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写杨绛先生的传记,作者吴学昭是杨绛先生的好友也是师妹,这也是唯一一篇征得杨绛先生同意后,作者为她写的传记。
前文说到,阿季一家人离开北京前往无锡。
在这趟搬迁行程中,阿季第一次坐火车和轮船。到了无锡后,老圃先生发烧患了重伤寒——对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的无锡的医生来说,它还是是他们感到相当棘手的病症之一,病情来势汹汹,连续几个星期高烧不退,神智已陷昏迷。中医医生束手无策,各地名医也拒绝处方,最后还是母亲恳求父亲的老友华实甫中医”死马当做活马医“的开了中药,伪装替换成西药喂父亲服用后,才渐渐好转。
这期间,阿季的母亲日夜辛苦、心力交瘁地照顾父亲和全家老小,阿季得空便依偎在父母跟前,听他们说话,看母亲做事,她还不识人间疾苦,只是经历了父亲这场重病,她似乎更依恋父母,依恋这个家。
阿季此时在离家不远的沙巷口大王庙小学就读,此时的阿季8岁,不过在这里她只上了半学期就离开了,转学去了上海启明女校。阿季的大姐寿康已在上海启明女校毕业、留校任教。老圃先生也一向认为,启明教育好,能为学生打好中文外文基础,管理严、校风正。因此阿季最后选择和三姐一起跟随大姐到上海启明女校寄宿就读。
启明女校是法国天主教会1867年在上海专为非教徒建立的一所著名女子学塾。启明女校寝室很大,寝外有厕所、盥洗设备、厕所、医务室等。学校每月放假1天。启明的每类课程分为小班、中班、大班,学生不是按年龄而是根据个人成绩、程度,分别插入各课教学的不同班次。中文课、英文课、音乐课、历史课、为每天都要上的,只周三、周日不同,有格致(物理)、缝纫、体操、画地图、“跑路”等。校长和许多老师都是修女,称为”姆姆“。在这里,阿季结识了好友朱书清。
在启明女校,杨先生收获了很多,中文、英文和各课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一个方面,最重要的是锻炼和培养了独立的生活能力,不至于应付日常生活,还包括自我判断,学会克制,如何正确与别人和集体相处等等。
克制好奇心,需要坚强的意志,意志是逐渐练出来的。学会判断和自我克制,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很重要,她感谢启明生活从小给予她这方面的培养锻炼机会。
1923年暑假,老圃先生率家迁居苏州。老圃先生怕教会学校影响孩子的自由思想,所以不让阿季和三姐继续在启明上学了,让她们转学插班考入了振华女中。初入振华,阿季由于不适应,有过苦恼,振华办学的种种特点和长处,是后来通过学习和生活实践才逐步发现和体会到的。
阿季插入初中一年级,三姐插入高中二年级。阿季上课贪玩,各科成绩不一,启明是按照学科来分班的,英文、物理高出同班生一大截,动植物等其他学科都学过,但数学还没有开窍,国文最糟。因此在振华,阿季第一学期的国文只有六十分,不及格。不过后来阿季随着长大,学业上大有长进,虽然她淘气,但极好读书,到后面更是不贪玩而贪看书了。
父亲晚上临睡,朗声读诗,阿季常站在他身旁,看着他的书旁听。
振华校长王季玉喜欢阿季聪明,有灵性,由于阿季是转学生,各科程度参差不一,为了使她上不同班级的课而时间上不冲突,在排课程表时,将有关课目调来换去,破费一番心思。因此至今阿季都在为她因自己劳神而心存感激。
费孝通与阿季差不多大,他是从振华附小升上来的,他母亲是校长朋友,怕他受大男孩欺负,就让他上女中。阿季虽然与费孝通同班,但由于他算数灵光,所以阿季对他有敌意。后来费孝通大概觉得混在女生中间别扭,只念了一年就转到东吴附中去了。后来在苏州东吴大学,两人都跳了一班,又同学又同班。
振华与别的学校大不相同的,不是什么事都由老师管、姆姆管,而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自己管自己,学校建有学生会自治会,阿季担任过自治会的会计。后又当过高中部长、英文会长、演讲会长,锻炼了人际交往、组织活动能力,各方面学到了许多本领。
阿季在振华时期学识方面长进不大,主要靠自学,每年成绩常是名列第一。于1928年毕业,在东吴大学的入学考试中,她的成绩仍是第一。一年后,东吴因为杨季康成绩好,准予振华毕业生保送东吴,免试入学。王季玉先生非常得意。
杨绛先生说:振华当时虽然校舍简陋,学生人数少,大家挤在一起,有点家庭味儿,但教学水平其实不低,很有一批优秀教师,可惜她那时太孩子气、调皮,错过了向名师求教的机会。在这段时期,她最珍惜和感念的是与家人的亲近,与自然的亲近。她觉得若是当年一直在启明读下去,会像大姐、三姐一样,受学校的影响大于家庭,与家人多少有些隔阂,不会像现在这样亲。在振华不同,可以走读,与家人相聚的时间大大增多。此时的阿季已不再是个小女孩,已能同父母亲平等对话,做较深层次的交流,体会他们的心情。从听他们说话、看他们做事中,学到许多东西,父亲的刚正不阿,母亲的温柔敦厚,对她性格的形成和日后的为人处世都有很大的影响。
期间,老圃先生在庙堂设置了家产,花园里添种了许多花木果树,成为孩子们的乐园。杨先生回忆说:”在庙堂巷,父母姊妹兄弟在一起,生活非常悠闲、清净、丰富、温馨。庙堂巷的岁月,是我一生最回味无穷的日子。“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听杨绛谈往事》摘抄解读3:东吴大学和清华大学(钱杨初见)