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化解构春秋至唐宋的战术变革和发展【武庙十哲+八阵图+唐李奇正之辩】

体系化解构春秋至唐宋的战术的变革与发展的尝试

目录

春秋至唐宋的战术变革 1

前言 1

一、战术思想变革与创新 1

1、中国古代军事变革的军事家: 1

2、什么叫战术体系革新? 2

3、名将和军事家的区别 2

4、改革非一蹴而就 2

二、古代阵型的解构 3

1、阵型的基础–方阵的的发展脉络 3

2、阵型的正面与纵深 4

3、正面的可见性和纵深的不可见性。 5

4、阵型的执行基础 5

5、阵型的发展—斜阵 6

三、战术变革的继承与发展 7

1、春秋战国时代-秦汉 7

2、汉末三国 10

3、南北朝 15

4、隋唐时期战术 20

四、古代步骑兵使用 30

1、冷兵器颠锋时期的步骑战术配置 30

2、冷兵器颠锋时期的步骑战术 30

3、唐宋时期步骑发展 33

五、战术后勤成本简谈 38

1、步骑成本 38

2、后勤简略 42

六、战略和战术杂谈 43

前言

本篇是尝试对中国春秋至唐宋战术的变革、发展的解构。资料来源网友收集和交流,可能存在疏漏和不足,仅作为参考。首先申明不论任何领域,当我们科学的看待时,第一个要做的应当都是剔除其神秘化部分。

一、战术思想变革与创新

1、中国古代军事变革的军事家:

魏舒:首创重步兵方阵

孙武:运动战,总体战,改良方阵,改良编制,参谋下方千人队,百人队配备后勤补给官

孙膑:硬件上奠基中国冷兵器战争基础,改良和创造了所有的基础冷兵器作战阵型:小队方阵,线列,圆阵,飞行纵队,锥形阵。。。。

吴起:软件上奠基中国冷兵器战争基础,基层军官士兵选拔制度,职业军队制度,操典化训练制度,步兵操练,依照个人特色分配兵种。。。。

刘邦:多线联操战术

韩信:步骑结合战术

项羽:编制化使用重骑兵

卫青:四兵种作战

霍去病:独立骑兵纵队

曹操:总结古典作战体系

诸葛亮:总结古典作战体系

杨素:步兵复兴

李靖:军神

岳飞:步骑夹团并进

徐达:长枪方阵冲锋跑

戚继光:准近代化军队

何为军事家,何为名将

个人的看法:名将就是他一身的战绩和战例都能作为后世参考的标准以及教科书式的典范(但是也就仅仅是参考罢了)。

2、什么叫战术体系革新?

繻葛之战首开斜阵这叫创新。

大原之战首开重步兵方阵这叫创新

城濮之战首开战场机动变阵这叫创新

鸣条之战首开千里奔袭这叫创新

楚国首开预备队这叫创新

孙武首开百人队配后勤补给官,千人队配参谋,建立十进制方阵步兵军团这叫创新

吴起开创募兵制,建立基层军官士兵选拔制度,建立步兵操典籍制度~这叫创新

孙膑开八阵,为日后几千年冷兵器战争作战阵型奠基基础,这就是创新

刘秀首开大长蛇阵,为日后李靖纵队战术奠基,这就是创新

至于铁木真真正该吹的地方基本没人吹(发明和团结了蒙古人概念)

3、名将和军事家的区别

军事家则是哪怕你是个平庸的将领的,用他划分全新框架后的战术代差基本能吊打之前时代的哪怕是任何名将领导的任何军队。

王离章邯学习白起的战术。你让他们两个和白起打,未必打的过,在现有框架内做到最强的是白起,但是很多人在现有框架内的成就不如白起,但是他们却建立了新的框架。

如果你让汉初一百四十三功候里排名三十名后的阿猫阿狗随便挑一个出来指挥汉初的汉军,基本能用代差优势无差别吊打白起指挥的秦军 。

4、改革非一蹴而就

以汉唐为例来说:

1)汉朝的军事水平分成四个阶段~

A、早期四兵种体系阶段(杨家湾兵马俑—楚王兵马俑——齐王兵马俑——阳陵兵马俑)。

B、汉武帝军事改革后(建立独立骑兵纵队和勇敢士制度(签约职业士兵))

C、东汉军事改革后(建立全面职业兵制度,士兵参军协议签订4~15年合同,建立野战军制度)

D、曹魏改革后(总结古典军事体系,为400年后李靖开创中古时代军事体系打下基础;唐代高句丽的军事体系属于这个阶段)

2)汉朝之后到李靖之前,军事体系进化也经历了3个阶段才到第四阶段。

A、第一个阶段:全装甲步兵和具装骑兵普及,直接把手弩淘汰,压制轻目标的长弓崛起;甲象具装和象塔发明使得战象复兴(南北朝临邑之战)。

B、第二个阶段,南北朝后期以“斜阵克星”出现标注着重步兵复兴。

C、第三个阶段,以杨素/韩擒虎的合成化军事改革为标志

D、唐初李靖军改(步兵骑兵合成化)

二、古代阵型的解构

1、阵型的基础–方阵的的发展脉络

A、发展脉络(概念命名请无视):

散兵自斗——大横队——朵丽丝方阵——雅典方阵——马其顿方阵——二列线——三列线——复合三列线——纵队突击——横队散兵线——波次散兵线

B、方阵迭代:

第一代方阵:

魏舒方阵/朵丽丝方阵

朵丽丝方阵:第一代希腊方阵,即斯巴达方阵。装备大盾标枪。前面2排肌肉罐头,后面6排裸奔。

特点:花队队形,前面重甲步兵,后面轻步兵无甲或装备门板大盾。

第二代方阵:

雅典方阵/孙武方阵

雅典方阵:削弱防御面积,提高机动性,换成3米及以上长枪

特点:纯队或者花队,但是都是重步兵,没有或很少的轻步兵。装备大盾和3米左右长度长矛

第三代方阵:

马其顿方阵/孙膑方阵

马其顿的方阵:都是亚麻甲小背心,但是全部十六排都有没有裸奔的

汉朝:90%以上披甲(不谈放护面积的披甲率都是耍流氓),超长枪方阵,小盾。

特点:纯队,重步兵、轻步兵、重骑兵、轻骑兵齐全,多兵种配合,阵型灵活,组织度高,二线阵列

拍亚历山大时,主角接受四个老师(牛津大学教授教历史,美国海军陆战队退役军官教战术,世界知名格斗专家教武术和剑术,马术专家教骑裸马)封闭训练大半年。包括群演都是专门完全模拟马其顿方阵训练变阵,电影拍完后,这些群演已经可以组方阵自由变阵了

第四代方阵:

唐李靖合成军团(拿破仑?)

李靖合成军团:至少60%披全甲,防御从全面防御到重点防御,兵种专精化、通用化,根据需求着甲甚至无甲。

特点:超长枪方阵、多用途步骑兵,重点防御,三线与复合三线阵列,纵队突击

第五代方阵:

排队枪毙–线列方阵

特点:火枪火炮主力输出高,步兵刺刀、骑兵肉搏定胜负,复合三线列,纵队突击

第六代方阵:

近现代阵地战散兵线/游击战散兵线

特点:灵活度高、组织度高、后勤依赖更高,阵型灵活,纵深与正面空隙巨大,战术更加依赖基层士兵灵活指挥。

2、阵型的正面与纵深

首先,在了解阵型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两个词:——正面,纵深

正面与纵深这两个词,说专业也不专业,说不专业嘛。有趣的是民间相关书籍基本是没有提及的。。。

所谓的纵深和正面,归根结底还是为为了集中兵力。而集中兵力可以看做两个部分:

空间集中兵力

时间集中兵力

帖子的目的,就是比较基础的解释阵型的基本构成:正面和纵深,并且在此基础上大家就可以意识到古代战术体系的基本运作。

所谓阵型,实际上不管是早期的大横队还是后来的戚家军作战,不管是什么变阵。实际上阵法的使用就是在“纵深”和“正面”上以士兵素质为基础因地制宜的不同的侧重。

正面是体现一只运作的军队的攻击力的体现(注意,此处的正面不是说正面进攻,而是军队里突击兵种可以形成的有效攻击面),而纵深则代表这只正在运作的军队可以投入发的后备力量以及抗打击能力。正如英文是二十六个字母反复组合一样,阵型以及阵型变换的核心就是正面和纵深的变化。

冷兵器时代不论何种阵型,总结起来就一句话:组合为适应战场与自身以及应对敌方的正面与纵深。

很多人对阵法的使用都将其神秘化,实际上神秘化的东西根本没法打仗。所谓的阵法,不同的阵型运用

归根结底就是一句————想法设法的集中兵力。

在冷兵器战场的时代,所有的阵型目的只有一个:集中优势兵力。而做法就是在纵深和正面之间寻找适应战场的平衡点。可以说要了解冷兵器战争的形态。就必须了解什么是正面什么是纵深。而围绕正面与纵深的平衡,将预备队制度和梯次纵队布置入战阵使得作战更加富有艺术与技术,正面与纵深是矛盾,而阵型的作用就是调和这些矛盾

冷兵器战争的基础是正面与纵深、任何战阵都环绕这一点进行。

3、正面的可见性和纵深的不可见性。

横队队形:将兵力展开发挥使得在时间上得以集中兵力,但是在空间上分散了兵力容易被人突破分割。

纵队队形:此种方式在空间上集中了兵力但是在时间上分散了兵力,容易打成添油战术最后被人包抄。

阵法的一次次改进就是在上面两个最基础的方式上调和使其达到平衡

正面的重要性,基本打仗,如果你的正面比对方宽,那么先不说其他的,你已经赢了一半了(当然,你对面是唐军可能会例外,唐军会纵队突击)。正面如此重要,与纵深相比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欺骗效果与必然性

古代战争一般极限是5排越肩,即前面说的空间上集中兵力和时间上集中兵力。横队正面宽时就是时间上集中兵力。因为古代战争以短兵相交为主,所以在实际上作战时,纵深发挥作用时远没有正面发挥作用时来的快与直接。冷兵器作战特点,除了三列线等少数可以大量调动纵深以外的阵型以外(个例没有代表性)。作战一般都是在第一线,后面的士兵大部分时候是打酱油的,正是因为这样,古代阵型作战,正面是第一重要的东西,不管你摆什么阵,都一定要想方法让自己的正面比对手宽或者至少正面不会低于对手。因为正面是一只军队的直接攻击力的体现,你的正面越宽意味着你的有效战斗力越强(当然,什么呢宽度还得和前面说到还要考虑地形背景以及士兵素质)。也就是说,军队交战的时候,纵深的效果不会很快体现出来,但是你如果正面不够宽被包抄却是必然的。

时间与空间集中兵力,纵深不足可以通过士兵素质和盔甲装备来弥补,而正面不足时只会被包抄(注意:这里仅仅指平原地形,在特殊地形时可以弥补正面的不足此时纵深就非常重要了)。因为古代没有上帝视角,对方的纵深你很难估测,但是对方的正面你却可以知道。而历史上许多优秀的阵型以及著名 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依靠的都是这种方法。

而具体如何分配纵深和正面,这个得按照自身的士兵素质,装备以及面对的对手情况进行配置。并没有绝对的说纵深必须 多少人,正面必须多少人,否则就会进入纸上谈兵,邯郸学步 的死胡同。

4、阵型的执行基础

阵形的执行基础是战阵中的一个个小方阵,战阵中最常见的布置是将方阵摆成横队队形,首先来介绍最简单的人类最开始使用的横队队形战阵————大横队。

横队的纵深大也可能与士兵素质差也有关系,魏舒军改内容之一就是把贵族和平民混编进方阵。结合多方面史料看就可以分析出,春秋战国齐国军阵依旧是传统的贵族老爷带一堆打顺风仗的咸鱼征召步兵,所以是“一阵两心”、“前重后轻”、“厚而不坚”,再结合战车时代作战方式——小纵队,两者共同组成大横队。就更好理解。恰恰不是纵深不够,而是就是因为一群咸鱼所以需要大纵深保证不被击穿。所以这种依靠咸鱼组成的纵深也只是“厚而不坚”罢了

当然豪华的装备和一流的士兵素质,使得一些阵型不需要过度加强纵深,如汉军维持5人纵深保证最大越肩攻击纵深厚度就足够了。然后最大程度的加强纵深。同时,汉军面对的主要敌人游牧骑兵根本没有重骑兵和阵战能力,因此也不需要过大的纵深保证。同时面对的对手以轻骑兵为主,为了防止被绕后,也更需要加强正面宽度。

典型如汉代步兵配置:一曲200人,作战人排成一个40X5的横队,5人纵深。汉朝阵型灵活性和组织度上或许比罗马差,但是靠着武器装备好,直接拉开横队方阵猪突,正面冲击能力反倒不是罗马马其顿这样的轻装穷鬼能比的

不过伍队制这个用了1500年的玩意,到了唐朝被淘汰了,变成三人一个小队,九人一个中队,50人一个大队了,类似现代的排班组。而且唐营连级编制作为常设编制取消,只有战斗时会临时组成150人活着450人的队形,常态编制直接由大队组成的旅活着团组成。然后1个旅+6个团组成一个军,而且不同于之前一个军分几个兵种的团,所有的团一级都是合成化部队了。隋朝时是一个军编制2个重骑兵团,2个轻骑兵团,4个步兵团,4个辅助团。唐朝时直接是一个团辖轻重骑兵轻重步兵和辅助兵,独立作战能力提高。

而且因为合成化提高,一个团可以控制的正面可能比之前一个师还宽,之前为了保证步骑兵配合,各个团不能拉开太远,现在每个团可以独立作战,所以直接各个部队直接缝隙可以更大,并且展开更宽。说白了,以前的小短手变成了大长腿,战场把握机动灵活,可以根据当时的变化灵活机动,或者侧面凿穿,或者绕后爆菊,之前十几万才能做到的,唐朝三万就够了。

唐代阵型也是个特例,比唐军宽的正面或者对唐军使用斜阵不会增加胜率

为啥比唐军宽的正面不会增加胜率,原因很简单,

第一:唐军组织度可以做到纵队突击,依靠无限纵深压上去瞬间打穿一点。

第二:唐军的组织度之高和装备之豪华可以将纵深拉的非常长

正面拉的非常长,举个例子高加米拉波斯20万大军展开才8公里。马其顿47000人在只剩下24排纵深(16+8)情况下勉强拉到这么宽,并且间距非常大,会战时直接被波斯切成4截,唐军在保证三列线轮换27(9+9+9)排纵深的情况下,一个标准军团(14000人)展开就有2.6公里。

也就是说唐军依靠组织度和装备的顶级优势,只需要很薄的纵深,可以将正面拉的非常宽。即如果你是按照能抵御唐军的纵深布置,那么正面基本是没有了,唐军可以马上包抄;而如果你强行把正面拉的和唐军一样宽,甚至比唐军更宽,那么你的纵深基本就没有了,此时唐军直接冲击一捅就破~这也就是为什么唐朝300年野战正常发挥情况下基本无敌的原因。

5、阵型的发展—斜阵

广义的斜阵就是指一切通过”变阵“使得己方的加强的一翼率先接敌而削弱的一翼延后接敌的战术都可以称之为”斜阵“(注意:先后是与敌军交战接触的时间开始算而不是大军的调动先后)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AB两国参与作战人数差不多,都分成3个军团方阵相对前进战斗,A国的两边两个军团没有和中军一起出发。而是率先出发,中军在后面跟着。此时,一个变形的斜阵出现了,A军的两翼先打击B军两翼,相当于是变相的加强的一翼,而中军延迟作战则相对于是削弱的一翼。于是B军的中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左右两军被击溃,而当A军中军和周军中军交战时,A军的左右两军又夹击B军中军,最终A军获胜。(配图中的斜阵,没考虑削弱中央加强两翼,仅作参考)

即作战时,A没有将所有的步兵平均分配在每个方阵,而是将其他方阵削弱而直接加强一个或两个方阵。作战的时候以这个或两个方阵打头,其他的方阵不是平行出发而是往后延迟出发。因为古代没有上帝视角,所以对面的B看不到你的纵深的,所以他们也不敢贸然出击。

A、常见的斜阵一:

B、常见的斜阵二:

这种看似很简单的东西,这就是阵法,仅仅通过改变兵力部署并且让几个军先后错开出发就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实际上是通过局部以多胜少变成整体优势)。

那么如何在没有火炮的古典时代克制斜阵,你作为一名指挥官的话应该如何布置阵型接敌,敌人的阵型,可能是大横队,也可能是斜阵。其实无所谓,列一个反斜阵过去(简单理解:中央局部中军重兵力突出阵线,两翼兵力稍后于中央中军,类似扁平的人字形,这也是一种斜阵,实际操作能更精细化),以不变应万变。

或许淘汰一种武器或战术的原因不是克制它的东西,很有可能是出现了能替代它们的事物(by遥公公)。古典方阵在火炮面前落幕,毕竟一炮就是一个血胡同,方阵变成线列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个。

三、战术思想变革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古代战争体系作战思想除了大一统朝代强势能统一战术装备后勤(比如唐朝连东北漠北西域都统一了),其他时候各地方甚至都不一样,战术思想受装备和后勤国力等影响挺大的,不过整体看,历史从春秋战国开始是分两条脉络走的,并且最终在李靖时交融。

1、春秋战国时代-秦汉

1)春秋时代孙武的战术思想:

西周灭亡,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是战车+徒卒模式,直到魏舒“毁车以为行”,一开始是魏舒——孙武时时期的初期发展,此时没有细化,军事体系制度处于初期阶段。

最早在理论上提出集中兵力的就是孙武,而除了集中兵力,另一个表现形式则是预备队。预备队的发明是世界军事的一次飞跃性进步。在中国最早的预备队出现在楚国。而集中兵力与预备队的使用,就是正面与纵深的运用,即正面就是【时间集中兵力】,纵深就是【空间集中兵力】,日本的《作战理论入门》一书则比较好的阐述了纵深与正面的运用。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一直认为这是孙子兵法里最核心的内容,战争的关键是什么?战争打的就是钱,打的就是后勤,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不论是古代战争还是近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无不如此,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是军队战斗力的核心指标。

2)战国时代吴起与孙膑的战术思想

战国时两大军事家直接将军事体系分成依靠基层军官组织能动性和将领的指挥艺术性的,前者吴起,后者孙膑,并且这两条线之后又分别被曹操和诸葛亮继承。

但是有趣的是,一开始是吴起走方阵,孙膑走小队线列的,并且就二人的思维看,其实吴起当时的思维在战国眼里是比较(国际主义,超前的),所以你会发现吴起变法不稳定,一身给几个国变法,除非遇到激进派的统治者,不过他是到哪个国哪个国逆天。

A、吴起的战术思想:

吴起首先提出募兵制概念和步兵操典概念,他认为战争规模一天天扩大,指望从小培训的公民兵是不可能的,效率极低,国家应该制定统一的操典,对所有的新兵进行步兵操练,这样征兵时就不会和之前一样只有少数公民可以参军,大量从小没有能力接受军事训练的自由民也可以当兵。也正是如此,需要建立募兵制,并且提出兵种区分应该不是看钱财(公民兵时代有钱是重步兵没钱是轻步兵),而是入伍后接受训练后看个人能力分配军职业。并且很重要一点,之前的制度基层军官都是由贵族青年子弟担任,这批人从小训练,个人武力绝对没问题,但是根本没有管理经验。所以这一条,也是吴起得罪死人的终极原因,日后商鞅军改继承吴起,却废了这一条,加力新的一条:基层军官必须由该编制的部队里服役过五年以上的士兵中选拔,然后得罪死贵族,也是这样,但是额外加一条,平民不能当军官。拜拜妥协的做法双方各退一步,是让贵族农兵的小孩做班长,带着普通农兵的小孩从小一起训练,不如商鞅直接。

并且吴起也提出装备国家负担,所以吴起得罪人,吴起思路就是依靠基层主观能动性,作战将军只需要调配大的方向 保证后勤和支援到位,剩下的就是排开方阵,让士兵们推上去。这也是罗马在遇到汉尼拔之前的思路。吴起的终极概念是广域帝国这样:操典和装备都国化,批量生产军事单位。

B、孙膑的战术思想:

孙膑则恰恰相反,中国后世基本所有阵型的原型都是孙膑创造的,孙膑认为基层军官的作用是控制好士兵并且作为指挥官控制士兵的枢纽,一个优秀的指挥官要学会因地制宜使用阵型并且随时准备变阵。所以吴起对于装备比孙膑更看重,吴起的思路,打仗胜利的因素就两个:装备和操典。

3)秦汉时代的战术思想

秦的军事系统就是继承了吴起的思路,所以每次见到吹秦的军官个人指挥艺术时就觉得好笑。秦朝灭亡后,没多久就建立汉朝,军事上整合了先秦以来的所有军事成果,汉人军队已经是不折不扣的马其顿体系了,而汉军是软件继承吴起,硬件继承孙膑,并且主要继承吴起。

汉代时阵型也是比较简单单一的,汉怎么继承孙膑硬件,是基础军官掌控士兵?或者是高级军官的谋略?看看汉初光是长枪兵都分四种,就知道这兵种阵型之复杂指挥艺术要求之高了,汉朝连追求机动性极限的luo装长枪兵都搞出来。不过东汉统一野外战军后,对面就不需要猜你的配置了(兵卒武器装备统一,但作战职能功能区分多样化,各兵种作战能力专精化,军团初步和成化,硬件起来了战术和指挥都会非常nice,)。

其实这么说罗马人的三线思路也是看重装备的,只是穷,只能集中使用,只靠装备忽视阵型和气象,结果就是坎尼会战的下场。遇到汉尼拔之前罗马人就是平推,不会别的打法。罗马那种还是初级的,依旧是装备自备和公民兵制度,因为政府还穷着呢,一群穷光蛋。说来可能不可思议,中国古代的皮甲,应该来说都是“铸造”压制的,防御不逊色铁甲,但成本很高,罗马一直到帝国早期的环片甲,本质上还是屌丝,只不过变成了国家提供的屌丝装备。

真正古典时代的攻击力和机动性结合的,例如马其顿方阵放弃防御,换来的是冲锋速度跟得上古典重骑兵,例如汉朝的luo装长枪方阵直接可以伴随轻骑兵机动。这个思路其实和战列巡洋舰是一个道理,古典时代一直有步兵伴随骑兵,但是基本是轻盾兵或者散兵这些玩意,想想,假设高加米拉电影里那样双方的骑兵互相迂回,马其顿的轻盾兵最后拦截了波斯骑兵,如果说那支波斯骑兵里跟着的是裸装长枪兵,那么到时候吃屎的就是马其顿的轻盾兵了。想像一下:双方机动迂回时突然对面蹦出一个梯队的长枪方阵,宛如海军上将斯配尔伯爵在河口看见的不是重巡洋舰,而是一艘胡德时的心情么。TG现在也是重火力,一艘四五千吨的驱逐舰装16枚鹰击12,明初长枪攻击性高啊,算是历代最长枪盾兵

很多人喜欢空谈机动性,历史上的武器,所谓的强调机动性放弃笨重防御的前提,都是和强大的攻击力结合的,比如突击炮,比如战列巡洋舰,那些强调所谓轻骑兵机动性的,没有攻击力加持的机动性,有个屁用。

4)汉朝的指挥系统

A、从军队纪律来说:

罗马军队有严酷的军纪,如鞭刑和十一抽杀律(这主要是针对士兵)。但是汉军的军纪更加严酷:

不但有军棍和殴打,还有严格的针对军官的奖惩制度,比如汉代名将李广就很不光彩的曾经因为作战失败而被问罪论死,但被皇帝下令法外施恩,剥夺了爵位(由左庶长贬为庶人),并罚没五千金。撤销职务(卫尉)。第二次因为作战中失期(就是延误军机的罪名),不愿被审判,而自杀身死。至于汉军军规《五十四禁十七斩》更是被称为“严酷”的军法被后世各朝名将所借鉴。也有后世史家调侃的评价:宋代的军法还没秦汉的民法严酷之说。

B、从编制上来说:

汉军的常规编制是军-营-部-曲-都-哨-伙,但是战时的汉军能形成各种数量规模的建制部队协同作战。

编制方面参考上孙家寨汉简,可能如下:

(伍)5人队,

(什)2个5人队组成10人队,

(队)5个10人队(前后左中右)组成50人队,

(官)前后两个50人队组成百人队,

(曲)左右两个百人队组成200人队,

(部)前后两个200人队组成400人队,

(校)左右前中后组成2000人团,

(军)2个2000人团组成一军

汉军鼎盛期:

将军,为高级指挥官,他们一般是军的主将或营的主将。

都尉(万夫长),将军之下为都尉级指挥官,他们一般指挥的是营,按照汉军的编制,都尉可以指挥步兵一万或骑兵五千的部队。都尉也称万夫长。其下有五千人将的副尉或加号校尉,指挥步兵五千人或骑兵二千人。

校尉,然后二千人将级的校尉,指挥步兵二千或骑兵八百人。

小校尉,千人将级的小校尉,指挥步兵一千人或骑兵五百人。

军司马,五百主级的军司马,指挥步兵五百人或骑兵二百人。

军候,二百主级的军候,指挥两百步兵或一百骑兵。

屯长,一百主级屯长,指挥步兵一百或骑兵五十。

假军候,五十人级,的假军候指挥步兵五十人或骑兵二十五人。

什长、伍长,什长指挥十名士兵,伍长指挥五名士兵。

由此可见,汉军相比罗马军队有各精细的军队管理制度。。。。。。。

C、汉军的行军指挥则是:

步兵以五十人的队为单位,前后间隔十步(约15米),五人一排。

骑兵以二十五骑的队为单位,三骑为排。。。。。。

大军开拔甚至步兵在中间,夹杂车兵或辎重队,两侧为骑兵。

汉军喜欢用骑兵传令或进行侦查。。。。。。

传令兵一般也是将领卫队,传令兵会在背后插上显眼的长羽或长幡,代表使者的身份。

各队都有旗帜,并便有队号。。。。。。。。。

一旦军中大将传令,则会敲击大鼓和大钟,而小队伍之间则是小鼓、梆子和铜锣。。。。。。。。。

一但遇到敌人则会根据地形展开作战队形。

一般会以二百人为一个方阵单位列成长横队方阵,通常一个横队单位会列成三队或八队甚至更多。

如果有条件还会在阵前设立革车,形成战斗工事。。。。。

第一横队最前面会站立由刀盾手兼职的远程射手方阵,这些远程射手一般使用单兵弩和弓;

第二横队会是长柄武器;

第三、第四横队也是长柄武器。

骑兵和战车会退在阵后和两侧。

一旦形成战斗阵型,阵地中人员禁止喧哗。汉军有严格的军令和指挥系统,将领和指挥官用号角、军鼓和铜锣以及大钟以及旗帜进行指挥,根据敲击节奏的不同和旗帜的不同颜色、图样以及号角和乐器的不同节奏、快慢进行指挥军队的进退和阵型的变化。

由此可见,汉军的指挥方式是在军队进行过严格训练的前提下才会有效的,不然的话,这种复杂的指挥方式,一般军队根本不能承担。。。。。。。。。。。

当然,具体详细的军令自然还是要依靠传令兵,传令兵会传递将军的“符节”作为命令。

中国很早就有在军队中使用符节的习惯,就是军队将领之间用木制或竹制的木棍在上面刻有不同的图案和长短代表军令,这种传递消息的方式又叫“阴书”,算是最早的军事密码。而其实汉代军队指挥军队的各种鼓点、敲钟、挥舞旗帜、发射火箭的数量以及点起烟火狼烟、敲锣、击打梆子等其实也是另一种军事密码,汉军的军官也都有极高的军事常识和军事素养,不然这种指挥方式一般军队进行话,一定会乱了套。。

2、汉末三国

1)三国时代战术的交融

中国古代战术思想从春秋的孙武到战国分出吴起、孙膑连个路线,然后秦汉交融,直到三国时代的汉末,孙吴的战术思想缺被反过来用了起来。

曹操(孙膑路线——指挥艺术)走方阵,诸葛亮(吴起路线——吴起)走小队线列了

A、曹操的思路:

公民兵+高超将领指挥艺术+多兵种合成战术。并且结合的是东汉野战军改革的经验。军队核心是超长枪方阵重步兵+具装骑兵,重步兵不需要完全精锐,不需要全装重甲,只需要给核心具装重骑兵争取迂回的时间。

曹操有几项制度很牛:

一、军属别居,也即是士兵和家属分开的,防止造反

二、监军制度,这个制度就不说,到他任内发展到极其成熟

三、校事制度,也就是早前锦衣卫制度

四、人质制度,原先李典不怎么用的,之后他第一个将家属都迁去邺城,然后嘛,思想先进改表扬,大家要好好学习。

五、锦囊制度,历史上第一个有史可寻的锦囊妙计就是给赵俨的

B、诸葛亮的思路:

募兵+操典。葛亮认为有制之兵无能之将比有能之将无制之兵强

蜀汉因为人口少,所以宝贵的汉人是不会拿去当兵的(后果参考鲜卑人,打仗死完后被 汉人腾笼换鸟)。于是诸葛亮大把的抓蛮族当兵。蛮族相比汉人,天生胆小懦弱,体制瘦弱,没有纪律性,没有勇气,不懂弓马骑射。那么如何?答案是两个:募兵+操典。

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认为有制之兵无能之将比有能之将无制之兵强的原因。于是诸葛亮便拉了一堆蛮族当兵,但是募兵制又是要花钱养的 ,怎么办呢 ?

诸葛亮对贵族们说:你看我们汉朝人这么少,宝贵的汉人怎么能当你们的部曲是吧?不如我给你们送一些部曲吧,于是每家贵族都分一批蛮族兵“当部曲”。你们看蛮族不懂规矩,得统一管理,所以你们的部曲就国家统一管理得了,你们不需要感谢国家,记得每个月给自己的部曲发俸禄就得了,典型的加强中央集权坑贵族。

2)三国时期曹操的兵法兵书

而且很多人都不知道曹操有兵法,那些说书先生天天念叨的兵法,正规的收录和军事家是看都看不上的,然后正规收录的兵书,反倒是不为大部分人所知,以前提出时还被人说是意淫的兵法,如《魏武军令》、《魏武船战令》、《魏武步战令》。幸亏有《通典》收录。

曹操操典《通典》里还收录了一部分,至少没有完全失传

“后汉魏武军令:

吾将士无张弓弩于军中。其随大军行,其欲试调弓弩者得张之,不得着箭。犯者鞭二百,没入吏。 

不得于营中屠杀卖之,犯令没所卖皮。都督不纠白,杖五十。 

始出营,竖矛戟,舒幡旗,鸣鼓;行三里,辟矛戟,结幡旗,止鼓;将至营,舒幡旗,鸣鼓;至营讫,复结幡旗,止鼓。违令者,髡翦以徇。 

军行,不得斫伐田中五果、桑、柘、棘、枣。

严鼓一通,步骑悉装;再通,骑上马,步结屯;三通,以次出之,随幡住者,结屯住幡后。

闻急鼓音,整阵,斥候者视地形广狭,从四角面立表,制战阵之宜。诸部曲者,各自安部。阵兵疏数,兵曹举白不如令者,斩。

兵若欲作阵对敌,营先白表,乃引兵就表而阵。临阵皆无讙譁,明听鼓音,旗幡麾前则前,麾后则后,麾左则左,麾右则右。不闻令而擅前后左右者,斩。

伍中有不进者,伍长杀之;伍长有不进者,什长杀之;什长有不进者,都伯杀之。督战部曲将,拔刃在后察,违令不进者,斩之。 

一部受敌,余部不进救者,斩。

临战,兵弩不可离阵,离阵,伍长、什长不举发与同罪。 

无将军令,有妄行阵闲者,斩。

无将军令,有妄行阵闲者,斩。 

临战阵骑皆当在军两头,前陷阵骑次之,游骑在后。违令,髡鞭二百。

兵进退入阵闲者,斩。 

若步骑与贼对阵,临时见地势便,欲使骑独进讨贼者,闻三鼓音,骑特从两头进战,视麾所指;闻三金音,还。此但谓独进战时也。其步骑大战,进退自如法。

吏士向阵骑驰马者,斩。 

吏士有妄呼大声者,斩。 

追贼,不得独在前在后。犯令者罚金四两。 

士将战,皆不得取牛马衣物。犯令者斩。”

曹操操典的核心就两句话:注意顺序,注意顺序!!不要乱动,不要乱动!!

3)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兵法

“先习士卒用兵之道,其法有五:(军训怎么训练,训练有5个方面)

一曰,使目习其旌旗指麾之变,纵横之术;(操典的旗帜指挥排兵布阵)

二曰,使耳习闻金鼓之声,静动行止;(操典的金鼓指挥前进、进攻、停止)

三曰,使心习刑罚之严,爵赏之利;(操典的军法)

四曰,使手习五兵之便,斗战之备;(操典的武器训练)

五曰,使足习周旋走趋之列,进退之宜;(操典的进退轮换)

故号为五教。教令军队,各有其道。

左教青龙,右教白虎,前教朱雀,后教玄武,中央轩辕,大将军之所处,左矛右戟,前盾后弩,中央旗鼓。(怀疑是大将军发布指挥命令的各种旗帜)

旗鼓俱进。闻鼓则进,闻金则止,随其指挥,五陈乃理。(鼓声是进攻,金声代表放弃交战,随着(大将军)指挥,战阵才出现变化)

正陈之法,旗鼓之主:

一鼓,举其青旗,则为直阵;(第一声鼓,举起青(青龙)旗帜,兵卒排成直阵)

二鼓,举其赤旗,则为锐阵;(第二声鼓,举起赤(朱雀)旗帜,兵卒排成锐阵)

三鼓,举其黄旗,则为方阵;(第三声鼓,举起黄(轩辕)旗帜,兵卒排成方阵)

四鼓,举其白旗,则为圆阵;(第四声鼓,举起白(白虎)旗帜,兵卒排成圆阵)

五鼓,举其黑旗,则为曲阵。(第五声鼓,举起黑(玄武)旗帜,兵卒排成曲阵)

直阵者,木阵也;锐阵者,火阵也;方阵者 ,土阵也;圆阵者,金阵者;曲阵者,水阵也。 此五行之阵,辗转相生,冲对相胜,相生为救,相胜为战,相 生为助,相胜为敌。

凡结五阵之法,五五相保,五人为一长,五长为一师,五师为一枝,五枝为一火;五火为一撞,五撞为一军 ,则军士具矣。(伍法,编队办法,小队合大队)

夫兵利之所便,务知节度。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壮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粮牧,智者为谋主。”《兵法二十四篇》《教令第十三》

“司马穰苴曰:

「五人为伍,十伍为队,一军凡二百五十队,余奇为握奇。故一军以三千七百五十人,为奇兵队七十有五,以为中垒,守地六千尺,积尺得四里,以中垒四面乘之,一面得地三百步,垒内有地三顷,余百八十步。正门为握奇,大将军居之,六纛、五麾、金鼓、府藏、辎积皆中垒。外余八千七百五十人,队百七十五,分为八陈,六陈各有千九十四人,六陈各减一人,以为一陈之部署。举一军则千军可知。」凡兵者,有四正四奇,或合而为一,或离而为八,是曰八陈。故以正合为奇胜也。”《通典》

包括《司马法》里的《八阵》到底是什么,《通典》也详细解说了,都说的这么明白了,“八阵”就是二列线大队制轮换战术,结果还是被一堆专家复原出八卦阵。

唐大队组合直阵为例:

历史上的确有五行八卦阵,准确说是五行八阵,这是诸葛亮兵法里的,所谓的五行金木水火土是代号,指代方阵、圆阵、锐阵(纵队,减小正面宽度加强纵深)、直阵(线列,减小纵深加强正面宽度)、曲阵(飞行纵队)五种基础阵型。所谓的五行相克就是这五种常规阵型互相变化互相克制,然后不知道咋的五行被人yy出各种玩意。诸葛亮兵法是写的清清楚楚五行是什么,八阵是什么,所谓的兵法里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八卦朱雀玄武青龙。。。。。而从孙膑兵法到诸葛亮兵法都可以看出,所谓的八卦阵不过是【八阵】的讹传罢了,而八阵的意思指的是罗马棋盘阵那样的轮换线列战术。下面以唐军二线轮换战术为例:

包括唐李问对里都直接说了,所谓的朱雀玄武五行不过是古人给的代号方便记忆罢了,然后被以讹传讹,典型的例子。千百年后的人们看现代的史料,然后认为美国航空母舰上的人居然骑的是一种可以飞的猫星人?二十一世纪人类打仗居然是和上古一样操作自然现象和指挥动物,你看法国出动阵法去打英国,英国马上召唤台风来阻挡阵风。。。。。。

不论任何领域,当我们科学的看待时,第一个要做的都是剔除其神秘化部分。冷兵器战争的基础是正面与纵深、任何战阵都环绕这一点进行。

而且最奇怪的就是飞行纵队,从战国开始,历朝历代的兵书都记载了飞行纵队,但是就是没见过哪场战役用过,而且李靖兵法里,直接不记载飞行纵队,是什么原因,这个不知道,这一直是很多年的疑惑,明明各种记载都有飞行纵队,但是硬是一场实战都没有过,那么这个飞行纵队到底是哪来的,其他各种阵型都必定有大量实战,唯独飞行纵队没有。

4)三国战术思想的现实交锋

A)诸葛亮在蜀国的逆境变革

诸葛亮作为当时的军事家,打仗就不喜欢玩谋略,而是喜欢猪突,蜀汉步兵是剑盾+超长枪方阵。而且论步兵阵型机动性,超长枪方阵说自己第二,谁敢称第一?长枪方阵机动性最强的特色就是原地自转小陀螺,到唐的长枪方阵就是大队制,机动和变阵时是五十人大队。接敌时根据情况变阵为150人、250人、500人的长枪方阵。大圆盾或者卵型盾是用于均衡机动性、防御、攻击力的阵型,搭配武器是短矛。小圆盾或者无盾,无限强化机动性和攻击性的阵型,搭配武器是超长枪。兵书里白纸黑字写着长枪是剑盾克星的,左右插花就可以破剑盾。

比起喜欢灵活大队机动布置的诸葛亮,曹操更喜欢大兵团协调有序压制,曹操的方法感觉是训素质低的军队的,然而恰恰相反,就是因为诸葛亮手上都是蛮族,而且没有正规骑兵所以他才走上唯武器论道路以及把步兵玩出花了。诸葛亮的兵书叫《兵法二十四篇》,不过基本失传了,还剩下一些残迹。夷陵之战让刘备的汉人军队折损了七八成 ,夷陵之战蜀军败退时,几百白耳军持超长枪硬是抗下吴军,掩护大军撤退。诸葛亮之后重建的蜀汉军队,除了军官外,底层士兵都是清一色的羌人,斯基泰人,西南夷,南蛮……

诸葛亮的超长枪方阵,曾逼退了曹操军,曹操这辈子两次吃瘪。就是打司马时,正面打崩魏军的蜀汉步兵抗线的是什么-门板大盾+重标枪+环首刀+袖套筒。蜀汉是剑盾标枪步兵+长矛步兵+南蛮骑兵,唯独缺少大规模重骑兵,但是诸葛武侯手里足以压制司马曹魏的全体系军队。

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重视装备和操典的原因,都是少数民族这种低劣兵源,所以必须要加强装备和靠操典训练。诸葛亮当时对士族说,你们部曲太少了我给你们安排部曲吧,有了部曲你们得养吧,然后诸葛亮把一堆蛮族士兵的军饷和训练经费一个队一个队的分配给士族负责;然后诸葛亮又说这些蛮族放到你们府上肯定不懂礼数对你们是麻烦,所以由丞相府统一管理吧。就这样诸葛亮招了一堆蛮族兵,还不需要政府出钱,直接把军费分配给士族负责

最关键的是这些士兵还都在诸葛亮手上。

中国古代合格的政治家就是知道如何给地方喂屎,帮中央争取更多的钱,汉朝时霍光不就是有名的给地方喂屎的,西汉一堆改革家都是给地方喂屎的,诸葛亮的蛮子兵以羌人和南蛮为主,连禁卫军一开始是汉人,最后都一堆蛮族。蜀汉的纯汉人部队,就只有炮兵了,这玩意要求的工程知识比较高,不是操典短期培训就能教会蛮族的,历来造宝刀是个位数的,就诸葛亮是四位数四位数的造,袖套筒也是步兵人手一套,盔甲蜀军也是比较好的,诸葛亮手上是一堆斯基泰化的羌人骑兵,蜀国做不到具装、冲击骑兵、轻骑兵的分类,手上只有轻骑兵和通用骑兵,冲锋、肉搏、游击、下马步战,样样不合格。其实蜀国骑兵形象我觉得可以参考出土的斯基泰滇国重骑兵铜像—冲角胄+挂甲+扫把头+重标枪。

“无当飞军”最早建立的初衷是诸葛亮不敢解散军队,最开始是蛮族雇佣军,战争结束后就地解散军队后果是雪崩。

“背盾持标负铁甲可以翻山越岭,号称无当飞军”

“团牌披发,号啸而进”

经诸葛亮改善的蜀军武器装备,有弩机、刀、斧、剑、铠甲、蒺藜等。诸葛亮在《作钢铠教》中说:“敕作部皆作五折钢凯,十折矛以给之。” 折,指折叠锻打。曹操《内诫令》中称“百炼神器”,在《百辟刀令》中则称之为“百辟刀”,曹丕的九件兵器均称是“精而炼之,至于百辟”。

《汉晋春秋》这本书和《三国》志比较,相当于史记和汉史春秋一样。晋朝史学家写的一部历史,里面提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就是说蜀军和魏军交战时,魏军行军速度是一日三十里蜀军是一日四五十里,而且蜀军具备行军时变阵的能力(怀疑李靖的行营方阵的源头就是这里),特别是蜀军一日四五十里,咋办到的的?

诸葛亮最神奇的地方在于,看看通常古代军队,要机动性的不会要盔甲(罗马那可怜的盔甲只能靠盾牌弥补),要盔甲的,机动性会捉急(斯巴达式步兵),唯独诸葛亮把机动性和铁乌龟合一了。

有人觉得周瑜无论文学还是政治或武功都比诸葛亮强,为什么不如诸葛亮火,甚至相貌家世影响力比诸葛亮都高,唯一只有知名度不及,没办法,学生多。杜预,杨素,韩擒虎,李靖,苏定方,徐世绩,薛仁贵,岳飞,徐达,戚继光……都是诸葛亮的徒子徒孙。老师也厉害,孙膑吴起是诸葛亮老师。反观周瑜,他有什么老师有什么徒子徒孙?把杜预算晋朝,丞相和曹老板是汉末三国唯二的军事家。周瑜就一将领级别的拿什么和丞相比。

B)魏蜀军事较量剪影

《汉晋春秋》里是直接写了《三国志》里为什么莫名其妙的司马懿会面对诸葛亮选择对峙,这点《三国志》没有记载,《汉晋春秋》记载了诸葛亮和司马懿发生了唯一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正面对决: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时候,司马懿被打倒打败一路后撤200里,派出张颌掩护撤退,然后张颌有去无回,这不是撤退都没人追杀的快。最奇葩的是诸葛亮打了一个完全相反的萨尔浒,蜀军5万,魏军17万,魏军五路分进合击。按照正常人思路,认为诸葛亮肯定得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但实际诸葛亮是任尔几路来,我也几路去,大军也一分为五,分进但是不合击,每一路都打崩了魏军,我们都是飞行军,每一路军队消灭每一路敌人。

你可以这么想象,一堆披头散发的蛮子摆着罗马的棋牌阵前进。所以实在是不明白,这魏军是咋正面打不过蜀军的,正面硬怼应该是长枪方阵优势才对,所以你说这到底是咋打的,特别是诸葛亮的奇葩脑回路,任尔几路来,我也几路去。

“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三国志•诸葛亮传》

魏军被蹦得躲在山上,不敢出击,最后没办法,丢个张颌出去弃车保帅(张颌:mmp)夏侯渊张郃这两个老上下级真是命苦,夏侯渊在定军山被刘备轮番猪突+法正四路微操玩死,然后部下张郃接替指挥,之后张郃又被诸葛亮玩死。

大部分人看来是刘备能力不如高皇光武不能统一天下,但是应该这么看,没有刘备,曹操早就统一中国了,赤壁当头一棍,定军山又是一记闷棍,直接把曹操磨死了,魏军步骑配合,硬是打不过诸葛亮的蛮子。公公夸过三个姓刘的军事才能,分别是刘邦,刘备和刘黑闼。刘邦是多线联操,飞行纵队+砧锤战术;刘邦是多线联操;刘秀是战术大师;刘备就只能猪突了;刘裕居然还得靠车营;刘黑闼上个帖子有,不说了。

3、南北朝

1)南北朝时代战术的继承

南北朝混乱的战术,南北朝时代比较乱,不好整理。主要来说北朝,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其实都叫魏国,只是我们方便区分,才加东西北。北周北齐分别取代西魏和东魏。北魏末期朝政被高欢掌控,皇帝不服跑到西边的军阀宇文泰那里去了,于是分裂成了东魏(高欢)和西魏(宇文泰),东魏和西魏的皇帝在高欢和宇文泰死后都禅让给了他们的儿子,分别建立了北齐(东魏)和北周(西魏),后来北周灭了北齐。相对于北周,北齐则是神棍太多,战术操作很迷。

南北朝时期正式进入军团制,但是相比较东汉末年的初步合成化的趋势反倒是倒退。一个军团是5000人,配备46名大小军官,一个军下面辖10个营,1个营下辖5个百人队,1个百人队下面是10个什队,1个什队下面辖2个伍队。其中北魏鼎盛时期有36个军团,北魏制度很奇怪,作战时是另外派将领去领兵的,而且比较奇葩,北魏的军团长是七品官,这个军团长只负责平时带兵。

孝文帝改革后北魏才开始出现大编制步兵的(宇文泰的均田制+府兵),之前基本是清一色骑兵,南北朝战争频繁,鲜卑人大量战死,于是开始拉汉人当兵了。宇文泰仿照拓跋氏早期八部之制立八柱国大将军,宇文泰在此之前已为柱国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总领军队大权,另一柱国大将军北魏宗室元欣仅挂虚名,没有实权,所以实际:

领兵官是六柱国,各领一军,是为六军。

六柱国下,每柱国又各设二大将军,共十二大将军;

每大将军下,又各设二开府,共二十四开府,是为二十四军;

每开府下,又各设二仪同,共四十八仪同;

以下还有大都督、帅都督、都督等领兵官。

府兵的兵力配备是每仪同领兵千人,则开府领兵二千,大将军领兵四千,柱国大将军领兵八千,总兵力近五万人。

2)南北朝战术转折

南北朝具有转折意义的中北城之战和邙山之战(在邙山有好几次决战)。

邙山之战:公元564年北周VS北齐—— 北周保定四年 北齐河清三年 北周将领:宇文护、宇文宪、尉迟迥、王雄、达奚武、权景宣等。。 北齐将领:段韶、斛律光、高长恭、娄睿、独孤永业等 。。

东西魏的几次会战人也很多,到北周北齐的邙山之战,北周组织二十多个军团参战,北周宇文护二十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到潼关,兵分三路,战斗过程进行了几个阶段,最后双方主力在于邙山进行决战。

“突厥自幽州还,留屯塞北,更集诸部兵,遣使告周,欲与共击齐如前约。闰月,乙巳,突厥寇齐幽州。晋公护新得其母,未欲伐齐;又恐负突厥约,更生边患,不得已,征二十四军及左右厢散隶秦、陇、巴、蜀之兵并羌、胡内附者,凡二十万人。”《资治通鉴》

“齐主召并州刺史段韶,谓曰:“洛阳危急,今欲遣王救之。突厥在北,复须镇御,如何?”对曰:“北虏侵边,事等疥癣。今西邻窥逼,乃腹心之病,请奉诏南行。”齐主曰:“朕意亦尔。”乃令韶督精骑一千发晋阳。丁巳,齐主亦自晋阳赴洛阳。”《资治通鉴》

北齐砸了血本,把防御突厥的精锐骑兵调了回来,北周那次也是下了血本,宇文泰军改(均田制+府兵)的全部果实,北周集齐了所有的府兵以及可以拉得了的所有的附属国军队,凑齐了24个军团,砸了24个军团进去,然后惨败。阿猫阿狗全部堆上去,24个军团20万人,惨败,一次性打光(组织度崩溃,战死、溃逃、受伤等等,短期无法再形成战斗力)。这种影响力不亚于罗马马改前一次性送光几十万人一样,然后北周开始军事变革,然后马上军改,继续征汉人当兵,一大半的军队变成了汉人,然后军事改革重心从骑兵变为步兵。

军事改革重心从骑兵变为步兵其实早就有预兆,邙山之战的北齐重骑兵,就用了遛狗战术的,重骑兵放重步兵风筝,最后下马变重步兵追击队形歼灭北周军队。

“周军仍以步人在前,上山逆战。韶以彼徒我骑,且却且引,待其力弊,乃遣下马击之。短兵始交,周人大溃。其中军所当者,亦一时瓦解,投坠溪谷而死者甚众。——《北齐书》

“光率骑五万驰往赴击,战于邙山,迥等大败。光亲射雄,杀之,斩捕首虏三千余级,迥、宪仅而获免,尽收其甲兵辎重,仍以死者积为京观。——《北齐书》 ”

北周在邙山之战到底战死了多少人?按照《北齐书 斛律光传》上写“斩捕首虏三千余级,迥、宪仅而获免” ,看起来十几万人总共损失三千多,但实际似乎不成立,那三千多是被砍下来的人头,这个又不能包括掉进谷水里的人和受伤的人,以及更重要的是组织度被打散后的大崩溃,人员都不一定能重新收回来。换言之周军伤亡总数绝对不可能只有三千多,具体多少没有记载就没法说了,北周精锐差不多基本一波送完了,后续收拢起来的败兵战斗力短期内也不能特别指望了。

至于为什么北周失败的这么惨还没完,邙山战败崩溃逃回的兵卒可能很多重新回到了北周,但接连的战争和失败,北周很可能军事力量已经有些伤经动骨,但仍然有组织防守力量。而且宇文邕与突厥经常结盟对付北齐,在天和三年(568年)更是忍辱负重娶了突厥公主阿史那当皇后(564邙山之战北周战败损失惨重)。而另一方面北齐高湛扩张欲望不强,可能与北齐存在的集团内部矛盾以及外部突厥威胁有关。

3)南北朝战术巅峰

南北朝时代最后一场史诗性会战:邙山之战之平阳决战—双皇会战(宇文邕,高纬)A、决战前北周将领兵力

“五年(公元576年),又从东伐,率步骑一万守统军川,攻克义宁(今山西安泽县北)、乌苏(今山西沁县乌苏村)二镇,破并州。进位上柱国。 ”《周书 达奚震传》

“癸亥,帝至晋州,遣齐王宪率精骑二万守雀鼠谷(今山西介休西南),陈王纯步骑二万守千里径(今山西霍州东)

郑国公达奚震步骑一万守统军川

大将军韩明步骑五千守齐子岭乌氏公尹升步骑五千守鼓钟镇凉城公辛韶步骑五千守蒲津关

柱国宇文盛步骑一万守汾水关

柱国、赵王招步骑一万自华谷攻齐汾州诸城

甲戌,以上开府梁士彦为晋州刺史,加授大将军,留精兵一万以镇之。”《周书 武帝本纪》

“高祖又令宪率兵六万,还援晋州。宪遂进军,营于涑水。齐主攻围晋州,昼夜不息。间谍还者,或云已陷。宪乃遣柱国越王盛、大将军尉迟(勤)、开府宇文神举等轻骑一万夜至晋州。宪进军据蒙坑(山西省临汾市襄汾、曲沃两县交界处),为其后援,知城未陷,乃归涑川。寻而高祖东辕,次于高显,宪率所部,先向晋州。明日,诸军总集,稍逼城下。” 《周书 宇文宪传》

根据南北朝后期北周实际兵力布置来看,府兵制所规定的领兵数量也并不一定是实际的作战的全部人数。大将军规定4000人,实际领兵可能是5000+的;柱国大将军规定领兵八千,实际10000+人;六军总兵力60000+人。这可能是宇文泰在人员作战配置方面优化过,但也军制大体还是继续延续的汉制。

B、平阳决战北周兵力配置

北周宇文邕亲自领军前来救援被高纬围困在晋州平阳城的梁士彦10000人(精兵),北周北齐进入对峙,梁士彦解围获救后劝谏宇文邕发动决战,在平阳城下双方整合兵力摆开阵型决战。本来这个架势,齐军当时是防御的,挖了壕沟修建壁垒,本来是防守的齐军,齐国皇帝突然就昭和了,然后下令挖开壁垒填平壕沟,大军阵列展开,就硬钢了上去,然后就和中国其他没有什么口水的大型会战一样,双方在平原上大阵拉开20里会战。

“及帝还,齐后主亲攻围之,楼堞皆尽,短兵相接。士彦慷慨自若,谓将士曰:“死在今日,吾为尔先。”于是勇猛齐奋,号声动天,无不一当百。齐兵少却,乃令妻及军人子女昼夜修城,三日而就。 ”《周书 梁士彦传》

“周主使齐王宪将兵六万屯涑川,遥为平阳声援。“《陈纪六》

“丁酉,周主发长安;壬寅,济河,与诸军合。十二月,丁未,周主至高显,遣齐王宪帅所部先向平阳。戊申,周主至平阳,庚戌,诸军总集,凡八万人,稍进,逼城置陈,东西二十余里。 ”《资治通鉴》

“武帝六军亦至,齐师围解。士彦见帝,持帝须泣,帝亦为之流涕。时帝欲班师,士彦叩马谏。帝从之,执其手曰:“朕有晋州,为平齐之基,宜善守之。”《隋书 梁士彦传》

“初,齐攻晋州,恐王师卒至,于城南穿堑,自乔山属于汾水。庚戌,帝帅诸军八万人,置阵东西二十余里。 ”《周书 武帝本纪》

“帝乘常御马,从数人巡阵处分,所至辄呼主帅姓名以慰勉之。将士感见知之恩,各思自厉。将战,有司请换马。帝曰 :“朕独乘良马何所之?” 周主欲薄齐师,碍堑而止。自旦至申,相持不决。”《资治通鉴》

“齐主谓高阿那肱曰:“战是邪?不战是邪?”阿那肱曰:“吾兵虽多,堪战者不过十万,病伤及绕城樵爨者复三分居一。昔攻玉壁,援军来即退。今日将士,岂胜神武时邪!不如勿战,却守高梁桥(今山西临汾北)。”安吐根曰:“一撮许贼,马上刺取,掷著汾水中耳!”齐主意未决。诸内参曰:“彼亦天子,我亦天子。彼尚能远来,我何为守堑示弱!”齐主曰:“此言是也。”于是填堑南引。周主大喜,勒诸军击之。” 《资治通鉴》

“及平阳之役,后主自御之,命延宗率右军先战,城下擒周开府宗挺。及大战,延宗以麾下再入周军,莫不披靡。诸军败,延宗独全军。”《北齐书 高延宗传》

“仍与之并骑观战,东偏少却,淑妃怖曰:“军败矣!”帝遂以淑妃奔还。至洪洞戍,淑妃方以粉镜自玩,后声乱唱贼至,于是复走。 ”《北史 冯小怜传》

“提婆,东偏颇有退者,录尚书事城阳王穆提婆曰:“大家去!大家去!”齐主即以淑妃奔高梁桥。开府仪同三司奚长谏曰:“半进半退,战之常体。今兵众全整,未有亏伤,陛下舍此安之!马足一动,人情骇乱,不可复振。愿速还安慰之!”武卫张常山自后至,亦曰:“军寻收讫,甚完整。围城兵亦不动(这里有些奇怪,《北史演义》估计根据这个把梁士彦劝柬写在平阳之战后,宇文邕大军一来,围城肯定是进行不下去了。可能决战作战不利,北齐部分军团在战斗没有完毕之前,战场信息传递较慢,还是比较完整并没有全部溃败或死伤惨重)。至尊宜回。不信臣言,乞将内参往视。”齐主将从之。穆提婆引齐主肘曰:“此言难信。”齐主遂以淑妃北走。”《资治通鉴》

“后主将奔晋阳,延宗言:“大家但在营莫动,以兵马付臣,臣能破之。”帝不纳。”《资治通鉴》

“齐主与其麾下数十骑走还并州。齐众大溃,军资甲仗,数百里间,委弃山积。” 《周书 武帝本纪》

历史的记录描述很多细节,我感觉并不靠谱,毕竟时间久远,还有很多史官会根据自己的好恶偏向或侧重不客观的写,比如很多归罪于女人等简单问题,我比较喜欢刨除一些人物性格细节因素,看过程和结果,平阳之战可能是高纬围点打援,逼迫宇文邕出兵救援或决战,不然没必要出兵那么多(10w)都布置在平阳,还摆开了阵势,毕竟宇文邕8w兵力也并不占优势,不过咱们现在唯结果论以成败论英雄。当然这都是猜测,高纬可能真的志大才疏输掉了战争。

C、平阳决战剖析

宇文邕亲自指挥平阳决战

宇文宪领4个重骑兵军团20000人

宇文纯领4个军团20000人

郑国公达奚震领2个军团10000人

大将军韩明领1个军团5000人

乌氏公尹升领1个军团5000人

宇文盛领2个军团10000人

宇文招领2个军团10000人

上开府梁士彦领2个轻盾兵军团10000人。(按《中国军事通史 08 两晋南北朝军事史》上列出的顺序)

根据宇文邕之前兵力布置推测出这个作战序列(上到下是左到右)比较能解释战斗经过和结果,如果按这个阵型,猜得出这是什么打法没有(斜阵,加强侧翼),最弱的在最中间。历史上北周最左边是20000重骑兵,然后20000步兵,然后10000步兵,然后5000步兵,这个编制是按照作战序列排的,看这个序列,看懂了没有,开战时是北周的左翼率先进攻,那两个5000人的是在最后面接敌的,按照北周的作战序列,接战的顺序是从左到右排的,然后北周左翼兵力布置也就是上面的序列。

双皇会战

如果北周作战是这样子布置,大家根据前几章的内容看得懂吧,北周对面齐军也不是傻子,打了这么多年了马上看出是斜阵,认为北周最弱的就是他的右翼(宽正面,窄纵深),然后北齐集中主力重骑兵去敲右翼。问题在于北周的战术核心是——我让你知道我是用斜阵呢,北周左翼特意用了一个智商正常的人都看得出是斜阵的斜阵——20000重骑兵——20000步骑——10000步骑——5000步骑——5000步骑。而且这个阵的亮点,就是—我知道你认为我会用斜阵。然而北周实际上最弱的是中间,结果是北周左翼击溃北齐右翼(阵列是相对排列的),重点攻击北周军阵右边的北齐的主力重骑兵遇到北周的禁卫军步兵10000轻盾兵,然后直接陷了进去,被北周轻盾(时代的不同叫法,南北朝继承汉制,精锐重甲小圆盾,装备长枪+小圆盾的重步兵)肉搏步兵肉搏团灭。反而中间5000人维持的弱势阵线(宽正面,窄纵深)没被重点照顾。

北齐没有打北周中军,因为斜阵的弱点在弱的那一侧,结果在这次会战中北齐军崩溃gg。按照北齐那边的思维,中间已经是5000人了,再那边却把正面拉的和万人一样,那么绝壁是疑兵之计,薄薄的纵深,估计就千人左右(宽正面,窄纵深),猜测北周布置的阵型兵力是等半递减20000—20000—10000—5000—5000—3000—2000-1000这种类似的布置,把一两千人部队正面布置成是五千人正面的2倍宽度,估计是纵深可怜得,然后直接重骑兵突脸,然后陷进步兵海被轻盾(指精锐步兵)肉搏团灭。北周的阵不是什么新月阵,具体来说,因为这个战术历史上就用了一次,也没啥响亮的名字

邙山之战是南北朝时代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而且也是北周军改后的第一仗,从号称无敌的百保鲜卑(之前500百保鲜卑就可以打穿西魏的军阵),到这回20000重骑兵直接被20000重步兵正面冲烂,而且这些战争规模也大。北周复兴步兵阵型,并且用重步兵正面击溃北齐重骑兵,标志着步兵复兴的曙光。

“及帝班师,彻与齐王宪屯鸡栖原。齐主高纬以大军至,宪引兵西上,以避其锋。纬遣其骁将贺兰豹子率劲骑蹑宪,战于晋州城北。宪师败,彻与杨素、宇文庆等力战,宪军赖以获全。”《隋书 李彻传》

于此同时,隋代名将杨素开始逐渐在战场崭露头角,这一时期的战术变革也有杨素的一席之地,南北朝的几次大会战对于战术的发展与变革产生了影响深远。

4、隋唐时期战术

1)隋唐对前代战术思想的继承、发展

《说唐全传》中有个角色杨林,他的原型之一是李靖的师父——杨素,隋朝初年和突厥打仗还得摆车营,靠的就是杨素及之前时代的一批将领的改革,才复兴了古典步兵。隋唐战术继承南北朝,名将之间还是些有明确的师徒关系:

太师公:韩擒虎(斗将(战将,有能之将)),杨素(猛将(有制之兵,步兵猪突))

师公:李靖

师伯师父:侯君集,苏定方

徒弟:裴行俭

“初,上使李靖教君集兵法,君集言于上曰:“李靖将反矣。”上问其故,对曰:“靖独教臣以其粗而匿其精,以是知之。”《资治通鉴》

侯君集是最可惜的,论资质是强于苏定方的(苏定方打仗还是比较偏保守,侯君集是最像李靖的各种蛇皮操作,如灭吐谷浑之战),可惜人品不行又站错队,非战之过。唐朝前期出兵打仗,挂帅的都是李靖,李靖退休后你就会发现挂帅的都是侯君集了,然后侯君集死了后,再大规模用兵就得李世民亲征了。

贞观初,李靖指挥报渭水之仇的斩首灭突厥的灭国之战,中古时代活生生打出了无线电战争的反应速度,这完全超出了同时代高层的理解能力。李靖的战略思想,善战者不需要赢大大小小战役N多盘,只需一次我就弄翻你,拳击比赛,有的打多少回合,各种技战术,跌宕起伏之后赢了,有了故事性就好吹了,能吹就有名气了。哪像什么出场开始10秒不到,一拳KO,完了吹的时候只能说,一拳KO,还能描述什么。。。见过的都知道这人能打,没见过的呢,听惯了别人多回合各种技战术的比赛,听一次一拳kO的比赛有个鬼的触动。没有故事性不好给这人加声望。

“高祖每云:「李靖是萧铣、辅公祏膏肓,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旧唐书 卷七十一》

“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服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旧唐书。李靖传》

如果从战绩上看李靖的战绩远超封狼居胥,毕竟灭国和重创不可同日而语,突厥臣事唐皇五十年也是清经略蒙古以外中原王朝对游牧政权战绩最高光。之所以封狼居胥地位这么高,还得说史记写的比两唐书好太多,以至于99%的人对于唐灭东突厥之战的具体情况一无所知,就以为夜袭定襄就完事了。李靖打东突厥挺了五十年,封狼居胥才挺了几年?

2)李靖的军事合成化改革

唐初时李靖进行军事改革——军队合成团化改革,指挥扁平化。

类似现在的合成旅辖合成营的改革,废除用了1400年的伍队制,改用大队制。

3个人组成一个小队(作战时小队三人按照正三角形站位,互相支援)

3个小队组成一个中队

5个中队+队部(队长,副队长,军法官兼输祭员,2名宪兵)组成一个大队。

50人队(《太白阴经》整理):

基础作战单位就是大队,一个团(旅)由几十个个重骑兵大队,轻骑兵大队,重步兵大队,辎重大队,轻步兵大队,多用途步兵大队等组成。

军队素质极其重要。李靖自己说,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败也;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胜也,李靖兵法走的是诸葛亮的“节制之兵”。

标准军团编制(《太白阴经》整理):

选将(《太白阴经》整理):

古代的指挥员经常被文学作品宣传成狗头军师,反倒是那些真正的幕府参谋,基本都没什么介绍的,好多人不知道,参军有猪的意思。

“置参军,员额品秩随所隶官署而异,少则二、三人,多则五、六人,七品至九品,无固定职掌,供派遣出使,士人初仕者多居此职。

户曹参军:掌户籍、计帐、道路、徭役、赋税、婚姻等。上州二人,从七品下;中州一人,正八品下;下州一人,从八品下;三都、六府、诸卫率、王府为正七品下。

司功曹参军:掌考课、祭祀、礼乐、学校、文书、俸禄、医药、丧葬等。上州从七品下,中州正八品下,下州从八品下;三都、六府、诸卫率、王府为正七品下

胄曹参军:掌兵器甲仗等。中央十六卫、禁卫军六军各置一人,正八品下;太子十率府各置一人,从八品下。”《通典》

参军可不都是将军幕府里的参军,基本上唐朝合成团级别就有参军,每届科举考上的那些小年轻,很多都是送去当参军,而且参军可不仅是参谋军务战术,所有的“杂事”都要干,比如:记账,运输,武器,采购。。。。,如此磨练个两三年后,就可以被送去地方任职了。当然你可以选择继续留在部队。

参军之上还有行军长史,唐朝就是一个老的(行军长史)带着一堆考上科举的小年轻(参军),然后是行军长史和行军司马递上几个方案,最后主帅拍板。一个军有百来个大队,战前时军长直接召集所有的队长,军法官开会部署作战意图,如此最高效率的保证作战命令下传。

标准合成团展开图(《太白阴经》整理):

作战任务时阵形不是固定死的,接战会有很多小队(25人队或50人队)突出前阵先进行战术任务,整体阵型不动:

一个标准军团(合成团)战兵14000,分成1个旅,6个团。军长军部位于旅部。展开是1700步(1步是1。56米)(不明白可以看我以前的帖子(初唐战术体现一览图))军长的部署,作战前会直接通知到排级(50人大队)。作战后需要变化。军长只会让传令兵给旅部和团部。 军长不负责具体连排操作!军鼓旗语用在连排级别,士兵只看队长和军法官,普通小兵如果质疑,每个大队里专门有一个人在背后督军的,李靖兵法里还真是这么写的:

唐朝是3个人组成一个小队(战斗组)

3个小队组成一个中队(战斗班)

5个中队+大队部(队长,副队长,军法官,两个宪兵)共50人组成一个大队(排)。

作战前所有军团里的军法官都去开会,军团长会把作战部署部署给各旅长,团长。

然后旅长,团战再开会部署给各个大队的军法官。

左战时队长在前面带队,军法官持队旗,两名宪兵保护军法官。

作战时,最前面是带队突击的队长,然后是战前就知道作战部署进行方向指挥的军法官和两名宪兵。后面跟着都就是5个中队组成的大队本阵。

队长一般是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兵,所有的士兵只需要看见最前面的队长做什么。他们就跟着做什么。队长举枪他们举枪,队长蹲下他们蹲下。

军法官持旗,因为军法官是每个大队唯一战前知道作战部署的。所以往哪打是军法官指挥,具体怎么做则是看队长,

副队长,副队长持陌刀作战时位于大队的最后面。负责战时指挥以及监军,是对付对战术有质疑或临阵脱逃的的临阵观察人物。

队将选择(《太白阴经》整理):

唐军高度专业分工,队长是起带头老兵作用,军法官知道战前部属。而开打后总军发出指令的变阵,就是副队长指挥。因为副队长在大队后面,哪怕焦灼混战时也能抽出注意力观察指挥号令。并且这一套运用于进攻作战,当撤退时,唐军每个大队会反过来。此时变成副队长带头突围,队长和军法官以及宪兵殿后。这就是李靖作战思路:进攻时,宪兵和军官要带头。撤退时,宪兵和军官要殿后。

唐军作战中军旅团布置猜想图:

一个团(中军旅)正面就300步(450m)。三列线轮换是团内部。拥挤情况下,就要求士兵互相拔对方刀的,比你想的还要窄,你觉得一两百米是鼓点指挥清晰还是人喊话?装备和人员素质可以抵消纵深,从而加大正面(方阵的正面宽度与纵深的关系我其他帖子有讲)。前几年,好多人不知道中国也有三列线。于是乎好多人就怀疑罗马的三列线是假的,怎么可能古代打仗有这种灵活的阵型。这几年考据看,中国不但有三列线而且比罗马更灵活后。

标准军团武器装备(《太白阴经》整理):

3)李靖的战术兵法

历史上每李世民都喜欢和李靖探讨:李靖,你怎么看。然后李靖的思维李世民没有一次跟上过,每次都莫名其妙半天,然后李靖给他解释后,李世民恍然大悟,我很喜欢李靖的一个原因之一。

李靖和人交谈最喜欢说一句其实你要百转千回思考半天的但是听起来明显很平常的话,而且李世民回来时发生了中国古代仅有的一件事情,打高句丽回来李世民去请教李靖一样,李靖来一句,你可以灭高句丽的。李世民莫名其妙,然后李靖也不直说,来一句你问XX去。

李世民回来汇报时,是把整个作战情况汇报给李靖,包括各个战役时节各个谋士的计策,李靖全部一五一十听了,然后其中一个计策李世民没用,但是李靖觉得可行,所以他要李世民自己去问XX,因为那个计策是XX提的。

李世民等于被李靖呵斥了—到底会不会打仗,高句丽15万大军倾巢而出你居然动用全部30000机动兵力去会战,简直浪费,动用25000人去会战,用5000骑兵直接奔袭已经空虚的平壤,你现在就是带着高句丽王族回来了。而且事实证明,安市城之战唐朝的确只用了了25000人实际参战,剩下5000人骑兵充当了预备队全程打酱油,果然是军神。

平巴蜀,下荆襄,克江南,横扫东南,踏平岭南,连下96州。北御突厥,灭东突厥,灭吐谷浑,李世民当秦王时挺喜欢浪的,但当了皇帝后打折越来越保守,特别是这是后世的皇帝就算了,但还是算半个开国皇帝的李世民,报告就算了,按理打得那么优秀的安市之战都被李靖吐槽了:

“驻跸之役,高丽与靺羯合军,方四十里,太宗望之有惧色。江夏王进曰:“高丽倾国以抗王师,平壤之守必弱,假臣精卒五千,覆其本根,则数十万之众,可不战而降。”帝不应。既合战,为贼所乘,殆将不振,还谓卫公曰:“吾以天下之众,困于蕞尔之夷,何也”靖曰:“此道宗所解。”时江夏在侧,帝顾之,道宗具陈前言,帝怅然曰:“时匆遽不忆也。””《隋唐嘉话》

江夏王李道宗想奇袭,李二否决了。

攻灭吐谷浑也是,吐谷浑当时认为两翼是不可逾越的山脉,后面的沙漠,正面经过几百年的经营6道防线,BUG只有屁股后面的沙漠,但是唐朝在东边,当时认为唐朝攻坚能力再强也不可能正面击破六道防线的,所以放心作死。然后李靖就让吐谷浑领教了什么叫不作死就不会死,在作战下半阶段命令侯君集穿越2000里无人区死亡行军,当吐谷浑发现西边出现唐军时,估计战斗意志直接崩溃没有多少了,一方面是不出中原400里饿死人(宋宣和伐辽以及端平入洛),一方面是2000里荒原无人区死亡行军。

可惜李靖老了,打吐谷浑时李靖就已经腿不能正常走路了,还是强行出征的,打高句丽前李世民去看望一下李靖,确定李靖已经瘫痪在床后,就御驾亲征了

“十八年,帝幸其第问疾,仍赐绢五百匹,进位卫国公、开府仪同三司。太宗将伐辽东,召靖入阁,赐坐御前,谓曰:“公南平吴会,北清沙漠,西定慕容,唯东有高丽未服,公意如何?”对曰:“臣往者凭借天威,薄展微效,今残年朽骨,唯拟此行。陛下不弃,老臣病期瘳矣。”太宗愍其羸老,不许。”《新唐书 李靖传》

李世民招李靖进内阁,名义上是问李靖意见,实际上是看看这把老骨头还能打仗不。其实李靖写的书里失传,觉得最可惜的是《卫国公手记》,李靖一辈子戎马的行军笔记,宋朝后失传的,现在留存的《李靖兵法残卷》,都是《通典》和《太平御览》里抄录的。可惜这个失传了,李靖是先写了行军笔记,里面已经囊括了其他大部分兵书的内容,然后再把这些内容分开整理出各个门类的兵书,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行军笔记,能找到行军笔记,等于所有失传的李靖兵书都可以整理出来,《通典》本来一方面就是唐代为了预防某些经典失传了,于是收集包括经济政治军事各行各业比较经典的文献搞的合集。

李靖那么多阵型,大家最喜欢吹六花阵,六花阵的外观看起来像小说演义里的八卦阵,然后一群文盲就望文生义。六花阵是扎营用的,和战阵屁关系没有,原文明明白白写的六花阵是扎营的。

“近代称为名将者,英、卫二公,诚烟阁之最。英公振彭、黥之迹,自拔草莽,常能以义籓身,与物无忤,遂得功名始终。贤哉,垂命之诫!敬业不蹈贻谋,至于覆族,悲夫!卫公将家子,绰有渭阳之风。临戎出师,凛然威断。位重能避,功成益谦。铭之鼎钟,何惭耿、邓。美哉!”

4)唐李问对:奇正智辩

A、什么是奇兵、正兵

段落1:

太宗曰:高丽数侵新罗,朕遣使谕,不奉诏,将讨之,如何?

靖曰:探知盖苏文自恃知兵,谓中国无能讨,故违命,臣请师三万擒之。

太宗曰:兵少地遥,以何术临之?

靖曰:臣以正兵

—————————————————————

最简单粗暴的一段话

李靖:我知道盖苏文知道自己用兵厉害,中国没人比得上他,所以这么狂妄,所以要灭他的办法只有一个,我带三万人过去。

李世民:这么少你咋打?

李靖:正面肛灭他

说李靖师承曹操,那是表象的,李靖一直是诸葛亮式打法,尔以几路来,我也几路去。

段落2:

太宗曰:平突厥时用奇兵,今言正兵,何也?

靖曰:臣讨突厥,西行数千里,若非正兵,安能致远。

————————————————————————————————

李靖:我用的是正兵,到底是哪个谣传我三千轻骑奇袭灭突厥的?!

而且双方扯皮再往前扯,又撕逼到吴起和孙武上去了,特别是撕吴起那段。如何判断对面将领是不是智障,你派遣一队上去,被打败了,对面马上一波猪突,就可以确定那将领是智障,你也一波猪突上去就得了。(Ps:我总觉得这是在讽刺徐茂公2333333)

段落3:

太宗曰:凡兵却,皆谓之奇乎?靖曰:不然。夫兵却,旗参差而不齐,鼓大小而不应,令喧嚣而不一,此真败也,非奇也;若旗齐鼓应,号如一,纷纷纭纭,虽退走,非败也,必有奇也。《法》曰‘徉北勿追’,又曰‘能而示之不能’,皆奇之谓也。

————————————————————————————————

通俗易懂,一句话“‘能而示之不能’,皆奇之谓也”。

古代进攻和撤退都很有讲就,正规打仗前进和后退都是有秩序的,必须保证旗帜不乱,一旦撤退素质不行很可能变成大溃败(前秦淝水之战),但有时候作战不利撤退时会被敌人抓住黏住不放,更可能趁你撤退军心不稳发起进攻打崩你,所有作战撤退非常危险,但是唐军喜欢钓鱼战术,步兵阵线出奇兵,在战斗的时候部分阵线稍稍后退,让你觉都可以追击,然后追击过程中脑袋一热阵形就乱,唐军再按照事先安排好的战术反冲锋一波,很容易就取得奇效,猜测这就是唐军阵形中的所谓奇兵应用。

唐军用奇兵佯装败退的钓鱼战术:

B、奇兵和正兵哪个重要

段落1:

靖曰:诸葛亮七擒孟获,无他道,正兵而已矣。太宗曰:晋马隆讨凉州,亦是依八阵图,作偏箱车。地广,则用鹿角车营;路狭,则木屋施于车上,且战且前。信乎,正兵古人所重也!靖曰:臣讨突厥,西行数千里。若非正兵,安能致远?偏箱、鹿角,兵之大要:一则治力,一则前拒,一则束部伍,三者迭相为用。斯马隆所得古法深也!

——————————————————————-

有趣的一个两人争执,然后李世民问李靖,你灭东突厥是奇袭还是正面碾碎,李靖说自己是正面碾碎,就像诸葛亮打仗一样。不过有一点不明白,李靖论证自己是正兵时,为什么要说如果我的不是正兵,那么有能力长途奔袭几千里还能击败敌人吗?然后李世民不爽了,说自己当年领重骑兵迂回包抄背冲击败宋老生算正兵还是骑兵,然后李靖说这还是奇兵制胜。太子本来是正兵,因为太子溃败导致宋老生出击,所以太子其实才是引诱敌人的奇兵,由此证明你是正兵(“若非正兵变为奇,奇兵变为正,则安能胜哉?故善用兵者,奇正,人而已。变而神之,所以推乎天也。”)。李靖一直看不起奇兵,李靖认为这句话是说明你正合不行了所以动用奇胜。

段落2

太宗曰:“诸葛亮言‘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败也;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胜也。’朕疑此谈非极致之论。”

靖曰:“武侯有所激云耳。臣按《孙子》有曰:‘教习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自古乱军引胜,不可胜纪。夫教道不明者,言教阅无古法也;吏卒无常者,言将臣权任无久职也;乱军引胜者,言己自溃败,非敌胜之也。是以武侯言‘兵卒有制,虽庸将未败若兵卒自乱,虽贤将危之。’又何疑焉?”

—————————————————-

典型的,李世民和李靖谈诸葛亮兵法,然后李靖就扯到孙子兵法上去,刚好举个反例来反驳李世民。“兵卒有制,虽庸将未败若兵卒自乱,虽贤将危之。”

唐李问对里,表面看是李世民和李靖撕逼,其实他们只是两个代表,内里是曹操和诸葛亮撕逼,唐李问对更像是一个辩论比赛,辩论的主题双方:

李世民为代表的曹操理论:奇兵比正兵重要

李靖为代表的诸葛亮理论:正兵比奇兵重要

前面发的那段正是奇正撕逼里的一段,魏国打仗是靠长枪方阵缠住或者散兵袭扰,然后骑兵迂回背冲,诸葛亮是直接步兵上去一波碾碎对面,就是致胜这一点,李世民强调的是最后要靠奇兵获胜,李靖认为直接正兵碾碎对面就可以了。

C、正兵、奇兵用法

段落1:

太宗曰:曹公云‘奇兵旁击’,卿谓若何?靖曰:“臣按曹公注《孙子》曰:‘先出合战为正,后出为奇。’此说与旁击之说异也。臣愚谓大众所合为正,将所自出为奇,乌有先后、旁击之拘哉?太宗曰:吾之正,使敌视以为奇;吾之奇,使敌视以为正;斯所谓‘形人者’欤?以奇为正,以正为奇,变化莫测,斯所谓‘无形者’欤?靖再拜曰:“陛下神圣,迥出古人,非臣所及。”

————————————————

李世民:曹操说奇兵旁击’,你觉得怎么样?

李靖:曹操兵法和孙子兵法有点不同,我认为大家认为的奇和正,其实是不分先后、侧击的。

李世民:我出正兵让敌人认为我出奇兵了,我的奇兵又被敌人认为是正兵,这就是让敌人处处放被我方,而我方的奇正变化我自己最清楚。

李靖:你简直太聪明了,远超古人,我赶不上(手动斜眼)

段落2:

太宗曰:古人临陈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靖曰: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坚,非谢玄之善也,盖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散,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馀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军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坚之类是也。

————————————————

嘲讽前代人不懂兵法,小术胜无术。淝水之战,谢玄被吹上天,李靖评论不是谢玄强,是苻坚过于智障,还拿慕容垂举例了。

隋朝第二次伐高句丽也是,隋军宇文述打赢了多次战斗导致太过深入想撤退休整,巩固防线,隋军此时还是有组织力度的,摆着方阵撤军的。煮熟鸭子怎么能飞了,乙支文德马上追击,此时双方还是打的有来有回,然后到了清川江渡江的时候,之前高句丽在上游筑大坝,隋军不熟悉环境,因为清川江本来就是这样很窄很浅,然后渡江时被大水一冲,导致指挥脱节,趁这个机会高句丽突然袭击,把后卫的辛世雄军团歼灭。马上隋军崩溃布朗运动,一路奔逃一日一夜行军450里逃回鸭绿江。

大军渡河是纵队过河几十万人,怎么可能淹完,目的是打乱部署然后进攻,过鸭绿江之前,九个军团包括后勤民夫总共305000人,回到辽东时,还剩下2700人,实际上高句丽歼灭的只有后卫的辛世雄军团,剩下八个军团崩溃后自己散了架了,古代军队散了就不可统计了谁知道他们去哪了,一日一夜跑450里逃回鸭绿江。

高句丽其实也是双重身份,高句丽国王有辽东郡公的爵位的。

D、李靖的用兵特点

参照灭吐谷浑之战的部署,发现没有矛盾,就是李靖说他打仗都是正兵不用奇胜的,按理打吐谷浑那样的,侯君集的两千里迂回,应该算奇兵了,然后查了一下,发现李靖还真没有说错,2000里迂回并不是爆菊,侯君集迂回到西边的时候,李靖刚好攻破吐谷浑,然后侯君集堵住西边抓人防止逃跑,正如李靖说的,他的奇兵从来都是收尸队,而不是破敌法宝,敌人永远都是被他的正面击溃的。

这也就和之前提到的奇正问题有关系,亚历山大李世民朱棣这些人指挥打仗都喜欢把中军交给一个可靠的将领指挥并且中军是负责缠住敌人,然后他们亲自带机动部队作为核心打击,但是李靖相反,从来不干带着机动部队的事情,每次都是坐镇中军。

李靖:奇兵不都是收尸队吗

以正合我只服李靖,他的以奇胜每次都是蛇皮走位飞出地图,但是讽刺的是这些奇兵全部是当收尸队的,但是李靖却要收尸队飞出地图的走位,收尸不就是歼灭吗。

总体来看,李世民一直拿曹操兵法当论据,李靖一直在哪诸葛亮兵法当论据,不过讲实话,虽然唐朝骑兵牛逼,不过从李靖兵法看,李靖的“短处”可能还真是骑兵(可惜没跟隋末骑兵强的薛举打过)。步兵被他玩出花,骑兵一直是中规中矩的,而且他的战术手册里各种写明了骑兵只需要战前看戏和战后追击。。。。他一直强调不到危急关头,不要动用骑兵。

4)唐战术解构

A)唐李的战术特点

军事天才李世民,翻遍史料,发现李世民除了砧锤战术外,就基本没用过其他的战术,一辈子都是砧锤战术,但是反过来看,你能一辈子坚持砧锤战术,什么地形战场背景都能玩出砧锤战术,那你的确是军事家了。而且骑兵还是看军队组织方法,他相当于战场上的一个变数,你步兵两条腿怎么机动也就那样了,战术机动没有骑兵快(这就是我们恨坦克兵的原因,铁王八,跑的快),所以骑兵一般被用作奇兵。

我一直认为一流将领就是可以把纯步兵玩出花样来。与李世民战术思想和指挥相比,李靖喜欢把骑兵预备队,最典型的例子,看经常说的李靖,李靖的骑兵可不是预备队,那是收尸队,李靖的骑兵,典型对比就是李世民,李世民一辈子只会砧锤战术,都是需要依靠骑兵击溃对面,但是李靖打仗,步兵击溃对面,骑兵在古代中的作用主要用于打开僵局与救火作用,其次则是用于击败敌军后的扩大战果作用,骑兵去收尸的。

不过讲实话李世民的砧锤战术还是加强版的,可以玩钓鱼的侦查战术。钓鱼砧锤战术,就是古代打仗,士兵是不能后退,但是唐军高素质,可以做到接触肉搏时,还能交替掩护撤退,所以唐军经常玩步兵故意后撤,让对方以为是唐军崩溃了,然后追击。一追击阵型必然乱,此时唐军骑兵迂回同时步兵突然反杀回去。但是即便如此依旧不能改变隋末唐初,唐朝步兵是几个大军阀里最差的事实,有几次玩故意崩溃,就真的崩溃了,但是隋末唐初猛人太多了。

所以古代作战应该尽量慎重追击敌军,而且要轻骑兵追击,唐军除外。唐军是重步兵骑马追击,唐朝不用轻骑兵是因为唐朝没有轻骑兵(骑兵多用途),唐军骑兵的追击就是长矛快速收割。

类似李世民和李靖这种一招用到极致的,外国也有,尼基福鲁斯要求先用第一层伏击圈削弱敌人,让敌人误以为自己已经击溃了伏击自己的敌人,然后再用第二道伏击圈把敌人彻底砸垮,后阿拉伯人屡教不改,每次都中计……这就是步兵素质太差的结果。

不过很纳闷,阿拉伯人怎么被同样的方案打伏击打了一百多年一点经验也没积累,如果拿后世看也没啥奇怪的。蝗军炮兵轰完步兵冲,一正面一迂回生吃国军八年,国军也没啥长进,也就后来湘西会战拿了点美国武器才稍微不至于太难堪;还有被吃了一百五十年的,从9世纪初哈伦拉希德倾国之兵14万人灭拜,到10世纪中叶哈马丹之子阿里率三万大军入侵卡帕多西亚,一百五十年都被同一种办法干……

日常行军速度也和兵种比例有关系。比如三国时期,魏国有很大比例骑兵,所以军队行军速度是30里一天,蜀国基本没有骑兵,所以行军速度是40~50里一天。此外还要快速奔袭作战,唐军有过15天在高原山区奔袭700里的记录。还有一种是急行军。典型范例是战国时期赵国,抛开辎重,骑兵和战扯,步兵轻装奔袭,以日行军200里的速度奔袭二日一夜袭击秦军。

急行军还是普通行军区分。还有看距离,并且行军距离越长(万里远征),骑兵比例越低,并且;基本是具装骑兵,行军距离越短,骑兵比例越大,并且大部分是轻骑兵。比如吕光远征中亚,2000具装骑兵+70000步兵,路上走了一年;蒙古第二次西征,2000蒙古骑兵+40000汉人步兵,日行八里,路上走了两年。

2)唐代战术体系总结

一流将军研究后勤,

二流将军研究组织度,

三流将军研究谋略。

有人觉得说什么指挥官喜欢用谋略打仗是"夸"他。有多少人以为李陵打仗一开始是以弱胜强躲在车营里射箭的?这个论调目的是抹黑中国的你以为是吹?三国军事家唯二的诸葛亮就是不懂奇谋,人家直接放话了,平庸的将领带领精锐士兵猪突就可以打败高明的将领带领的平庸士兵。集中兵力优势是什么鬼?诸葛亮表示那是你装备太差,老子是3万打9万也能任尔几路来我也几路去;李世民一辈子除了砧锤战术外什么都不会,问他打仗靠什么?答曰——无他,甲坚兵利。所以唐朝时1000步兵就可以车翻几万游牧骑兵;李靖是中步兵列方阵正面猪突一轮冲锋几千重步兵就车翻匈奴三万骑兵。李靖更是直接表示奇兵唯一的作用是当收尸队的,管你什么东西不能正面车翻你算老子输。

各国:一个步兵都能配20匹马了不起呀

唐朝:抱歉有钱就是可以为所欲为

各国:2。2~4毫米表面硬化钢装甲了不起呀

唐朝:抱歉有钱就是可以为所欲为

各国:行军打仗还士兵餐餐吃现宰牛羊了不起呀?

唐朝:~抱歉有钱就是可以为所欲为

为什么唐朝1000步兵可以车翻几万游牧骑兵。先进的组织度——合成团制度,让唐朝在千人的编制内就可以保证四兵种体系和独立后勤 ,而之前的隋朝20000大军团才有后勤保障能力保证我重步兵可以跑死你轻骑兵。

为什么重视谋略?因为你没有正面猪突碾压的实力。

唐初的主要战术唐军就是一个字:怼。。所以野战浪战居多,骑兵也多,骑马步兵也多,中期的唐军主要前期在西域和吐蕃作战较多,骑马步兵战术较多。后期的唐军主要是步兵为主了。机动性较差。

唐军主要的战术思想是防守反击为主,多先行军抢占某一要点,迫使敌方不得不来攻,或者直接夜袭对方要害,所以这个时期周边的敌手很少经得起唐军这种高机动战术的打击。

唐中期早期和吐蕃人在高原地区拉锯,多以步兵战术和堡垒战术为主,弓箭和弩这种远程武器极为流行了。所以抢占山头成为战术要点,所以步兵战术这个时候就有了很大的需求和提高。后来安史之乱和藩镇混战,双方都是重甲对战,步兵钝器和长枪方阵称为主流。唐朝后期的各军就用钝器和颇佳武器为主了,斧头,破甲锥和铁鞭、铁锏、金瓜和强弩等步兵武器盛行。冲击骑兵也成为一定主流。。。。。。。

李世民说过:我们只所以吊打周边各国,没有其他原因,就是我们甲坚兵利尔。纵观中国历史,历代真正的军事家都是强调组织度和后勤的。反倒是一帮文人书生天天yy奇巧淫技,唐后中国的战争,说白了后世就是一个恰逢世家门阀坍塌,而当权者又因为种种原因对军事贵族缺乏信任的朝代。然后选择和小地主阶级合作组建的一个政权,从始至终,表现把小地主阶级的短视、懦弱、保守发挥得淋漓尽致。不过这也没办法,毕竟在晚唐的灰烬上,军事贵族们玩得太嗨了,嗨得全社会都害怕,也就造就了后来的的矫枉过正。狄青的悲剧恰恰说明汉唐时代平民以军功封侯的路已经到头了,两汉隋唐时期平民封侯的何其多,到了后来,儒家小地主已经同时掌握了刀把子和笔杆子,以地域血亲为纽带形成的士绅阶层彻底隔绝了皇室与平民的联系,如果要上升只能通过他们。

四、古代步骑兵使用

1、冷兵器颠锋时期的步骑战术配置

1)、冷兵器时代军队基本要求:

一、操典;

二、辎重;

三、装备;

四、该冲就冲;

五、忌一矛九弓之类;

六、步兵之类最基本的平台一个都不能少;

七、钱。

2)、唐朝军队通常搭配是:

一个军团20000人,编制4000骑兵+10000步兵+6000勤务人员。

骑兵比例是3(超级重装骑兵):3(重骑兵):4(轻骑兵)

步兵配置是重步兵5800人,多用途步兵+砲兵2000人,轻步兵2200人。

超级重装骑兵装备武器:骑枪+角弓+30支箭+格斗匕首+钉头锤+双手刀+单手刀。

重骑兵装备武器:骑枪+钉头锤+格斗匕首+双手刀+单手刀+圆盾

轻骑兵武器:角弓+30支箭矢+钉头锤+双手刀+单手刀*格斗匕首

重步兵装备:长矛+鹤嘴镐+斧头+格斗匕首+双手刀+单手刀+角弓+30支箭。

轻步兵装备:步兵长弓+100支箭+斧头+格斗匕首+双手刀+单手刀+鹤嘴镐

多用途步兵装备:步长矛+陌刀+塔盾+鹤嘴镐+斧头+格斗匕首+双手刀+单手刀+角弓+30支箭矢+腰开弩+50支弩箭

伴随着征服的国家越来越多,唐军逐渐淘汰专职轻骑兵,一个军团只保留100~200名轻骑兵充当侦察兵。因为重步兵装备马匹,所以轻骑兵追击溃军的任务也直接由重步兵取代。多用途步兵作为四个兵种的预备兵力,视战场实际情况补充加强任意兵种。

步骑分歧主要是因为重步重骑与轻步轻骑划分没有统一,有人认为冲锋与近战的哪怕无甲也是重骑重步,远程都是轻的。有人认为不是铁罐头就不算重骑重步。

3)、步骑对战力影响

咸鱼军队:只有骑兵,(典型古典游牧民族军队比如匈奴,鲜卑)

三流军队:骑兵为主力,咸鱼步兵跟后面(突厥后的游牧军队,宋军,明末明军,农民起义军)

二流军队:缺少或者没有骑兵,主力步兵(典型各种前马其顿古典时代军队,蜀汉军队)

一流军队:步兵为主,骑兵前期看戏后期收人头(蒙古汗国军队,马其顿体系后正常的军队)

神级军队:步兵主力,骑兵收尸队(唐军)

2、冷兵器颠锋时期的步骑战术

1)、骑兵的使用

太宗曰:曹公有战骑、陷骑、游骑,今马军何等比乎?

靖曰:臣按《新书》云:‘战骑居前,陷骑居中,游骑居后。如此,则是各立名号,分为三类耳。大抵骑队八马当车徒二十四人,二十四骑当车徒七十二人,此古制也。车徒常教以正,骑队常教以奇。’据曹公,前后及中,分为三覆,不言两厢,举一端言也。后人不晓三覆之义,则战骑必前于陷骑、游骑,如何使用?臣熟用此法,回军转阵,则游骑当前、战骑当后、陷骑临变而分,皆曹公之术也。

太宗笑曰:多少人为曹公所惑。

—————————-

太宗:“曹公有战骑、陷骑、游骑,要按如今咱们的马军来看,这些都是啥子啊?”

李靖:“洒家看《新书》里面说:‘战骑在前边,陷骑在中间,游骑在后面。按这么个方式,各立名号,分成三类。大概其骑队八马配着战车兵二十四人,二十四骑配合战车兵七十二人,这是古制。战车一般当成正兵,马队一般都当做奇兵。’按曹公说的,分成三部分而不说两侧是怎么样,这是就其中的一侧说的。后人不知道这含义,非得把战骑放到陷骑、游骑前面,这还咋打?我这招用的老熟了,军阵变化阵型改变时,就让游骑在前,战骑在后,陷骑根据情况分兵使用,这才是曹公的战法。”

太宗:“呵呵……”(原来那么多sb都被曹公坑了)

感想:这一段提到了曹操对骑兵的用法,不过同时也说了曹操的书里写得有迷惑性,小白们轻易就会被坑爹。。

豹骑是重骑兵,能有名号的都是独立编制的重骑兵,轻骑兵典型辱汉朝一个军11000人配6000骑马一样,轻骑兵一般是这些里面兼职的。除了唐朝有独立侦查骑兵,中国大部分情况下,轻骑兵是骑马步兵兼职的。

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所谓“墙式冲锋”的精髓是什么罢了。从马其顿开始重骑兵就能“墙式冲锋”了,中国古代军队所有的重骑兵都会“墙式冲锋”,但是具有近代意义“墙式冲锋”能力的骑兵只有唐朝骑兵。唐朝军队通常搭配是一个军团20000人,编制4000骑兵+10000步兵+6000勤务人员。骑兵比例是3(超级重装骑兵):3(重骑兵):4(轻骑兵),唐朝骑兵可以冲锋后重新组织起来再冲,而不是像其他王朝的骑兵顺风一波流,逆风鸟兽散。铁浮图,波次冲锋,铁浮屠车轮送人头的落后打法,是典型的蛮族战法。唐朝骑兵能做到多少人同时冲锋?高句丽战争时,安市之战(新城之战?)的时候,一次战役最多的一次拉出过10000人,一波冲锋最高记录是4000人。打赢王世充李世民——10000具装骑兵+30000重装步兵

“墙式冲锋”不是指冲锋的时候是墙式,而是混战时依旧保持队列,游牧组织度差的另一个体现就是骑兵波次冲锋,也就是把全部的骑兵分成n部分,每次都只有一个单位数量的骑兵冲锋,一次只有几百人小几千人。中国古代组织度高,每次冲锋人数可以上万。所以汉代一汉顶五胡,汉军人数不如对面但是一波冲锋几千人,对面一波冲锋几百人。

骑兵追击也需要保持阵型。敌军全军溃散,就算追击也只能追击很短的距离,敌人要收拢溃兵。你也需要养精蓄锐,打扫战场。况且马比人娇气多了,战马一死,骑兵就变步兵了。

匈奴对比中原,就和八路军对付日军一样。不跟你正面打,和你打游击战,“敌进我退,敌退我扰”。匈奴是游牧民族,没有城池要守,部族是迁徙而居移动的,所以也没有领土概念。在草原过著流浪汉的生活。

2)、步兵的使用

因为不是什么人都玩得起重步兵的, 也不是什么时代都能这么玩的。 能摆的起一个庞大的重步兵列阵,而且还是在大部分防线都做得到,这种全盛时代在中国也没多少。。砧锤战术,是步兵黏住敌军,骑兵从侧翼或者背后雷霆一击。在长枪方阵冲锋跑出现前,骑兵战术机动优于步兵,骑步结合本身就非常重要。 骑兵冲阵成本和代价太高,所以大部分人只看得到骑兵牛叉,看不到步兵在战斗中的重要性。

骑兵傻了才正面去冲长枪方阵,重步兵就是个平台,轻步兵,轻骑兵,重骑兵要是想发挥自己的作用,就必须依托这平台,否定的是骑兵无敌论和骑兵万能论。单独的骑兵(只有骑兵,无步兵配合)确实是鸡肋的,但是如果有步兵配合,骑兵就可以击破重步兵方阵。而这个前提就是步兵和骑兵的配合。

一般反驳的是那些觉得“骑兵不需要步兵配合也可以碾压敌方步兵”的论调。战略上骑兵在于寻找敌军防区薄弱点作为切入,遮蔽战场。战术上重骑兵用于破阵,轻骑兵和其他种类骑兵在于掩护步卒侧翼,在我军步卒与敌军步卒处于交锋状态时从侧翼和敌军后军袭扰敌军,在敌军出去溃败状态时扩大战果,战场处于不相上下时骑兵从敌军侧翼切入打开局面。

这么说吧,重步兵属于抗线兵,意义最重大最基础,抗线的意思就是维持战线。没有一个稳定的战线,你的弓兵没有安全输出位置,会被骑兵当兔子撵。你的骑兵无法正面交锋只能撤退。你的战场会被重步兵步步推进占领,所以除非你要打纯骑兵的运动战,没有重步兵你甚至没有野战资格。

纯骑兵的运动战意味着你不能守住任何土地,对面重步推进到哪,你就得后退到哪。哪个人说历朝历代重视重骑没有重步纯属扯淡,重步是军队根本,所以没有提及,重骑是重步已经够了,为了提升战术空间才要发展的。就像对拿破仑人民都在津津乐道拿破仑对骑兵和炮兵的指挥,没有人提及人数最多的线列兵。因为重步线列兵都是维持战线的,只不过从互砍到互射,只要抗线兵不差太多,一方直接被砍穿,根本没有人关注,而骑兵炮兵的操作最能体现指挥官的水平。但是没有抗线兵你都没有资本操作骑、炮。

古代战争一般都是远程削弱对面,然后近战步兵接敌开始僵持,冲击骑兵侧翼突破或者迂回实行砧锤战术。步兵为砧,骑兵为锤,这也是步骑特点,砧守成有余进攻不足,经常互砍一天不分胜负砍到天黑怕误伤鸣金收兵。锤冲锋惊人但耐力不够。至于远程一般只是削弱对方,但是也要知道,砧锤战术是最基本的战术,换句话说是个带兵的都知道,纸上谈兵的赵括都比我们懂得多,换我们当将军这样指挥就是中规中矩,能打赢多半不是指挥好,而是本身士兵素质就比对面好,然后遇上名将就是被吊起来打的份

3)、游牧与中原步骑兵

匈奴就是被汉人从农耕民族活活打成游牧民族的,白登之战几万骑兵围攻几千步兵还打了几天才打赢,甚至还让几百人跑出去了,这到底是在夸谁!貌似卡莱战役罗马不也是步兵大队被轻重骑兵包围,罗马坚持了几天,跑出几个人来着?

游牧骑兵跑的快,就算是中原骑兵,也未必一定能兜的住,但抓不到你骑兵,我可以抓你的羊。而这时,重步和重骑的差距就很大了,打仗,不一样非要杀掉对面的人,破坏其经济,也是非常有效的。没有重骑,就算侦察到了对面的畜群,重步过去也要花不少时间,而畜群是会跑的,别人再来拦一下,会扑空。

游牧民族最害怕的就是闪电战,他们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必须分布在广袤的草原上放牧。东边一个小部落,西边一个小部落。每个部落两三千人。这是日常状态。要打仗的话,匈奴王庭就会派飞骑通知各部族的勇士来聚兵。聚上几十万人就可以和汉王朝干架了。如果几十万人聚在一起,牛羊没得吃,饿都饿死了。所以如果进攻的快,匈奴来不及聚兵。单于的本部只有千人位卫,而且本部也是男女老少都有拖家带口的一个部落,比别的部落大一点而已。这么拖家带口的怎么打?

汉王朝是职业化军人,不论是战马,武器,盔甲,训练都比匈奴人强太多。对于这种几千人人的部落,完全可以纵横扫荡。前提是一定要快,不能让他们聚在一起。贞观前三年对东突厥的分化、拉拢、渗透等工作有很多记载,总结光找史料原文+按时间排序就花了一个下午(还是在大致知道在哪找的情况下……)

到了隋唐时代,唐朝的征召游牧、渔猎异族时甚至要改变他们作战理念,让草原游牧民族担任步兵,让东北老林子里的担任骑兵。打掉旧的习惯,才能获得新生,让游牧民族当骑兵绝对会满场乱跑,让渔猎民族当步兵肯定会乱冲锋。后来金国骑兵用的很好,完颜家起兵时军队里压根就没有步兵“率皆骑兵”,是纯骑兵队伍,可能跟这个有关。

4)、冷兵器步骑发展策略

正常的大国都是先攒出不错的重步兵后才大力发展重骑兵的,重步兵强的话攻守都有余,光有重骑兵的话能干啥?这话不服去烧了诸葛亮和李靖的兵书去。重骑可以下马,重步可以上马。"真光有重骑兵"比如永乐时期的有些边镇全员骑兵才是最强,因为该重步干的活,下马重骑一样可以干。除了成本高,其它没什么不好。

正面战场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宽,重骑兵绕侧后,从正面跑去侧面再整队休息,重步也就是侧翼方阵转向整队而已。要是没有靠谱的步兵黏住重步,重骑怎么跑面对的都是重步的正面,开会跑几次马匹就没力气了,还打什么!

重骑当然是用来加快胜利,对面步兵和自己步兵纠缠的时候骑兵看准缺口打破战线,后续步兵跟进。就目前人类战争史来看。绝对的核心都是步兵。就长途行军来说,步兵本来就比骑兵有优势。汉跟匈奴的问题是,汉军客场作战,匈奴打散了一阵乱跑,汉军大部队追击成果小,小部队追击容易被反杀。匈奴军熟悉地形,跑散了几天之后在其他部落聚集就行了。汉军则没有这个优势。

骑兵相对于步兵的优势是冲击力,借助马的短时间内的爆发力所给予的冲击力。但一旦这个冲击力被纵深所抵消了,就难说了。可以参考一下二战的库尔斯克会战,苏联用防守抵消了或者说挡住了德国坦克的冲击,等德国部队没力的时候就上去围歼德军了。

匈奴这类游牧骑兵说好听点是来去如风,说难听点就是被追的到处跑,也就是欺负汉初后勤不足以支持远征,等武帝时搞远征,匈奴还搞来去如风的后果就是跑得了人跑不了牛羊,河西走廊的浑邪王和休屠王就是发现打不过汉军然后被追杀的逃跑,然后牛羊都被霍去病迁回来了,失去生存资本的俩人就带众投降汉朝。人家汉武帝是攒马,还真以为步兵不能追击敌军?唐朝骑兵就从来不负责追击敌军,而是把这事交给重步兵。

蒙古建国前曾经搞了一个技术移民政策,吸引了一波宋金的工匠去蒙古;蒙古在统一草原之后,首先学习中原编户齐民,放弃王帐建立固定首都,建立稳定的财税制度和常备军,制作文字。让自己变成了一个草原版的中原帝国;同时在草原中寻找可以农耕的地区尽可能囤积粮食。有地方可以种旱稻和大麦,窝阔台还专门奖励过种萝卜的。

蒙古之富,至少八成在漠南,至多二成在南西伯利亚,所谓“林中地”。而这两个地区都是可是宜耕宜牧的,草原势力强大时都会在漠南和林中地大力发展农耕。唯有除了草啥都没的漠北是最穷的,人口物产均不如漠南。从鬼方匈奴到鲜卑柔然到突厥蒙古,莫不如此

漠南地区从先秦到明清种了两千年的地就成了无法农耕?你在搞笑!

从襄阳之战宋朝骑兵直接锤烂蒙古骑兵到高楼寨之战全歼两白旗蒙古骑兵,证明蒙古骑兵在东亚从来就是不入流到最强也是二流的水平,或者说东亚历史上就没有存在过游牧骑兵超过汉人骑兵的时候,辽金元里蒙古人是汉化得最彻底的,所以蒙古强,中国古代的蛮族,要想崛起就必须汉化,所谓汉化指的是国家正规化,一般游牧民族必须汉化才能国家正规化,但是突厥是正规化后干死游牧老板继承了游牧产业罢了,只有汉化才能崛起,那些不愿意汉化或者没有汉化的游牧民族,基本是垃圾。

3、唐宋时期步骑发展

1)唐朝时代

唐朝周边的很多民族,都是依靠重步兵为主导的战术,骑兵在唐骑兵压制下能力不显。

A、吐蕃

《旧唐书·吐蕃传》载:“(吐蕃)军令严肃,每战,前队皆死,后对方进,重兵死,恶病终。累代战没,以为甲门。”

《唐会要》卷97载:“【其战必下马列行而阵】,死则递收之,终不肯退。枪细而长于汉者,弓矢弱而甲坚,人皆用剑,不战负剑而行,俗重战死。”

《通典》卷197载:“每战前队皆死,后队方进。”

《通典 吐蕃传》:人马俱披锁子甲,其制甚精,周体皆遍,唯开两眼,非劲弓利刃之所能伤也”

——————————————–

吐蕃人的战术,军队主力是重装长枪重步兵

B、薛延陀:

“先是,延陀击沙钵罗及阿史那社尔等,【以步战而胜】。及其将来寇也,先讲武于国中,教习步战,每五人,以一人经习战阵者使执马,而四人前战,克胜即授马以追奔,失应接罪至于死,没其家口,以赏战人,至是遂行其法。”

——————————————–

薛延陀人靠步战,一度称霸草原

C、回鹘:

“擢定方伊丽道行军大总管,复征贺鲁,以任雅相、回纥婆润为副。出金山北,先击处木昆部,破之,俟斤懒独禄拥众万帐降,定方抚之,【发其千骑并回纥万人】,进至曳咥河。贺鲁率十姓兵十万拒战,轻定方兵少,舒左右翼包之。定方令步卒据高,【攒槊外向】,亲引劲骑阵北原。【贼三突步阵,不能入】,定方因其乱击之,鏖战三十里,斩首数万级,贼大奔。”

——————————————–

唐朝的第一打手(唐协军),回鹘汗国(后面飘了不知道自己姓啥了),在唐军的调教下组建了长枪重步兵方阵,额尔齐斯河大战,就是一万回鹘长枪重步兵结枪阵,硬抗西突厥重骑兵的三次冲锋。

2)辽金宋时代

再来看看唐朝自爆后步骑兵的一些用法,了解东亚地区宋朝以外的主要势力军事水平

A、辽国

“轻而不整,贪而无亲,胜不相让,败不相救,以驰骋为容仪,以弋猎为耕钓,栉风沐雨,不以为劳,露宿草行,不以为苦”《旧五代史》

——————————————–

「轻而不整」

”契丹入界之时,步骑车帐不从阡陌,东西一概而行。大帐前及东西面,差大首领三人各率万骑,支散游奕百十里外,交相觇逻,谓之栏子马。戎主吹角为号,众即顿合,环绕穹庐。以近及远,折木稍屈之,为弓子铺,不设枪营堑栅之备。每军行,听鼓三伐,不问昏昼,一匝便行。未逢大敌,不乘战马,俟近王师,即竞乘之所,以新羁战马蹄有余力也。其用军之术,成列而不战,俟退而乘之。多伏兵,断粮道,冒夜举火,上风曳柴,馈饷自赍,退败无耻,散而复聚,寒而益坚。此其所长也。宋琪《平燕蓟十策》

——————————————–

「成列而不战,俟退而乘之 退败无耻,散而复聚」

“前年冬,寇我北鄙,暨于澶渊,将帅之臣婴城自守,生灵膏血,腥污原草……夫匈奴之众,胜兵者不远(过)二十万,糇粮不过数日,辎重不过数乗,长于寇钞,短于守御,利于骑斗,挫于歩战,便于弓矢,拙于剑戟。以其兵则不及中国五分之一。以其用则不及中国十分之一,以其技则不及中国三分之一。比年寇虏,而疆埸之臣不能捍者,岂天时乎?抑亦将之不省兵乎?”《陜西经畧安抚使夏竦奏策》

——————————————–

「便于弓矢,拙于剑戟」

“夷狄用兵,每弓骑暴集,偏攻大阵,一面捍御不及,则有奔突之患,因置拐子阵以为救援”

——————————————–

「每弓骑暴集,偏攻大阵一面」

“皇帝亲征,留亲王一人在幽州,权知军国大军……敌军既阵,料其阵势小大,山川形势,往回道路,救援捷径,漕运所出,各有以制之。然后于阵四面,列骑为队,每队五、七百人,十队为一道,十道当一面,各有主帅。最先一队走马大噪,冲突敌阵。得利,则诸队齐进;若未利,引退,第二队继之。退者,息马饮水抯。诸道皆然。更退迭进,敌阵不动,亦不力战。历二三日,待其困惫,又令打草谷家丁马施双帚,因风疾驰,扬尘敌阵,更互往来。中既饥疲,目不相睹,可以取胜。若阵南获胜,阵北失利,主将在中,无以知之,则以本国四方山川为号,声以相闻,得相救应。”《武经总要》

——————————————–

辽骑兵列队批次冲锋,还打个2-3天,宋军到底有多茍。

照宋人看法,辽军比较散漫,也比较灵活,一般回避打硬仗,“成列而不战,俟退而乘之”,“退败无耻,散而复聚”,便于弓矢,拙于剑戟

总结一下,辽国是典型的草原游牧战术风格,往往用海量轻马队居于前方,再以装备半甲的通俗重马队压阵。最精锐的具装精英,会在结尾的第三线充任定海神针结果,是在不行就骑兵波次冲锋。既轻易包抄对方侧翼,也有利于在动态的斗争中连结纵深挚度。然而,游牧战术也存在不克持久的偏差。除非个体强人领军,部落兵往往不擅长霸占坚忍的敌阵。哪怕是本方的重马队军队,也不以猛冲对方战线为第一选择。

B、宋

“方郾城再捷,飞谓云曰:‘贼屡败,必还攻颍昌,汝宜速援王贵。’既而兀术果至,贵将游奕、云将背嵬战于城西。云以骑兵八百挺前决战,步军张左右翼继之,杀兀术婿夏金吾、副统军粘罕孛堇,兀术遁去。”—-《宋史 卷三六五》

——————————————–

说白了,就是以骑兵居中,以步兵展开两翼的布置,而一百多年后的曹友闻也是这么做的。

“(蒙)兵退,(曹)友闻谓忠义总管陈庚及当可曰:‘敌必旋兵攻鸡冠隘,宜急援之。’既而(蒙兵)果以步骑万余攻隘,庚以骑兵五百直前决战,当可将步兵左右翼并进,王资、白再兴又自隘出战,蹀血十余里,兵乃解去。”—-《宋史 卷四四九》

——————————————–

类似的还跟岳飞同时代的刘锜、杨存中、王德等人在绍兴十一年组织的柘皋会战中,杨存中、王德把持大斧等重兵器的重步兵在两翼展开,如墙而进打垮了金军最强的两翼骑兵拐子马

“金人以拐子马翼进,存中曰:「敌恃弓矢,吾有以屈之。」使***长斧,如墙而进,诸军鼓噪奋击,金人大败,退屯紫金山。”—-《宋史 卷三六七》

宋军的很多布阵形式大同小异,阵型相似但人数不同,可以参考北宋许洞著作《虎钤经》之飞鹗阵:

C、西夏

四记载:西夏“有平夏骑兵,谓之‘铁鹞子’者,百里而走,千里而期,最能倏往忽来,若电击云飞。每于平原驰骋之处遇敌,则多用铁鹞子以为冲冒奔突之兵”。《宋史·兵志》

用兵多立虚砦,设伏兵包敌,【以铁骑为前军】,乘善马重甲,刺斫不入;用钩索绞联,虽死马上不坠。遇战则【先出铁骑冲宋阵】、阵乱则冲击之,【步兵挟骑以进】”《宋史·夏国传下》

“王尧臣言:“方其疲顿,乃与生兵合战,贼始纵铁鹞子冲突,继以步奚挽强注射,锋不可当,遂致掩覆。此主帅不思应变以惩前失之咎也。《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

——————————————–

宋夏延州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西夏均先乘宋军列阵未完之时用骑兵冲击使宋军溃散,而后步兵跟进,大败宋军。

综上,西夏的战术是以铁鹞子带动大量的低质量步兵作战,军队的核心力量是重骑兵,并有大量附庸步兵跟进。

D、金国

“其临大敌也,必以步军当先,精骑两翼之,或进或退,见可而前,弓矢亦不妄发。虏流有言曰:『不能打一百余个回合,何以谓马军,』盖骑善乎往来冲突而已。遇败亦不散,走则逐队徐徐而退。弓力止七斗,箭极长,刀剑亦不取其快利。甲止半身,护膝微存,马甲亦甚轻。”

——————————————–

【甲止半身,护膝微存,马甲亦甚轻】

金人每出战,皆被以重札,【令前驱,谓之硬军】。

“其用兵则戈为前行,人号曰‘硬军’,人马皆全甲。”

“以仲熊所亲见,粘罕寨有兵五万人,娄宿学荃寨有兵万人,皆枪为前行,号曰硬军,人马皆全副甲。··…【自大金兵外,其他国兵皆不带甲,弓矢或有或无,皆旋斫道傍木,执之为兵】。”

“ 每五十人为一队,前二十人全装重甲,持棍枪,后三十人轻甲操弓矢”

“间有步者,乃签差汉儿,悉非真虏人,取胜全不责于步,惟运薪水,掘潦堑,张虚势,搬粮草而已”

“以铁骑为左右翼号拐子马,皆是女真充之”

“虏人遇中国之兵,往往以铁骑张两翼前来围掩”

“虏用兵多用锐阵,一阵退,复一阵来,每一阵重如一阵。重兵既多,即作圆阵以旋敌人;若敌人复作圆阵外向,即下马步战,待其败走,上马追之。……胜则整队而缓追,败则复聚而不散,其分合出入,应变若神,人自为战则胜。”

“凡敌人遇我师,必布围圆阵当锋,次张两阵左、右夹攻,故谓之三生阵。”

“虏人遇中国之兵,往往以铁骑张两翼前来围掩”,由此可观三生阵的左右翼都是铁骑充当角色。

——————————————–

张棣也说过“其临大敌也,必以步军当先,精骑两翼之,或进或退,见可而前”,可见三生阵的中央是由步兵充当。

总结一下金国的战术,重骑兵依然是核心战力,步兵依然是咸鱼。

完颜家起兵时军队里压根就没有步兵“率皆骑兵”,是纯骑兵队伍。金朝初年的骑兵队伍不但能打野战,还能下马攻城,他们攻坚能力让同盟的宋朝军人都感到畏惧。早年金朝的步兵就打杂的,金朝每次进攻中原就会大肆征发“签军”,让“签军”中的步兵干运柴火、搬粮草、挖堑壕等苦力活,必要时还要他们“张声势”。

临阵之际,硬军排列在第一线,步兵列在第二线,两翼则是中装或者轻装的拐子马队。

开战后,硬军反复冲击敌军的中军以使敌军的阵型崩溃,随后再以步军上前拼杀,两翼骑兵包抄,从而聚歼敌军。若是无法冲垮敌军军阵,就让重骑兵下马步战。

所以严格来说,金军严格来说属于“骑兵波次冲锋,后面跟着步兵”的三流军队。个人认为岳飞当时就是看出金军步兵孱弱(这个‘孱弱’是相比岳飞军团来说,其实金军的步兵是强于宋朝大多数军队的)然后命令步兵两翼张开,对付金军两翼骑兵,甚至就像布伦海姆会战中那样,逼迫金军从中央抽调军队强化两翼,然后宋军用超重装骑兵中央突破。

E、蒙古

“凡遇敌阵,则三三五五四五,断不簇聚,为敌所包。大率步宜整,而骑宜分。敌分亦分,敌合亦合,故其骑突也,或远或近,或多或少,或聚或散,或出或没,来如天坠,去如雷逝,谓之「鸦兵撒星阵。」《黑鞑事略》

蒙古人第一反应不是正面上去干,而是不伦何种情况都会尽力包围,然后消耗

——————————————–

“其破敌,则登高眺远,先审地势,察敌情伪,专务乘乱。故交锋之始,每以骑队轻突敌阵,一冲才动,则不论众寡,长驱直入。敌虽十万,亦不能支。不动则前队横过,次队再冲。再不能入,则后队如之。方其冲敌之时,乃迁延时刻,为布兵左右与后之计。兵既四合,则最后至者一声姑诡,四方八面响应齐力,一时俱撞。此计之外,或臂团牌,下马步射。一步中镝,则两旁必溃,溃则必乱,从乱疾入 ”《黑鞑事略》

——————————————–

主要战术是和辽金一样的骑兵波次冲锋

“敌或森戟外列,拒马绝其奔突,则环骑疏哨,时发一矢,使敌劳动。相持既久,必绝食或乏薪水,不容不动,则进兵相逼。”《黑鞑事略》

——————————————–

遇到敌方步兵长矛林、拒马蒙古骑兵就冲不了,步兵也不顶用,纯靠消耗了

“北兵破沔州,捣大安,友闻遣摧锋军统制王资、踏白军统制白再兴速趋鸡冠隘,左军统制王进据阳平关。友闻登溪岭,手执五方旗,指麾甫毕,兵数万突至阳平关,遂遣进及游奕部将王刚出战,又亲帅帐兵及背嵬军突出阵前,左右驰射。兵退,友闻谓忠义总管陈庚及当可曰:“敌必旋兵攻鸡冠隘,宜急援之。”既而果以步骑万余攻隘,庚以骑兵五百直前决战,当可将步兵左右翼并进,王资、白再兴又自隘出战,蹀血十余里,兵乃解去。”《宋史 曹友闻》

——————————————–

蒙古打南宋襄阳之战的第一阶段有个小战役-阳平之战(仙人关),宋蒙骑兵对决,蒙古骑兵大败

“至元四年,攻宋,自江陵略地回,至安阳滩,宋兵扼其归路,木花里奋击败之。都元帅阿术坠马,宋军追及之,木花里挟之上马鏖战,退宋兵,由是得免。”《元史 > 列传第七》

“四年十月,从万户木花里略地荆南,还至襄阳西安阳滩,遇宋军,败之。《元史 > 完者都》

至襄阳,西渡汉江,宋遣水军绝归路,怀都选士卒浮水杀宋军,夺战舰二十余艘,斩首千余级。”《元史 > 怀都》

“丞相阿术南攻襄阳、江陵诸郡,以偏裨隶麾下。军行至安阳滩,与宋军遇。宋骑直前突阵,阵为却。拜降跃马出阵前,引弓连毙数人,宋骑稍却。复率众战良久,宋师大溃。”《元史 > 拜降》

—————————————

咸淳三年(1267年)秋,阿术率军攻打襄阳,俘人略地而归,宋军乘蒙古回军之际,在襄阳以西的安阳滩派水军(大概率是吕文德部)扼其归路,然后派骑兵直冲其阵(参考飞鹗阵骑兵配置),蒙古军队大乱,都元帅阿术坠马,险些被宋军活捉。蒙将怀都选善识水性的士卒泅水夺得宋军战舰,其余将领奋勇拼杀,才将宋军击退,转败为胜。安阳滩之战,蒙古军队虽然打败了宋军,但却暴露出水军不占优势的弱点(《古今战役概述卷三》15/143叶,李大伟,学苑音像出版社)。比较认同这种说法。

总结蒙古利用轻骑兵的骚扰造成一定杀伤并诱使对方追击,等对方疲劳过度或部队脱节不能互相支援时用己方重骑兵将敌军各个击破。但蒙古骑兵最强也是二流的水平,宋骑兵在襄阳之战还能中央突破蒙古军阵导致主将坠马,就是数量不多。另外,蒙古灭宋靠的是中原汉人组成的重步兵,以步兵为主跟步兵垃圾不矛盾,蒙古灭宋靠的就算中原汉人组成的重步兵。

五、战术后勤成本简谈

1、步骑成本

古代合格的士兵是宝贵资源,所以主帅不会浪费你轻步兵不需要披甲而节约出的几十斤的负载能力的,这就是为什么自古以来中国选拔军队,矮子,瘦弱的,反正刚过合格线的都去当重步兵,个体强大的才去当轻步兵。因为重步兵依靠阵型维持对个人素质要求低。轻步兵反之。这就所谓的大宋追不上人家重骑兵追不上轻骑兵,我神经病的干什么要追你我直接去打你的步兵去攻你的城市,真的是神经病呀我干什么要死板到和你去平原进行消灭有生力量的大规模会战,我直接去山上打游击不得了,这才是军事强大的象征。

分清咸鱼和轻步兵的区别。轻重步兵是职能划分。步兵维持阵线,轻骑兵重骑兵轻步兵砲兵都依靠这个“平台”来施展自己的职能,重步兵只需要维持阵线,所以装备通常比较单一。

而很重要的一点,许多人以为古代是人力便宜。。。装备精贵,人不值钱,装备和马值钱。。。

实际上恰恰相反,士兵不值钱那是近现代步兵操练和国民义务教育普及以及思想启蒙后得以大规模暴兵,包括很重要的一点:古代是消耗品的是马,人比马精贵。正是这样,古代军队是不会浪费轻步兵不需要披甲而节约出来的“负载能力”的,正是因为轻步兵不需要披甲,所以他们往往携带更多的武器,进行更多的职能训练

1)、甲胄武器装备和成本

步兵可以一步二十马但绝对不能没有步兵而只有骑兵,骑弓抵近直射,一般叮当听个响~汉朝边军披甲百分之90多(来自居延要塞),不谈防护面积的披甲率都是耍流氓。西汉时期披甲率虽然高,但不同地区披甲面积还有所不同,而到了东汉全国各个地方的盔甲装备都统一了起来。

隋朝打句丽,拉出12万具装,《隋书》卷八《礼仪志三》载,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进攻高丽时,隋军的骑兵都是甲骑具装,每军有骑兵四团,其”第一团,皆青丝连明光甲,铁具装”,”第二团,绛丝连朱犀甲,兽文具装”,”第三团,白丝连明光甲,铁具装”,”第四团,乌丝连玄犀甲,兽文具装”按记载,当时隋炀帝的每个军,有40队骑兵。每一队骑兵,是100人。每10队骑兵,是一个骑兵团。一个军里,有四个骑兵团,共4000重装骑兵。而《隋书》卷八《礼仪志三》的说法是,隋炀帝征讨高丽一共出动了这样的隋朝军级单位30个。30个军,总共拥有12万重装骑兵。

而到了唐朝后,这里就要提到一个概念:防御思维的演变,从秦汉时的Incremental Armor Scheme到唐朝时的All or Nothing,而这就涉及到军队编制演化的进程了。影响秦汉到唐朝时,盾牌减少以及披甲率变化的两个核心因素的转变:防御思维上从秦汉的Incremental Armor Scheme(全面防御)转变为唐朝时的All or Nothing(重点防御),军队编制由秦汉时的大军团编制转变为唐朝时的合成团编制

唐军装备(《太白阴经》):

中国宋明一些甲胄武器的价格以及时人的收入情况:

“打造步人弓箭手铁甲,一年以三百日为期,两日一副,昨已打造到一百五十副了毕,申乞迟发继准枢密院箚子,检坐元降指挥只令如法椿收,窃缘上件铁甲计用皮铁匠一万八千工,钱五千二百余贯”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卷20《与曾左司事目札子》

“神武右军都统制张俊请本军自造军器赴朝廷呈讫置库桩管下户部支物料价钱许之凡全装甲一副费钱三万八千二百马甲一副费钱四十千一百弓一费钱二千八百弓矢百费钱七千四百弩矢百费钱六千五百提刀一费钱三千 三百应鼓一费钱六千五百皆有奇凡鍪甲一副率重四十有九斤此其大略也”

——(宋)李心传《建炎以米系年要录》卷55,绍兴二年六月丁巳

“其甲衣甲裳头盔面具护项护肩掩心臂手鞓带等。皆须熟建铁□斤折一。并毛氊布衬煤炭工食。欲求精好。所费不□。酌量中等费用。每副非十二两不可。”

——(明)徐光启《皇明经世文编·恭承新命谨陈急切事宜疏》

需要提醒的是,宋代数据仅为给予工匠的劳动费,材料和燃料成本等并未计入在内。

这其中:

宋步人弓箭手铁甲150套花了5200多贯,约合每一套35贯钱;

宋全装甲每一套38200钱

宋马甲一套40100钱

明全身甲一套12两银

但有一个问题是需要注意的,徐光启的12两甲,是一种可以抗药弹比1;1的强装药火绳枪的全身甲,这种甲对应的是欧洲顶级实战甲(就是不包括一堆装饰成本)的水平。

同样手头的板甲资料显示除了**定制甲外,大头兵买的板甲也就一两百天的工资,东西方差不了太远

=======================================

宋明两代收入的一些资料

“其队兵应照例给月粮一两二钱四等兵士。每加六钱。上士照东征事例。月给三两而止。”

——《皇明经世文编·恭承新命谨陈急切事宜疏》

“按复国要编、东征兵士、月饷三两六钱、朝鲜供亿在外、然而功实未著、当时诸臣、不能无罪、臣虽竭其驽钝、但能使无虚糜耳、食今日佣工之食。而欲收岳飞背峗之效。 ”

——《皇明经世文编·恭承新命谨陈急切事宜疏》

“止增募南兵二万。月饷一两五钱。教练三年而成。”

——《皇明经世文编·兵事百不相应疏》

“锋兵每月给饷二两一钱安家衣鞋银二十两。其能举六百斤以上者每加百斤。每日加银一分。队兵未习艺者先给月饷一两五钱待艺成照例加给。 ”

——《皇明经世文编·申明初意录呈原疏疏》

2)人员、装备、马匹的使用和消耗

秦,西汉的士兵从一级爵开始是年薪50石,退伍金是田宅。

东汉开始是募兵制,入伍先一次性支付30000钱,每年的各种津贴钱比如服装费用通常被士兵卖了(每年都有服装费用但是士兵觉得几套衣服可以穿几年)。退伍后再发退伍金。

横向对比工资最高的是唐朝时期的募兵,一年的工资就有12贯(12000钱)。

唐军府兵待遇高,每人有永业田六十倾。家人则是另算按口计,男丁三十倾,女则减半。赏赐什么的都是李靖所定的功名赏,所得财务,将帅占其三,兵士占其三,四成入公(交给朝廷)。另校尉、府兵回师后另有功臣宅田恩赏。开元盛世时期一匹绢可以换一匹中等马

此时一个大头兵一年的底工资差不多可以买12匹中等马,唐朝马匹最多的时期,光是汗血马就有70万匹~其他各种马种加起来号称百倍于汗血马数量。唐朝时光是明确血统登记的马种就超过30种。

唐军人马草料(《太白阴经》):

宋,马甲一副费钱四十千一百(一副40100),弓一费钱二千八百(一张2800),弓矢百费钱七千四百(一百支7400),弩矢百费钱六千五百(一百支6500),提刀一费钱三千(一把3000)。

明朝,明朝普通盔甲4辆,全身高质量防火器罐头12-24两,徐光启甚至搞出的全身高质量铁罐头。一普通士兵一年工资10-20。土木堡之后明朝一次补了90万盔甲,萨尔浒之后明朝也大规模生产火药盔甲。不过盔甲武器保养都不行、发下去的盔甲好多都发霉生锈了。

——————————————————————

以前有人称所谓一个骑兵的成本等于一百个步兵,还有那些关于所谓重甲昂贵以及所谓觉得游牧民族可以大批装备弓箭(汉人眼里级别的弓箭)的人。

以宋为例,全装甲每一套38200钱,一套马铠是40100钱,一张弓的价格是2800钱,一个基数100支箭矢的价格是7400钱,一把佩刀的价格是3000钱,也就是说光是三个弓箭手的一个基数的弹药的成本就超过一套具装了,而且前者还是快速消耗武器,后者不是消耗武器。

大铠是东汉时才出现的,西汉初年时这种盔甲虽然上半身已经密不透风,连手背都有盔甲保护。但是腰部以下的部分防御依旧不足,所以就如同两个兵马俑里一样,此时的盔甲依旧需要搭配盾牌提供辅助防御。

到明朝时期,一件很好的盔甲12两,一个普通士兵一年工资都10两多。士兵越多,后勤消耗不是成倍数上涨而是指数上涨。

古代盔甲、马匹都是消耗品,比如汉朝东海郡20万盔甲,一次作战马匹死掉百分之70-80都正常(参考汉朝漠北之战and唐撸高句丽);中国古代10人7-8马运输帐篷什么的是标配,唐朝一个士兵要带产子衣服一票子东西。

根据《中国古代经济制度史》《中国财政通史》有关内容进行简单推算。我们可以发现宋代一副盔甲约为一个兵士9~12个月的工资所得,即270~365天,而如果是个带“将”字的军官,由于收入的巨大差异,一个月即可。明代募兵则相比宋代兵士的情况要好一些,他们购买一套盔甲仅需要三个多月约100天的工资,这还没有算上应募时所分发的安家器械等等费用。

一只一万人的军队,盔甲4万两(一万件普通的),年薪10万辆多,后勤100万两。

这样一算你觉得盔甲贵么?一个士兵一年工资都不如。一个士兵一年作战加上守卫消耗5两银子,路上运输消耗百分之95,也就意味着一个士兵一年消耗100两。这里还没算入动员后勤的钱。

汉朝边军披甲百分之90多(来自居延要塞),自古以来盔甲马匹才是消耗品,战兵是相当宝贵的,汉朝东海郡武器库就有20万盔甲。漠北之战,汉军把马累死百分之70-80

古代一只军队出征都要带一车车盔甲来更换,经常看见历史记载某军队急行军抛弃甲仗。马也是累死就累死了,快速行进1骑兵3马,累死2匹留一匹作战(参考漠北之战唐撸高句丽)

古代作战盔甲和马匹都是子弹一样的消耗品,一人三马是一匹作战马2匹非作战马,快速突进只骑2匹非作战马(作战马不骑),累死那2炮灰让作战马活着参战即可,一人三马快速突进一般都是距离敌人只有几天路程才这么玩。

后勤?快速突进还等后勤?只携带几天吃的,而且那2炮灰马不吃只给作战马和人吃。

马战时一天10公斤干草5公斤精饲料,汉步兵没肉一天4斗米(1。2kg左右,没有油水光吃米吃很多的,你可以去找几个老头问一下那年没肉吃的时候干体力活一天要吃多少米才不饿)猛将和大肚汉一天7斗米,也就是4个步兵或两个半大肚汉的伙食=一匹马的精料,干草。

骑兵快速突进,曹操偷袭颜良还有半天的路程被发现颜良都没法做出准备。古代1000人列阵要一个小时,一篓子人分散在军营里集合列阵要很长时间,如果士兵分散驻扎在不同的地方,骑兵快速突进是自己列阵攻击对面没有列阵的士兵。

一人三马快速突袭,本来就是高风险高收益。要是突袭过去发现对面有准备那就意味着突袭失败,不过快速突袭时,对面前线的哨兵很有可能发现了过去通知的时候发现自己前脚进入军营后脚对面已经来了。

2、后勤简略

1)后勤与兵力的关系

最重要的是粮食运输路上会消耗,10000人后勤粮食来自周围500,里路上消耗百分之95,1000罐头后勤来自周围100里,路上消耗百分之90。这样一算一万裸奔士兵花费是一千罐头十倍多,还不止十倍。

假设1000罐头士兵粮食来自周围100里,需要2000后勤,路上消耗百分之90,再假设一个士兵一年消耗5两银子粮食,1000罐头后勤仅粮食消耗50000两。然后是10000裸奔士兵,因为士兵更多,周围100里粮食无法供应,所以粮食来自周围500里(假设),因为距离更远路上消耗百分之95,这样算出一万裸奔士兵年消耗100万两。

1000罐头,盔甲工资后勤粮食一起算:盔甲24000(24*1000)+工资20000(20(明朝高等)*1000)+后勤50000=94000,重新计算是82000

10000裸奔士兵的:工资 120000(12(明朝低等)*10000)+1000000=1120000

那些说1个罐头可以养10裸奔长枪的过来。。。。。

还要看人数,人数多后勤需求大路上消耗多,而且要看你出征不出征,出征运粮路上损耗就百分之90。如果你分散驻扎而且不出征那路上损耗很小可能只有百分之20。比如你有一万人,一万人驻扎在一起,那么粮食要从各个地方运过来路上损耗很大。如果你一万人分成100部分,100人驻扎一个地方,那么损耗就很小很小了。军队集中在一起后勤消耗很大的(路上损耗),所以萨尔浒之战明军兵分四路就是后勤吃不消被迫这样。

放眼古代作战,人数超过10万人基本都是分进合击,因为人数太多需要粮草多,而超过一千里运粮后勤在路上就把粮食吃了,这导致一直军队粮草收集范围有限,也使得军队人数受限。

真正打仗行军计算的时候,一千罐头后勤如果是2000,那1万裸奔士兵后勤是20000。这仅仅是1万裸奔士兵后勤,古代战兵数量变多后勤数量是指数上升,汉武帝打大宛10万人后勤是数十万,有人说一个罐头的钱可以养10裸奔士兵。如果计算10000罐头和10000裸奔士兵的表面耗费的粮食和工资钱,结果是差不多罐头多一点点。古代后勤才是大头,盔甲占比极低。既然人数一样多,后勤消耗一样,那么自然会多出一些盔甲和工资,1000罐头后勤比1000裸奔多不了多少。而且古代作战10人7-8马运输帐篷铲子什么东西,盔甲当然也是马拉,但是盔甲和其他东西比起来占比不大。罐头又不能一天吃裸奔2天吃出的东西。

2)保障后勤的徭役

1000罐头后勤来自周围100公里,路上消耗百分之90。10000裸奔后勤来自周围500公里,因为距离远路上消耗更多。这样一算后勤,而且动员民夫也要花费(一个人2民夫)。人数越多,动员的民夫数量成指数上升,服徭役有些也发钱,不过东汉时就改成募兵发工资了~一下子光是发的钱成本就超过义务兵20倍。一般的说,不发铜钱,但发粮食,衣服等等日常用品。徭役有两种,一种是每人每年必须服一定日期的,这种要国家只保证你吃喝不发钱,另一种就是临时征发的徭役,这种是国家管吃喝还要管钱的。

唐朝的民兵是指州兵,当州兵的条件是必须是有产的公民,但是“产”达不到当正规军的水平,这些男子在州县登记,然后按照十抽一轮流服役,每年服役半年,半年时间脱产,没有补贴,武器自备,但是可以保证餐餐是新鲜饭菜,并且不需要通过上级。州县地方官可以直接调动和指挥,但是每个州县的民兵不能出驻防州县,未经调动情况下出州县即视为叛乱(这个其实可以算是周朝留下的制度)。

3)壮丁

抓壮丁能打仗?

看看明末那些农奴一样的卫所兵有战力?抓壮丁不比征兵,征兵多是身体合格拉来练个纪律和技战术就行,壮丁当正规军得先把身体补起来够壮才行,当时可没蛋白粉增肌能少的了荤菜?乱世要的是快速成军,拉壮丁你还得把他身体先补起来,这可不是十天半个月的事。

“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淮阴侯列传》

翻译过来那一段的意思是: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况且我平素没有得到机会训练诸位将士,这就是所说的‘赶着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在这种形势下不把将士们置之死地,使人人为保全自己而战不可;如果给他们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么还能用他们取胜呢?

六、战略和战术杂谈

关于游击队,这个玩意历史上失败的居多,游击队必须要结合正规军,没有正规军,伊拉克就是他们的标榜,中国,越南,苏联为什么游击战很成功?就是因为有正规军的后盾和直接支持还有民众基础。

游击战最大问题是游击战还是战争发生在自己国土,完全是打七伤拳,不是说打败敌人,而是让敌人自己受不了。还有传出唐军本质是装备长矛的农民,适合打游击,不善于阵战。阿拉伯人装备弯刀和标枪,笨重不堪,适合阵战,不适合打游击。

中国的某些有本事的专家,本事是真的有,奈何屁股问题喜欢自打脸,在突厥史里把突厥吹上天,同时侧面把唐朝吹上天,然后西域史的时候又把唐朝黑成狗,完全自打脸。不过当然这些还是震撼不了大师是目前国内唐朝史研究的权威。强大的突厥帝国通过政治外交军事三驾马车,将北周北齐波斯罗马耍得团团转,最后唐朝用同样的方法文火慢熬煮熟了突厥,中国其实恰恰是熬死人的典范,中国古代除了少数几次外很少出现那种天才然后爆发式的扩张,基本是文火慢熬,用国力通过几十年,几百年的战争直接熬死对面。

大规模考古并且对外公布是近年,为什么唐朝后的兵力很多人能直接找到并引用原文了,为什么我(遥公公)香积寺是古代规模最大的会战,因为双方几十万军队的编制序列全部可查,包括盔甲也是一样,一些天天吹什么冷锻铠的,连实物都没有的玩意吹个鸡儿,唐朝的珠光体0。8%含碳量的表面硬化盔甲是实打实出土的,有金相分析的。

有人觉得遥太监说的太玄学是因为最新的研究结果科普速度实在太慢 ,市面上的历史研究好多是六七十年代的思路, 然后遥太监和一些古战圈他们拿的是最前沿的结果。以前看到遥曾经总结的大怂打不过的本质是因为唐末贵族全部被一锅端了,这套理论直到一本关于中古时代世家大族消亡的讨论书籍(《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图书,作者谭凯(美)),才确认没说错(那本书是近些年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几十年来挖掘出的唐代贵族墓志碑分析,然后使用电脑数据将他们的关系网连在一起得到结果 发现整个大唐帝国官僚几乎完全由世家垄断 然后因为黄巢起义直接被消灭的过程)到这个时候我发现这些信息完全对的上后才算是相信了(题外话,现代的书籍研究这些方面少,这一本还是美国人写的)。

发表回复

相关推荐

30款小众又高级的少女心爆棚的礼物推荐|女朋友礼物生日礼物推荐(2021年)

小众又高级的礼物可太多了~一份有高级感而小众的礼物,一定要独特而有质感。作为专业的礼物博主,今天我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下 ...

· 11秒前

2023年雙十一|有哪些女士腰帶(皮帶)品牌推薦?GUCCI 古馳、愛馬仕、LV路易威登、蔻馳 COACH、普拉達PRADA腰帶推薦女

原創聲明:本文為作者的原創文章,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轉載、演繹。如果您覺得文章對您有幫助,歡迎點贊、收藏和關註。我一直天...

· 29秒前

肩胛下肌——肩周炎久治不愈的“绝招”!(附康复手法)

本文转载自断层说 作者:段佳强 作为康复治疗师 肯定看过相当多的关于肩关节康复的文章 也相信很多朋友都能对肩关节的治疗 ...

· 2分钟前

干货丨英国学生准备挪威申根签超详细攻略

说起挪威,脑海里立马就浮现出壮丽的峡湾,纯净的自然,惊险的恶魔之舌,“天路”一般的的大西洋之路,还有世界文明的美味三文 ...

· 4分钟前

宛如真·年度旗舰手机,三星C9 Pro详细评测

先来道竞猜题,当你看到“大屏、顶级机身做工、高像素摄像头、UX 系统、USB Type-C 接口、立体双扬声器以及 6GB 内存”这些字 ...

· 5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