽。
很快,政績斐然的他回到瞭波恩,在1969年出任社會民主黨與自由民主黨聯合政府的國防部長,他在漢堡和慕尼黑分別建立國防大學,培養國防科技人才,指導西德國防工業的復興。同時他也采用靈活務實的態度對待兵役,將義務服役時間從18個月縮短到瞭15個月,贏來年輕人的叫好。而正是這樣“兩面討好”的角色,為他之後走向最高權力打下瞭基石。
走向巔峰
擔任財政部長時的施密特
到1972年,他成為威利·勃蘭特總理(Willy Brandt)的財政部長,並因在“滯漲”和石油危機中出色地讓西德經濟恢復強勁增長而聞名於世,他同時也是“新東方政策”(Ostpolitik)[4]的堅定擁護者。就在兩年後,他自己臨危受命[5],接過總理大任。
7fbcda066211cd8b7b892232f8011461勃蘭特(右)在幫施密特競選
時值危難時刻,臨危受命的施密特面對的首要挑戰就是面對這場危險冷戰的前線——分隔西德和東德的柏林墻時時刻刻提醒著眼前的威脅。面對緊張態勢,施密特一上臺便強調稱,他的第一目標就是“實現歐洲的政治聯合與深化對美合作”。
05717439a0aed1f54851d68a37fa0166施密特與美國總統吉米·卡特、英國首相哈羅德·威爾遜在一起(鑒人同臺)
穩住西方盟友的同時,憑借嫻熟的外交手段,他也尋求與鐵幕另一邊的東歐集團緩和關系。但是,當蘇聯升級軍備競賽時,他立場堅定予以反對。哪怕在國內遭遇激烈抗議,他仍允許美國在西德領土上部署中程核導彈,以維持軍事上的“恐怖平衡”。
除去蘇聯威脅之外,他在安全問題上面臨的最大挑戰便是極左翼城市遊擊隊RAF[6]。在那動蕩的“德意志之秋”(指1977.09.05-10.19這段西德恐襲頻發的時間)中,該組織的成員劫持瞭一架德國客機,並綁架瞭著名實業傢漢斯·馬丁·施萊耶(hans Martin Schleyer)。劫機者要求釋放關押在監獄裡的RAF成員,但施密特卻不為所動。他下令反恐突擊隊執行突擊行動,最後機上所有人質被成功救出,隻可惜施萊耶在被救出前早已慘遭毒手。
下野
在穩住德國時局之後,施密特開始著手處理在更廣泛歐洲范圍內的問題,面對那些希望英國離開歐洲共同體(European Community)的人時,他表現得既強硬又靈活。通過運用巧妙手段,他使一個英國工黨小組重新考慮瞭其反歐洲立場,為英國最終留在歐共體立下功勞。而在對付英國人不滿的同時,他與法國領導人努力完善歐共體,兩國一道啟動瞭歐洲貨幣體系,為後來的單一貨幣——歐元鋪平瞭道路,進而也讓歐共體的價值更加彰顯。施密特同時成為瞭首位訪問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德國總理,在勃蘭特的基礎上為自己也為德國過去的犯下的罪行做瞭進一步的懺悔,為德國和其他歐洲國傢之間的關系發展添磚加瓦。
但在1982年,執政已滿8年之際,他與自由民主黨那愈加凸顯搖搖欲墜的政治聯盟意外被黨內的“左翼反叛者”擊垮瞭。領導德國實現統一的夢想在打下堅實基礎之後因為執政聯盟的分裂最終被交給瞭赫爾穆特•科爾(Helmut Kohl)領導的基督教民主聯盟(Christian Democrats)來實現。下野後的施密特淡出瞭政界,但有時候仍積極在一些節目上發揮餘熱。而出於對他政績的肯定,施密特連續多年被評為最受歡迎的總理。
盡管施密特後來在1998年公開幫助格哈特•施羅德(Gerhard Schroeder)的競選活動並最終幫助社民黨重奪政權,但他仍被批評者諷刺為“基督教民主聯盟史上最偉大的總理”,這與他在1982年因為幾乎沒有時間考慮自己的繼任者而導致基民盟贏得大選擺脫不瞭幹系。
2c44f3087033a43613ff55eb39b8a94e施密特與施羅德(右)
不過批評之語並沒有被廣泛接受。退休以後的施密特在國內和國際政治事務上仍然廣受歡迎,經常直言不諱的習慣也是一點沒改,他甚至還定期為《新時代》雜志(Die Zeit)撰稿。雖然這“大嘴巴”給他也不是沒有帶來爭議:有一次他在德國激起民憤,因為他聲稱,由於德國人普遍仇外,所以多元文化主義在德國走不下去。
他還說:“出於對NSDAP恐怖統治的反感,我們希望通過引進大量外國人的方式來實踐新的理想主義信念。但這在目前是行不通的。”
晚年歲月
2011年,他突然重返社民黨,並在柏林的社民黨大會上發表瞭關於德國在歐盟(EU)中所扮演角色的演講。那剛剛好是在他的妻子漢內洛蕾·施密特(2010年10月21日在德國漢堡去世)去世後一年多一點的時候,會上的施密特深情地回憶起瞭65年前,他們夫婦倆第一次在漢堡為一個黨派會議塗畫標語的時刻。或許在見證瞭一個世紀風雲變幻的老人眼裡,和愛人在一起的時光才是真正會被銘記一輩子的時刻。
晚年施密特
晚年,這位支持歐洲經濟聯盟和單一貨幣的政治傢在會議上指責現在的德國領導人未能調控好現代國際金融經濟,並抱怨歐盟缺乏有能力管理危機的領導人。
而在2013年的一次演講中,他批評瞭歐盟日益嚴重的中央集權化趨勢,稱除瞭歐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以外的所有歐洲統一機構無一例外都在侵蝕歐洲的民主,違背他當初的理想。
值得一提的是,施密特對東方大國表現出相當的好感。他不僅是唯一一位與歷代領導人都有過直接接觸的德國總理,甚至稱贊東方大國的制度,公開表揚稱“康米主義對東方大國人民隻有好處”。
施密特在故宮
2015年11月10日,見證瞭德國百年風雲滄桑的老人離開瞭我們。在他去世的當天下午,正在開會的社民黨當即中斷會議哀悼他的離去,時任外長,同為社民黨黨員的施泰因邁爾稱:“德國失去瞭一位父親一般的人物。他不僅是德國的總理,他還是我們走向變革的導師。”而當時的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則說道:“赫爾穆特·施密特是我的朋友,不僅我本人,整個歐洲都會懷念這位特別的人物,因為有他的非凡勇氣,我們才促成瞭許多改變。”各國領導人紛紛致唁電慰問失去瞭一位偉大政治傢的德國人民。在他別世之後的11月23日,在漢堡的聖米夏埃利斯教堂舉行瞭國葬,包括現任總理默克爾、時任總統高克、法國前總統德斯坦和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內的一眾人物出席瞭葬禮,共同緬懷一個逝去的澎湃時代。
原文地址(註:本文主要翻自這篇BBC文章,未做刪減但為使施密特形象更加飽滿增添瞭一些史料,望各位讀者大大喜歡~)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