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最好的理财方式是什么?

你觉得最好的理财方式是什么?储蓄,股票,期货,保险,理财产品,炒房,投资……哪一种更适合你回报率更高?

1:基本分为固定支出、浮动支出、固定存入三部分;

2、 合理利用资金杠杆:这里“合理”两个字要划重点,杠杆用于有价值的投资,而不是超前消费;同样的,信用卡也不是让你超前消费的,聪明人可以用来赚取资金的时间价值,补充日常现金流;

3、 配置基本保险:保险分为财产险和人身险两大类,保险的主要价值在于保障,而不是收益,消费型保险优于返还型保险;

4、 把握投资机会:要始终谨记,任何投资都有风险,投资归根结底在于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核心在于风险分散,俗称“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5、 树立健康的消费观,拒绝超前消费:这个看起来最简单,其实是基础。

先普及几个专业名词

资金杠杆:俗称"负债比",负债比越高,杠杆效果就越大。资金杠杆的乘数效果是双向的,当运用借贷的资金获利时,报酬加成;反之,当获利低于预期,甚至发生亏损,那么亏损也是几何系数成倍的,会大幅伤及本金。关于杠杆投资的一个简单例子,售价100万的房子,假设首付30%,那么购房者就以30万本金撬起了100万的资产,杠杆比例就是10:3.

货币的时间价值:货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增值。现在的一单位货币与未来的一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不同,若节省现在的一单位货币、而改在未来消费,那么在未来消费时必须有大于一单位的货币才可消费同等商品。

年化收益率:投资期限为一年所获的收益率,实际收益=本金×年化收益率×投资天数/365。

消费型保险:客户(投保人)跟保险公司(保险人)签定合同,在约定时间内如发生合同约定的保险事故,保险公司按原先约定的额度(保额)进行补偿或给付;如果在约定时间内未发生保险事故,保险公司不返还所交保费。

返还型保险: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是保险产品而是理财产品,保障功能相对消费型保险弱很多。直白点说,返还型保险就是保险公司赚取客户资金时间价值的方式(具体为什么,这就涉及到保险公司赚钱的方式——费差、利差、死差,返还型保险就是在赚利差,课题宏大,不延伸开了)。

M2:广义货币。M0、M1、M2、M3都是用来反映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M2同时反映现实和潜在购买力,简单来说它预示经济增长情况。

为方便阅读,文章内容已经用了尽可能的白话表述,希望专业领域人士不要纠字眼,谢谢配合。

虽然我本人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收入就不低,但只身闯荡大都市,房租就是不小的一笔开销,所以我心理上是没有给自己附加存款压力的:刚毕业第一年处于探索阶段,摸清独立后合理的开销法则,不强行存款,存款在独立后第二年再开始。

心安理得当了一年“月光族”(虽然目前也常常月光),逐渐摸索出来,所得收入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固定支出、浮动支出、固定存入。

固定支出——房租/房贷/车贷和基础的日常保命支出。这部分,尤其是贷款部分,是拿到工资后要立刻存入对应账户的,绝对不可以拖拉马虎,自制力差的可以去银行设置账户每月定时自动划转,防止影响征信。

浮动支出——除开日常保命支出后“享受生活”的部分,包括社交支出、女孩子们喜欢的消费支出、旅游基金等等,这是除开恩格尔系数消费后“饱暖思淫欲“的部分,这部分奢侈点可以花完,节俭些可以划为存款,丰俭由人。

固定存入——虽然货币必然贬值,但存款是保命的、是给你自由的底气的,建议青年们一定要有存款规划,定期存入。钱少的存进类似货币基金类的活期理财,凑够一定数量可以买有一定起投要求的理财产品,不可以看不起小钱,懂得积少成多的道理;并且钱一旦进了理财,雷打不动地不可取出,强制存款。

这三部分不一定是你收入的绝对1:1:1平摊,具体比例因人而异,根据自己的需求摸索出最佳方案,但思路就是这个思路。

在这里再次强调,杠杆是要“合理“利用的。所谓合理,就是资金用途为有价值的前瞻性投资,而非用于超前消费,并且杠杆比例合理,比如你全部身家投入风险很高的权益市场,还加高杠杆,不管这个投资是不是有绝对价值,这也属于”不合理“。

对于杠杆,有一个大家都听过的故事:有一个人,只存了一点钱,找银行借了剩下的70%,买了自己的房,虽然每个月都在还贷款,但提前住上了新房;另一个人,不愿意借钱、背负负债压力,一直努力存钱,都成了老太太,钱不仅没存够,房子更贵了,一辈子也住不起新房。这个小儿科的故事应该是我国普及银行贷款的初期常常用的,这个其实就是杠杆的典型案例。

在充斥着“消费降级“的现代社会,谨慎的年轻人们提及信用卡和花呗几乎是谈虎色变的状态,实在没有必要。通俗来说,这是普通民众最轻而易举套取资金的时间价值的方式。

举个简单的例子,月初拿到工资一万元,存入活期货币基金类理财,假设年化3%,而其他的消费都用信用卡支出,一个月后拿到下月工资还款,及时还款不需向银行支付信用卡的任何利息,但这个月多收入了10,000*3%/12=25元的资金时间价值。

可能有人说了,不就25块,值得吗?我想反驳几点:1、如果你有足够的自制力,信用卡消费并不会促使你消费更多,超出自己的收入能力;2、及时还款,通过信用卡消费是没有任何成本的;3、一万元只是举例,3%也只是举例,1个月也是举例,可能本金更大、也可以有收益更高的理财方式、日积月累更不只是1个月的时间价值;4、理财这件事,切忌眼高手低看不起小钱,积少成多,618和双十一你还要攒购物津贴呢,这钱你怎么就看不上了?

但言归正传,信用卡这件事也讲求“合理“,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现金流,还款逾期不仅产生较为高额的手续费、还会影响个人征信,绝对不可以因为银行为你垫付一个月的资金就觉得钱不是钱,任何消费都不能超出自己的负担能力。如果自制力实在很差,那么这个时间价值对你来说就是负担,不要也罢,手里有多少钱就用多少钱,不要透支套现。

保险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课题,精算这门课活活把我学哭了,literally流下眼泪的那种哭泣,一句两句一篇两篇文的实在说不清楚。

有兴趣看长文的,非常非常推荐去仔细阅读知乎李元霸的回答:如何用保险保障自己的一生?这篇回答把保险行业、国家监管思路、保险公司、保险产品都详尽的做了解释,我相信任何对金融和保险没有基础概念的人都可以看懂。

我这里就言简意赅浅显地讲一讲好了。

保险分为两类,财险和人身险。

财险

大家接触最多的就是车险,但大家普遍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保险:房屋保险。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房子可以说是家庭中最大的一笔资产,一旦房子出现任何问题,对任何一个家庭都是很大的困难。比如这两年出现的爆炸事件,投诉无门,其实这个风险靠房屋保险就可以抵御。

房屋保险网上就可以买,平安保险官网就可以直接购买房屋险,价格并不高,但保险期限只有一年,需要每年进行投保。1000万房屋主体保额,保障因为火灾、爆炸、空中运行物体坠落、外界物体倒塌、台风、暴风、暴雨、龙卷风、雷击、洪水、冰雹、暴雪、崩塌、冰凌、突发性滑 坡、泥石流和自然灾害引起地面突然下陷等原因造成的房屋主体结构损失,保费仅仅230块一年。

提醒各位一下,地震、海啸造成的房屋损失,保险是不予赔偿的。保地震还需要购买额外的房屋地震附加险。

房屋险几个重点说明

我相信人人都可以负担每年几百元的支出,却可以真正保障家宅,这笔消费不亏。

人身险

分为寿险、健康险和意外险,其中大家很重视的重疾险就属于健康险范畴。人身险说来说去其实保障的就是两件事:“死得太早“和”活得太长”。当然现代年轻人更注意“死得太早”的保障。我们从重要性最高的险种开始说。

重疾险,就是最基础的健康险险种,保障的是一旦得了重大疾病,避免对整个家庭经济产生毁灭性影响。也就是说,如果预算有限,重疾险优先为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者配置。重疾险有一部分是一旦得了重大疾病,保险公司进行一次性赔付;还有的是保险公司赔付重疾和身故两次。后者险种价格肯定高于前者,预算有限的话,先配置好前者险种。重疾要注意的是,不同的保险产品对“重疾”的覆蓋不同,虽然根据保监会监管要求,所有冠名“重疾”的保险,必须覆蓋最基础的6种重疾: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塞、脑中风后遗症、重大器官移植术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冠状动脉搭桥术和终末期肾病。除非在投保时故意隐瞒既往严重病史的情况,只要罹患了这6大类重疾,保险公司是必须赔付的。

重疾买多长时间?道理大家都明白——保障期限越长,保费价格越高。目前重疾险一般都是保至70岁,这个年龄,通俗说,70岁时,子女普遍已经经济独立,一旦身患重疾也不至于对下一代的基本日常生活或教育支出造成重大影响。总体来说,具体保障期限还是根据大家的预算把握,基本覆蓋到20-30年就可以。

重疾需要买多高保额合适?还是那句话,根据大家的预算把握。

具体的条款和产品选择延伸开来就说不完了,有兴趣的同学自己做做功课。

除开重疾险,还有定期寿险比较值得购买,简单来说就是保身故,部分产品会加保全残,也就是说,被保险人死亡或全残,保险公司给予保额赔付。同理,也是优先为家里的主要经济顶梁柱配置。

意外险多数为短期险,比如出国时签证需要都会购买,如果你的工种是有一定意外性风险的,建议配置。

另外人身险还有医疗险、高端医疗险等等,这些都是在配备了基本重疾险和定期寿险后再考虑购买的险种。不过支付宝中“好医保”选择就很多,价格也不高,但对既往病史要求比较高,符合要求的话可以购买。

一定要注意的是,人身险产品越早买越好,一旦患过疾病(是指比较严重的病,不是感冒发烧),相同的产品对有既往病史的人一方面可能拒保,一方面费率更高,或者保障范围会剔除掉患过的同类疾病。

再强调一次,购买任何保险,一定要熟读保险条款,明确保险责任和责任免除。

开头就说过任何投资都有风险,投资归根结底在于风险和收益的管理,风险管理核心在于风险分散,俗称“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对于投资理财这部分,深入探讨的话实在是,写十篇论文都说不完,既然要浅显易懂,不想坑人也不教人做梦一夜暴富,这里只明确一下基本概念吧,

1、产品分类:大家日常可以接触到的投资产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为便于理解,这里不按专业的资产配置分类,需要聊权益固收衍生品另类资产的话,另开几篇帖子都说不完):公募基金(股,债,货币),私募基金,保险,股票,期货,银行理财,信托,债券,存款,p2p。

2、风险收益偏好:在挑选适合自己的投资产品时,需要明确两个核心:风险、收益。对于收益来说,我相信绝大多数安分守己的上班族更倾向于收益稳健,一万块一年挣500-2000块的零花钱,可以吃几顿饭买双鞋就行。对于风险偏好来说,风险偏好过高就是不吝惜亏损,一万块变5000甚至亏完也无所谓,或者风险偏好正常,一万块少挣些钱或者变9500,即使发生亏损也不至于伤筋动骨。

3、投资的核心准则:再强调一下选择投资产品的几个真理,1)分散投资;2)明白风险收益成正比;3)一定要选择正规渠道。

4、风险的分类:主要的几个风险,市场风险(资产价格下跌)、流动性风险(能不能及时提取,变成现金)、信用风险(你买产品的公司违约跑路)。为了有收益,大家可以承担的是一定量的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不要轻易触碰的是信用风险,因为很难判断,等暴雷再跑就为时已晚。

OK,结合上面的原则,这里推荐适合90%的好青年组合:

40%存款+20%货币公募基金(余额宝、理财通)+20%-40%银行理财(大银行的利率型产品)+0-20%股票公募基金(大基金公司)

存款

无风险。我国其实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由银行缴纳保费,依法保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其中规定,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虽然银行并不是不能倒闭,但就存款来说,市场、信用、流动性风险几乎都没有,相应的,也约等于没有收益,放在手里就是贬值,但你可以随时买奶茶买汉堡。

货币基金

约等于没有风险,但会面临些微的流动性制约,一般T+1变现(“T”指交易登记日,“T+1”指登记日的次日, 即当日买进,要到下一个交易日才能卖出或赎回),但毕竟不是随时可以拿来买汉堡吃,所以能享受年化2-3%的低等收益,跑不赢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就是跑不赢奶茶和汉堡的涨价幅度。

大银行的利率型理财

注意,这里是指大银行发行的理财,而不是代销的基金信托等其他金融产品。几乎没有信用风险,会面临一点市场风险,有流动性风险(不能随时变现买汉堡),年化收益率4%-6%,期限一年以内,基本与CPI持平,不能让你购买力增强,也不至于资金大幅度贬值,但能培养良好的理财习惯,可选的发行主体有国有行(中农工建交)、大型股份制银行(头部的中信招商浦发兴业民生等等)。

这里加入一个小问答,上文我们已经提到了,货币有时间价值,那么面对同样期限的银行理财,理财产品A明天起息,收益年化3.95%,理财产品B十天后起息,收益年化4%,你应该选A还是B呢?知道如何做决定吗?

股票基金

这就涉及波动较大的权益市场了。需要承担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而且挑选基金相当复杂,只适合掌握了较为完善的专业知识的部分同学。怎么判断自己适不适合买基金呢?1、能接受本金亏损;2、对股票市场有兴趣,认同A股逻辑;3、承认自己不知道如何有策略地挑选股票。三条都满足的再继续往下看。

基金理论上收益范围在“本金100%亏损”至“收益无限大”,但基金有仓位限制、板块限制、集中度限制、预警风控管理、止盈、止损等等操作,真实世界中的年化业绩普遍在“-30%至30%”。

这里重点想讲基金和股票的区别。基金投资多支股票,属于分散化投资,基金经理一般来说信息面会比大多数普通人更多一些,所以一定比大家直接选股票来的稳健(还是那句话,这里针对大部分人,有大把时间和相当的专业基础、喜欢自己研究炒股的同学请绕道忽略)。

还要注意,一定要从正规渠道买。什么叫正规渠道呢?百度一下国内排名前十的基金公司,大概率是华夏、易方达、南方、博时、汇添富、招商、嘉实、广发等等,到官网购买,或者在自己手机银行官方APP搜索,不要相信第三方推荐!

最后,买之前最后再扪心自问一次:我真的要加入中国股市吗?

确定决定要买,愿意承担风险,那么买什么呢。选关键词,“ETF、大盘、沪深300、上证50、指数增强”;进阶一点的,加入行业判断,研究一下什么行业最近比较景气,军工、消费、医药、银行、农业等等。买了之后看看重点持仓,也算个学习机会。

风险偏好比较保守的千万别买哪类基金呢——带“分级”两个字的,意味着你承担了比普通基金更高的风险。

期货、信托、私募、P2P,购买门槛过高、专业要求更高,这里不再推荐(对,P2P要研究透彻才能买,起投门槛低,并不等于专业要求低)。

在充斥了过多消费主义理念灌输后,消费降级又成了热门课题。你看,截然相反水火不容的消费理念就是这么一会东一会西地左右著大众。所以在谈到“消费”这件事的时候,树立一个成熟的、坚固的消费观非常重要,否则你轻而易举就被一根口红一个包一次旅行牵着鼻子走了,掏空口袋地付钱了,前面说了那么多收入分配都是白搭。

我一再强调,消费,尤其是在日常生活向上走一层的升级式消费,永远都只是锦上添花的事,如果消费成为你的负担,那么一定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心理和生活方式,不吝于推翻重建,健康地去看待消费这件事。

消费的最低底线,就是不借钱消费。

这个不同于第二条的信用卡,你要知道银行为你批信用卡额度的时候,是充分衡量了你所在行业、所在公司、个人情况对应的收入体系,额度都是很谨慎的。但架不住那些被超前消费洗脑的人,申请多张信用卡,拆东墙补西墙,很多人走到最后就是要靠高额网贷滚雪球,再就是入不敷出。

这里提一提网贷。对互联网金融稍微有些专业认知的人应该知道,监管明确规定了网贷的借款利率不高于年化36%。36%具体是个什么概念呢?你拿起你的手机,打开手机银行app,看一下理财产品收益,最高也就5-6%。36%,还有很多是等额本息的还款方式,实际摊算下来可能成本更高。

从借款市场来看,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借款属于系统性监管下的正常借款,另外就是通过黑市借款,即众所周知的黑暗高利贷,网贷就是介于这两者应运而生的,不乏市场上确实有这样的需求。但如果纯粹是为了超前消费为自己套上如此沉重的负担,实在是太不理智了。

提到网贷,不得不提到P2P,又是一个谈虎色变的东西,其实也不需要。之前就说过,任何投资都不是盲目的,在做任何投资决策前,一定要对细分行业做一个调查和了解,比如你买股票都懂得研究k线和研报,买房你也知道多跑中介多看地段多读政策,为什么理财和P2P你要瞎投?在多次爆雷后,监管对互联网金融这个行业,一直在比较硬性地实行现有产品及出风险后退出机制的引导,比如压缩规模、控制出借及借款额度、严控利率及产品结构。简单来说,任何互联网平台所承担的责任,仅仅是“撮合”,平台不可以介入任何资产。也就是说,在法律关系上,借贷关系明确发生在出借人(即投资人)和借款人之间,平台在这个法律关系中可以说是干净的,也并不为这一笔借款做担保;在资金流上,监管通过银行资金存管把平台隔离开,虽然你通过某互金平台出借了投资了,但平台是没有碰过你的钱的,资金存管体系里,出借资金是通过银行直接注入借款人账户,与平台无关。所以一旦遇到平台介入资产或介入资金,(比如平台购买了借贷资产再转移给投资人、比如没有建立资金存管体系),就是典型的不合规模式,不能碰。

至于怎么去具体区分这个互联网金融平台能不能投、会不会有风险,又是一个非常细致一言两语说不透彻的课题了。先把如何自行DD(due diligence,尽职调查)这件事摆在一旁不提,这里需要再强调一遍第四部分说过的中心思想:任何投资都有风险。如果你的专业知识不够,不足以让你区分安全和有雷,那么这一个领域敬而远之,才是明智之举。

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上班族,我们收入来源主要是工资,理财真的仅仅是锦上添花,所以对理财这件事也要摆平心态,它毕竟很难让你一夜暴富。经历了2015年股市动荡的应该深有体会,一夜暴富的对立面就是家庭经济灭顶之灾。所以理财投资这件事,一直围绕着一句话:任何投资都对应着风险,你想得到的收益越大,同理你面临的风险肯定更高,没有例外。

目前市场上最稳妥的理财收益也就是年化3-6%,一旦超过这个收益率,一定会面临trade off、承担更高风险。

同样的,对于普通上班族,资产增长也主要依靠工资增长,也就是说你的工资增速要跑赢M2增速,才可以说你的购买力没有逐年下降。当然我想当前社会,很难遇到年年高幅度且持续稳定加薪的公司了,所以,尽人事就好,保持佛系心态。

用合理的收入分配武装自己。

发表回复

相关推荐

香港公司必备知识 | 3分钟了解商业登记证

根据香港《商业登记条例》(第310章)的规定,任何在香港经营业务的人士,都需要在公司开业之后的一个月内,以书面通知向税局 ...

· 3分钟前

被聯合抵制!四川大學走到今天這一步,純屬自找的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差距,思想政治工作不夠到位,師德師風建設不夠紮實,加強學科建設不夠有力。”“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兩個...

· 11分钟前

小户型福利,7款迷你衣帽间设计方案,超实用!

其实在心底, 每个女生都希望有一间属于自己的衣帽间(包括丽酱在内)。 我们在很多影视剧里都看过这样梦幻敞亮的衣帽间,简 ...

· 12分钟前

直流電機和交流電機有什麼不同

1、首要兩者的外部供電不同,直流電機運用直流電做為電源;而交流電機則是運用交流電做為電源。2、從結構上說,前者的原理相...

· 14分钟前

转帖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袁崇焕十二宗罪辨析

这是《袁崇焕之孤城》第二部《孤忠》后记之二(已在起点首发),看到凤凰网“袁崇焕是怎样走上神坛的?”等几组专稿以及起点中 ...

· 15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