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福特納斯國際小組——Syreen & Janice
骨盆解剖
骨盆由兩側的髖骨、後方的骶骨和尾骨,借助骨連結圍成。骶骨岬、弓狀線、恥骨梳、恥骨結節、恥骨嵴和恥骨聯合上緣共同連成一環狀的界線(terminal line),又稱骨盆上口(superior pelvic aperture)。它將骨盆分為前上方的大骨盆(greater pelvis)和後下方的小骨盆(lesser pelvis)。大骨盆又稱假骨盆,屬腹部。小骨盆又稱真骨盆,其下界為骨盆下口,即會陰的菱形周界。骨盆的前壁為恥骨、恥骨支和恥骨聯合,後壁為凹陷的骶、尾骨的前面,兩側壁為髂骨、坐骨、骶結節韌帶及骶棘韌帶。後兩條韌帶與坐骨大、小切跡圍成坐骨大、小孔。骨盆的前外側有閉孔,其周緣附著一層結締組織膜,僅前上方留有一管狀裂隙,稱閉膜管。
骨盆有明顯的性別差異。女性骨盆寬而短,上口近似圓形,下口較寬大;而男性骨盆窄而長,上口為心形,下口窄小。
一、 骶髂關節
骶髂關節呈凸起的C形朝向前下方,骶髂關節面的厚度、光滑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兒童時光滑,成年後關節面粗糙,活動度受到限制,但此時關節將身體的重量向下肢傳導增強。
二、 韌帶連接
骶髂後長韌帶可限制骨盆的旋轉或骶骨的後伸,骶髂後短韌帶可限制整個骨盆和骶骨的運動,後側的骨間短韌帶形成瞭骶髂關節囊的一部分和骶骨前韌帶。骶結節韌帶和骶棘韌帶限制骶骨的前屈和後方不顯著旋轉,髂腰韌帶則穩定L5和髂骨。
三、 骨盆相關肌肉
深層肌包括腹橫肌、膈肌及多裂肌和盆底肌。淺層肌分為四組,以交叉或傾斜的方式形成相互作用的力來穩定骨盆。深層的縱行系統包括豎脊肌、胸腰筋膜、股二頭肌及骶結節韌帶。
淺表的後部傾斜系統包括背闊肌、臀大肌和相互交織的胸腰筋膜。
前部傾斜系統包括腹內、外斜肌,對側的內收肌及其間的腹部筋膜。
29e069007003c4ed64320510cdc22b09
側方系統包括臀中肌、臀小肌及對側的內收肌。
30962d42136a23c9e120500be4d37361
最深層的系統包括多裂肌、腹橫肌、膈肌和盆底肌。
777fa656810b6c3b62b467f0abb1733f
恥骨聯合是一個軟骨關節。在兩側的軟骨面之間有一個纖維軟骨盤,稱為恥骨間盤。骶尾關節位於骶骨尖部及尾骨基底部之間,通常通過纖維軟骨盤融合為一體。少數情況下,這個關節是滑膜關節並且可以運動,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融合消失。
骨盆檢查
病史
首先我們要詢問病史,需要詢問的內容有:
1. 曾經是否有可能導骨盆受傷的事件發生?
2.疼痛位置?是否會轉移?
3. 疼痛何時發生?是否讓患者無法入睡?
4. 患者工作時習慣的站姿是怎樣的?工作時是否需長時間坐著或經常扭轉身體?
5. 患者最常做的活動或休閑運動是什麼?
6. 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姿勢或活動會使情況惡化?
7. 年齡多大?
8. 是否有或感覺到下肢無力?
9. 是否有排尿困難?
10. 是否懷孕?
11. 是否有類風濕性關節炎、Reiter’s 綜合征或強直性脊柱炎的病史?
12. 是否有任何影響病理表現的社會心理因素?
觀察
之後我們需要觀察患者的姿勢及體征:
1. 姿勢和步態是否正常?
2. 從前面觀察,左右兩邊髂前上棘是否等高?
3. 恥骨聯合兩邊的恥骨是否等高?
4. 站立時兩隻腳承重是否一樣?有無比較喜歡用一隻腳承重?或盆骨有無向一側傾斜?
5. 兩側的髂前上棘到身體中線的距離是否相等?
6. 骨盆形態是怎樣的?
7. 骶骨腰椎角度或腰骶角度是否正常(140°)?
8. 骨盆角度或傾斜是否正常(30°)?
9. 骶骨角度是否正常(30°)?
10. 兩側髂嵴是否等高?
11. 兩側髂後上棘是否等高?
12. 臀部輪廓或褶皺是否正常?
13. 是否有任何單側或雙側的豎脊肌痙攣?
14. 兩側坐骨結節是否等高?
15. 是否有任何過度的脊柱前凸?
16. 兩側髂後上棘到身後中線之間的距離是否相等?
17. 兩側腰窩深度是否相同?
18. 站立時兩腳尖往前角度是否相同?
觸診
接著我們可以通過觸診來評估患者的關節及肌肉,註意有無壓痛點、皮膚溫度高低、肌肉痙攣或其他癥狀:
前側
髂嵴與髂前上棘、恥骨聯合、股骨大轉子、粗隆滑囊、股三角區和臨近肌肉
後側
髂嵴與髂後上棘、坐骨粗隆、骶骨溝和骶髂關節、骶骨、腰骶關節、尾骨、骶骨粗隆、骶棘韌帶
主動動作檢查
在做主動動作檢查時,需註意動作是否對稱、是否有活動度過小/過大的問題、組織攣縮、壓痛或發炎的情況:
擠壓骶髂關節的主動動作
脊椎向前彎
(40度~60度)
脊椎向後仰
(20度~35度)
脊椎向左、向右旋轉
(3度~18度)
脊椎向左、向右側彎
(15度~20度)
髖屈曲
(100度~120度)
髖外展
(30度~50度)
髖內收
(30度)
髖後伸
(0度~15度)
髖內旋
(30度~40度)
髖外旋
(40度~60度)
被動動作檢查
在檢查被動動作時,必須留意產生癥狀的動作,而不隻是疼痛或不舒服:
常見的骶髂關節擠壓測試(被動動作)
- 俯臥位同側運動試驗
- 髂骨在骶骨上的被動伸直和內旋
- 髂骨在骶骨上的被動屈曲和外旋
- Gapping試驗
- 擠壓試驗
膝到肩試驗(骶結節韌帶擠壓試驗)
功能性評估(Functional assessment)/特殊試驗
骨盆關節功能的評估非常困難,因為這些關節不能單獨進行活動。從功能上講,骨盆關節可以被認為是腰椎或髖關節的一部分,由最影響關節功能的部位決定。
一、 神經系統方面檢查
1、 直腿抬高(Lasègue’s)試驗
患者呈仰臥位,檢查者將患肢膝關節伸直,同時屈曲髖關節。如果屈曲到70°以後,患者出現疼痛,則表示髖關節疼痛。當然,在某些關節活動度增加的病人,髖關節屈曲到120°才會感覺到疼痛。因而誘發患者的疼痛癥狀比觀察疼痛的屈曲角度更重要。
同時患側活動的范圍應該與對側比較。如果不超過70°就開始疼痛的話,則表明骶髂關節有問題。如果直腿抬高試驗陽性而又懷疑骶髂關節有問題時,建議再做兩個改良試驗。
改良試驗一:當患者主動直腿抬高時,詢問患者雙腿費力差異,之後檢查者固定並向前擠壓髖骨,通過加壓形成關節形狀閉合(form closure)。如果疼痛有所減輕或直腿抬高變得容易(直腿抬高時未增加神經系統癥狀),則認為是陽性,表明很有可能是骶髂關節的問題。
改良試驗二:檢測的是骶髂關節的外力閉合(force closure)。讓患者主動屈曲身體並旋轉軀幹向測試邊,後做直腿抬高側。當軀幹旋轉時,檢查者可以對抗= 。雙側交替進行檢查,比較兩側差異。外力閉合(force closure)是檢查骶髂關節運動時肌肉對關節的穩定程度。
2、 俯臥屈膝(Nachlas)試驗
通常用來檢查股直肌緊張度、上腰椎病變、上腰椎神經根受損或骶髂關節活動度降低等情況。
檢查方法:患者呈俯臥位,檢查者將膝關節屈曲並盡量使腳後跟向臀部方向佈攏。如果在正常活動范圍之內出現股前部疼痛,則可能為股直肌病變。如果疼痛出現在腰椎,則表明腰椎有問題。特別是如果有放射性疼痛的話,通常為腰3神經根。如果骶髂關節活動度降低,則通常在膝關節屈曲90°以前同側髂前上棘就已經開始向前旋轉瞭。
二、 骶髂關節檢查
1、 Gillet’s(骶骨固定)試驗
該試驗也稱為同側後旋試驗。患者呈站立位,檢查者坐於患者身後,一手拇指放於髂後上棘,另一手拇指平行放於骶骨上。讓患者單腿站立,另一側下肢盡量屈向胸部。這使同側的髖骨和骶骨均向後旋轉。同樣可以重復另外一側檢查,雙側比較。
如果膝關節屈曲側(同側)骶髂關節移動的很少,則表示骶髂關節活動度降低,也稱為“絞鎖”,則試驗呈陽性。正常情況下,髂後上棘應該向下移動。
2、 同側前旋轉試驗
患者直立,體重均勻的分佈於雙腿。檢查者位於患者身後,雙手拇指在平行線上分別觸診髂後上棘和骶骨,讓患者後伸同側腿。正常情況下,髂後上棘應該向上、向外移動,雙側對比。本試驗是檢查該側髖骨向前旋轉的能力及骶骨向後旋轉的能力。
3、 Flamingo試驗
讓患者單腿站立。此時,患者身體的重力使骶骨向前側、尾側移位並向前旋轉,髂骨則移向相反的方向,而未承重的一側則恰恰相反。但站立一側的肢體所承受應力最大。如果骶髂關節疼痛或恥骨聯合疼痛,則為陽性,說明上述疼痛部位可能有損失。
4、 Piedallu征
讓患者坐於底平硬物體上。此姿勢使肌肉(如膕繩肌)不影響骨盆的屈曲對稱,並可增加髂骨的穩定性。這是檢測骶骨與髂骨關系的試驗。檢查者雙手放於髂後上棘上,比較雙側的高度。如果一側髂後上棘(通常為疼痛的一側)較對側低,再讓患者保持坐姿情況下彎腰,較低一側髂後上棘較對側高瞭,則為陽性,即受影響的一側。因為受影響一側的關節不能正常活動,而且活動度減小,導致髂後上棘由位置低轉為位置高。這表明骶髂關節旋轉運動不正常。
5、 Gaenslen試驗
患者呈側臥位,患側在上並盡量後伸。健側盡力屈膝屈髖頂住胸部,檢查者固定患者的骨盆,而將患側(上側)的髖關節後伸。如果後伸時髖關節疼痛,則為陽性,表明可能有同側的骶髂關節病變、髖關節病變或者L4神經根病變。
患者呈仰臥位,平躺在床邊,開始時雙側膝關節並攏,盡量地屈膝屈髖,然後檢查一側的髖關節逐漸由屈曲位向後伸直,垂到檢查床的一側,變成後伸位。如果後伸的一側出現骶髂關節的疼痛,則為陽性。雙側可進行對比檢查。
6、 Mazion骨盆檢查
患者雙腳分開,一前一後,健側在前,患側在後,兩腳距離0.5~1m,讓患者盡量前屈腰部,讓手碰到地面或者後面肢體腳跟離開地面。如果患側下腰部發生疼痛,則為陽性,說明同側的髂骨相對於骶骨向前脫位。
7、 Laguere征
患者呈仰臥位,檢查者面對患者檢查右側骶髂關節,將右手放於患者左側髂前上棘固定左側骨盆,同時盡量屈曲、外展並外旋右側髖關節,直到不能動為止。若右側骶髂關節疼痛,則為陽性。雙側進行對比檢查。行此項檢查時,須小心髖部病變,因為這也可以導致髖關節的疼痛。
8、 仰臥起坐試驗
患者呈仰臥位,雙腿盡量伸直。檢查者應該保證雙側內踝水平,讓患者坐起來,檢查者註意雙側下肢向近端的移動是否相等。如果雙側下肢向近端的移動不相同,一側比另一側多,則說明骨盆旋轉或扭曲,導致骨盆功能紊亂,雙側下肢出現功能性不等長。這也可以發生在任何腰部疾病致腰部肌肉痙攣的患者。
9、 Goldthwait試驗
患者呈仰臥位,檢查者將一隻手伸到患者身下,手指分開,每一個手指放於一個棘突間隙內(如L5-S1、L4-5、L3-4、L2-3),另外一隻手做直腿抬高試驗。如果棘突間隙沒有動之前,疼痛就已經產生,則疼痛發生在骶髂關節部位。如果間隙已運動,則疼痛發生在腰部。如果疼痛沿著坐骨神經分佈,則說明神經系統(如神經根)有問題。
10、 Yeoman試驗
患者呈俯臥位。檢查者屈曲患側膝關節至90°,然後後伸髖關節。如果疼痛隻局限在骶髂關節部位,則說明骶髂前韌帶有問題;如果疼痛部位在腰部,則說明腰部有問題。如果大腿前側麻痹,則說明神經受到牽拉。
三、 肢體長度檢查
1、 下肢長度檢查
如果檢查者懷疑患者有骶髂關節損傷,通常會檢查下肢長度。髂骨圍繞骶骨的後旋會使下肢長度變短,反之向前旋轉時,則使下肢肢體變長。如果某側的髂骨較低,則此側肢體通常較對側長。下肢的真正長度的測量通常去仰臥位,兩側髂前上棘水平,兩側下肢垂直於兩側髂前上棘連線。相差1~1.3cm正常。
2、 下肢功能長度檢查
患者呈站立位,全身放松。檢查者雙手放於髂後上棘及髂前上棘上,看雙側是否對稱。然後患者再行距下關節中立,膝關節伸直,腳趾正對前方的姿勢,檢查者再次將雙手放於髂後上棘及髂前上棘上,看前一次檢查出現的不對稱是否被肢體的“正確”姿勢所糾正。
如果不對稱可以被糾正,那麼肢體在結構上是正常的,即骨頭長度正常。下肢的功能性長度異常是由於關節功能缺陷導致的。因而如果不對稱可以被正確姿勢糾正,則為異常,說明下肢的功能長度異常。
四、 其他檢查
1、 Buttock征
患者仰臥位,檢查者做被動單側直腿抬高試驗,方法同直腿抬高試驗。如果出現疼痛或活動受到限制,則保持大腿部姿勢不動而屈曲膝關節。當膝關節屈曲的時候,檢查者進一步屈曲髖關節,如果問題在腰椎或膕繩肌,則可進一步屈曲髖關節,即認為Buttock征陰性。相反,如果屈曲膝關節後,髖關節不能進一步屈曲,則認為Buttock征陽性,表明病變在臀部,如滑囊炎、腫瘤或囊腫等。
2、 Trendelenburg征
讓患者單腳站立,先一側然後另一側。如果患者可以保持平衡,則觀察骨盆的姿勢,如果離開地面一側的骨盆上移,則認為Trendelenburg征為陰性。
因為正常情況下,單腿站立的一側臀中肌可以將骨盆拉起。如果離開地面的一側的骨盆下降,則認為Trendelenburg征陽性,說明站立側臀部外展肌(主要是臀中肌)無力。雖然檢查者觀察的是離地側骨盆的位置,但實際上反映的是站立側的功能。
3、 功能性膕繩肌長度
患者坐在檢查椅上,雙側膝關節屈曲90°,雙腳不承重,脊柱中立位。檢查者坐在患者身後,一手的拇指放於髂後上棘上,另一手的拇指平行放於骶骨上,然後讓患者主動伸直膝關節。正常情況下,可以完全伸直膝關節,而盆骨不向後旋轉,腰椎也不屈曲。膕繩肌緊張者則會出現骨盆向後旋轉或腰椎前屈。
4、 胸腰筋膜長度試驗
患者坐於檢查椅上,膝關節屈曲90°,腰椎中立。檢查者站於患者身後,讓患者向左右旋轉運動,檢查者觀察運動的范圍。讓患者屈曲上肢90°,肘關節伸直,前臂外旋,使兩手心向上,兩小指相接觸。讓患者保持這一姿勢,再盡量向左側、右側旋轉,檢查者觀察旋轉的范圍。如果胸腰筋膜或背闊肌緊張,則第二種姿勢時,旋轉活動會受到限制。
最後附上骨盆的評估總結:
註:本文為參考福特納斯國際小組出品文章的歸納總結
記者:Lydia來源:BuzzFeed咳咳,各位L社的小夥伴們,今天要開車瞭,大傢請坐穩……幾天前,一位外國女網友在推特上分享瞭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