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好奇过,黑白无常,为什么叫无常?
无常本是佛教中的术语,指的是世间一切都不能持久。 比如《涅盘经》说“是身无常,念念不住。”
为了说明“无常”的道理,佛教用了一个生动的譬喻。
在《法句譬喻经》里,有四个兄弟,他们有神通之力,预知自己七天内将死,于是商量著躲起来。
为了让代表死亡的“无常杀鬼”找不到自己,他们一个躲在海里,一个躲在须弥山中,一个躲在虚空中,一个躲在人市中。
后来,躲在人市中的那个先死了。于是有人问佛,其他三人能逃掉吗。佛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死。”
死,是逃不过的,就像你逃不过无常杀鬼,这就是无常。
此后,无常将至,就等于“死神来了”,《酉阳杂俎续集》里有“贫道已力衰弱,无常将至”。
“无常”既指死亡,也代表勾魂的鬼。
在清代的小说集《醉茶志怪》里,有“无常二则”,讲的就是勾魂鬼的故事。
其中一则说的是一个大夫,晚上雇了轿子回家,半路“见二大鬼高俱盈丈,一衣白,一衣青,昂然阔步至寺前。门忽豁然自辟,揖让而入,门复自合。”
这两个鬼,就是勾魂的无常鬼,当晚见到他们的人,后来都死了,只有躲在轿子后的一人幸免。
这里取人性命的鬼,名叫无常,一白一青,两鬼一起行动,已经有了黑白无常的雏形。
对比我们熟悉的黑白无常形象,这时的两个无常鬼,还没有表现出一黑一白的反差。
那黑白无常为什么非得一黑一白?
其实这种黑白的反差,具有很深的含义。
漫画《黑白无双》里的黑白无常
中国的地狱观,是佛教、道教结合的产物。佛教带来了在地狱中受苦与轮回的概念, 而道教的冥府,有着类似人间的管理制度。
动画《鬼灯的冷彻》的地狱里有各种官职
冥府中有司命、司录,掌管人间善恶。佛教的地狱,传入中国后,也把司命、司录收纳进来。《净度三昧经》:“司命都录……禁察非法,总持众生口藉,制命长短,毛分不差。”后来的“善恶童子”,就是司命司录的衍生。“善恶童子护戒善神。证知弟子发露忏悔。所有罪障悉令消灭。”(《佛说大轮金刚总持陀罗尼经》)
和司命、司录不同的是,他们不仅审查善恶,还会救赎。一旦发现你有所忏悔,就能免除所有罪过。
这种监察人间善恶,还带点拯救色彩的职能,下放到和人直接接触,又是两两一组的无常鬼身上,就形成了一黑一白、反差强烈的黑白无常。
一个记录善,所以喜欢笑,头上写着“一见有喜”;一个记录恶,所以脸黑,头上是“天下太平”。
有的地方把白无常叫做活无常,其实是误会了活无常的意思。
一开始的活无常,却不是一般的鬼差,是由活人担任阴间的勾魂使者。生人担任阴差,叫做“走无常”。
《聊斋志异》里有个马夫,就是个走无常的。“公圉役马成者,走无常,十数日一入幽冥,摄牒作勾役。”这个马夫十天去一次冥府,拿着文书来阳间勾魂。
为什么要活人来勾魂呢?
有的小说解释了,“没有阳人的魂做引进,却勾不动,所以叫做活无常。”(《一片情》)
说的好像在理,其实仔细想想,在活无常之前就有无常鬼了,那这些鬼之前都是怎么干活的?
所谓“活无常”,其实有点像灵媒,沟通阴阳两界。而且不是一般体质的人能担任的。
有活着的人关心死去的人的生活,这些“走无常”的人就有了饭吃。所以在无常前面加个“活”字,不过是活着的人从飘渺的无常鬼那里借来点饭吃。
但是后来,民间却似乎忘了活无常的具体含义,把他理解为一个特定的无常鬼,而不是活人。并给他找了个相对的无常,叫“死有分”。
《玉历至宝钞》里的活无常和死有分
至于说黑白无常原名谢必安和范无救,原是一对兄弟,在衙门做捕快,因为办案的时候下大雨,谢必安在石桥下抱着桥墩等范无救而淹死,范无救也因内疚上吊自杀。后来阴间被感动,让他俩在阴司做捕快。
这个是后人编造的,故事的原型在《庄子·盗蹠》中有:“有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
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黑白无常的版本无非是把男女之情,放到了兄弟身上。
而“谢必安”和“范无救”这两个名字,也是根据他们一个主善,一个主恶的分工附会而来。
往往细节越多,越完整的传说,越值得怀疑,因为它很可能是后人脑补全的。而真实的部分,反而容易在历史中散佚。
简而言之,黑白无常是佛教和道家结合的产物,反映了中国古人对死后世界的想象:古人惧怕死亡的到来,又企图在地府度量人间善恶的公正中,找到一丝欣慰和救赎的希望。
随着时代的变化,黑白无常的形象还会继续被塑造,然后他们像活化石一样,成为不同时代文化风俗的证明。
更多相关阅读欢迎关注非人哉公众号godmeghost
本专栏文章为非人哉团队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2957960346@fen-z.com
《一》什么是DSD?这种格式有什么优缺点?DSD是Direct Stream Digital的缩写,是Sony与Philips推出SACD时所注册的商标。这种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