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施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总称,也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实施过程。“辨证”是认识和诊断疾病的阶段;“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采取相应治疗的过程。因此辨证是决定施治的依据,施治是辨证的目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只有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
第一节 脏腑病辨证与施治
脏腑病辨证施治是运用脏腑学说的理论,对四诊收集的临床表现,结合八纲辨证进行分析归纳,以辨明疾病的病位、病因的性质和邪正盛衰的状况,作出正确的诊断,从而决定相应的治疗措施。
脏腑辨证不仅是内伤杂病最主要的辨证方法,而且是其他各种辨证方法的基础。因为任何病变都是内在脏腑机能失常的反映,由于每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反映出来的病证也就有异。临床上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来分析病证,这是脏腑辨证的理论依据。所以只有掌握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并熟悉它的病理表现,再从八纲辨证入手,才是学习并掌握脏腑辨证施治的基本方法。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脏腑之间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的,在病理上也是互相影响的。因此在进行辨证时不能只局限于一脏一腑的病理变化,而要立足于整体,注意到各脏腑之间,以及脏腑与各组织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才能全面地看问题,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下面介绍的仅是脏腑病变中常见的基本证候和主要治法,为临床各科的辨证施治打下基础。
一、心与小肠病
心主血脉,心藏神,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其经脉下络小肠,与小肠相表里。因此在病理状态下,反映在证候上多属血脉运行的障碍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异常,如心悸、心痛、失眠、昏迷、发狂等。
心的病证有虚有实。虚证为气血阴阳的不足,以致血行无力或神失所养;实证多是火、热、痰、瘀等邪气阻碍气血的运行,或热闭心神所引起。临床上往往虚实并见,因此辨证治疗时须注意掌握标本缓急。
小肠主分别清浊。因此小肠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大小便异常,如腹泻、尿赤、尿频等症。小肠的病证常见的有小肠实热证和小肠虚寒证。小肠实热证包括在心火亢盛证内,即心热移于小肠的部分。小肠虚寒证将概括在脾胃病中的脾阳虚证内。
(一)心气虚、心阳虚
【临床表现】心气虚和心阳虚的共同脉证为心悸,气短,自汗,活动时加重,脉细弱或结代。如兼见面色晄白,神疲乏力,舌淡苔白等症为心气虚;如兼见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心胸憋闷或疼痛,舌体胖嫩,舌淡或紫暗为心阳虚。当心阳虚到相当程度,出现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神志昏糊等症时,则已到心阳虚脱的危险证候。
【病因病理】本证多因久病体虚,或素来禀赋不足,或高年脏气衰弱,或突受精神刺激而损伤心气等原因所致。
心主血脉,气为血帅,心气、心阳不足,推动乏力,气血不能正常运行,因而心悸气短;劳则气耗,所以活动症状加重;汗为心液,心气虚弱,阴液不敛而汗出;舌为心窍,其华在面,气虚不能上荣,因而面色晄白,舌淡胖嫩。若气虚血运无力而发生瘀滞时,则舌质紫暗。阳虚不能温煦肢体,故畏寒而肢冷;心阳不振,胸中阳气痹阻不通,所以心胸憋闷,甚或疼痛;心阳衰败而暴脱,因而出现大汗淋漓,肢厥唇青,息微神昏,脉微欲绝等危候。
【治法和方剂举例】心气虚宜用益气养心法。方如养心汤。
心阳虚宜用益气温阳法。方如保元汤。
心阳虚脱急宜用回阳救逆法。方如参附龙牡救逆汤。
(二)心血虚、心阴虚
【临床表现】心血虚和心阴虚的共同症状为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兼见头目眩晕,面色无华,唇舌色淡,脉象细弱为心血虚。若兼见心烦口渴,手足心热,颧红盗汗,舌红少津,脉象细数为心阴虚。
【病因病理】本证多由热病日久伤阴,或继发失血之后,或因精神刺激阴血暗耗而成。
阴血不足,血不养心故心悸;神不守舍而失眠多梦;血虚不能上荣则眩晕、健忘、面色不华、唇舌色淡;心阴不足,虚火内生而出现心烦口渴、手足心热、颧红盗汗、舌红少津、脉来细数等症。
【治法和方剂举例】心血虚治宜养血宁心法。方如归脾汤。
心阴虚治宜滋阴宁心法。方如天王补心丹。
(三)心脉痹阴
【临床表现】胸闷心悸,发作性心前区闷痛或刺痛,痛引肩背,尤以左臂内侧为常见,时发时止。重者面唇青紫,肢冷汗出,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象细涩或结代,舌苔多腻。
【病因病理】本证多继发于心气或心阳亏虚之后,因阳气亏虚无力温运血脉,以致血行不畅引起瘀血痹阻心脉。往往由于劳倦感寒,寒凝气滞,或精神刺激,气机郁结,或痰浊凝聚而诱发或加重。
心阳不振,气滞血瘀,心脉痹阻故心悸闷痛;手少阴心经由手臂内侧循肩背而行,所以心脉痹阻时疼痛牵引肩背内臂;心血痹阻,血运不畅,阳气不能外达,因而出现肢冷、汗出等症;面唇青紫,舌质暗红,或有紫斑,脉象细涩或结代,都属血瘀气滞之症。
【治法和方剂举例】治宜活血化瘀,宣痹通阳为法。方如栝蒌薤白半夏汤合血府逐瘀汤。
(四)心火亢盛
【临床表现】心烦失眠,渴欲冷饮,口舌糜烂或口疮肿痛,舌尖红赤,苔黄脉数。或兼见小便赤涩灼痛,甚则尿血。
【病因病理】本证多由外感邪热,或心情不舒气郁化火,或嗜食辛热、温补之品所致。
火热之邪内扰心神则心烦失眠;邪热灼津故渴欲冷饮;舌为心之苗,心火上炎因而口舌糜烂或口疮肿痛;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热移于小肠则见尿赤灼痛;热伤血络而见尿血。
【治法和方剂举例】治宜清心泻火为法。方如泻心汤。
心热移于小肠则宜清心导赤为法。方如导赤散。
(五)痰迷心窍
【临床表现】神识痴呆,或意识朦胧,喃喃独语,或神昏不语,喉中痰鸣,苔腻脉滑。
【病因病理】本证多因精神抑郁,气郁不舒,或感受湿浊邪气,气机被遏,痰浊凝聚蒙蔽心窍所致。
痰浊蒙蔽心窍而致神识痴呆,或意识朦胧,或喃喃独语,或神昏不语;喉中痰鸣,苔腻脉滑,都属痰湿之象。
【治法和方剂举例】治宜涤痰开窍为法。方如导痰汤。
上一篇
阿蒂仙 狂恋苦艾‖苦艾森林 前调:黑加仑 当归 苦艾 中调:生姜 广藿香 胡椒 肉豆蔻 八角 公丁香 后调:冷杉 焚香 松树 ①这款 ...
今天来给大家介绍一下2017年爆款神剧,这部剧在17年的艾美奖上获得了无数的荣誉并一举拿下了包括最佳剧集、最佳导演、最佳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