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很喜欢贾樟柯贾科长的作品,他的作品有种久违的真诚。现在的电影都很程式化,不外大家喜闻乐见的打打杀杀、胡胡闹闹、亲亲爱爱,稍微剧情绕个弯拾人牙慧,也被大众吹捧为烧脑神作。电影得有人买票消费才能支撑下去,这必然是个商业化的产物。所以贾樟柯的电影在国内也必然是没有市场的。
我们这一代快餐文化的人,对生活的观察变得麻木,而影视作品作为现实生活的映射也愈之肤浅。主线浓缩至好人大战坏人,原配大战小三这样低级的逻辑。逐渐电影不再是一种引发人思考的艺术,而是一种制造兴奋点的爆炸糖。
当年看完《小武》,这部据说贾樟柯仅用了21天拍完的电影,心里是有如波涛汹涌久不能伏,粗糙充斥颗粒感的镜头,无处不在的场外杂音,演员青涩的本色演出,我脱口而出,妈的,电影原来可以是这个样子。我第一次感受到和电影里的人,建立起奇妙的联系。第一次融入进这16MM的胶卷里。
贾樟柯很喜欢捕捉一类人的状态,我把其称为停留的人。社会在向前,每个人都在向前跑,而偏偏有一种人,他留在原地,这种人迟早也被时代扒得一干二净,主人公小武正是这样的人,友情、爱情、亲情一件件被剥夺。这也成了这部电影的主线。
影片开头是一家马路边候车的人,灰暗的色调,不合身形的服装,这几个人不知所措地望着镜头,背景音乐是赵本山二人转,这个设计非常有趣,贾樟柯说过自己很喜欢空拍一些镜头然后趁机剪入片,我不知道这是否算其一,俗气、迷茫、等待机会,这也是故事发生所在时空地的写照。
接着一系列的快切,手上的纹身、车头的教员头像,前方摇晃不定的泥路,主人公小武出场了,一个戴着硕大的黑框眼镜,叉着手,叼著烟头,浑身散发著社会气的形象。他为自己随意撒谎而得到免票而沾沾自喜,同时镜头特写他的手伸向了邻座的老人,简短几分钟就完整介绍了小武的职业,非常写实充满细节,让看惯了商业片的观众非常不习惯。
镜头一转,已经发家的发小小勇要举办婚礼,却不齿请小武来,怕被人联想到他的过去。这暗示小武干偷鸡摸狗的事是路人皆知,而小勇要与小武撇清关系也很决绝。小勇的婚礼得到了电视台的播出,而且捐钱就好几万,看到这里我们会想,小勇为什么没拉小武一把,后面看到小勇和小武的冲突自然能理解。
同一时间,小武带领着几个小伙子在一家苍蝇馆子里分赃,小武的形象很滑稽,头很大,而且还喜欢歪著脖子,说话时努力装出很成熟的样子。他很老道地把偷来的钱抽出一张大方地招呼服务员,并要求同伙把丢掉的身份证找回来。从镜头看出小武在他们中年纪最大,其他人对其是唯唯诺诺,在这个小天地他可以得到认同和尊重。小勇和小武两个同一时间空间发生的事情,都透视著这个小县城里,大众对金钱的崇拜。
我很喜欢贾樟柯的这类镜头,电视台记者在路上访问小武的一个同伙,问他是否知道什么是严打,这个小同伙在长达半分钟的镜头里说不出话,而围观的路人在注视着他,这种现场感打动着我们。这位不善言辞的小伙子,后来当小武被捉后,同样是他面对镜头就可以流利地数落着小武。
电影借队长的口,道出了小勇结婚全部人都请了,唯独没请小武。这间店是小武赖以寄托的地方,却随着城市发展而准备清拆。小武知道小勇要结婚后,想起了当年和他关于六斤钱的约定,于是冒险操起了老本行偷钱包。
贾樟柯再一次展示了在小武是一名停留的人,其单纯的理解人的社会关系是没有墙壁的,误以为赖以维持人际感情的根本因素是永恒不变,这也导致了他的惊愕与不解,甚至认为自己的承诺在对方看来也应是无比珍贵。
贾樟柯用一堵老墙来展示小勇和小武曾经密切的关系。上面刻画著小勇和小武逐年增长的身高线。这面墙也是很巧妙,一边横砌一边直,也预示着他两最终分道扬镳各有将来。身为小偷的小武念著旧情守着承诺,而发家的小勇却不悦小武让他丢面子。这其实无法用道德来考究,有些人在跑,有些人在倒退,他们之间的距离大到没法用单纯的情来维系。时间改变了很多,只有墙没变。有些人,只不过是人生某个阶段,刚好相遇而共事罢。
小武拿着偷来的钱叠成红包,提前一天晚上去到小勇热闹张罗的家里。还是细节,我们看到小武弹烟灰是往地里乱弹,而小勇是在烟灰缸,也暗示了他们两的地位已完全不对等。
我很喜欢贾樟柯用打火机这物件作为传情的设计,小武从小勇家里顺走了打火机,这个打火机点火时,会响起《给爱丽丝》这首歌的音乐,随着电影面渐暗,传出愈低沉的《给爱丽丝》音乐声时,我们可以想象到小武是孤独地反复听着这首歌,直到电池没电。而打火机被取走,也预示著社会无情地把其重视的友情给剥夺去。
这些设计都说明贾樟柯对画外音细节的琢磨用心。即使是一本这么低成本的制作。
在舞厅消遣的小武遇到了歌女梅梅,当梅梅取笑说不应该穿高跟鞋,而暗指小武个子矮的时候,此时小武显示出了内心的幼稚,就好像小学生一样往高处走。当他看到梅梅骗家人自己在北京打拼的时候。小武心里产生一个想法,他认为梅梅和他是同一类人,社会里最低端的人,于是他对梅梅产生好感。
这再次凸显出小武对于社会关系的解读,他认为人的状态是不变的。小武是一个缩影,其实我们观影过程中,或多或少感受到小武身上特性,都能恰如其分地投影到我们身上,这才是电影的魅力。
又是一个奇妙的镜头,小武在人来人往的街头, 背景充斥着各种的杂音,如果抽帧一下就可以变为王家卫的镜头。再一次暗示小武是停留的人。这个背景,不知道贾樟柯是否在致敬《偷自行车的人》这部电影,其实从整个故事结构和手法,《小武》这部作为贾樟柯的第二部作品都有蛮多的借鉴。
我们来看看这两组镜头,第一个镜头是小武去探望生病的梅梅,这个镜头里,小武的形象是不全的,只露出躯干,暗示了梅梅并没接纳小武。当小武买了暖水袋回来后,镜头是逆光的,舒展的,齐全的,这也许是这部电影里最温情的一瞬间,亦即小武人生最温暖的一刻。
梅梅唱歌时,显出出对目前生活的不甘心,而小武是不能察觉的。他把点着火机,播出《给爱丽丝》这首歌给梅梅,贾樟柯是借物来寓意小武把失去的友情转为期盼的爱情,由小勇转移到梅梅身上。为约会方便还买了传呼机,这个设计也相当巧妙,因为后续传呼机是小武事败被捉的关键。
小武在脏乱的澡堂全裸洗澡并唱歌,似乎只有身体是干净,而澡堂水是为其清污洁身的媒介。前面很长的铺设,小武是不愿意唱歌的,此处能理解为小武开始改变,借着这池水,他可能洗心革面,另谋他活。我们知道能得奖的电影标配得搞些裸露戏,不过嘛,这男人的裸露戏还是比较少见。当年贾樟柯拍片时还担心小武的演员接受不了跑路,不料却是一TAKE过。而观影人看到这里,会为小武寻求摆脱过去感到欣慰。小武塑造出来是一个有血有肉,在某些特性还保留一定程度善良特质的人。
正当小武对生活产生盼头时,现实却是给了他当头一棒。小勇把小武珍视的红包给退回来了,在其眼中那是不义之财,然而小勇却为自己开舞厅走私烟酒辩解为合法贸易。
梅梅则跟着外省的有钱人跑了,这给小武最致命的打击。当小武去宿舍找梅梅时,扫视一周最后定镜在遗落的暖水袋。
梅梅找到了她想要的,而小武却茫然不知所措地站在了原地。红包、暖水袋,这些寄语人情感的物件被随时抛弃。这变化的快让小武难以适应。
小武在失去了友情、爱情后已无处可去,社会已把小武无情地抛弃。过新年小武回到老家。他在老家看的戏也是颇有讽刺味。贾樟柯把镜头延伸至小武的原生家庭,为小武的沦落探索根源。
小武是家里的老三,可以看出在家庭里也是边缘的地位,贾樟柯这里用了很长的镜头来道一家人过年相聚时的长短。透过镜头我们可以看到小武和其母亲关系最好,当小武知道母亲把其送的金戒指竟然给了二哥后,他质问母亲并要其交出戒指。这里可以再次看出小武处理人际关系的单纯。当老母亲撕破脸皮地说“你以为你钱咋赚的我不知道”时,小武顿时觉得窘困不已,他营造的形象瞬间坍塌,既之被老父亲撵出了家门。
此时的小武,同时失去了友情、爱情和亲情。他回望破旧的老屋,小武已无家可归,而此时香港回归了。泥路里有部摩托车沿着小路一直远去,每个人都在找寻着自己前进的方向。
小武回到城里,发现他在城里熟悉的小卖店也被拆除搬迁。至此小武终于失去了所有,再无其容身之所。 顺理成章地他重新拾起手艺人的行当,直到因那部和梅梅定情信物传呼机在作案时响起,事败被捉落网。
我们在观影时,能感受到那种宿命论的沉重,小武的人生轨迹就像个手抛球,球体以为自己是自由的,却不知道自己的抛物线在出手的那一刻已经注定。
在看守所里,小武蹲在摩托车前,小电视如回影般播放著事业成功的小勇,面对镜头利落训斥自己的以前的同伙,以及梅梅发给自己祝新年快乐的短信。大家都在努力追上时代的节奏,唯独小武。而媒体指名道姓的广播,也令小武彻底丧失了社会人格。
电影的结尾,是一组对视的镜头。小武被拷在电线上,不安地望着四周。就好像穿上衣服的黑奴。而周围的路人像看动物一样围观着他。
我们在向外探索的同时,也被时代审视著。《小武》虽然有很多借鉴的痕迹,粗糙的镜头与调度,但抛开技术,这是一部灵气十足震撼人心的作品。
最后惯例要展示下我的收藏, 当年电影法国参展发行的一张海报,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